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但唐文)3月26日報導「成都,許你一座看得見雪山的陽臺。」如今,在成都看山成為一種新時尚。在這座城市,自然山水與城市喧囂結合,古代與現代相遇。從青城山到都江堰,再從青羊宮到百花潭,成都的山水人文儼然也是畫家的最愛。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陳子莊等畫家看到成都的山水後,往往也是靈感突顯。本期《畫說成都》,將聚集大師畫中的成都山水人文,看看大師們如何去看山,他們眼中的成都山水又是怎樣。
張大千《青城望坡崖圖軸》
問道青城山 張大千望坡崖觸景生情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提起青城山,很多人都會想到它的秀美與幽靜,它不僅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而且還是五大仙山之一。山中風景秀美,群峰環繞、林木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這也是文人墨客喜愛之地,杜甫、張大千等大師都特別鍾情於此山。1938年,張大千輾轉來到青城山隱居,借居上清宮後,每日與道長和慕名前來的朋友們煮茶論道,談天說地。四年時間裡,張大千在青城山完成繪畫作品一千餘幅。現在館藏於四川博物院裡的一幅《青城望坡崖圖軸》便是張大千在青城山觸情生情而作。
《青城望坡崖圖軸》中,雲霧繚繞,群山隱約可見。在晨暉之襯映下,淡彩一掃,留出大面積空白,淡淡地勾畫出虛無縹緲的峰頂。在近處,有枯樹幾棵,紅葉點綴,一位白衣居士正行站立山中,回首觀景。右上角有張大千題款,內容為「張俞望坡崖」的故事。「《青城望坡崖圖軸》是張大千前往敦煌之前時期而作,畫的風格更傾向於傳統的山水畫風。」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胡蔚告訴記者,「在外經歷波折後到成都感受到的穩定,可以說青城山給予了張大千創作的諸多素材和靈感。」
望坡崖是青城山的一個地名。這裡有一個北宋西蜀著名隱士張俞在此盼望蘇東坡歸隱青城的故事。北宋年間的成都郫都區有個人叫張俞,以詩詞文章聞名於世,由於不願捲入爾虞我詐的政治紛爭就歸隱青城山,不曾想卻成了西蜀著名的隱士。一次和他人喝酒聊天,張俞得知好友蘇東坡因事被逐出京城,準備到青城山來居住,他高興得不得了,趕緊請人修葺房舍,迎接蘇東坡的到來。但是,蘇東坡卻遭一貶再貶,最後客死常州。而痴心的張俞每天在青城山等到去世也沒等到他的好朋友。當地百姓感念張俞痴心,就將這個地方叫作「望坡崖」。
陳子莊《青羊宮古亭》
陳子莊鍾情青羊宮 在成都畫出不一樣的山水
青羊宮,是許多遊客到成都遊玩必去的景點之一。相傳青羊宮最早是一所牲口市場,以販羊為主,號為「青羊肆」,後來不知何時建起了一座道觀,唐朝末年,唐僖宗為躲避黃巢起義跑到四川,把行宮設在道觀之中,於是道觀就成了「宮」,「青羊宮」之名便流傳至今。隨後,青羊宮香火旺盛、遊人不絕,特別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的青羊宮花會,幾乎是成都人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直到清末,甚至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博覽會。
陳子莊作品
到了最近幾十年,去古城牆下的青羊宮看燈會,趕花會,拜李老君,摸青銅羊,逛二仙庵,都是老成都大人小孩極為歡喜的事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與青羊宮相關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其中,國畫大師陳子莊先生便對青羊宮有著特殊感情。1963年,四川省文化局美術工作室在青羊宮大殿搞花鳥畫展,非常熱鬧。在眾多名家畫作中,陳子莊的畫尤為突出。「他個人對此次畫展印象也很深。」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胡蔚介紹,那段時間陳子莊與著名畫家任啟華結下深厚友誼,常常與任啟華從家裡聊著聊著就走到了青羊宮。
1973年,陳子莊創作了作品《青羊宮古亭》。「畫中古木掩映下的青羊宮古亭充滿詩情畫意,亭中兩位小孩子,衣裳鮮麗,且既突出了亭的古香古色,又富有生趣。」胡蔚介紹說,畫中的樹畫得簡略,且壓低樹,突出亭子有變形的感覺,這種畫法也是從前人基礎上升華而來。1976年,病中的陳子莊在給任啟華信中說:「我畫山水雖屬表(現)山區小景,也是寫得很(豐)裕新穎些,到處是綠陰翳翳,生畜遍野,小孩都喜氣洋洋才好。我不喜歡畫得枯率,窮頭窮腦的使人見之難堪。」
陳子莊《邛崍》
「陳子莊無論走到哪裡,身上總會揣著一個速寫本,走到哪裡寫到哪裡,積累了諸多素材。」在胡蔚看來,通過陳子莊的《邛崍》《錦官城外柏森森》等作品,可以看出他筆下的山水更多是反映那些平凡丘陵和田園風光,一看他的畫就讓人覺得親切,會產生在畫中住下的想法。「可遊可居,這就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精髓所在。因此也可以說成都給了他許多的創作靈感和素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