作為中國藝術價值很高的戲曲,《牡丹亭》在整個世界都很有知名度,我也是在給媽媽買到CD之後一起看的,之前在網上聽著咿咿呀呀的唱腔,真的有點不太理解戲曲的變現形式,但聽著聽著就習慣了,甚至一段時間不聽就會感到不自在,感覺丟了什麼東西一樣。今天我們先來看遊園的唱詞,一起來感受戲曲的魅力。
【好姐姐】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酴醿[tú mí]外菸絲醉軟,那牡丹雖好,它春歸怎佔的先?閒凝眄[miǎn] ,生生燕語明如剪,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這段詞是杜麗娘傷春後更加低迷的描寫。青山開滿了杜鵑花,晚春荼蘼架外的憂思如煙似雲,牡丹雖然天姿國色,但開放的時候比較晚,顯得很孤單。麗娘以牡丹自比,感嘆似水流年。隨後寫成雙的鶯燕嚦嚦的叫著,從色彩聲音方面調動觀者的感受。句句寫景,但卻是句句抒情。寫的真的好,那我們來看這句所用的典故。
1、青山:這裡就是春天的山脈,沒有其他的意思,但我總會想到陸遊的「我見青山多撫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如果這樣看的話,說是引用典故也是沒錯的吧!
2、啼紅了杜鵑:這裡寫的是杜鵑盛開的景象,這裡使用了杜鵑啼血成花的典故。據說是因為杜鵑的嘴唇與腹部是鮮紅色,而且鳴叫的時候剛好是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所以古人認為杜鵑紅的原因是由於杜鵑鳥滴血成花,因此後來用這個典故來形容杜鵑的鮮紅。同樣的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3、酴醿[tú mí]:花名,花白色,花期在晚春,花性寂寞。
4、春歸怎佔得先:春天到來怎麼會佔到前面,指牡丹開花晚,卻與眾花一起凋零,並不佔先,皆應後面內容,還是梅花好。此句雖然不是典故,但個人認為還是很好的,一語雙關,借花喻人。
5、燕語明:指小鳥的叫聲清脆明快、婉轉流麗,沒有典故,只是感覺好聽。
我們繼續往下介紹本場的最後一段唱詞【隔尾】,原句如下:
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閒過遣。意思為滿園子的春光纏綿,由它去罷,我沒有興致多遊賞了。即便是賞遍了十二處亭臺,也不能解決我對問題。是杜麗娘自己的心理描寫。
這段唱詞我查了一下,好像沒有什麼典故,主要內容是反映了遊園過後反而心情更加低落了,也為下一場的【驚夢】劇情進行鋪墊。想要了解戲曲的情況,可以看梅蘭芳先生講《牡丹亭》的具體唱法與動作,我只是愛好者,看不大明白這樣做的原因,不過還是十分有趣的。今天就聊到這裡了,【遊園】劇情的唱詞已經介紹完了,接下來我會開始介紹驚夢的唱詞,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