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由中國出版協會指導組織的2020年「兒童閱讀大會」在中國童書博覽會現場舉辦,眾多出版界、閱讀界、教育界以及圖書發行、新媒體等領域的國內、國際行業大伽齊聚一堂,共議兒童閱讀未來發展。
作為中國出版協會「2020中國百城兒童閱讀嘉年華」的首場線下活動,閱讀大會行業論壇聚焦兒童閱讀發展與生命教育主題,邀請新聞出版行業、教育文化領域、兒童閱讀領域、電商渠道等各行業專家、學者等,探討在出版業與各行業融合發展大趨勢下,我國兒童閱讀市場的發展與未來。特別就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的兒童生命教育話題,進行開放式討論,呼籲全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提高對生命教育普及的重視。
在中國疫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在疫情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新形勢下,推進北京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激發全市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重點促進兒童閱讀與教育融合發展模式,是出版界、閱讀界建設文化小康、精神小康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作了題為《中國少兒出版——方興未艾的朝陽產業》的主旨報告。他指出:「近年來少兒出版實現持續增長,從原來的1萬種增至目前的4萬餘種,童書比重已穩定達到大眾市場的28%。少兒出版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因為只有出版是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把知識進行鑑別、整理和加工並權威輸出。為此,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少兒圖書在出版結構的調整、內容質量的提升和出版理念的更新上,都要有更大的進步,要堅定信念、敞開胸懷,彰顯出少兒出版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柱現場展示了中國兒童圖書原創實力,強調了中國原創童書賦能出版高質量的發展空間。接力出版社副總編輯馬婕則在演講中強化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指出要加強生命意識教育、生命價值教育、生存能力教育、死亡教育四大類少兒圖書出版。
閱讀大會還邀請到了北京教育學院語文特級教師李懷源,他對於如何發揮童書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議,倡導孩子們在讀書內容上增加科普方面的知識,特別是關於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健康衛生等,用科學和知識的力量保護生命、發展生命,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蔣豔平用詳實的數據分析了2020年少兒圖書市場發展的幾個特點:一是市場總體好於預期,整體新書產能逐漸恢復,7月出現高峰;二是少兒市場依然是碼洋規模最大細分類,其中少兒科普百科類規模比重增幅明顯,低幼親子互動類與少兒成長休閒類圖書同比增長較高;三是少兒圖書市場中外國作家作品佔比基本穩定,少兒繪本中外國作家作品佔比最高。
閱讀大會國際論壇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主席張明舟主持,並得到了IBBY多個國家分會的大力支持。IBBY馬來西亞分會主席、馬爾他中國文化中心主任以及巴西安徒生獎得主羅傑米羅專門錄製了視頻,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全球互譯共讀」公益項目和生命樹童書網在當地的應用案例。
中國少年兒童閱讀推廣聯盟主席李學謙作了題為《關注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長》的專題報告,提到「生命」的長寬高三個維度中,精神生命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生命的高度,人通過閱讀真正擁有智慧,更重要是人通過閱讀變得有價值、有信仰。他還指出,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幫助每個生命成為更好地自己,這才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地質出版社原總編輯、全國生物進化學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王章俊分享的主題是《國內原創兒童科普作品的創作與出版》。他提到要想創作一本優秀的兒童科普讀物,優秀的兒童繪本策劃編輯、優秀的兒童科普作者和優秀的插畫師或繪畫師是成功的關鍵。
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劉曉曄和愛因斯坦學院創始人周穎在分享各自關於疫情下的兒童成長與生命教育契機時,都談到了「閱讀」是將疫情防控正能量轉化為教育資源的最有力途徑,提到要做「有生命溫度的童書」,就是要通過閱讀,真正幫助我們去更好地理解生命、更好地尊重生命。
全民閱讀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的關鍵,兒童閱讀又是全民閱讀重中之重。本次兒童閱讀大會的成功舉辦,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有助於建設良性的兒童閱讀產業生態,為推動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抓手。從更宏觀的社會建設角度來看,營造書香濃鬱的閱讀氛圍,助力全民閱讀向全民「悅」讀轉變,加速文化小康促進全面小康的整體建設進展。
生命教育是什麼?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青少年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獲得身心靈的和諧,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理想的生命教育應該是能喚起孩子們情感的共鳴,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熱愛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生命教育?
1、「2020中國出版協會兒童閱讀好書榜——生命教育主題」入選書單中《爸爸,出發!》和《裝進書包的秘密》兩部作品的兒童文學作家孫衛衛認為,生命教育應從日常做起,寓教育於遊戲和娛樂當中。「現實世界很複雜,不總是鮮花美酒,也有激流和險灘。必須讓孩子有所準備,否則,一個大浪過來,人可能就沒了。少年時期多經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於走好一生的路。孩子長大後會明白,比我們強比我們優秀的人多的是,必須正確面對,如果連這個都面對不了,就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2、入選書單《砂粒與星塵》作者薛濤認為,一定要避免生硬的說教和灌輸,「要用生命生生不息的故事打動孩子們。同時讓他們領略到,以自身的生命體驗去感知生命的力量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讓孩子們去讀書,讀自然,讀天地,把自己放到細微之處,也要放到遼闊之處。告訴他們真相,不用遮遮掩掩。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生命的全部意義在過程之中。有意義的生命無始無終,永不熄滅 。」
3、湯素蘭的新著《犇向綠心》除了入選中國版協發布的47種生命教育書單,前不久還獲得2019冰心兒童圖書獎。她談到,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不能僅僅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進行情感上的薰陶,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從凡人小事、點點滴滴中切實去感受,去實踐,去做。比如要讓孩子學會感恩和分享,就要具體到學會和同學分享一塊巧克力、一把雨傘,具體到餐桌上珍惜每一粒糧食,具體到在家裡為爸爸媽媽遞一雙拖鞋、倒一杯水,對老師說一聲謝謝等等這種細微的小事上。
4、入選書單《追尋》作者詩人徐魯認為,生命教育不是簡單的、理想化的幻想故事,而是來自真實的、科學的對生命的認識、尊重和敬畏,是建立在對科學常識認知上的一種理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