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為《背饃記》作序:馬騰馳和他的散文

2020-08-27 太白文藝出版社

賈平凹

馬騰馳把他近來創作的散文,細心挑選後編成了《背饃記》,我願意在這裡為他說幾句話。

馬騰馳是陝西禮泉人,父親當年教書,他和祖父母、母親住在鄉下,屬於過去說的「一頭沉」式家庭。這樣的家庭,使他有了許多不同於別人的艱難經歷與感受。後來,為解決農轉非問題,騰馳隨一家人去了銅川煤礦,在那裡生活了十年。1993年他放棄正式工作,放下他喜愛的文學創作,應聘到一家私有企業辦公室工作,第二年去當產品銷售員,五年間輾轉三個省份,風餐露宿,艱辛備嘗。

1998年,他離開那家企業回到鹹陽,又開始為一家人的生活下苦忙碌。重新拿起筆,已經是二十多年後了。這一切,對他來說是悲苦艱難,是不幸的,而對於他的文學創作來說,卻變成一筆沉甸甸的,別人不曾擁有的豐厚財富。

跟馬騰馳認識這些年,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人實在憨厚,實在憨厚之中又具有敏捷的才思。我曾經說過,騰馳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是真朋友,我喜歡他,這不是虛妄之語,是我的真心話。

騰馳的散文,我是喜歡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他的文字裡,純淨溫馨的氣息時時在湧動。他的散文語言樸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貼心的筆觸寫他的過往之事,寫他的痛切感受與深長情懷。他很多的鄉土散文,不僅僅是昔日生活的一個記憶,更是揮之不去常常縈繞於胸間的悠長鄉愁。讀他的文章,人不由得要生發出許多的感慨來。散文《背饃》,能在網上引起那麼大的響動,正是他親身經歷過的往事,一篇搖曳多姿而又滋味深長的短文,一下子戳到了幾代人的痛處,故而引起強烈反響,使那麼多人為之動容,為之傾倒。

本書中的《背糧》《我的老父親》《土布包袱》《母親做的棉鞋》《姨親》《鍋塌塌》《交公糧》《下鍋菜》《背娃》與《坐席》等文章,都是寫他老家禮泉大張寨的故事。過去了的痛切感受,飢困交加的歲月,在騰馳筆下寫得紮實、深沉而多情,他寫困苦不沉湎於困苦,說難場不怨恨難場,讓人在讀完文章之後真正有所憶有所思。《秦嶺看我》《石我》《捕鼠記》與《阿姑泉訪梅》等散文,騰馳卻換了另外一種手法,寫得空靈、輕鬆愉快又風趣幽默,多了幾份禪意與哲理,讀這樣的文字,可以感知他的思想境界與知識層次,可以看出他的才情。

從騰馳散文的腔調與透露出的氣息可以看出,他一定細心琢磨並研究過古人講的詞不達意,得意忘形的表述方式,並下功夫磨鍊過,不然,行文用語是達不到這個水準的。如何去尋找並有了自己的語言風格,在這方面,騰馳一直用心、努力,不斷地學習與體會著。他還善於把關中方言運用到他的文字中去,美好的「冶煉」了的方言土語,為他的文章增色添彩不少,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話,棄了艱難勞苦之態,這樣的文章讀來,能不讓人快意舒適嗎?

散文寫作,首先需要形神凝聚,具有情感的重量與體積的支撐,方可體現其厚重與博大。同時,還需要作者具備重構日常生活的能力,自在,不露痕跡地將記敘、抒情與議論真實準確而又飽滿性地融合為一體,文章就會鮮活生動起來,就會有不同一般的面目。其次,散文寫作要求作者心散開去,心散就靜,心靜就放得開,就平和自然,就超乎物外,而往往這個時候,既可腳踏大地又可仰望星空,自由、自然而又超然放逸,便有了不加粉飾而真正能撥動讀者心弦的真情吟唱。

我認為,騰馳的散文已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只是缺少宣傳。若宣傳跟上了,會弄出大的名聲與影響來。我為他《背饃記》題寫書名並說了這些話,也算是替他吆喝上一嗓子吧。他姓名中有三個馬字,三匹馬,就加快去跑吧,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2018年09月16日


相關焦點

  • 賈平凹先生為馬騰馳散文集《花本無心自在開》題寫書名並作序
    馬騰馳:感謝賈平凹老師為我下一部散文集《花本無心自在開》題寫書名,並作序:《生命深處的真情吟唱》。作者簡介:馬騰馳 散文《背饃》,網上十天時間,點擊閱讀量超過百萬餘人次,其後,各類網絡平臺迅速跟進大量轉發,讀者人數難以統計。擁有四億用戶,「最大的有聲圖書館一一喜馬拉雅FM聽書社」,普通話與陝西方言版多版本誦讀了該作品。網上其它單位製作的《背饃》音頻作品版本眾多,聽眾甚廣。
  • 馬騰馳//在《背饃記》首次讀者見面會上的講話
    說到《背饃記》,不得不說到收錄其中的單篇散文《背饃》。2011年11月1日晚,《背饃》從「美篇」網頁上發出後,很快,全國很多網站、網頁、公眾號、微博與微信朋友圈等大量轉發,點擊閱讀量巨大。許多人跟隨其後寫自己的背饃史,談自己的感受與感想,《背饃》在網上掀起了一波熱潮。一篇小文章引起如此大的影響,是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 玢子//我喜歡,我推薦《背饃記》
    作家馬騰馳先生的《背饃記》新書出版發行了。他《背饃記》一書中的單篇散文《背饃》,在網絡上獲得了巨大的點擊量,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如潮好評 。《背饃》,被稱為網絡上的「背饃事件」,有讀者進而延伸引出了一種精神叫「背饃精神」。 《背饃記》一書中其它的散文也在網上廣受好評。看來,網絡上也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呀,只要是真正的好作品,是會受到讀者熱捧的!
  • 閻保成//《背饃記》:復活的關中記憶
    這正是《背饃記》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 遊走在馬騰馳筆下的人物,沒有高官貴人,大都是他熟悉的普通人,更多的是他深愛著的父老鄉親和故鄉的那片土地。禮泉大張寨的一田一陌、一男一女、一老一幼,以及家鄉的生活習性、地方民俗都與馬騰馳先生有著扯不斷的親情。這所有的一切,在《背饃記》裡隨處可見。醇厚自然,情深意濃,樸素真切的文字最具有美感,也最能撩撥起讀者內心深處的波瀾,《背饃記》正是這樣的作品。
  • 祝賀馬騰馳先生《背饃記》出版
    賈平凹老師說《背饃記》 •馬騰馳•《背饃記》出版了,書名是賈平凹老師題寫,序言也是先生寫的。書昨天下午剛出印廠,今天,我就趕到先生書房,去給先生送書。先生高興,為了鼓勵我,在我帶去的另一本《背饃記》扉頁上,給我寫了下面的文字:「二0二0年初,老馬出了《背饃記》,已是第三本書。老馬的文章生活氣息濃厚,細節精到,文字優美,藝術質量上乘,願明年再有新作。平凹」 先生一直叫我騰馳,這次寫的是「老馬」,弄得我不好意思起來,就問先生咋這樣叫,先生低頭寫著他的文字,只是笑。
  • 馬騰馳先生贈字
    2017年底,在網上讀了影響很大的散文《背饃》之後,對馬騰馳先生的文筆,就十分地佩服。終於有機會到先生的馳風軒工作室登門拜訪,認識了先生。從此,小編遇到一位可親可敬的良師益友。在寫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現實生活中的馬騰馳先生,卻平和樸實得沒有一點架子。多次去拜訪先生,他不多的言語裡,有自己對文學創作的獨特理解,有真知灼見,有看似平常卻藏有玄機的寫作體會。
  • 馬騰馳//《娘家》
    ——徵得著名作家馬騰馳先生特允,本頭條號將連續刊發馬騰馳先生佳作,今天刊發馬騰馳先生為第二故鄉銅川寫的徵文《娘家》(散文) 作者: 馬騰馳,歡迎文友們欣賞。去年年底,收錄有《背饃》一文,我的散文集《背饃記》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廣泛熱切的關注,書的銷售勢頭強勁。前幾天,西安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為我做了一個半小時的節目:《對話<背饃記>》,在節目中,我說,《銅川礦工報》是我文學創作起根發苗的地方,是我的「娘家」,那裡有我心存感激的師長與先生。任何時候,我都會記著《銅川礦工報》對我的好!
  • 閻保成 //《背饃記》:復活的關中記憶
    新冠疫情緩解沒幾日,我便收到了馬騰馳先生新出版的散文集《背饃記》,心中是歡喜的。收到《背饃記》之後,無論是從家到單位,還是從單位到家,一天到晚,我的包裡始終裝著這本書。一有空餘時間,就拿出來讀上一篇。有一次在車站等車,讀到忘我,竟然錯過了回家的班車。馬騰馳,我在三十年前就知道他。那時,我常在報刊上讀到他的文章,於是,就記下了他帶著三個馬字、大氣而又響亮的名字:馬騰馳。
  • 【悅讀薦書】陝西太白文藝出版社:《背饃記》
    作者簡介:馬騰馳,陝西禮泉人。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與雜文。出版雜文集《跋涉者的足跡》、散文集《山的呼喚》、文學創作事跡入選《禮泉縣誌》。散文《背饃》網絡點擊閱讀量過億,被稱為網絡上的「背饃事件」。
  • 馬騰馳:賈平凹先生籤名《賈平凹之謎》
    ,我讀過他很多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字與國學著作。先生如花之妙筆,生動而祥實地記敘了賈平凹先生的個性、愛好、身世、家史、婚戀家庭與文學生涯,還有諸多名篇創作經過和重大獲獎的緣由。書中的章節我一清二楚,能說清在第幾頁第幾行,不少精彩的段落我都能背誦下來。
  • 《背饃》: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認輸
    如果你曾經歷或正在經歷我所說的這一切,我想推薦你看這樣一篇文章——《背饃》。這篇文章收錄在陝派作家馬騰馳所寫的散文集《背饃記》中。馬騰馳的文字有著濃厚的關中底蘊,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濃,樸素大方,沒有許多新生代作家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通病,更多是紮根於生活中而得出的痛切感受和深長情懷——他寫往事,回首苦難卻不沉湎於苦難;他寫趣聞,幽默風趣中卻帶有思想的禪意與哲思。
  • 陝西作家聊天不提賈平凹是什麼感受?
    陝西作家們聊天不提說賈平凹等於吃麵不放辣子 作者 豐陽玢子 以前我和人諞幫子聊天三句話就要提到賈平凹,不少文友就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說我三句話離不開賈平凹,不說賈平凹就沒有話題了。最近我在作家馬騰馳寫他拜訪著名評論家閆綱老先生的文章中欣喜若狂的發現他們兩個聊天也是三句話不離賈平凹。
  • 厚意自乎友情,相聚暢聊往事——賈平凹等日前看望閻綱先生
    賈平凹拉著閻綱、周明的手笑著說:「我也老了,寫東西慢了。」「平凹把寫作當生命,把小說當情人,從早到晚關在屋子裡,顧不上家。」 閻綱補充說:「禮泉縣和平凹有緣分,他的成名作《滿月兒》就是以王保京烽火社女孩子為原型寫的,我最早稱他是『風格作家』……」閻綱桑梓情重,一直關注陝西文學的發展。
  • 韓斌 背饃上學
    住了一年大通鋪後,家裡就在校外給我找到了吃住的地方,但是仍需背饃上學。上了高中離家就遠了,住校也不害怕了。宿舍的條件也好了很多,都是架子床,但一個宿舍還是住了四五十人。那時家裡條件稍好一些,每周給拿十幾元錢,還是不能完全解決吃飯的問題,背饃上學的日子還要繼續!
  • 論賈平凹散文的美學追求
    ①是賈平凹散文突出的創作特色。賈平凹的作品貼近生活,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且與時代的情緒和心理暗合得很緊密。他的作品有根,有魂,根來自生活,但魂遠遠高於生活,表現為哲理的闡發等方面。三、散漫白然。主要表現為行文閒散如雲,結構順乎自然。 四、淡雅拙樸。賈平凹的散文語言一掃浮豔之風,退繁華,尋拙樸,有青山秀水的風致。正如他自己所言:「充分地表現情緒」卻「寄至味於淡泊。」
  • 美文 | 陳忠實背饃
    陳忠實也曾感慨,自己與背饃結下了不解之緣,少年時為讀書從鄉下背饃到城裡,中年時為寫作又把饃從城裡背到鄉下。每星期天下午,陳忠實背上母親為他準備的粗糧饃,從西蔣村走到學校。上一星期的課,到了星期六下午,他又走回家去。他在學校的夥食,基本上是開水泡饃。家中境況好的時侯,父親會一個星期給他兩角錢,讓他買點鹹菜或辣子醬。
  • 散文|鬼才賈平凹小說藝術/尹燕忠
    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尹燕忠細品作家賈平凹先生小說作品藝術作 者: 尹 燕 忠賈平凹先生197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滿月兒》在全國獲獎,在這四十年中,他出版了近二百餘部小說、散文、文論、詩歌、書法、美術著作,數十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學獎,散文大獎,長篇小說《浮躁》和《廢都》獲美國美孚馬大獎和法國獎,其中十幾本作品被翻譯成英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餘秋雨所創新的散文文體,被學術界稱為"文化散文"。宋浩浩稱,「這種散文氣勢磅礴、豪邁蒼涼、雄奇沉鬱,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詩人氣質、憂思豪壯的名士風度,悲天憫人的學者情懷」。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散文:「詩化地思索天下」。余光中也曾讚譽其為「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王曉亭/讀《背饃》想到的那些人和事
    他是我的同事,比我大七八歲,說起過他背饃上學的情景,住校唯一的夥食是從家裡背來的饃,男孩子正長身體,個頭兒躥得老高,背的饃總也不夠吃。於是,就有了偷饃,自己也被別人偷的經歷。後來用來背饃的布袋子都不敢掛在寢室裡,那不斷掉渣的土牆上。最鬧饑荒的時候,下了課也要將饃袋子掛在脖子上。聽得我們哈哈大笑。他看我們笑,自己也跟著笑,比我們笑得還要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