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據新華社等媒體綜合報導,10月26日-27日,2018年首屆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論壇上,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組織編寫的《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以下簡稱「發展指數」)正式發布。這也是發展報告和發展指數首次公開發布。
那麼,這份近40萬字的報告究竟有哪些亮點?你是新時代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嗎?新型職業農民們一年到底能賺多少錢?新型職業農民能獲得哪些政策紅利?
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
報告顯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佔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農業生產經營人員總量的4.78%。
其中,45歲及以下的新型職業農民佔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職業農民佔30.34%,較以往均有所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年齡結構正在優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這意味著,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質量也顯著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6個省份的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協會或聯盟數量達到324個,49.69%的新型職業農民或加入農民合作社、或與農業企業建立聯繫,組織化程度逐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顯示,新型職業農民的作用發揮十分明顯。68.79%的新型職業農民對周邊農戶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平均每個新型職業農民帶動30戶農民。他們大力推廣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積極創辦、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主動聯繫、對接小農戶,引領、帶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鄉村人才振興的突出亮點。
呈現「五高」特點
來源多元化程度高,40.6%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務工返鄉人員、退伍軍人、科技研發推廣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新生力量。
規模化經營程度高,51.6%的新型職業農民銷售農產品總額達到10萬元以上,31.2%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土地經營規模超過100畝。
農業綠色發展水平高,70%以上的新型職業農民實現了畜禽糞便、秸稈和農膜的資源化利用。
網際網路利用程度高,70%的新型職業農民通過手機進行農業生產銷售。
農業經營純收入比較高,2017年新型職業農民的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達到2.78萬元,27.7%的新型職業農民人均農業經營純收入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發展存在隱憂
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狀況良好,但發展地區間存在一定差距。東部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程度較高,其次是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影響地區之間差異的指標主要有新型職業農民數量、生產經營狀況和經濟收入等。
從統計結果來看,僅有7.5%的新型職業農民獲得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15.5%的新型職業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人員職稱認定;21.1%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接受學歷教育;11.1%的新型職業農民享受到規模經營補貼;在有金融貸款需求的農民中,僅有12.3%的新型職業農民貸款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應對策略
對此,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應該放眼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雖然國情、農情不同,推進現代化的路徑也不盡相同,但均高度重視職業農民發展,其相關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第一,普遍重視制度保障。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均通過立法,明確農民的地位、教育培訓實施機構、教育培訓重點、發展模式等,強化責任與義務、經費投入等制度。如美國1862年頒布的《莫裡爾法》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法案,對農民職業化、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等提供了法律保障;加拿大推行「綠色證書」制度,不獲得綠色證書就不能成為農民,不能繼承或購買農場。
第二,普遍重視資格準入。受農業產業最終產品性、土地資源稀缺性影響,政府通過農民職業資格準入、扶持協會組織等方式促進農民職業化。如法國政府建立多種培訓機構,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只有取得教育合格證書後,才具有經營農業的資格並且能享受國家的優惠貸款及補貼;德國建立完善的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制度;英國的農民職業資格證書分為農業職業培訓證書和技術教育證書兩大系列,以確保寶貴的農業資源讓高素質的農民來使用和經營。
第三,普遍重視農民教育培訓。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以政府資金為主,比如英國農民培訓經費70%由政府承擔。構建完善的體系,比如法國、日本等整合多種資源構建農業教育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教育培訓需求;德國、韓國等農民教育培訓強調政府與非政府部門合作,體現出政府、企業和個人聯合供給、共同支撐的特徵。
第四,普遍重視持證農民的政策扶持。給予持證農民政策扶持和優惠,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日本政府多種政策性補貼資金以及貸款優惠政策向「認定農業者」傾斜。美國、法國資助支持務農者創業。韓國對新村運動中先進人物典型制定「獎勤」政策。
第五,普遍重視青年農民發展。為確保農業發展後繼有人,美國提出「新農民和農場主發展計劃」,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新設了「青年農民計劃」,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贊助青年農民的安置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