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2020-12-14 中國政府網

今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新型職業農民,用上物聯網,能操作無人機,還懂管理

一家三口,全是新型職業農民,這別說在村裡,在省裡也是一件稀罕事。今年43歲的陳龍是山東省郯城縣歸昌鄉陳莊村村民,也是郯城縣農大家庭農場的法定代表人。近年來,他流轉土地成立家庭農場,經營土地200多畝,託管土地1600畝,給鄉親們提供育苗、打藥等優惠服務。陳龍帶著家人一起種田,農場收入30多萬元。

「從小就種大田,對農業有感情。」陳龍說,以前自己伺候大田,沒想過靠種地掙錢。現在有了新技術和新管理方式,土地能產生更多效益。陳龍說,他的思想轉變,來自於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5年3月,他順利拿到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培訓給他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呢?

機械化種田。農用無人機在田間灑藥,機械插秧機在水稻田插秧,目前陳龍農場的物聯網正在陸續安裝中,將實現可視化生產、智能化操作。新技術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解決很多問題。拿打藥為例,以前人工費居高不下,還很容易出現農藥中毒。陳龍通過培訓獲得無人機操作證,承擔全縣農作物無人機飛防工作。今年飛防作業面積達到2000畝,還跨區域在河南作業了800多畝。

綠色化種田。他註冊家庭農場,經營土地200多畝,種植稻蝦共養綠色水稻50畝,註冊「郯陳」牌大米商標,開發綠色農產品,開始走規模化、品牌化和產業化之路。「參加培訓後,明白了要少而精,有精品意識。」陳龍說,現在自己地裡的綠色大米能賣到19元一斤,一畝地純賺1000多元,比散種收益翻了番。

邊學管理邊種田。高中畢業的他感覺自身知識儲備不足,近幾年,只要能報上名的培訓,陳龍幾乎場場不落,學習科技和經營管理,向更優秀的職業農民請教經驗。陳龍還專門到四川農業大學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他還帶動妻子和兒子參加職業農民培訓,學習農業技術。現在,一家三口都取得了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兒子也成了修理無人機的「專家」。

「說實話,孩子是被我騙回來的。」陳龍說,兒子陳斌今年21歲,在西安上的大學,學的是信息工程專業。今年剛畢業,陳龍勸說孩子回來種地。「一開始,他很排斥。他認為當農民得幹繁重農活。」陳龍說,他讓孩子先負責田裡的物聯網建設,操作無線傳感器和攝像頭。陳斌發現,種田科技含量很高,如果好好管理,也能實現自我價值。陳斌對種地產生了興趣,畢業後返鄉加入家庭農場,立志要成為「農三代」。

職業農民協會應運而生,集結起農業發展的有生力量

眼下,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臨齊街道豐潤農場籌建的一棟三層的辦公樓剛剛投入使用。豐潤農場農場主王文昌從來沒想過能靠種地蓋起一幢辦公樓。王文昌大學畢業後一直經營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2012年,他建立起家庭農場,可是傳統的種地方式靠人情管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第一年賠了30多萬元。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虧損。2015年,陵城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正在苦惱中的王文昌第一時間報了名。

「要經歷條件審核、集中培訓、田間課堂實訓、筆試面試、綜合評議和公示,想要拿到證書可不容易。」陵城區首批195名新型職業農民拿到證書,王文昌是其中之一。王文昌加強農場基礎設施改造,應用農業規模種植集成技術,健全管理制度,實現扭虧為盈。如今,王文昌經營著1080畝土地,種植種類也由單純的小麥、玉米,擴展到蔬菜、花生等經濟作物,年收益接近百萬元。2016年在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協會成立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協會會長。

王文昌介紹,協會是山東省第一家由新型職業農民自發組成的民間組織。目前,協會已有會員400餘人,其中包括76名貧困戶,全區90%以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都參加了該協會,涵蓋了全區15個鄉鎮。協會以會長、理事、會員的架構定期召開農業發展方面的會議,成立陵城區新型職業農民顧問團,聘請農業專家為發展顧問。

陵城區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區,種植的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結構相對比較固定,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去年在協會顧問團專家的指導下,王文昌引進省花生研究所新研發的夏播花生品種,畝均純效益達2000元,收入達到40萬元。

在農場的倉庫裡,整齊堆放著硫酸鉀複合肥、二胺等各種肥料,肥料外包裝上打著陵城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協會的字樣。王文昌介紹,農場承擔陵城區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職能。工作站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村莊的土壤結構量身定製肥料配比。現在已經在協會會員內部先行先試,陸續投入使用。

8月10日,協會召開全體理事會,參會的27位會員代表七嘴八舌地反映各種問題,商討解決方案。憑藉夏播花生良好的發展前景,協會打算在會員中進一步推廣這一項目。對於配方肥配送也將加大後續供應服務力度。據統計,一年多來,協會內推廣小麥、玉米配方肥,為會員節約肥料支出300餘萬元。

「組建職業農民協會符合農業發展趨勢,符合新型職業農民意願,是農業發展有生力量的集結。」陵城區農林局局長劉明偉說,協會是在國家鼓勵的土地流轉、中小農場、種糧大戶蓬勃發展後應運而生的產物,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王文昌表示,下一步協會將通過農資、農機、農技等資源的統籌整合,統一規劃布局、統一農資供應,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在各鄉鎮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鄉鎮服務站,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協會計劃到2020年,發展會員2000人,服務面積10萬畝。

讓農民成為有奔頭、有前景、有獲得感的職業,要加大培訓力度

「他們種地不僅是為了生存、吃飯,而是把農業當成工作。」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過去農民是身份,生下來父母如果是農民、戶口是農民,你就是農民。現在要把農民概念回歸職業概念,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希望把『農民』這個稱謂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將來大家會渴求當農民,農村會成為稀缺之地。」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城市務工,農村「空心化」現象普遍。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他曾到地方調研,農民反映最多的就是「農業不掙錢,幹活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戶均規模太小,需要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400萬人,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

農業綜合體、親子教育農莊、私家果園、茶旅休閒……這是在8月9日至10日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大賽的農業創新項目設計環節,12位入圍決賽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項目。每個人上臺用PPT演示演講,上交項目計劃書,還要接受專家質詢。參賽產品原型或服務模式有清晰的發展模式和可靠的數據支持,絕大多數都已經投入實踐。山東省16個市代表隊的126名選手參加了競賽。

在新型職業農民產品展上,在兩排攤位的角落,一張小桌子上擺滿了蘋果、桃子、各種各樣包裝精美的水果罐頭。一個婦女抱著小孩嘗了一塊桃子問道:「這桃子能買嗎?」「能啊,不過這次沒帶多少,要得多的話,我可以給您發快遞。」連寶農場農場主薛連寶說,這次報名太火爆,他的攤位是臨時加出來的。這款桃罐頭,沒有任何添加劑。一年能賣出去1萬多瓶。

據了解,2012年以來,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國共培育各類新型職業農民400多萬人,大多成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骨幹。今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比超過35%。

「讓農民成為有奔頭、令人羨慕的職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黨委書記杭大鵬說,目前,初級、中級、高級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正集聚吸納各類農業院校參與培育工作,支持引導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園區等主體,建設實訓基地和農民田間學校。培育工程要幫助他們轉變理念、增強本領、提升素質,加快推進務農農民職業化進程。(記者 常欽)

相關焦點

  • 如何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教師"這一職業目前沒有多大的吸引力的,很多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報志願時都不願意填師範專業。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不是哪一方面的力量能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現狀。目前,國家已逐漸重視這個問題,如何讓教師成人令人羨慕的職業?
  • 打造「令人羨慕的職業」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 郅庭瑾  「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裡程碑式政策文件,剛出臺的 《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吹響了教師制度改革的集結號
  • 如何才能讓老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呢?網友總結一下幾點
    國家提出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那怎樣才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呢?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今天中公教育的老師就網友的觀點來談談老師如何才能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呢?總的來說,其實大學老師就讓很多人羨慕,估計中小學生老師就不那麼令人羨慕了。
  • 教師是否能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關鍵在於這四點!
    筆者多篇文章反應現在教師地位不高,職業幸福感較低,很多讀者評論區裡寫到,現在教師的現狀該如何破,何時教師能像國家提出的那樣,成為別人眼中令人羨慕的職業呢?對於這個所有老師都關心熱議的問題,筆者人為要想教師這個職業真正變成人們心目中令人羨慕的職業,就要在一下幾點進行改變!
  • 哪些現象標誌著教師已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這6點出現就是了!
    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這不是教師自己要求的,這是國家提出的教師隊伍建設目標,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哪些現象標誌著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了呢?一、教師招考熱持續升溫,錄取後放棄現象基本絕跡。
  • 新農民與新業態:農村與農業的新圖景 新型職業農民與「新農民」將...
    肯定不能靠傳統農民,不能靠父輩農民,今後搞現代化,他們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肯定是不能適應了。接著韓部長對傳統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的概念作了區分,並指出「現在要把農民概念回歸職業概念,而且要讓它成為一種很多人願意幹的,令人羨慕的職業」。對於新型職業農民的定位是十分清晰的,他們擁有初高中文化,留在家裡種地、養牲口,從事牧業、漁業、林業等等。
  • 我國農民職業化進程加快 新型職業農民唱響「希望的田野」
    從2012年到2017年,連續6個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出了部署,新型職業農民被國家寄予厚望。那麼,什麼樣的農民可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其發展現狀如何,又該如何培育和扶持呢?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 這些令人羨慕的職業,背後的心酸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這些令人羨慕的職業,背後的心酸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在大部分人眼裡 好工作大概是坐在辦公室 不用外出奔波、風吹日曬 朝九晚五,從不加班 雙休、法定節假日、年假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這些令人羨慕的工作不為人知的一面
  • 弄潮·快評 | 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教師真正成為最受社會尊重和令人羨慕的職業。
  • 新型職業農民——農民中的plus
    隨著農業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是未來農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發展、農民穩定增收的必要條件,新型職業農民的興起不可阻擋。11月30日,烏拉特前旗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育種養大戶精英培訓班在大千酒店順利開班 ,來自全旗各蘇木鎮的161名學員參加培訓。開班第一講由農牧和科技局黨委書記為學員們講授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課。相關部門負責人就培育培訓工作進行了動員安排,深刻闡述了高素質農民的重要性和重在意義。
  • 【鄉村振興】江蘇鎮江:讓農民成為榮譽感滿滿的職業
    張奎峰說,在強化學習的同時,農民還要爭當「全科醫生」,將相關行業的技術和經驗積極融入自身的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才能真正做好農業產業,當好一名合格的新時代農民。  「我們通過認真組織實施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圍繞全產業鏈,分層分類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入鄉農業創業者職業技能培訓,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8000人次以上。
  • 大橋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日前,大豐區大橋鎮黨委、政府組織13個村的240名糧食、蔬菜種植經營大戶到大豐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年來,大橋鎮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職業農民。
  • 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主要職業就是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直接關乎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性調整的成效。
  • 事業編制中最令人羨慕的3個職業,你最嚮往哪個?
    事業編制中有很多職業,比如醫生、護士、老師、科研工作者等等。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共同說一說事業編制中最令人羨慕的3個職業,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第三,老師老師這個職業之所以能入圍,主要是因為老師的社會地位,以及老師的兩個假期。當前社會是十分崇尚教育,老師這個職業,光榮而神聖,而作為家長,對老師也都是是推崇備至。
  • 為什麼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經濟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近年來,一系列針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改革政策極大促進了鄉村的振興與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 鄞州農民轉型記: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個村莊,近兩千畝土地,需要多少人耕種?
  • 鄞州農民轉型記 新型職業農民成鄉村振興生力軍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必須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年來,我省首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的寧波鄞州區,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相關培育機制,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逐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湧現,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 破解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煩惱」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當前正值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一周年,10月26日,首屆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發布了《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情況如何?怎樣破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如何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
  • 新型職業農民呈現「五高」特點
    論壇上,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的《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正式發布。這也是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首次公開發布。  那麼,這份近40萬字的報告究竟有哪些亮點?你是新時代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嗎?新型職業農民們一年到底能賺多少錢?新型職業農民能獲得哪些政策紅利?
  • 五個特點描摹新型職業農民
    【背景·數據】  《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特點:  一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達到1401萬人,佔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總量的4.46%,比2015年末增長10.15%。其中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總量達到1057萬人,比2015年末增長9.46%。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  二是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質量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