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花環
網上祭英烈,低碳過清明
小白花掛在樹枝上
寄託哀思的菊花
邊防官兵向牧民講解防火常識
文/本報記者 劉 昕 攝影/本報記者 孫 慧 首席記者 張泊寒
每逢清明節,人們都會進行各種形式的祭奠活動,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如今,鮮花祭奠、居家祭奠、網上祭奠等新的祭奠方式正在逐步興起。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12清明節,不少市民正在以更文明、更環保的方式來寄託哀思。
鮮花祭奠
受到青睞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的鮮花銷售,繼情人節之後又掀起高峰。不少市民都選擇環保的祭奠方式來緬懷先人,這無形中帶熱了呼和浩特市的鮮花銷售市場。
4月2日,記者走訪了首府街頭的部分花店,發現這些花店都把菊花擺在了明顯位置,而且菊花、康乃馨、勿忘我等祭奠常用的花卉行情看漲,原本銷量不高的黃菊、白菊成了花市的「寵兒」,最便宜的一枝也要2~3元,比平時漲了一倍。大學西街一家花店的老闆告訴記者,雖然清明節還沒到,可是來訂花、買花的顧客已經很多了,一上午就賣出了100多枝菊花。
記者在這家花店裡遇到了前來買花的錢女士,當記者問她為什麼會選擇鮮花祭奠時,她說:「不管以什麼形式,只要心到就行。買一些素雅或是逝者生前喜愛的鮮花,敬獻在墓前,既文明又節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清明節期間,為了提倡環保、低碳祭掃,呼和浩特市不少公墓都推出了免費送鮮花的服務項目。市民只需將帶來的鞭炮臨時寄存在服務點,便可以領取到一枝菊花進行祭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墓園門口的鮮花攤點生意也很火,攤主手捧鮮花,向市民兜售,10元、15元、30元一束的菊花特別受歡迎。黃先生一家也挑選了3束鮮花獻給父母,他說:「獻花既能寄託哀思,又很環保,今年以獻花為主,香燭、紙錢也只是象徵性地少燒一些。」
網絡祭奠
形式多樣
不用舟車勞頓,不用遠涉重洋,只要輕點滑鼠,就能給先人掃墓。4月4日,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建東街世華大廈的尹女士就體驗了一下網絡祭奠。原來,尹女士已有好幾年沒能回東北老家拜祭父母了。她在一家網站領取了實景墓園的用戶名及密碼之後,立刻進行了網絡祭掃體驗。「看到在網上可為先人上香、獻花、點歌、祭酒、敬茶、誦經等實景拜祭,覺得很真實。要知道,我們一家人除了想在清明節祭拜先人,還想在重陽節、先人的祭日裡進行祭拜,有了這一平臺,以後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對先人的思念了。」尹女士說。
那麼,怎樣才能進行網絡實景祭拜呢?記者打開相關網站後發現,其實網上祭奠很簡單:首先需要創建一個網上紀念館。網上紀念館是紀念已逝親友、進行網上掃墓的平臺與載體,紀念館中包含有祭文、留言等紀念功能。第二步要完善被紀念人資料,在創建紀念館時填寫完整的被紀念人的詳細資料,也可以在紀念館創建成功後進入「管理本館」後臺完善被紀念人資料。第三步就可以進行網上掃墓了,點擊進入紀念館「陵園祭掃」頁面,即可為被紀念人上香、點燭、獻花、獻供、獻祭以及進行發表留言、祭文,上傳相片等操作了。
通過搜索,記者發現這類網站多達數百家,且大多為免費使用。有的網站還推出私人館、名人館、公益館等多個虛擬紀念館,悼念的對象不再局限於自己的祖先,而是想悼念誰都可以,範圍擴大了很多,而且與傳統的實體墓地相比,網上祭拜還可以建立家族紀念館,世世代代延續下去。另外,在對一些名人進行祭拜時,電腦裡還播放出哀婉的樂聲,同樣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哀思。
卡片寄語訴說哀思
呼和浩特市殯葬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呼和浩特市一些墓園推出的鮮花換紙錢、祈福卡、天堂信箱等祭掃方式,已逐漸被市民接受。在呼和浩特市一家公墓的紀念堂前,前來祭掃的市民把自己的一段段思念寫在了悼念牆上:「老爸,我結婚了,我現在感覺好幸福!」「老頭子,我們都過得很好,我知道你在天堂也在對我們微笑。」「奶奶,你在天堂還好嗎?你走以後,我每天都在想你。」
「經過近年政府部門以及各大公墓的宣傳和倡導,現在用卡片寄語方式來訴說自己哀思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這種祭掃方式簡單又環保,而且感覺很清新,是整個墓園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傳統方式也對一些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響,所以要想完全用一種新的祭掃方式來取代傳統的祭掃方式,還要通過好幾代人的努力。」一位公墓管理工作人員說。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呼和浩特市一些公墓在倡導鮮花祭掃的同時,也開始倡導卡片寄語,公墓免費提供一張張類似書籤的卡片,由祭掃者在卡片背後寫上自己要對已故親人說的話,然後放在墓地前或掛在墓地周邊的樹梢上,以此來寄託對故親人的哀思。
往生回憶重溫親情
「每當想起媽媽的時候,心靈深處像針刺一樣疼,我應該去看媽媽的,可是我卻去不了媽媽的墳前,只能遠在這裡點上一柱香,在香菸繚繞中寄託對媽媽的哀思,尋找媽媽的容顏……」4月3日晚,家住呼和浩特市麗苑陽光城的張杰一家用這種「往生回憶」的形式追憶逝去親人的音容笑貌,表達內心的思念之情。
「我們老家在赤峰市一個很偏遠的小村裡,清明節不能回家掃墓,所以我就把在呼和浩特市的親人都找過來,一起紀念我們過世的親人。」張杰覺得「往生回憶」這樣的祭奠方式特別有意義。「我們一大家子平時工作都很忙,聚少離多,通過組織『往生回憶』也能讓我們有機會聚在一起。過世親人的往事也是我們的美好回憶,這樣也可以加深我們之間的感情。」說著,張杰還翻出了一家人以前的生活照,「媽媽以前最疼我和妹妹了,照片中有很多都是我們三人的合影,現在翻著這些照片,感覺媽媽就坐在我的旁邊。」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往生回憶」這種祭奠方式在國外很流行,在國內也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進行「往生回憶」時,親人們經常會講述逝者一些生平事跡或生前所做的幾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經常也會觀看一些照片、視頻和日記,這些都是一個家庭共同的生活記憶,很容易勾起親人們心靈上的共鳴。
沒有焚燒紙錢的黑煙,沒有燃放鞭炮的嘈雜,取而代之的是鮮花的清香。伴著音樂,親友們圍坐在一起追思已故的親人……家庭追思會作為清明祭掃的新方式,已慢慢流行起來。
低碳清明漸成時尚
清明節,悼念故人,緬懷先人,是我國的傳統風俗。連日來,記者發現,今年的清明祭掃,呼和浩特市很多市民崇尚「低碳祭掃」。他們放棄私家車改乘公交車,以給先人敬獻鮮花和小食品代替了燒紙錢,一些年輕的市民則開始在網上祭奠先人。
市民王女士家住在南二環外的金橋開發區,但先人的安葬地卻在大青山。以前,每年清明節,一家人總是開著車前去祭掃,今年,在兒孫們的要求下,他們家過了個低碳清明節,一家人乘坐公交車來到墓地,進行了一次環保祭掃。
市民車先生也告訴記者,以往清明祭奠過世的親人時,他和家人都要在墓碑前燒紙,今年他們打算買束鮮花,擺些水果和點心。「祭奠完畢後,這些東西可以再帶回家,既環保又不浪費。」他說。
另外,不少網友認為,倡導「低碳」過清明是切實可行的。在網友們給出的數十條建議中,記者總結了低碳清明「三步走」:第一步,改變出行方式。不少人習慣於開車回鄉祭祖,這既給交通帶來了壓力,也增加了汙染。所以,短途騎自行車,長途拼車、搭乘公共汽車應該成為出行的首選。第二步:改變祭掃方式。燒紙錢、放鞭炮,甚至給先人「送」去紙房子、紙車子,不僅汙染空氣,還給人身安全、山林防火埋下隱患。因此,選擇清潔、時尚的祭掃方式,如送鮮花、默哀、致悼詞等,值得宣傳推廣。第三步:改變踏青方式。清明時節也是踏青的好時光,有少數人折花攀枝,亂扔亂吐。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踏青應當文明、健康、衛生,要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綠色殯葬移風易俗
「廣大市民朋友們,在春風拂面的清明時節,讓我們迅速行動起來,從現在做起,從你我他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移風易俗、低碳祭掃、文明祭掃,以實際行動,共建文明、和諧、幸福的美好家園!」3月30日,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向市民發出《和諧『清明』倡議書》,倡導市民以低碳、節能、和諧的生活方式緬懷英烈、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另外,自治區民政廳也在日前公布了2012年清明節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今年的清明節要弘揚先進文化,倡導綠色殯葬。據介紹,今年的清明節工作要緊緊圍繞「惠民、綠色、人文」的主題,把弘揚先進殯葬文化作為推進殯葬改革,踐行「為民、務實、創新、奉獻」的民政精神的重要內容;同時,各級民政部門還要大力倡導綠色殯葬新風尚,鼓勵群眾選擇樹葬、花葬等生態葬法,用鮮花祭掃、網絡祭掃等健康文明的祭掃形式代替喪葬陋俗。
200多名師生
清明憶先烈
200多名師生
清明憶先烈
新報訊(記者 孫 慧) 3月29日,200多名學生及老師在內蒙古展覽館一樓成功實踐廳開展了「清明時節憶先烈」 專題演講活動。
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緬懷革命先輩,內蒙古展覽館做為全區愛國主義教育蓋達組織學生開展了此次活動。通過清明節的主題教育,旨在讓學生了解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讓學生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讓學生們通過學習和演講有關清明節的詩歌、文章,來緬懷革命先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感。
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經貿學校的200多名學生及老師參加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