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3M
11月19日,由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海澱區融媒體中心主辦的「山水靈秀地 尊賢重義城」易縣文化旅遊雲推介會完美收官。直播期間,近百萬網友一起在手機前雲遊易縣好風光,領略易縣傳統文化。
易縣清西陵景區運營總監程小灣通過網絡直播向廣大網民朋友推介了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太行水鎮等易縣全域旅遊資源以及易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創絞胎瓷、易水硯等產品。
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海澱區融媒體中心把此次線上推介活動做為對口幫扶的一項重要工作,高度重視。通過一個小時的線上推介,使易縣的旅遊資源、文創產品更加直觀的展現給首都人民、提升了易縣旅遊的知名度、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北京遊客來易縣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千年古縣——易縣
易縣,古稱易州,因易水而得名,位於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脈北端東麓,總面積2534平方公裡,總人口60萬,是保定市面積最大的縣。是河北省環京津休閒旅遊產業帶19個特色休閒縣之一。易縣有三張名片:旅遊大縣、文化大縣、生態大縣,2005年被聯合國命名為首批「千年古縣」,2019年被評為保定市唯一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易縣非遺文化遺產
易縣絞胎瓷製作技藝
易縣絞胎瓷製作技藝(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絞胎瓷,也叫「攪胎瓷」、「透花瓷」,是將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型,再澆透明釉燒制而成。通過變化泥坯絞揉方式,可絞出帶有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紋理的陶瓷器。絞胎瓷工藝產生於唐代,於宋代「靖康之變」後失傳。
易縣絞胎瓷製作技藝是1986年由易縣人張保軍研究恢復的一套制瓷工藝。他不僅恢復了失傳近千年的絞胎陶瓷的生產,還開創了現代彩胎陶藝新體系,並被中外學者譽為近代以來有明顯創新突破的陶瓷技藝。經過30年來的不懈努力,他發明了60餘項絞胎陶瓷專有技術,並獲得15項國家專利。其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被黨和國家領導人贈送國際友人,其事跡曾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導二百餘次。2015年,其《線秩序》等5件作品被邀請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81級校友作品邀請展,2016年,其《永恆的眷戀》等2件作品被邀請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建院60周年校友作品邀請展。作品《黃河頌歌》於2015年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館藏。
易縣易水硯製作技藝
易縣易水硯製作技藝(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易水硯,也稱易硯,產於易縣,是我國名硯之一。易水硯因取石於易水河畔的鐘南山古黃伯陽洞而得名,因材造型,以型定名,刀工精湛,古樸典雅。傳統造型分魚、龜、龍、蠶、蟬、琴、棋七大類,共有一百二十多種。雕花圖案多以吉祥幸福、神話傳說為題材,雕刻的人物、花卉、魚蟲、山水、禽獸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是我國名硯中的瑰寶。易水硯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古色古香,不但是文房四寶之一,還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其多項經典作品如《歸硯》、《中華巨龍硯》、《菊花牡丹硯》、《群星璀璨》等被人民大會堂、中華世紀壇收藏,並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和友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