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中的名句:「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欲斷魂」?

2021-01-13 梧桐樹邊羽



杜牧的清明詩裡說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會斷魂呢?

現在的很多人清明節不都過得很快樂嗎?瀟灑了全國幾日遊,哪兒來的斷魂呀?到底是時代的變化,還是杜牧的詩有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挺簡單的,那就是因為清明節是一個用來祭祀先祖的日子,古代人在追思先祖方面比現代人更加慎重其事,更加講究禮儀。

因為「百善孝為先」,而且在漢代的時候還有「舉孝廉」,也就是說你如果足夠孝順,是可以去做官的。一是出於真心悲痛,二是習俗使然,大家都很悲痛,所以清明祭祀是莊重、悲傷的。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杜牧說的「路上行人慾斷魂」了呢?清明時節本來天氣就不好,雨紛紛,就好像老天流淚一樣,配合大家對先人的思念。既有原因,又有環境,既有條件,又有風俗,路上的行人如何不斷魂?



有朋友說,這裡的「路上行人」是指沒能趕回家祭祖的羈旅之人,因為沒辦法祭祖,感覺很悲傷,很對不起祖宗,這樣說也行,但是大的基礎是建立在祭祀的悲情之上的。

這位題主,難道不知道清明節的祭祖、掃墓、上墳的習俗嗎?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般來說這個問題,到這裡就解答完畢了。因為清明節要上墳,要給祖宗上香,思念先人,所以悲傷,才「路上行人慾斷魂」。

不過就我個人理解,這個大眾答案並不貼切。

有朋友就會說,不貼切,那你說個毛線啊?

那是因為這種理解是一種通俗化的錯誤常識,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這種錯誤的常識都沒有,當然有必要先交代一下——然後我再說說這種常識錯在哪裡。



其實,清明節真的是個歡樂的日子。

而我們祭祖、掃墓、上墳原本應該是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也就是韓翃那首著名的《寒食》所寫的日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個寒食節始自介子推被燒死,這裡就不細說了,我們只要清楚一點,寒食節是禁火的,而且周期還比較長。

在這個月份,因為天氣好轉,大家又還沒有開始務農,以節日為藉口的相親、勾搭就比較多——所謂春心萌動。農曆三月上旬,前後就有三個節。

第一個是上巳節,大家歡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闢邪的日子,也是元宵節之後男女相約最好的日子。過了這個歡快的節日,就進入了寒食節。



寒食節禁火,意味著什麼?只能吃冷食。這對已經進入文明熱食階段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修苦行。因此才有「輕煙散入五侯家」,做什麼?偷偷傳火種給諸侯破忌呢。但是諸侯可以偷偷用火,老百姓是不行的。雖然這一規則從最開始的行政命令發展到後來成為習俗,並沒有誰去強制執行,但是習俗的力量太強大了。

所以,寒食節是非常難熬的。天天吃冷食,過得人不人鬼不鬼,乾脆就趁這個時節去掃掃墓,以表孝心。掃墓上墳的習俗是這麼來的。

而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一般是在寒食的最後一天或者第二天,那麼終於開禁了,大家自然要出去踏青,要美酒佳餚,大快朵頤了。

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都遵守著只能清明節前掃墓的規矩,其實就是寒食節上墳。清明是一個快樂的日子,清明之後就不要掃墓了,不要把那種悲悲切切再帶進美好的春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寒食節都慢慢消失,但是老百姓的習俗保留下來了。踏青、插柳這些上巳節的歡快,寒食節祭祖招魂的悲傷、掛青,這些習俗行為就都被清明這個節氣日子給挪用了過來。

大家要注意,清明原本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而清明節放假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

所以,大傢伙清明出去玩,出去哈皮,其實暗合了古代正統的風物人情。

那麼我們再來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行人不應該是開心嘛,為什麼「欲斷魂」?其實未必不是給寒食節冷食給憔悴的,「借問酒家何處有」,你以為杜牧是要借酒消愁嗎?

不過是因為可以吃熱食美酒了,他是要去海吃一頓。



相關焦點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 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呢?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冬後生命的蓬勃生長,使人想起逝去的祖宗親友。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吟詠清明的小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可見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⑵紛紛:形容多。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⑷借問:請問。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
  • 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上一句 路上行人慾斷魂的上一句是什麼
    清明是一個出行的日子,也是一個哀傷的節日。每到清明,天空總是下著小雨,人們走在路上像失去魂魄一樣,因此才有了「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詩,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詩的上一句是什麼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 杜牧《清明》中「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傷心什麼?很多人搞錯了
    與孟夫子、白居易、杜甫相比,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樊川居士杜牧,因為在這一天小杜出了趟門,逛了下,還寫下了千古名作《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路上行人慾斷魂?被誤解千年的名句竟是這個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清明》被千古傳誦。清明祭祖為什麼把「欲斷魂」解釋為失魂落魄?有兩個版本的解釋。用下雨的天氣借景抒情,抒發的是「欲斷魂」的情感,兩種解釋一種側重孤獨而斷魂,另外一種側重思念而斷魂,但都離不開「清明時節」這樣一個讓詩人產生內心波動的原因,那麼清明時節在詩人眼裡究竟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日子左右了對「欲斷魂」三個字的理解,也影響對於整首詩感情色彩的理解。
  • 杜牧《清明》詩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關於「清明節」名字的來歷,《曆書》中曾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交代了時間:清明節;天氣:下雨天。「路上行人慾斷魂」交代了地點:路上;人們的狀態:由於傷心過度,愁苦極深,魂魄都要飄散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交代了人物:路人甲、作者和牧童。事件:向牧童問酒家的地址的經過。
  • 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為何路上欲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是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那麼在清明這天,杜牧為何在路上欲斷魂呢?有人說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來的路上,有感而發所作。
  • 詩詞|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注釋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紛紛:形容多。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詞
    又到了一年的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翠綠應季而生,似乎在為逝去的生命謳歌。濛濛的細雨領略哀傷,似乎在為天堂的親人抽泣。清明,是一個思念的節日。但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不太一樣。今年的我們心中,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心靈的慰藉。相信四月一過,我們盼望已久的「春天」就不遠了。
  • 杜牧《清明》詩詞賞析——漂泊的遊子,才理解「路上行人慾斷魂」
    杜牧,是晚唐的傑出詩人。他有著出色的家庭背景,爺爺是當宰相的,家裡人都是當官的,他自己也有出眾的政治才能。熟讀史書,才華橫溢,23歲就寫出了造詣極高的《阿房宮賦》,十幾歲時就懂得行軍謀略,為打仗獻過軍事計謀並被當朝宰相採納,取得大捷。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去掃墓、踏青、插柳 。這首《清明》是杜牧流傳很廣的一首詩,寫於池州杏花村。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突然細雨紛紛而至,悽迷綿密,路上的羈旅行人個個失魂落魄。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好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潑火雨」。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為天下之主是不是也會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信很多人都對杜牧的這首《清明》朗朗上口,也都知道清明節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先祖嗎?清明時節,這個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部分習俗的重大傳統節日,傳統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不過,今天我們只談談對後世流傳最廣的墓祭文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皆斷魂,這是對先祖的一種思時之敬,也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呢?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它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沉重心情,也表達了我們此時此刻的心情。今天又逢清明節,我們學校組織四年級全體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天空灰濛濛的,沒有風,也沒有陽光。一路上我們非常沉默,到烈士陵園門口,我們個個神情更加嚴肅,因為我們聽老師說過烈士陵園是一個神聖的地方,這裡埋葬著許多英烈的靈柩。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首詩為何這麼有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人知道杜牧,是因為這首詩。為何這首詩這麼有名,這麼受人喜歡和誦讀呢?哲學詩畫認為,80%的原因就是它跟清明節聯繫到了一起。下面咱們就一起解析下這首詩。
  • 清明節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因何種原因作出的詩?
    本文系作者卻都不屬於我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我們對杜牧的這首《清明》實在是太熟悉,我相信,每年清明節前後,大家忙著祭祖掃墓的時候,腦海裡很自然就會想到他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繪圖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句太應景了。
  • 杜牧《清明》中的「路上行人」,為何要「欲斷魂」?很多人搞錯了
    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詩人,他的《清明》詩流傳千年,到了明代,就連市井中的婦孺都能背誦。不過,這首詩中一直有一個謎題,那就是「欲斷魂」三字的解釋。「欲斷魂」在詩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許多朋友從字面上來理解,認為「欲斷魂」其實是表達一種「傷心」的狀態。不過,用「傷心」來描述詩中的「欲斷魂」,感覺並不準確。
  •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為何「欲斷魂」?
    大家都聽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關於清明節的句,但很少有人會想,何行人為何「欲斷魂」?清明難得連假,出遊踏青卻因下雨敗興,崩潰欲斷魂。清明掃墓祭祖,因天雨加深了思念心情,悲傷欲斷魂。清明懷古憂今,當時時局頹喪朝廷無能,哀痛欲斷魂。請認真思考作答再往下看。一般人都會選(2)掃墓祭祖,想得比較多的人若以為有陷阱,可能會猜(3)時局頹喪——然而最接近歷史真相的答案應該是(1)。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說到關於清明的詩詞,很多人都會想到晚唐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千年來無人能超越。《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杜牧,後人對他的詩歌評價是「豪而豔、宕而麗」,「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而這首《清明》同樣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晚年擔任池州刺史時所作,清新的雨景,悽迷的心境,引起了千古共鳴。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的一首詩為何家喻戶曉?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何這首詩至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呢?我們來看前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裡面,向人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清明節的環境是怎樣的,還寫了人們當時的心情。緊扣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心情這個主題。本來,一到清明節的時候,就會想起去世的親人,心情就會悲傷;或者是,本想和家人一起去踏青,遊山玩水,團圓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