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產生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有的人選擇逃避否認,有的人選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管理,還有的人會選擇丟向身邊的「情緒垃圾桶。」
「情緒垃圾桶」顧名思義就是情緒的發洩對象,這個垃圾桶可以是身邊的人,事和物。只要稍有不快,我們就可以把它統統丟進裡面。
最常見的「情緒垃圾桶」就是家庭裡弱勢的孩子,曾經有過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在上班時挨了領導的批評,回到家裡就責罵自己淘氣的孩子,孩子被罵後就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被踹後就跑到了大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來,為了避讓結果司機撞上了路邊的孩子。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僅僅因為一件小事就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可見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力之大。
我們往往不能積極地面對自己的情緒,所以總是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
當我們對孩子惡言相向的時候,或許只是為了發洩一些壞情緒,但卻從未想到這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甚至可能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
要學會處理這些情緒,其實也不難。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著作《給情緒多點時間》,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情緒認知書。此書概括了多種情緒的問題,以柔心暖暢的文筆解讀我們關於情緒的疑惑,帶領我們看清愛的本質關係,從而對自己和解。
要處理情緒,首先就要了解情緒,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放過自己,一味地讓情緒將我們綁架。
我們往往給情緒的時間太少,寧願沉浸在偏執裡無法自拔,也不願意去睜大眼睛看清事實。認知情緒,真的很難嗎?情緒本就應該被引導,而不是任由它佔據我們的頭腦。
本書我將從我們為什麼不耐煩,我們身邊人的影響,為什麼我們總是放不下這三點進行解讀,情緒的本質根源。
01我們為什麼總是不耐煩
為什麼你總是不耐煩,情侶間往往這樣會指責對方。
其實人並非沒有耐心,在剛相處的時候,我們卻出乎意料的細心。然而耐心總有用完的那天,激情退卻後我們發現伴侶或父母有點迷糊,或者有點囉嗦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
如果家裡有小孩,我們更加會對他們的哭鬧感到厭煩。當他們功課老是學不會的時候,我們也會對他們產生厭煩。
孩子也會對父母不耐煩,特別是他們整天重複著幾句話,說著早就懂的道理時。
其實當我們對周遭事物越來越不耐煩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不耐煩,跟這個世界的關係也開始逐漸變得不好,想要逃離這一切。
不耐煩的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正面情緒用光了,只剩下了跟負面情緒相處的機會。雖然親情關係依舊,但彼此都不好受。
情緒管理是很重要的,我們越是不耐煩,就越是要聽對方講話,對方把話說完的時候,我們做出正面回應,才可以更好地維繫關係。
事緩則圓,我們要試著寬容對方,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畢竟,不耐煩的根源,從來都是我們自身。
02我們身邊人的影響
你有聽說過「夫妻相」嗎?跟一個人相處越久,兩個人之間會變得越來越像,這是為什麼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會影響環境,而環境同時也塑造了我們。這種雙向的互動影響著我們的身、心、靈發生變化。
就好比為什麼讀書人身上總有一股書生味,那是書籍在潛移默化改變著他的整體氣質。
而「夫妻相」的說法,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因為日常相處,我們會不經意間模仿身邊人的言語和行為,導致長期相處後兩個人越來越像,從面部線條到行為方式。
我們影響了對方,對方同時也影響了我們。
書裡有一個案例,一個大嫂和弟媳兩人性格迥然不同,大嫂為人刻薄處處愛佔便宜,弟媳熱情大方從不計較。久而久之,大嫂就愈發的得寸進尺,拿了好處之外總還要批評弟媳幾句。弟媳為了保護自己和家庭只能變得計較和小心翼翼,生怕被大嫂嘲弄。
但幾年後,弟媳發現自己愈發地不快樂,以前灑脫的性子全沒有了,剩下的也只是謹慎寡歡的自己。回到娘家也只是不住地抱怨。
在和大嫂的這段關係中,弟媳從一個快樂的人轉變成了愛抱怨的人,這轉變是因為她忘記了自省和思量,任由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所以,我們選擇要相處的人,也相繼地選擇了我們未來的樣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沒有道理的。
遇到好人是幸運的,但遇到壞人也不怕,學會及時思量和自省,就不會在這段關係裡被動無助地迷失自己
03為什麼我們總是放不下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放不下。
人這一生放不下的東西有很多,無法割捨的人,無法割捨的感情,無法割捨的權力,因為它們太過刻骨,往往讓人難以放棄。
曾有人請教大法禪師,面對人間的欺壓、打擊、委屈、冤枉要怎麼辦?
大法禪師說,放下。
又有人問,煩惱很多,如何去除煩惱?
大法禪師還是說,放下。
有一個人問完大法禪師後說,我就是放不下,怎麼辦?
大法禪師說,痛了,就能放下了。那人還是疑惑,大法禪師把茶杯遞給他,自己拿起茶壺往他杯裡倒水,滾燙的開水讓那人表情猙獰,他說太燙了即刻把茶杯往桌子放去。
大法禪師說,你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放下,說實話不易,有些事情可能要經歷多年才能看透。每個人生活都不易,有時候不是執著於讓你放下,而是怕你陷入困境裡一蹶不振。
人生本就多苦痛,不要讓放不下的執著讓自己變得苦悶,可以帶著傷痛前行,但不要執著於傷痛。
寫在最後
情緒管理是一項自我修煉,同時我們需要了解它的本質才能更好地修正。在《給情緒多點時間》這本書裡,有很多關於情緒和關係方面的解讀。
我們本可以控制情緒,卻總是成為情緒的奴隸。歸根到底,是我們給自己認知情緒的時間太少,不懂得如何引導自己的情緒。
我們往往太喜歡發洩,而忘了去追源溯本。所以和親人的關係變得日益緊張,明明是相愛的,卻因為不懂愛而傷害對方。
給情緒多點時間,其實就是給自己多點時間,好好地跟自己的情緒來一次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