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禪那」這個層次,如何理解?

2020-12-09 問過藍天

在《圓覺經》中,佛跟威德自在菩薩提到了修悟成佛的法門,分有三個層次,即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一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階段,而「禪那」這個層次,則是最高級的階段。

那麼,作為學佛之人,我們該如何理解佛所說「禪那」這個層次呢?

佛像

為了更加直觀地理解,我們先看《圓覺經》的原文,佛如此談到「禪那」這個層次,他說: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佛像

「禪那」這個層次,就是以清淨圓覺之心,永遠超越一切幻化之境(一切存在與非存在),達到沒有任何阻礙和無阻礙的境界,也就是說,修行之人修到了「禪那」這個層次之後,就會一切不住不著,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出離一切相。但這種境界並不是死去,而是強調不住於一切外緣和外境,同時身心又能夠繼續感知這個紅塵世界。

佛像

換句話說,相在紅塵之中,聲則出於紅之外,如何理解呢?所謂的相,在這裡指的是身心、身體,都還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處於紅塵世界之中。而這裡的「聲」並不是指聲音,而是指那個能夠覺悟本心的存在,所強調的是「本心」和能夠覺悟本心的存在都不在紅塵之中。

佛像

這個境界就是無礙的境界,也是《心經》之中說的「無所掛礙」,這也佛常說自心清淨無染,隨緣妙用,不復有任何的貪、瞋、痴、慢、疑。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描寫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雖然身處淤泥之中,而不被淤泥所染。「禪那」這個層次也一樣,雖然身處紅塵之中,卻不被任何紅塵所染。

佛像

因為「淨覺心」本就是不執於任何幻化,就算是寂靜的境界也不會再迷執,換句話說,自心清淨,了知無常,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空。完全洞徹了知身心皆是本心所幻起的幻相、幻覺,以至於能夠不執於身心而又受用身心,這就是知空而又不執著於空,受用於身心而又不執於有,「空」和「有」兩邊皆不執、不住。

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之人,修到了「禪那」這個層次,也就是證得佛性靈知之後,這個身心或身體雖然仍然處於紅塵世界之中,但卻不會受到任何(外境)的汙染,也不會有任何的阻礙,更不會受到任何局限,一切的外境、外相也幹擾不了。

佛像

因此,真正證悟圓覺本心的人,無論煩惱還是涅槃,都沒有辦法約束局限他了。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那個一切不住、一切不著,沒有絲毫的愛憎心,對一切境界平等又平等的境界,這就是佛在《圓覺經》之中所說的「禪那」。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

相關焦點

  • 佛教之中,「欲界」這個概念,如何理解?
    為什麼不理解這些概念,佛經就很難讀下去呢?因為這些概念不僅僅是概念,很多時候這些概念還包含很多種意義在其中,因此,搞不清楚這些概念,佛經讀起來確實是難懂難明。那麼,佛教之中,「欲界」這個概念,如何理解?其實「欲界」這個概念,是佛教所說的三界之一,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一界而已。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鈴木大拙說禪》[日] 鈴木大拙大拙說禪,並不是談禪宗史,而是談禪的性格——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禪的方法和路徑——禪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禪的目的和意義。常言道「知易行難」,可就禪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為說到底,禪是一種洞徹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當程度上接近了禪的本質。
  • 佛教之中,關於「空」這個概念,如何理解?
    在佛教之中,「空」這一概念非常重要,因為「空」這個概念涉及到自性本心的證悟,因此,佛教經典之中才有很多關於「空」的論述,如《心經》《中觀》等,甚至有人(須菩提)因解「空」而聞名於世。佛像那麼,佛教之中,關於「空」這個概念,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 佛教之中,「業力」是什麼?如何理解
    在佛教之中,有「業力」這一概念,因此,也有「消業」這一說法,眾生之所以有因果報應,其實都是從「業」而,因此,所謂的修行,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在「消業」,等「業」消完了,也就是脫離苦海,覺悟成佛了。那麼,佛教之中,「業力」是什麼?
  • 佛教之中,何謂「禪」?真懂的話,就是覺悟了
    據說「禪」這個字起源於古印度,是「禪那」二字的簡稱,意為思維或者靜慮。用中國佛教的話說,就是「禪定」。佛像「禪」這個字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其語義並沒有今天這麼豐富,它最初的意思是:安那般那。「安那般那」以數息觀、循身觀為主的修習方式,也就是現在南傳佛教所強調的「四念住」。
  • 大乘佛教之中,所探討的「無生」二字,如何理解?
    在大乘佛教裡,並不直接討論世界的起源這個問題,因為討論起源,就會導致「能起」和「所起」等新的問題出現,而這並不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也就是說大乘佛教根本不想不去討論「能和所」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對於大乘來說,都是「相」上的概念,
  • 佛教:禪是什麼?
    講到禪,很多人都以「禪那」一詞來解釋禪這一概念。但事實上,禪並不是「禪那」,因為「禪那」這一說法,意味著有時間的觀念隱含其中,超脫不了文字層面的屬性。因此,「禪那」這一概念其實已經把禪最精髓的內涵給束縛了,因為禪的本身是超越束縛與認知的。
  • 佛教:什麼是禪?如何學禪?
    禪學是佛教根本教義的一個中心論點,它是一切佛法中的一大總相法門。在開悟的人看來,頭頭是道,盡顯玄機;在迷昧的人看來,一頭霧水。在靈山會上,佛拈花示眾,摩訶迦葉破顏而笑,佛則開口說: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第二階段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確確是真實用過禪定工夫的境界;如果是一個真正用過禪定工夫,而且方法與修證程序,以及身心內外的操持行履,絲毫不錯,久而久之,便會使身心氣質,大起變化;於是兩眼神光充足,神凝氣聚,目前親眼所看到山河大地等等的物質世界,自然而然的都像在開眼作白日夢一樣,猶如一片浮光掠影,覺得這個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夢幻般存在,並不真實,看人也好像只是一個機械的作用一樣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劉元春:生活禪——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劉元春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生活禪: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的論文。本文以生活禪能夠推動人間佛教思想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續」與「轉依」,達成生命之「尊嚴」與「和諧」。探究生活禪的思想脈絡與精神特質,其突顯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會性」等特性,來說明生活禪可以成為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
  • 佛教:修禪與神通的關係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中所講修禪,其實就是修習或證悟禪法的意思。佛像因此,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修禪修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打開身體上的某些隱藏的功能,也就是佛教常說的神通,即六神通而最高境界的「圓通」就是修行者成就的境界已經達到了圓滿無欠缺的境界,換句話說,修行者成就四禪八定的某一層次就會成就某一層次的神通,而圓通則修行者證悟成就的最圓滿神通。
  • 佛教的禪與瑜伽的禪是什麼關係?兩者一樣嗎?與想像大不同
    本期我們說一個有意思但卻很有爭議的話題,那就是我們在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字——禪。禪這個字其實很難全面的去形容,當然,這裡引用百科的說法,也就是說禪是一種「靜」的行為,那靜是否就是禪呢?,就看你怎麼理解而已。
  • 佛教之中,「悟後起修」的三個階段,如何理解?
    因此,真修所反省所追尋的就是這些內容,所以,真修往往會經歷以下這三個階段,也就是說,佛教之中,「悟後起修」的三個階段,如何理解:佛像一、在修行的過程之中,一般會經歷佛教中所說的「離執禪定」,即真修後的第一個階段。
  • 佛教之中,「離苦得樂」這四個字,如何理解?真懂的話就是覺悟了
    最近幾天,有網友在評論欄中問:佛教之中,「以苦為樂」如何理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於是有了這篇文章,其實佛教之中,並沒有「以苦為樂」這個說法,也就是說,「以苦為樂」這個說法是後世之人所說,並不是佛教原有的概念。
  • 禪是一種生活智慧-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早在西方文明發現催眠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有了禪的智慧,知道以禪治心病,他們相繼在這片美好的天地裡逍遙安生,讓心靈獲得一個高遠、清靜、和諧、圓滿的美好境界。禪,早已在世界文化的長河之中,照耀著人類精神世界的千古長夜了。 禪的突破與超越性 禪,是一種思考,一種表現,是集合的智慧結晶。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
    導讀禪宗的禪,既可分為生命的解脫、生活的瀟灑、思想的空靈三個層次,也可從不同層面來理解、來修行、來受用。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世間禪包括四禪八定,出世間禪有如來禪和祖師禪。修習世間禪,是以欣厭的心態進行修煉,厭棄凡世間的苦惱,希望能夠成仙,能夠升天。天還是在三界之內。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無定,只有色界、無色界才有禪定。有禪定可以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禪定的就只能在欲界。但是,即使你修到了最高的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定功結束了,天樂享盡了,還會落入輪迴生死。所以說那叫有漏的禪定,叫世間的禪定。
  • 佛教的「四果」不等於「四禪」,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有人把佛教的「四果」與四禪八定的「四禪」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有一定的關聯,因為禪定的功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起觀,但絕對不能當成一個東西。四禪八定實際上並不是佛教獨有的,當年佛陀創立佛教,也不是憑空創立一些詞彙,如果那樣的話很難融入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所以很多佛教的詞彙其實都是借用過來的,只有這樣大家才好交流和理解。四禪八定在佛陀那個年代是一種共法,其實不光是佛陀那個年代和地區,其實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一樣。
  • 佛教之中,「因果」的真相是什麼?太多人理解不了
    在現實當中,人們對因果的認識往往局限於「種了善因就會結善果」這個層面,但在佛教的世界裡,「因果」這個概念卻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也就是說,世人所理解的「因果」並非是「因果」的真相。佛像那麼,在佛教之中,「因果」的真相是什麼?這個答案確實是太多人理解不了。
  • 曉雲法師:《佛禪之源》(二)原始佛教禪
    原始佛教禪一今天是‌「禪源」的第一堂課,大家可能不知我為什麼要開‌「禪源」的課程,我不知道多少個晨昏,在陽明山般若禪苑趺坐,佛前思惟,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用什麼力量、提出什麼東西,來推展佛教教育工作和社會文教人群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