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用復興嗎

2020-12-11 老向沐浴國風
來自漢服吧瀟灑-落葉,已授權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華夏的「華」就是指華美的漢服。不論是日本的和服,還是韓國的韓服,都含有它的元素。

如果說早些年漢服還被人們視為奇裝異服的話,現在大多是見怪不怪了。網絡上到處都是漢服相關的資訊,而像成都這些城市穿漢服的小姐姐隨處可見。

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該復興嗎?

只是,越來越多的人都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大家都在穿貴族的衣裳,幾乎看不到有人穿平民百姓的衣服呢?比如常見的秦漢時期的直裾、曲裾,唐朝的齊胸襦裙、坦領半臂,宋朝的褙子、宋褲,明朝的襖裙道袍。

這些要麼是富貴人家的小姐穿的,要麼是悠哉遊哉的公子穿的,就沒有一款是種地幹活的老百姓服飾,難道平民服飾就不該復興嗎?

於是很多人都質疑漢服愛好者們高喊的口號: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每個口號都是那麼響亮、那么正義凜然。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是愛漢服背後的文化禮儀呢?不過是喜歡一件漂亮衣服而已!

為什麼沒人穿老百姓幹活穿的衣服?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好看!以短褐為例:短,說明它並非寬衣大袖類型的漢服,非常簡便,這是它的優點;褐,說明它只是件不好看的粗布衣服,這是它的缺點。現在漢服的主力軍主要是年輕人,自然都追求美麗帥氣的款式,穿著衣袂飄飄的漢服美若天仙,要是穿著短褐不就墜入凡間了嘛。因此像短褐這種古代老百姓穿的漢服,很不受歡迎。

漢服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衣服。要麼實用要麼美觀,才有人願意穿。而短打的定位就十分尷尬,說實用肯定是沒有現代服飾實用的,說美觀的話,跟其他漢服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沒有什麼明顯的優點,因此不討好。

老向認為復興不是復古,漢服復興並不意味著要回到過去!

也許是因為漢服的普及度還不夠吧,很多人都會下意識覺得:只要穿著古代的服飾,就應該有古代人的樣子!古代的老百姓穿不了綾羅綢緞,只能穿粗麻粗葛的衣服。他們甚至連染色的條件都沒有,因此麻葛是什麼顏色,他們的衣服就是什麼顏色。至於繡花紋樣之類的,更別想了。

於是某些人就覺得,現在的人也不該穿那些絢麗多彩的、布料精細的漢服,然而有些漢服還紋著龍、鳳凰、仙鶴之類的,古代老百姓能穿這樣的衣服嗎?

老向覺得這真的是曲解了漢服復興的意義!老向認為漢服復興的意義並不是讓每個人都穿著漢服過日子,更不是古人怎樣穿今人就該怎麼穿。一句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像日本的和服那樣,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來繼承。

好了,謝謝閱讀!

點讚評論,收藏轉發。

朝朝暮暮,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輾轉反側。

高抬貴手,感激不盡!

相關焦點

  • 何時再見我漢家衣裳——漫漫漢服復興路
    每到這時,我不禁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不是漢朝的服飾,她從夏商而來,經歷千年風雨,一直作為漢族的衣冠,直到清政府強令「剃髮易服」,所以不能稱作古裝;和服和韓服,都是由漢服演變而成,可以說是是父與子的關係,但如今我們自己竟已不知了麼!   漢服的噩夢,始於清軍入關。
  • 復興漢服有意義嗎?穿著漢服上街,算不算復興漢服?
    那麼漢服復興復興的漢服到底是什麼呢?很多人對它並不了解,覺得古代的衣服與漢服並無差別,其實並不是這樣,漢服其實是帶有民族特徵的,是特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中國的其他少數民族服飾其實根本稱不上是漢服,但是因為有了民族融合,很多少漢族的服飾也會融入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所以現在對於漢服的界限已經沒有那麼的明確了。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  能夠稱為「漢服」的服飾主要包含三個特徵,即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書中詳細解釋說,所謂「交領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無扣結纓」也稱為系帶隱扣,「漢服幾乎不用扣子,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一內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至於「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針對現代衣物緊身的特點提出的,而漢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長。
  • 復興漢服的最大優勢是什麼?什麼是是復興漢服的最大困難?
    漢服中國人穿最漂亮。西式服裝誰穿了最漂亮?西方人啊,適合西方人的體型,氣質,中國人就是穿了西方名牌也沒有西方人漂亮,漢服就不同了,西方人穿漢服沒有中國人漂亮!復興漢服應該明確提出漢服不會成為人們的日常服飾。這就解決了很多人的疑惑,減少了阻力,爭取了支持者。現在有人反對漢服,就是他們以為今後會強迫穿漢服,統一穿漢服,所以才會反對。
  • 復興漢服到底有沒有意義
    近年興起了一陣漢服熱,媒體上經常能夠看到有穿類似古裝的男男女女。然而所謂的漢服熱到底是一種炒作還是一種文化呢?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各朝各代都有不同樣式的流行服裝。那麼到底哪一種服裝才算是漢服呢?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如果說漢唐服裝是真正的漢服那宋明的服裝歸為哪一類呢?如今大街上喜好展示的人所穿的到底又是哪一類呢?或許穿的人也不知道吧,或許那根本就算不得漢服,有的明明就是戲服嘛!甚至有的唐裝造型仿製日本和服,這難道真的是我們大唐的真正樣子嗎?華者美也!
  • 漢服推廣困難,市民拒絕漢服的4個原因,你怎麼看漢服復興
    在中國大大小小的景區內,你走在街上,偶爾會就會看到一兩個身著「古裝」的小姐姐或者小哥哥,當你上前打招呼的時候,他們都會跟你說,這是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復興漢服這個概念,從萌芽至今有10個年頭了,經過漢服愛好者的不懈努力,漸漸地在國內流行了起來。久而久之,大多數路人也知道了這是漢服,不是古裝。那些身著傳統服飾—漢服出遊的小姐姐,配上現代社會的青春活力,與景區內的景色,構成一道天然流動,美輪美奐的風景,引得不少遊客紛紛上前問可不可以合照。
  • 漢服復興,你以為僅僅只是為了讓你買件衣裳嗎?
    華夏有衣,其名漢服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漢服,卻是逐漸被遺忘的絕色 曾有女孩穿漢服被憤青誤認和服
  • 「漢服復興運動」到底是什麼?如何正確的看待漢服復興運動?
    但是,聽過了那麼多「漢服復興」的話,大家知道漢服復興運動到底是什麼嗎?漢服復興運動又該如何進行?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一事件? 有的漢服愛好者們可以建立和漢服相關的網站,有的人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漢服,也有的人可以在生活中穿著漢服,身體力行的去「復興」。這些都是一些好事,都是為漢服復興所努力的事。
  • 漢服運動:華夏文明復興的起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衣冠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歷史背景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
  • 你知道漢服復興的原因嗎?不僅僅是衣服!
    現在,相信大家都知道,漢服的復興趨勢越來越大。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一些活動中,似乎每個人總能看到漢服。正是因為漢服的復興,我們才能更好地接觸漢服,更好地理解漢服。那麼,你在穿漢服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漢服復興的原因?
  • 對於漢服復興,你是怎樣的態度?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在明末的時候戛然而止,只剩下滿滿的嘆息……而今國人不知漢服,卻滿滿讚嘆韓服和和服的保留,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漢服流傳幾千年,形制基本不變,但是在基本形制上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款式,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讓我們復興可以選擇各種款式。有人說漢服款式太多,讓國人對漢服的認知有著阻礙。但是我們看到的是祖先留給我們碩大的漢服體系,然我們卻因為困難而放棄了復興的機會,這是我們萬萬不能的!大家說到這個漢服款式多樣,也給了我們看到漢服的發展脈絡,漢服的歷史!
  • 漢服在復興,漢民族精神在復興
    那就邀三五好友,穿上心心戀戀的漢服出門感受春光吧!話說,最近幾年漢服真的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漢服並敢於走出家門向大家展示漢服,已形成一股復興漢服的潮流。漢服的復興,既體現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讓大家對中西文化多了一些理性的認識,也讓大家在美學的認識上有了更豐富的想像,很多人都對漢服復興都有自己的看法。
  • 漢服,緣何復興?
    近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試圖找回漢族的外在標誌,關注漢服的動向,讓人們重新穿上漢家衣裳。中華泱泱幾千年的服飾演變,自成體系。漢服指的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又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歷史的定位、民族的身份、服裝的制式……有關漢服的討論,常常容易陷於狹隘的窠臼裡。漢服運動,沒有任何前車之鑑,只能依靠參與者的親身碰撞和探索。
  • 中國人需要復興漢服嗎?那麼漢服到底是什麼?誰給漢服下個定義?
    《歷史雜談》55期題:中國人需要復興漢服嗎?那麼漢服到底是什麼?誰給漢服下個定義?有很多中國服飾在世界服裝史裡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說女性的旗袍和男性的中山裝。這些中國服飾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輩分高,無論是中國人或者外國人,都不會輕易質疑這種服飾的價值。可是漢服卻不一樣。當你問一個中國人對漢服的評價,這個人肯定會大力誇讚漢服。
  • 復興的漢服,接續的傳統——重新認識回歸現代的漢服
    現代漢服立足於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綜合學科,開啟一套現代漢服形制、穿搭、應用的完整體系,不再受限於古代服飾史的框架,走出服飾,客觀看待這件漢家衣裳。另外當今的社會形態、文化、工藝等都有著一定的改變,實際上已經無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復原了。 即使拿來了一樣工藝的面料,如何穿又會是另一個大問題,過去有著《輿服制》,有著以紫為尊,以黃為禁的習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飾的樣式,沒有其實際的身份、對應的穿著場合及文化內涵,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適嗎?
  • 一場華美中國風,不忘初心的漢服復興運動!
    雖然古鎮不大,但是那一磚一瓦,一水一橋,都與漢家文化呼應著。清晨的西塘、傍晚的西塘、夜裡的西塘,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各有特色。而隨著知名度的上升,漢服文化周也成了西塘的一張美麗的名片。「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古老的服飾、現代的人」,西塘漢服文化周讓遊客體驗到了不知今夕何夕歷史穿越的魅力。
  • 漢服——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復興
    ,卻是逐漸被遺忘的絕色曾有女孩穿漢服被憤青誤認和服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復興漢服希望有一天穿漢服走在大街上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地為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其實都是圓
  • 評「漢服熱」與漢服復興:莫把漢服小眾化、符號化、飯圈化!
    今天的漢服熱活動中,愛好者們主要穿的是直禍、曲禍深衣、橘裙等,在祭的場合也穿玄端,取消、淡化等級制度和朝代的印記,強調漢服形制的基本特點,注重漢服作為傳統的文化符號的含義。在官方,袁世凱任總統期間,祭天、祭孔也都是依照漢服衣制,不過未被時代所接納。漢服再次出現於公眾視野是在2003年11月,鄭州市民王樂天身穿深衣漢服進行的街頭展示。新加坡《聯合早報》率先做了報導,多家媒體轉載,這被漢服愛好者視為現代漢服運動的開端。隨後"漢服熱""漢服運動"逐漸興起,漢服愛好者將其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標誌。
  • 穿漢服被誤解,別讓無知阻礙了文化的復興
    近年來,漢服逐漸走入社會大眾的視野,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景象。許多漢服愛好者穿漢服旅遊拍照逛街,促進了我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然而,穿著「回頭率高」的漢服外出時,漢服愛好者有時還是會遇上被誤解、被「圍觀」和勸離的窘況。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近年來,關於漢服復興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有人稱之為「譁眾取寵」。很難等大雅之堂。有人認為這是中華傳統服裝,應該發揚。那麼「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呢?佩戴漢服上街。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什麼是漢服?亞洲各國的一些民族,如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不丹等,都具有漢服的特徵。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這種獨特的服飾風格深深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著漢民族華麗優雅而寬大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