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王朝末年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問題,如世家大族對土地兼併太重,導致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中央朝政入不敷出,軍費開支頗多,再加上天災人禍。於是農民為了存活下去,就不得已起兵造反,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疑問,一般來說,歷史上最先發動農民起義的首領,為何往往都會失敗?大家都知道,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來,我國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在王朝末期的時候,農民食不裹腹,不得已才起兵造反。然而一旦起義成功之後,就很容易陷入到農民階級貪圖享樂的思想中,建立的仍然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後來又被推翻。如近代洪秀全發動的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建立太平天國政權,但卻開始貪圖享樂,驕奢淫逸起來,和晚清政府其實並沒有什麼不一樣,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第一個發動起義的首領,往往都會失敗,這其實和中國文化中,槍打出頭鳥的思想有關,當然也和起義軍首領個人的品行有關,有些起義軍首領只是為了趁亂搶佔地盤和人口,過起山大王的生活。但有些起義軍的首領卻是軍紀嚴明,並且立志還天下一個太平,自然每個人的命運和結局也就不同了。秦二世時期,天下大亂,在大澤鄉發動起義的陳勝吳廣,卻最終死在了自己人手中,最後的勝利者卻是劉邦。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陳勝和吳廣在有了點地盤後,就開始得意洋洋,過起了貪圖享樂的生活,不思進取,最終被叛徒殺害。
然而劉邦卻不一樣,他吸取了陳勝和吳廣的教訓,雖然自己出身也比較低,但為人卻十分仗義,而且特別會隱忍,當年他和項羽激戰的時候,韓信卻向他要齊王的稱號。一般人在這個時候恐怕都會去興師問罪,但他卻能夠忍常人不能忍,給了韓信一個真齊王的稱號,並且打敗了項羽,而且我們再來看看劉邦手下的文臣武將,文有蕭何和張良。特別是張良,更是不世之良才,武有千古名將韓信,最終打敗項羽,推翻秦朝其實也就是理所當然的。當年他攻入鹹陽之後,便約法三章,而且對民眾秋毫不犯,最終贏得了民心,建立了400多年的大漢王朝。假使他也和陳勝吳廣一樣,胸無大志,只知道燒殺搶掠,搶奪財富和權力,那麼他也就不可能得到天下。
筆者認為,無論是劉邦,還是後來的朱元璋,他們都不是第一個率軍起義的人,然而卻能夠成功避免掉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目光遠大,立志解救天下窮苦的老百姓,最終建立新的政權,其實也就是理所當然了。而且他們也都吸取了前面起義軍的教訓,不會為非作歹,贏得了民心,在這點上,洪秀全就做的不怎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