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覺經》中,佛跟威德自在菩薩提到了修悟成佛的法門,分有三個層次,即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在這一法門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個階段,而「禪那」這個層次,則是最高級的階段。
那麼,作為學佛之人,我們該如何理解佛所說「禪那」這個層次呢?
為了更加直觀地理解,我們先看《圓覺經》的原文,佛如此談到「禪那」這個層次,他說: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禪那」這個層次,就是以清淨圓覺之心,永遠超越一切幻化之境(一切存在與非存在),達到沒有任何阻礙和無阻礙的境界,也就是說,修行之人修到了「禪那」這個層次之後,就會一切不住不著,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出離一切相。但這種境界並不是死去,而是強調不住於一切外緣和外境,同時身心又能夠繼續感知這個紅塵世界。
換句話說,相在紅塵之中,聲則出於紅之外,如何理解呢?所謂的相,在這裡指的是身心、身體,都還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處於紅塵世界之中。而這裡的「聲」並不是指聲音,而是指那個能夠覺悟本心的存在,所強調的是「本心」和能夠覺悟本心的存在都不在紅塵之中。
這個境界就是無礙的境界,也是《心經》之中說的「無所掛礙」,這也佛常說自心清淨無染,隨緣妙用,不復有任何的貪、瞋、痴、慢、疑。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描寫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雖然身處淤泥之中,而不被淤泥所染。「禪那」這個層次也一樣,雖然身處紅塵之中,卻不被任何紅塵所染。
因為「淨覺心」本就是不執於任何幻化,就算是寂靜的境界也不會再迷執,換句話說,自心清淨,了知無常,既不執著於有,也不執著於空。完全洞徹了知身心皆是本心所幻起的幻相、幻覺,以至於能夠不執於身心而又受用身心,這就是知空而又不執著於空,受用於身心而又不執於有,「空」和「有」兩邊皆不執、不住。
也就是說,一個修行之人,修到了「禪那」這個層次,也就是證得佛性靈知之後,這個身心或身體雖然仍然處於紅塵世界之中,但卻不會受到任何(外境)的汙染,也不會有任何的阻礙,更不會受到任何局限,一切的外境、外相也幹擾不了。
因此,真正證悟圓覺本心的人,無論煩惱還是涅槃,都沒有辦法約束局限他了。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那個一切不住、一切不著,沒有絲毫的愛憎心,對一切境界平等又平等的境界,這就是佛在《圓覺經》之中所說的「禪那」。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