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他們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主要職業就是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管理。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直接關乎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結構性調整的成效。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培育,對全面擴展新型農民的知識範圍和專業技術水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要看到,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長期機制,保證培育不流於形式,不增加農民負擔,真正為農民服務,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助推器。
強化職業認同,營造濃厚氛圍。從實際看,農民受自身條件限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參加職業培訓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年齡偏大的農民認為自己種了一輩子地,經驗豐富,無需培訓,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缺乏開拓創新的思維,承受風險能力較低,改變現狀的意願不強。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加大新型農民職業培育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各種形式,抓住有利時機反覆宣傳身邊的真實案例、先進人物、創業能人,引導農民充分認識職業培育的重要性,強化對職業農民的認同感。
摸清農民需求,創新培訓方式。需求是求知的重要動力,如果培訓內容滿足不了需求、培訓方式不合理,就會影響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增強培訓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切實根據農民實際需求設置課程內容,增加田間地頭一對一、手把手指導和跟蹤反饋等實踐培訓。另一方面,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培訓的方式方法。比如,加大網上培訓力度,開發基於移動互聯的APP、微課,推進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
完善培訓體系,探索職業化發展培訓。要從統籌城鄉發展大局出發,推進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培育。重點對現有規模經營戶、種植養殖專業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的專業戶以及來自農業院校、有志投入現代農業生產的城鄉有為青年進行培訓,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增收致富。同時,拓展思路,增強新型農民職業化發展培訓,通過分層教育、產學結合、實行學徒制等,培養一批現代農業技術能手、家庭農場主、種植養殖專業戶,探索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訂單式培養新模式。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訓保障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借鑑發達國家和地區成功經驗,發揮市場作用,扶植多元培育主體,逐步建立政府主導、農科教統一協調的市場培訓機制。加強體制機制建設,積極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農民培訓政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體系。(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