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救度眾生?

2020-12-08 悅讀經書

假設,在同一個時間,有一個成佛的機會,同時,有一個眾生處在危險中需要我們去解救。我們是選擇先去成佛還是選擇去解救眾生?

答:肯定救眾生。因為,處於菩薩,菩薩不放棄一個眾生,若放棄怎能成佛!

為什麼要救度眾生

佛出世是為眾生離苦,有緣的眾生相遇都是親人,往前追溯都曾轉生為男人、女人。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我們有責任救度無形親人們脫離六道輪迴苦海,只有無形的親人離苦往生成佛去,我們今生才完成任務,臨終順利往生極樂世界回家。

願看完此文的您,將這篇文章轉發法布施到朋友圈,這就是做了一件大善事,積了陰德。

趕緊轉發一次,攢一份福氣,功德無量無邊!感謝官方推薦

相關焦點

  • 佛說阿彌陀經析.143 諸佛菩薩是怎麼救度眾生的?
    古時候沒有現在這樣的通訊技術,什麼地方要講法了,就掛起高高的法幢來,大眾看到了,知道這個地方有法事就趕來參與。所以法幢代表了法事,代表了道場,代表了佛菩薩救度眾生的落實。諸佛菩薩救度眾生都用什麼手段啊?
  • 聞其名號丨阿彌陀佛是以名號救度眾生的佛
    「為物身」,「物」就是眾生,他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存在。諸法都是實相,都是真理的顯現。阿彌陀佛本身的存在既跟實相真理完全吻合,同時又從真理當中顯現出度化眾生的作用和功能,所以他有「為物身」的作用。阿彌陀佛的實相身、為物身,就體現在這句名號當中。從法身功德來講,諸佛都有實相身,也都有為物身。
  • 佛陀為何不以神通來救度眾生?
    佛陀為何不以神通來救度眾生? 覺悟今生,成就未來,做好每一個當下,清淨的心行與佛感應道交,釋迦世尊光照娑婆,慈悲正覺救度生死苦海裡輪迴的眾生,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為何不用神通度化眾生?佛曰:神通無益於解脫,世尊採用魔無法做到方式來救度眾生,給當時的人們也給後來的我們留下了一個真理光明的世界,我們只要虔誠恭敬地深入佛言,就一定會認識到世尊所帶給我們的心血、舍利無一不透露著解脫的妙義,世尊用心良苦,為使世人免誤入歧途、澄清思想、解脫精神枷鎖,廣宣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一條人生應行的大道和真理的方向,這種究竟的真理才能真實地利益眾生,決非神通能夠做到的,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時發出正覺的宣言
  • 佛法:地藏菩薩大願救度眾生,我們是不是具足了被救的因緣
    在《地藏經》中,閻羅天子問本師釋迦摩尼佛,說地藏王菩薩既然發了這麼大的誓願,要救眾生出離生死苦海,那麼為什麼不一次性就把一個人給救出去呢?還要如此反反覆覆的。閻羅天子其實內心是有疑惑,是不是菩薩的能力不夠呢?
  • 風雨彩虹鏗鏘玫瑰,佛光普照救度眾生
    就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努力著,走到一起,不怕苦,累,髒,儘自己的力量,做著力所能及的事,眾志成城,不怕困難。好多年輕師兄,本是愛美的年齡,看著髒的不成樣的她們,不由心生敬畏,法喜充滿!學習彌勒菩薩開示,遇事要大度,大度。學而用之,很欣慰。法會終於在11點左右開始了,慈悲的諸佛菩薩,為了給大家節約時間,跪拜都是一拜到三拜,而且宋師兄說很早就在接引眾生了,因為是萬字佛光,所度的眾生無量無邊。這次不一樣的地方是,為報國恩,集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報父母恩,行跪拜禮。祈願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 希阿榮博堪布:發菩提心,並不是發願流轉輪迴救度眾生
    文:希阿榮博堪布繼續在娑婆世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出於悲心,乘願力、神通入輪迴救度眾生像海洋中有的大魚一頓飯要吃掉幾噸小魚,小魚一頓要吃掉無數的浮遊生物。一個個都是殺業累累。即使福報淺薄到只能投生到永遠見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處,或者炙熱的火山熔漿裡,無時無刻不遭受冰火的酷刑,這些旁生仍然只是醉心於彼此爭鬥殺害,你死我活,心相續中滿是貪婪、嗔恨。它們生來如此,別無選擇。
  •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到底念哪個聖號好?
    可是我們沒有聽說過多少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故事,卻知道很多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故事,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呢,你知道嗎?其實什麼是好,什麼又是壞呢?學習佛法就是要讓我們放下分別心,放下我執,執著這些問題,為自己無故增添煩惱是為什麼呢?
  • 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我們經常聽說學佛要皈依三寶,
  • 佛教:一葉觀音以平等大慈悲心,攝化自在神通力,普濟救度眾生
    關於他的來歷,諸經也是眾說紛紜,卻絲毫不影響他在人們心中大慈大悲的形象,今天就為大家介紹觀音三十三應身像中的佛教:一葉觀音以平等大慈悲心,攝化自在神通力,普濟救度眾生:〝一葉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三尊,〝化身相〞既是〝宰官身〞!佛經有云:「應以宰官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 學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救度眾生,四十八願跟我們是什麼關係?
    釋迦牟尼佛乃至六方諸佛,為什麼都勸我們要往生?是因為諸佛有大智慧,看到我們眾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脫非常困難,要做到唯心淨土,那得什麼時候?!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可能都沒有希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救度眾生,四十八願跟我們是什麼關係?阿彌陀佛願力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眾生往生,希望眾生念佛往生他的淨土。這就是佛的願力決定的,這個願力跟我們眾生的心性有關聯。
  • 舉辦法會當守法,救度眾生需智慧
    為什麼要寫感悟文?就是積累功德。你的感悟文,如果勸化了其他同修、家人,願意發心舉辦蓮花超度,那麼你因此功德,就可以感召很多冤親債主和你解怨。你沒有功德,這些冤親債主想和你解怨都沒辦法。它總得有個去處吧?比如你欠人家錢,人家找你還。你沒錢還給人家,人家也沒法活了,不在你家懶著去誰家啊?不在你身上待著去誰身上?當你有足夠的功德力了,這些冤親債主才能走。不然的話,即使它想走也沒法走。
  • 佛學:藥師佛,以佛法的藥來救度眾生
    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盛行,至今寺院「早晚課誦」及齋主念「陽普佛」之佛事,均要稱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藥師佛行菩薩道的時候曾經發願,將來他要利益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眾生。「五濁」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與命濁,共五種末法時代的現象。
  • 大乘佛教的興起是修行者為了救度眾生,使眾生都能夠達到覺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的發展在經歷了 原始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時期以後,大約公元一世紀左右,當時印度的佛教團體中開始出現了一群不急於自我解脫,而是已利益眾生為宗旨與目的的修行者,他們認為修行的目的不只是獲得自我解脫,更重要的是要救度眾生
  • 佛說阿彌陀經析.103 為什麼會受苦?怎麼樣才能不受苦?
    有的人還在認為菩薩救度眾生,就是用神通道力,拂塵一甩眾生就得救了,金錫一震眾生就從地獄出來了,是這樣嗎?這只是給我們著相的人一個相罷了,實際上菩薩救度眾生,種種加持最後就是要讓眾生明白生死的秘密,懂得你為什麼生,為什麼死,為什麼受這樣的苦,如何才能不受苦,如何去做可以得快樂?無外乎這一堆罷了。
  • 地藏王菩薩為什麼不能成佛?
    為什麼呢?因為他太偉大了,為了救度人類自願放棄成佛。如此偉大又善良的菩薩,我們一定要了解他:地藏菩薩像大地一樣,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故名地藏。但地藏菩薩發願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隱其真實功德,以本願力和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救度眾生。所以功德雖然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
  • 索達吉堪布:大乘菩薩雖了知萬法皆空,但不舍救度眾生
    對大乘菩薩來說,雖已了知萬法皆空,但不會因此捨棄救度眾生的事業,這即是證悟了空性的結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話,會像聲聞一樣,認為輪迴火坑特別可怕,度化眾生難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汙言穢語、邪見如山,他們唯恐避之不及,寧願獨自一人趨入安樂的涅槃。然而菩薩不會這樣,他們雖住於世間,但以勝義空性的加持,於世間不斷救度有情,而不會為輪迴煩惱所染。
  • 索達吉堪布:大乘菩薩雖了知萬法皆空,但不舍救度眾生
    對大乘菩薩來說,雖已了知萬法皆空,但不會因此捨棄救度眾生的事業,這即是證悟了空性的結果。沒有證悟空性的話,會像聲聞一樣,認為輪迴火坑特別可怕,度化眾生難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汙言穢語、邪見如山,他們唯恐避之不及,寧願獨自一人趨入安樂的涅槃。然而菩薩不會這樣,他們雖住於世間,但以勝義空性的加持,於世間不斷救度有情,而不會為輪迴煩惱所染。
  • 為什麼要發願不生穢土,而求生淨土
    所以大智度論說:『如果凡夫發了菩提心,就發願要在穢濁國土中,拔除眾生痛苦、救濟眾生的話,佛陀是不允許這麼做的。』  為什麼?龍樹菩薩解釋說,譬如四十裡的冰,如果有一個人,用一升的熱湯澆在冰上,當時的冰好像減少了一些,然而過了一夜到天亮之後,那個地方的冰比別處的冰還要高。
  • 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獲無盡福報;觀世音應各種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
    這一講主要是宣說觀世音菩薩以各種應身普門示現救度眾生的功德。接經文,如果眾生能夠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他的福報則不會落空,因此,眾生都應當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如果有人能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數之眾的菩薩名號,又能對這些菩薩終生供養,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你是怎樣認為的呢?這樣的善男子、善女子他們的功德多嗎?無盡意菩薩回答說:他們的功德非常多!
  • 為什麼拜佛誦經要回向?
    道綽禪師於安樂集卷下,解釋回向有如下六種:  一、以所修諸業回向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待得六通後,再返世間救度眾生。現在,對於如此的功績,菩薩也說:「為了別人,要把這個功績轉給別人。」「為了一切有情,願我不會發生沒有用處之善根!」  如此,菩薩所積的善根,乃變成慈悲的力量。以慈悲的實踐為其一切行的整個內容之菩薩,他一面實踐布施等善行,為別人而積聚功績,同時為防止自己的功績被抵消而儘量迴避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