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農民從身份到職業經歷了什麼?

2021-01-09 銀杏財經

撰文\ 風千語

編輯\ 吳不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銀杏財經第335篇原創文章】

「未來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

這話出自「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中「豔九天」領隊沈海燕口中,沈海燕帶領的隊伍屬於頂尖農人組,同組的還有全國勞模紀榮喜等人。

人工智慧對戰專業人士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對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指導,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共同發起的這場草莓種植大賽來說,輸贏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從比拼中去發現人工智慧可發揮的餘地,像草莓這種人工成本佔據70%左右的作物,理論上最有希望通過科技創新降低成本,至於全面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經驗可以轉化為數據,為不同的作物匹配最合適的生長環境。

曾在90年代初就嘗試利用日本技術種植冬草莓的勞模紀榮喜,如今已經在實驗大棚裡裝了補光、補溫設施和水分檢測傳感器。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入駐雲南瀾滄前,誰都沒想到,這個森林覆蓋廣袤的地方會成為「中藥種植挑剔戶」——三七的天然基地。

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還剩下銷售端的問題。

相對生產研發,開闢銷售路徑是一件門檻更低的事。拼多多在瀾滄、瀘水等地開設的電商培訓課,學員年齡跨度大,基本都是從0開始學開網店和電商運營。

而在長三角地區,年輕人已經成為了大閘蟹行業的接班人,他們從不被父母理解到帶動百億電商市場,憑的全是一種希望打破傳統產業困局的執著。

傳統農民對於新事物的熱情,從來不比年輕人少,他們有時候需要的只是一道橋梁,通向更廣闊的世界。

網際網路企業,很多時候需要扮演的只是一道橋的角色,連接農業源頭、生產、銷售流通及擴大再生產環節,真正給予普通人機會。

1 機遇:那群選擇「務農」的年輕人

十年前,沈海燕所在的安徽長豐縣一直主打的「豐香」草莓面臨品種退化,急需引進新品種和懂新技術的企業。

草莓新品種「紅顏」就是在這種情況從日本引進的,但從引進到走向世界草莓大會十年間,水災、乾旱、雪災,沈海燕都經歷了個遍。

除了自然災害,長豐縣還需要面對一個「人才留不住」的問題。

縣城裡包吃包住,月薪五千,依舊沒能留下幾個年輕的大學生。最後還是沈海燕的女兒孫鬱晴一語道破緣由。

「年輕人並非不願意進農業,而是希望農業流程化、數據化,跟上全球趨勢。」

孫鬱晴在美國學的就是農業經濟學和計算機,對農業+AI有自己的執著,她認為起碼要先數據化,此次參加拼多多農研大賽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將草莓種植從經驗推向人工智慧。

同樣堅持認為人工智慧是必然趨勢的還有來自江蘇鎮江市草莓產區的紀榮喜,他接觸草莓的歷史已有三十多年,是同鄉人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能當選全國勞模離不開草莓。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在日本電器備受追捧的八十年代,人們但凡有機會去日本,都會選擇買電器回國。紀榮喜的師傅當時卻選擇了帶回一箱書和草莓苗,江市與草莓的緣分自此開啟。

1994年時,紀榮喜的一畝三分地就已經為他帶去了高於工資11倍的收入。其後,他牽頭帶領貧困戶種草莓脫貧,即使是疫情期間都想盡辦法保證供需鏈條不斷裂。

當一群想要脫貧的人,遇上一個帶著先進技術和經驗的人,就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

紀榮喜帶領的江市草莓產區如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去往的雲南瀾滄更是如此。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許多貧困縣不同,這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跨入現代社會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緊挨緬甸,森林覆蓋率非常高。

本以為會成為脫貧阻礙的廣袤針葉林,經過朱有勇調研後卻發現這可能是最適合種植「林下三七」的環境。

世人都知道雲南產三七,不知道三七種植生長的困難,病蟲害和高要求、不可重複利用的土壤等限制,是三七藥價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瀾滄由於密布思茅松林,可以使三七在生長過程中免去大部分病蟲害的困擾,從而也就免去了農藥化肥等程序,其每公斤幹品價格可達6000元以上。

朱有勇進瀾滄五年,不僅種三七,還種馬鈴薯、冬早蔬菜,開展禽畜養殖業。解決了生產端的問題,還需要打開銷路才算真正脫貧。

拼多多電商班應運而生,新一代的瀾滄人通過朱有勇的技能培訓班,再進入電商運營學習,紛紛嘗試藉助拼多多將自家貨品銷售往全國。

今年7月,拼多多與雲南省政府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投入1億元專項扶貧資金。

需要注意的是,瀾滄新農人通過電商平臺直售產品,既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也為消費者帶去了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一直為陽澄湖大閘蟹「作嫁衣」的固城湖大閘蟹,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減少交易成本的關鍵機會。

消費者或許沒有想過,自己花「高價」買來的陽澄湖大閘蟹,其實是來自固城湖,只是過了一遍陽澄湖的水,就搖身一變成為了貴族。

固城湖的蟹二代們想過無數次,明明最辛苦的是蟹農,但最多的錢卻都被中間商層層賺走了,他們不想重複上一輩蟹農的宿命,目光投向了電商。

國內大閘蟹的電商滲透率不足4%,這便是機會。

2020年9月,拼多多宣布啟動「新蟹農計劃」,計劃在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並推動螃蟹電商規模超過200億元。

七年前,陳芸的父親揚言:「敢回家養蟹,就打斷你的腿。」

七年後,蟹二代陳芸建立了自己的「蟹小喬」品牌,由拼多多穿針引線,同平臺店鋪,和味庫海鮮等知名供應鏈公司合作,打開了中高端消費市場。

最早入駐拼多多的大閘蟹商家年銷量已近千萬,以陸治軍「湖中醉」為代表的大閘蟹品牌還劃入了百億補貼範疇。

拼多多上品類豐厚的農產品,全是陳芸這類新農人不斷入局的結果。

2在電商平臺看見農業變革

提起農產品,就會想到拼多多,而農產品最難制定標準,各地養殖方式、水土環境有差異,要與電商銷售的分級結合更是難上加難。

以大閘蟹為例,各地有各地的捕撈活蟹後加氧、加冰的處理方式,沒有辦法保證各個產地、時期的大閘蟹品質都一致。

再以草莓為例,儘管已經實現大棚栽培,經驗數據化,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免不了存在差異,孫鬱晴這代AI主張人的病蟲害防治用藥量和上一代人的觀念就有很多差異。

因地制宜制定電商上行的標準在目前看來是最穩妥的辦法。

目前,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已與拼多多合作,啟動《長三角雲拼大閘蟹產業標準》的制定工作。

表面上看來,制定產業標準這事與拼多多這類電商平臺無關。其實唯有確定標準,才能保證農產品進電商平臺體系化運作,這是一件平臺、消費者和生產者三贏的事。

傳統農業電商中,平臺只是充當中間商,遠談不上數字農業或農業變革。真正有利於農業變革、鄉村振興的方式是從種植端變革,推動農貨上行、農業現代化。

一言以蔽之,得從源頭追求質量和產量。

拼多多用百億補貼、流量傾斜等方式去鼓勵質量上層的農產品,95後於凱就深受其益。

果園二代出身的於凱並不想完全走父親的老路,儘管父親所創立的果蔬品牌已經是煙臺最大的蘋果出口商之一。

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2018年,於凱回國開網店,進駐拼多多,從完全不懂電商平臺操作開始實踐,僅用20餘天便成為電商平臺水果類全網銷售冠軍,秘訣只在於品質。

於凱將自己的蘋果分為四個等級,一二級面向出口,同時也面向電商,有了平臺的補貼和流量傾斜,銷量不言而喻。

事實上,在煙臺,像於凱一樣做蔬果電商生意的95後還有很多。

同樣是果二代出身的95後於誠,繼承的卻是250萬斤無法出口的太婆梨。2019年8月,俄羅斯暫停從中國進口梨類水果,於家這250萬斤太婆梨的銷路就落到了於誠身上。

「拼多多沒有亂七八糟的扣點,只有千分之六的支付手續費。」算是因禍得福,於誠在拼多多賣光了所有梨,同時也成功轉型電商行業。

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涉農店鋪增加27萬家,其中60%註冊地址為農村地區。山東省做蘋果、梨等特色農產品的外貿轉內銷店鋪同比增長率達到160%。

與山東這群有「家庭積累」的果二代不同,四川涼山州的貧困戶需要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打開農產品上行渠道。

在涼山州做直播帶貨比想像中困難,由於地理條件限制,連土豆、核桃這些經典作物的物流成本都很高,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要想建立冷鏈保障質量,談何容易?

最早的農貨扶貧是以購代捐,這不是長久之計。

酒香不怕巷子深,來自昭覺的陳陽認為,與其帶貨普通農產品,不如選擇涼山原產地的產品。他選擇的是到三河村、火普村、懸崖村等貧困村落收購的核桃、馬鈴薯、花椒等當地生鮮特產。

產品走出大山,還是要靠物流,陳陽花了很多時間在降低物流成本上,從9.9包郵到8.9包郵,少1元,卻可能多一個10w+爆款。

拼多多的用戶普遍對價格敏感,追求性價比,難立產業標準的農產品能在拼多多闖出一片天地,正好說明了下沉市場的巨大供需缺口。

在電商+農業的路上,年輕人是追隨者,也是開拓者。

吉克石良沒有選擇帶農產品,而是帶頭搞起了彝繡扶貧車間。彝族繡娘在直播間展示繡品,技法粗獷的彝繡,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情,是大涼山又一個脫貧希望。

一個山東煙臺,一個四川涼山,兩地農人面臨的困境並不相同,最終的解決辦法卻是同一個:電商。

在此過程中,電商平臺不僅搭建銷售橋梁,還承擔了一部分源頭品控的責任,銷售數據可以告訴生產者,什麼樣的產品才是消費者需要的,以結果為導向去參與農業變革。

3 反思:網際網路企業與智慧農業

莓農、蟹農和果農們,借著拼多多提供的機會賣貨,還能帶動村民一起升級舊產業。可見,電商對於普通人,尤其是農人的意義,本不該止於賣貨。

湖南寧鄉的80後劉興佳,存了30萬,準備做電商,選的是一個自己十分看好的紫米項目。

結果劉興佳的紫米嚴重滯銷,30萬打水漂,自己還因為一次意外摔斷了一條腿,在床上躺了幾個月,險些不能走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興佳與合伙人到朋友家吃飯,一份湖南地道的外婆菜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比起紫米,家鄉菜對消費者的誘惑力顯然更大。2018年,劉興佳的下飯菜進駐平臺,截至次年就賣出了40多萬瓶。

賺了錢的劉興佳開始加入拼多多「多多助農」的活動,去貧困戶家中採購原料,帶動失獨老人改善生活。

繼續給更多鄉親創造就業機會便是劉興佳接下來的願望。

像劉興佳這樣的案例在拼多多還有不少,他們或來自相對落後的地區,或帶動了該地區發展。普通人創業尚能考慮到貧困戶,況乎企業發展?

在智慧農業中,積極承擔橋梁和科技助手角色,解決銷路難、渠道下鄉難等問題,或許才是當下網際網路企業最應該著手的事情。

據新華社報導,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

例如拼多多,每天發出去的包裹有接近1/3是農(副)產品,其農產品成交額增長一直在100%以上。

農(副)產品能在拼多多紮根,我們不能只看到平臺深耕農業的助力,還應當注意到廣大普通人渴望改變現狀的願望,這種願望是智慧農業的原動力。

網際網路公司如果只看著眼前的風口、遙遠的藍海,不去追究國計民生最迫切的問題,一來很難打開真正的市場,二來也無法長久立足。

電商致富的故事已經講了十數年,講到今天甚至給人一種市場已近飽和的錯覺。然而新農人和果二代的種種案例顯示,機會依然很多,智慧農業的路依然漫長。

拼多多上的農產品,讓我們看到,廣大農民能夠做的事情還很多,他們所缺的只是一道通往科技網際網路的橋梁。

一個有長遠眼光的企業,不應該滿足於當中間商,也可以試試當「種植戶」。

4 結語

2017年5月9日,農業部遴選出首批100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基地名單。

3年過去,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轉身走向職業化道路,上文所述劉興佳就是農業部認證的新型農民之一。

身份與職業,最大的差別在於選擇的主動性。

當農民作為一種身份時,是被動的,說白了,以前沒得選。而80後、90後放棄原本工作,進入職業資格培訓體系,則是主動選擇從事「農民」這份職業。

職業選擇通常帶有時代特徵,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職業農民,是觀念的改變,更是技術的進步。

傳統產業需要升級,收益需要提升,人才環境需要改善,新農人每走一步,其實都在為科技創新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從偶像歌手到牙科醫生,許君豪過去十年中經歷了什麼?
    歌手、牙醫,這兩個職業,出現在成都同一個人身上,他就是前偶像團體「可米小子」成員許君豪連日來,徐俊豪又再次走紅了!目前,以他為主題的微博讀者人數已超過5.8億,討論次數達到50,000。從偶像歌手到創業開設牙科診所,他在過去十年中經歷了什麼
  • 十年教育工作經歷看教師職業的變化
    十年教育工作經歷看教師職業的變化10年參加工作,從事教育行業至今整好十年。十年求學路,也曾幻想以後從事什麼的職業,都未曾想會上師範學校。老師也是一種職業,選擇就業當老師,就是為了工作。大學剛畢業急於就業便在縣城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工作之處並非所願,但是教師畢竟有他職業的特殊性。應該有特殊的社會地位,起碼是會得到尊重。用我們東北話講,能讓人高看一眼。和曾經的學生身份對比,初當老師除了激動還是激動。
  • 《結婚十年》:從少女到少婦,十年時間,作家蘇青經歷了什麼?
    在對話中,蘇青說到這樣一段話:「 職業婦女,除了天天出去辦公外,還是兼做抱小孩洗尿巾生煤球爐子等家庭工作,不像男人般出去工作了,家裡事務都可以交給妻子,因此職業婦女太辛苦了。」「 我的女孩,我愛她,只要有你在我的身旁,我便什麼都可以忍受,什麼都可以不管,就是全世界人類都予以我以白眼,我也能夠獨自對著她微笑。」她將自己的愛轉移到孩子身上,但她公公婆婆已經給孩子安排了奶媽,懷青每天無所事事過著大家庭中的少奶奶的生活。無聊孤寂的婚姻生活,讓懷青日漸頹廢。
  • 山東:新型職業農民身份換來「真金白銀」
    山東農商銀行創新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助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型職業農民身份換來「真金白銀」「清華一號」辣椒是臨沂市蘭陵縣名優辣椒品種,在全縣約有在省農信聯社指導下,全省農商銀行不斷創新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在全省陸續推出了「興農貸」「宜居貸」「先鋒模範貸」「治理有效貸」「富農貸」5大系列50餘種金融產品,「新型職業農民貸」正是其中之一。2018年秋,剛剛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張清華,本想摩拳擦掌幹一番事業,但到銀行一打聽卻洩了氣——自己的授信額度只有10萬元,遠遠不夠啟動資金。
  • 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陳龍說,現在自己地裡的綠色大米能賣到19元一斤,一畝地純賺1000多元,比散種收益翻了番。邊學管理邊種田。高中畢業的他感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近幾年,只要能報上名的培訓,陳龍幾乎場場不落,學習科技和經營管理,向更優秀的職業農民請教經驗。陳龍還專門到四川農業大學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他還帶動妻子和兒子參加職業農民培訓,學習農業技術。
  • 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及特點 需要什麼樣的培訓?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幾年過去了,成長中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哪些特點?對於新型職業農民這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究竟應該教給他們什麼、如何教?如何給他們的職業化搭橋鋪路?這些都是困擾不少地區的現實難題。本期特編發一組稿件,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鄞州農民轉型記: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過去,按照傳統農業分散經營的方式,通常需要全村數百戶農戶共同參與。而如今,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一些村裡,這個數字縮減為1至3人。隨數字改變的,還有「農民」在人們心中的既有印象。「他們不是一般的農民,而是有知識、有幹勁、經過系統培訓、具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職業農民。」
  • 鄞州農民轉型記 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過去,按照傳統農業分散經營的方式,通常需要全村數百戶農戶共同參與。而如今,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一些村裡,這個數字縮減為1至3人。  隨數字改變的,還有「農民」在人們心中的既有印象。「他們不是一般的農民,而是有知識、有幹勁、經過系統培訓、具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能力的職業農民。」
  • 「不管他們過去經歷什麼,都是我的病人」
    如今在這裡工作了十年,我已經習慣了,也相信自己的專業。」8月19日,從醫20年的董振嶺說。董振嶺是一名傳染科醫生,但她的病人身份特殊,還「很危險」,她的職業暴露危險,比普通醫生要高很多倍。她來自一家特別的醫院——廣州市戒毒管理局醫院,一所收治病殘吸毒人員的醫院。19日上午,廣州市司法局在該院舉辦了慶祝第三個中國醫師節紀念活動。
  • 我國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 新型職業農民唱響「希望的田野」
    從2012年到2017年,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職業農民被國家寄予厚望。那麼,什麼樣的農民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其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培育和扶持呢?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中國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看看誰最危險
    摘要: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領袖很少是農民。那些領導農民造反的領袖大都從事何種職業?其最熱門的職業又是什麼?本文選取古代十二次農民起義為樣本,揭開起義領袖職業的秘密。按理說,農民起義應該由農民領導,但實際上大多數的起義領袖並非農民,「農民起義」確切說是因為起義主體是農民而得名。那麼,領導著農民造反的「革命領袖」們,大都從事何種職業?最熱門職業又是什麼?本文選取古代十二次為人熟知的農民起義作為樣本,為大家揭開農民起義領袖職業的秘密。
  • 汕頭市「新農人」陳燕鵬:讓更多年輕人把農民當職業
    9月,汕頭市「新農人」陳燕鵬有了新的身份——汕頭職業技術學院保稅產業學院電子商務班特聘講師,為大三學生講授「國內電商實戰」課程。「我希望通過我所做的,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農業工作者,把『農民』當成一份職業,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創業。只有這樣,農村才能發展得更好。」他說。
  • 一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曆程
    在外打工的經歷讓王飛認識到:沒有技術在外打工不是長法,還不如回家學些技術,在家創業發展。2004年王飛終於回到了家鄉,他說,這一年中央下發《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後,他看到中央關注農民增收,高度重視農業,骨子裡就熱愛農村這片土地的他,就下定決心在農業上創業發展。  回想當初的決定,王飛很是慶幸,作為農民的兒子,他發現自己真的熱愛這片土地,熱愛農業。
  • 破解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煩惱」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當前正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周年,10月26日,首屆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發布了《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情況如何?怎樣破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如何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
  • 習近平:九字定義新型職業農民
    這是習近平「農民觀」的新表述,與習近平先前相關表述是一脈相承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現在,大量的農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動選擇離開農村的土地。
  • 2016河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新型職業農民
    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辦好農業職業教育,依託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等新舉措。2016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安徽調研時提出,要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
  • 農民過去喜歡的椿樹,為何如今銷聲匿跡了?
    ,且過去農村常見的臭椿樹,早已淘汰出了農民的生活視線。那麼,過去農民喜歡栽植的臭椿樹,都有什麼用途呢?作為「三農」領域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結合農村人的生活現實說明,農民主要用來割成板材製作家具,或用來直接蓋房用。具體情況如下:第一,農民不再椿樹割成板材製作家具。
  • 「新型職業農民」王兵權:「我的夢想是讓家鄉土地生金」
    提起自己選擇當「新型職業農民」的決定,大同市新榮區破魯堡鄉裴家窯村農民王兵權向記者說道,是家鄉透著芬芳的泥土,給了自己成長的空間。如今「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令王兵權倍感自豪,幸福感油然而生。  「農村不缺土地缺的是思維。所以我把自己定位為新型職業農民。」王兵權說,農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而他的夢想就是在田野上規模種植,實現效益最大化,讓農業高效,土地生金。
  • 草根歌手成功逆襲一舉成名,到遭人鄙視銷聲匿跡背後經歷了什麼?
    沒經過專業的教導,不懂任何音樂上的技巧,這樣的經歷不正是平常人家熱愛音樂的孩子們正在經歷的嗎?阿寶的成功莫過於他對音樂摯愛和不懈的努力堅持,懷著音樂的夢想和對歌手的嚮往,曾多次登上競技比賽的舞臺,結果一次次都以失敗告終了,阿寶不但沒有氣餒卻越挫越勇,終於在2004年央視的「西部民歌大賽」中拿的了銅獎的好成績,用實力證明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堅持。
  • 《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印發
    》要求,為加快建立農民職業教育制度,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制定本方案。組織學生到現代化農業園區、科技示範場等地進行考察、交流,使學生了解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拓寬現代農業發展理念。    (3)技能實訓。組織學生到實習基地、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地進行技能訓練,使學生通過職業崗位實務訓練,掌握關鍵環節操作技能,鞏固加深專業理論和業務知識,獲得專項操作技能的實際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