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如其人,見字如晤——從王漸鳴新著《書如其人》談起
王漸鳴新書《書如其人》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8月出版
王漸鳴書法作品
王漸鳴近照
採訪:本報記者曾淑群受訪嘉賓:王漸鳴
曾:你好漸鳴,首先,祝賀你的新書《書如其人》今年八月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能否向我們介紹一下這本書,並說說你的創作體會。
王:謝謝!這是我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文章小集子,所幸一開始就遇到業界的領頭企業,所以做得很有品位。這本書被納入中信出版集團「藝術公開課」系列圖書之一,面向的是普通讀者,策劃方給我的要求是「要有趣味性」。在此基礎上,我給自己的定位是讓每篇文章既可當散文讀,又可當書法評論讀,還可當閒情掌故讀,做到深入淺出,輕鬆有味,試圖引導讀者「從一根線條中讀出血肉筋骨,從一個尺幅之間讀出風神氣韻,從一部書法史讀出國運興衰。」
曾:人們常說「書如其人,見字如晤」,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王:最早將「書」與「人」聯繫起來觀照的是蘇東坡,他講的「人」,主要是人品。到清代劉熙載總結得就更全面了:「書者,如也。如其才,如其學,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寫到一定的層面,寫的就是性情和學養。很多時候一看字就能辨別出一個人品性,比如你看蔡襄的字端正沉穩,而米芾的字就跳蕩蹈厲,這與他們的性格是一致的。這就是所謂的「見字如面」吧。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曾:怎樣的作品才是「書法」?為什麼書法不僅僅是寫一手好字?
王:「書法」與「寫字」是兩個很難截然對立分開的概念。或許大眾所謂的「寫字」,只是追求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漂亮。這樣就好比是一個統一的模子,失去了各人的真性,而作為藝術的「書法」,恰恰最重視的就是基於法度之上風格、性情和內涵。
曾:中國書法史上,有很多偉大的書家,觀古照今,個體書寫離不開時代的背景,那麼個體書寫最重要的是什麼?
王:我們說王羲之《蘭亭序》氣韻優雅,離不開當時的「魏晉風度」;顏真卿的《祭侄稿》也是「安史之亂」後的產物;沒有「烏臺詩案」,又哪有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不能說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能反映時代,但可以說任何杰出的藝術作品必然投射出作者身處時代背景下的心性。以文學論,上世紀三十年代,有魯迅式的「投槍匕首」,也有「鴛鴦蝴蝶派」,恰恰印證了時代真實的一面,他們的文章都是各自真心的流露。只是這個「心」,是主動緊貼時代,還是迴避時代的不同而已。書法也是這樣,顏真卿是緊貼時代,而八大山人是迴避時代的。
曾:不久前讀到叢文俊《真正的書法藝術是自然的書寫》這篇文章,「手札」可能是最自然不過的書寫了。你在《廬陵悅讀》的專欄「蕉窗談札」很受書法愛好者的好評,可否跟我們談談,這些個體的、自然的書寫,是不是最能代表「字如其人」?
王:我想是的。古人手札中往往喜歡用上「見字如面(或晤)」這樣的開場白,這本是一種很私密的交流,無需任何掩飾。就功用而言,手札首要之務是傳遞信息,而不是取悅於人,所以能輕鬆、真實地展現個體。我這本書中提到的宋代書家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手札!看古人的作品,你會發現手札更見性情,就像我們在家時穿著一樣隨便;而一些抄錄的文字,則更像是上班族精心打扮後的出門。
曾:當今電腦時代,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的書寫」可能不存在了,即使有也屬文人墨客之間的雅興。另一方面,書法熱也在悄然興起,比如臨帖,抄經,或者「自書詩文」,你認為可以從中找到「自然的書寫」嗎?
王:如果你一提筆就帶著目的,怎麼可能自然呢?
曾:哈哈。說得對。目前,我國中小學校大力倡導、重視書法課程,你從事過書法教育工作,你認為應該如何培養青少年對漢字書寫的興趣,如何領悟漢字幾千年來的美的歷程?
王:我擔心現在的學校書法教學走入一個誤區,一上來就奔這體那體而來,就字學字,這樣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失了興趣。我學得對青少年而言,書法的魅力恰恰在於引導他們愛上那些作品、書家的故事,以及通過書法來與自然中各種事物現象產生通感與領悟,而不是「橫平豎直」「回鋒藏鋒」這些。就字講字,講不出花來,只有把書法置於文化、時代和藝術的座標上考量,它才有味道。
曾:讀你的《書如其人》正有這種感受,字的背後是一個人,人的背後是一個時代。讀得興味盎然,不知不覺審美眼光就受到影響。
王:是嗎?謝謝!這正是「藝術公開課」系列圖書策劃的初衷和我所追求的。藉此也真誠希望讀到此書的朋友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