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和媽掉水裡,你先救誰?這是當代男人普遍會被問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大多數人從技術、功利的角度出發回答,「救體重最輕的」或者「救離自己更近的」,亦有人乾脆直接取消其中的道德困境,回答說「她們都會遊泳,而我不會」。
孟子不止一次遇到道德兩難。比如說,在「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下,他遇到了「假如嫂嫂掉水裡,能不能用手去拉」的問題。孟子巧妙地用「權」的概念解決這一難題:「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由此,孟子似乎該為中國人「善於權變,不遵守規則」的民族性格負一點責任。
古今中外,在哲學、法學、社會學等領域中有許多著名的道德兩難。美國學者薩伯在其法理學著作《洞穴奇案》中討論的「人吃人問題」,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公平正義》公開課中提到的「鐵軌困境」思想實驗,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為了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而設計的「海因茲偷藥」難題等等。可以說,只要有人,只要人還有欲望、有追求,同時又有自省,道德兩難問題就會不斷地改頭換面地出現。更令人沮喪地是,道德兩難幾乎是無解的。最好從根源上去消滅它,即不要讓現實滑落到道德兩難的境地中。
馮小剛拍攝的災難大片《唐山大地震》中,有關母親當年為什麼救弟弟而不救姐姐的問題,曾經引起了很多爭論。我痛苦地思考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不要輕易地成為被權衡的砝碼,因為在追求某種「平衡效果」的時候,人的意義是被忽略的。就像片中的母親,雖然做決定的時候,考慮的因素都是人性的,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這些因素已經無法被科學地賦權、排序,或者說這些價值本身就不能被排序,所以任何結果都是偶然的、無法重新解釋的。
也許你不曾意識,長大以後,生活的邏輯已經不同於小時候。從光著屁股呱呱墜地之時開始,你生活的每天都在獲得,身體在成長、知識在增加、認知能力在提高、朋友越來越多……生活就是這麼美好,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但從第一次弄丟自己的玩具開始,你不經意地從「獲得」模式進入了「失去」模式,東西看管不好會丟失、防範意識不高銀行卡裡的錢會被騙、太任性會失去心愛的人、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不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利益最大化問題,而是「丟車保帥」的損失最小化問題。道德兩難也許只是你更願意承擔那種痛苦的選擇。
說到這,我想起近日處在風口浪尖的被拐女教師,道德兩難這回考驗的是我們整個社會,而不是被拐女教師。
很多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好像被拐女教師總有很多選擇一樣,但實際上她從來都沒有。她的危急處境、她的人生閱歷、她的文化水平、她的家庭社會環境等等都沒有給過她第二個選項,她一直只是被逼無奈、苟且前行,作為鄉村教師已經是她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一群衣食無憂、思想現代、維權和抗爭意識都超級強烈的城裡人不該指責這位弱小女子的愚昧。而且你也不能說「沒有買賣就沒有販賣」之類的冠冕堂皇之詞,因為罪惡的人販子還有更多慘無人道的手段。
社會的道德兩難在於,我們是該為了找回久失的正義,而把被拐女教師的過去扒個天翻地覆,還是還她一個安靜的生活,因此讓罪犯逍遙法外、不作為的官員繼續尸位素餐。就像前面說的,道德兩難更多的是願意承擔那種損失的選擇。如果為了正義的實現、社會的進步,我們似乎可以要求被拐女教師忍受一下痛苦,配合調查;如果以人為本、尊重當事人,我們應該滿足被拐女教師的願望:「現在想平靜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傷害」。我想,大多數人會做出後一種選擇。
個案的正義也許不適合後補,但是社會的正義應該加強。長久以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總是太過隱忍,而不善於主張權利。據新聞報導,美國一位老太太在麥當勞被咖啡燙傷,最後成功索賠60萬美元。而類似的起訴如果發生在中國,大家該笑話原告「拉不出屎怪地球引力小」了。心理學研究發現,東方人更傾向於「個人歸因」,而西方人更傾向於「情景歸因」。這種差異帶來的不同是,美國通過一系列的立法、科技、教育等手段將丟失兒童的找回率提高到了98%,而我們莫名其妙的有了一個「最美鄉村女教師」,還拍了一部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更可怕的是20多年的時間裡,所有有關部門充當睜眼瞎,而在真相暴露後居然還想封殺被拐女教師,蒙蔽天下人的視聽。
道德兩難之下只有次優選擇。但是,之前的很長時間,避免陷入道德兩難問題卻可以有很多最優措施來預防。如果說平時的制度建設是治病在肌膚,那危機時刻的補救就是治病在腸胃,而危機過後有關部門繼續無所作為,那將病入骨髓,醫生不得不望而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