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美漢服歸來: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

2020-12-15 中國經濟網

這是一場漢服北京琴茶書畫為主題的雅集活動,圖為老師向同袍們講解古琴知識。北京漢服協會/供圖

在文天祥祠,漢服北京同袍集體誦讀正氣歌。 北京漢服協會/供圖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昨天是農曆三月初三,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由共青團中央牽頭髮起的「中國華服日」線下活動在古城西安舉辦,活動包含華服文化研討會、中國華服秀和華服日國風音樂盛典三部分。近年來,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華服的群體人數日益增加,他們穿著中華民族元素服裝,推廣國學、復興傳統文化。

  為什麼要穿起中國傳統的服飾?北京漢服協會的會長莊少卿表示,現實中存在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有人大呼傳統文化全是糟粕,比如部分青年人對本民族文化一無所知,比如很多人崇歐尚美、哈韓哈日、數典忘祖,看到這些現象後,熱愛傳統文化的一批人便坐不住了,「我們是華夏兒女,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穿著漢服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接近、發揚傳統文化。」

  漢服應該什麼樣?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

  能夠稱為「漢服」的服飾主要包含三個特徵,即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書中詳細解釋說,所謂「交領右衽」,就是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無扣結纓」也稱為系帶隱扣,「漢服幾乎不用扣子,兩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結纓,一內一外就牢牢固定了衣襟。」至於「褒衣大袖」的「褒衣」是針對現代衣物緊身的特點提出的,而漢服的袖子一般也都比手臂長。

  現象

  傳統服飾怎麼興起的?

  上海APEC是「觸發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楊娜對漢服研究已有數年,並著有《漢服歸來》一書,據她介紹,國內漢服運動的興起,大約是從2001年開始的,當年的上海APEC會議,正是漢服復興的一個「觸發點」。

  按照APEC會議的傳統,東道主國會提供一身傳統的民族服飾供外賓穿著,例如1996年菲律賓的「巴隆他加祿」、2005年韓國的「圖魯馬吉」等,與會領導人一起合影留念,這是APEC會議的亮點之一。

  2001年的APEC會議閉幕後,各國領導人穿著「唐裝」在上海黃浦江畔合影的照片,刊登在當年世界各大報刊上,登上國內中小學的課本,「唐裝」也一度成為年度熱詞。

  爭議也由此而起,在當時並不普及的網絡上,有網友質疑,「唐裝」雖然有個「唐」字,其實是由清代的馬褂衍生而成,甚至是國外華人居住的「唐人街」中的唐人所穿服飾,並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

  自此,網絡上對於「中國傳統民族服裝到底是什麼」的討論層出不窮,旗袍、馬褂、中山裝等帶有一些中國特色的服飾都被提出探討,寬袍大袖的「漢服」也被人提出而進入公眾視野。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逐步普及,熱愛中華民族服飾的網友們開始以網絡為平臺,一起「發帖」交流。據楊娜介紹,2003年元旦,網友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網絡平臺,隨後正式命名為「漢網論壇」,網友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民族文化和服飾的討論,發表原創性文章,該網站為中華民族服飾搭建了交流和傳播的平臺。

  漢服重新亮相街頭

  復興傳統服裝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漢服究竟什麼樣?」「如何獲得一件漢服」。2003年開始,網友紛紛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據楊娜介紹,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華裔青年自己「復原」了一套漢服並拍照發至漢網,一位來自江蘇的網友也根據清代記載古代制度名物的《鄉黨圖考》自製了一件漢服。

  無論是網上的各種討論還是複製古風的衣服,這些都是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的,傳統服飾真正被穿上街也是在2003年。一名叫做王樂天的網友,從商家定製了一套漢服,這件漢服是商家根據《大漢天子》中的服裝樣式仿製的。11月的一天,王樂天穿上這套衣服,走上了河南鄭州的街頭巷尾,不僅逛街、遊公園還乘坐了公交車,在旁人看「出土文物」的異樣眼光裡,王樂天穿著漢服走了五個小時。有了第一次的嘗試後,熱愛中華傳統服飾的網友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定製和自製各種服飾上街。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蔡澤鴻和吳佳嫻,回憶第一次穿漢服的情景,忍不住笑起來,「我當時和我妹妹一起買了『漢服』就穿著上街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一件四不像的影樓裝。」吳佳嫻介紹說,自己從2006年開始在網上關注民族傳統服飾,當時頭腦裡雖然有「漢服」這個詞,但是對於漢服正經應該是什麼款式,自己卻很迷糊。2006年10月的一天,吳佳嫻穿上購買的「漢服」,打車前往大觀園遊園拍照,內心激動又忐忑。幸好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對吳佳嫻「古裝」充滿善意好奇的人,吳佳嫻愉快地向路人介紹了自己的傳統服飾。

  蔡澤鴻告訴記者,第一次穿古風的衣服上街,都會存在緊張的情緒,但這也是向大眾宣傳傳統服飾和文化的重要途徑,「有人很願意了解漢服,我們就跟他們詳細介紹,一談能談半個多小時。」然而,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會對穿著漢服的他們指指點點,「你這就是韓國的衣服,你這就是和服。」蔡澤鴻說,面對這樣的質疑的時候,宣傳傳統文化的想法就更堅定了。

  調查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同袍」攜手弘揚傳統

  楊娜介紹說,漢服的復興者們,彼此之間互相稱呼為「同袍」,該詞出自《詩經·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句,原意是指戰友、夫妻、兄弟、朋友間的情誼,「怎麼會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樣的衣服啊。」

  自2004年,同袍們逐步開始在線下聚會,一起穿著漢服宣傳古典文化。至今,國內比較大型的漢服活動包括禮樂大會、西塘文化周等,吳佳嫻介紹稱,每一屆的禮樂大會都在不同的城市舉辦,同袍們會在論壇上深入探討問題,一起為漢服復興運動出謀劃策。

  「全國同袍的首次區域性網友聚會是在上海」楊娜告訴記者,2005年1月,來自北京、上海、河南、天津、山東、浙江等地的35名同袍網友聚在上海,一起參觀上海博物館周秦漢唐文明大展。

  「我們和很多外地的漢服協會都有聯繫,大家經常一起參加禮樂大會、西塘文化周等等。」蔡澤鴻說,目前漢服活動較為活躍的地方包括上海、福建、浙江和川渝地區等。此外,北京的許多高校和中學設立了「漢服社團」,部分學校社團活動時,北京漢服協會時常幫助聯繫場地、外借服裝,希望向更多年輕的學生推廣漢服和中國傳統文化。

  學生老人都愛琴棋書畫

  據了解,脫胎於百度貼吧的「漢服北京」是北京最早的漢服社團之一,成立於2009年4月,全稱是「北京漢服協會籌備委員會」。北京漢服協會會長莊少卿介紹,目前漢服北京的實名會員大概有300多人,更多沒有實名的漢服愛好者遍布北京16個區,數量有千人,包括從事各行業的同袍和學生同袍。莊少卿說,漢服北京的成立,主要為了集結北京地區熱愛傳統文化,有復興華夏衣冠理念的人,一起舉辦活動,協會的宗旨是「振興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復興華夏衣冠」。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蔡澤鴻介紹,在協會還沒有正式成立的2006年,幾位「元老」就已經開始面向大眾做宣講活動,每年大約四五次,到2009年協會成立後,每年的元宵、清明、上巳(三月初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這8個傳統的節日,都會舉辦對應的線下民俗活動,大家穿著漢服,元宵節猜燈謎,重陽登高賞菊,冬至包餃子……每一次的活動都會有少則100人多至300人參加,經常參與活動的成員中,有不少初高中的在校生。

  比起普通的民俗活動,協會還會策劃一些與眾不同的傳統節日,比如在重陽節讓子孫向長輩行敬老禮,在端午節包香囊、編五彩繩來「驅五毒」。此外,北京漢服協會也時常開展琴棋書畫等主題活動,提供場地讓大家體驗古代的成人禮等。蔡澤鴻認為,漢服復興運動,不是穿件漂亮衣服上街,讓大家都認識漢服這麼簡單,而是要從各方面讓大家了解、喜愛流淌在血脈中的傳統文化。

  蔡澤鴻表示,目前喜愛中華傳統服飾的人數與日俱增,「有不少喜歡二次元文化和cosplay的學生參加活動,我覺得挺好,讓年輕一代從漂亮衣服開始逐步了解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

  同時,一些中老年人也參與到活動中,尤其是喜歡讀書、彈琴、寫毛筆字的老人家,「穿著漢服喝茶彈琴和穿著T恤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古典文化的情結,但苦於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的限制,沒有機會穿著傳統服飾,我們的活動為愛好者們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大家在活動中釋放。」

  講述

  「漢服情侶」:

  志趣相投充滿文化自信

  蔡澤鴻是福建人,家中長輩有幾位教師,文化氣息濃厚。蔡澤鴻猶記得小時候搬家,父親用一米高的大缸子裝書,裝了好幾缸。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蔡澤鴻從小喜歡讀書,尤其熱愛傳統文化。

  到北京上學時,有一天他無意之中點開了一個網頁,頁面上網友們對中華傳統服飾的討論,深深吸引了他,從此開啟了他的漢服之路。漸漸地,蔡澤鴻開始參加同袍們舉辦的漢服推廣活動,並在活動中認識了同樣喜愛漢服的吳佳嫻,志趣相投的兩人在漢服的活動中彼此熟悉,很快就成為了一對「漢服情侶」。

  如今,蔡澤鴻和吳佳嫻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接受採訪時,三歲半的大女兒也一同來了,穿著跟爸媽的親子裝漢服奶聲奶氣地說「我穿的是漢服」。蔡澤鴻說,沒有刻意要求女兒明白漢服是什麼,只是給她購買了四五件漢服作為日常的衣服,「漢服也可以是她人生中的一個選項」。

  如今國家對傳統文化和國學日漸重視,女兒就讀的國際幼兒園也帶著孩子們穿漢服、讀《三字經》,在吳佳嫻看來,「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楊亦靜/攝

  「唐朝仕女」:

  能領略傳統文化是驕傲的

  今年元宵節時有一組「唐朝仕女」吃湯圓的圖片走紅網絡,圖畫中有一位體態豐腴的「唐朝仕女」對湯圓欲拒還迎的「吃貨」樣子,讓人看到後會心一笑。據了解,該組圖片的主角名叫敖珞珈,是位關注漢服近10年的漢服設計師。

  談起與漢服的結緣,敖珞珈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喜歡國畫,後來學習服裝設計,畢業後一直從事設計、文創、繪畫相關工作,在2009年接觸到漢服後,就喜歡上了。今年38歲的敖珞珈,在生過孩子後體重飆升,「為什麼普通的衣服都有大碼,漢服可不可以有大碼」,想法出現後,敖珞珈著手設計了幾套唐代的襦裙,這也是走紅照片中的服飾。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服裝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敖珞珈看來,漢服的推廣,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梳理,讓古代的服飾體系乃至文化體系都更加完善和準確。敖珞珈舉例說,在深入了解漢服後,她更加了解古代女子端莊儀態的展現,領略發叉被稱為「步搖」的意境。

  對於本次「華服日」的活動,敖珞珈說,「漢服這麼好的事物,卻被忽略,這一次我們的文化自信找回來了,我們是驕傲的。」

  受訪者供圖

  觀點

  華服不拘泥於時代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和聽香品牌創始人楚豔,曾參與2014年北京APEC會議領導人「新中裝」設計。2014年,北京APEC會議的歡迎宴會上,多位領導人都穿著了楚豔參與設計的「新中裝」。楚豔介紹說,在設計領導人服裝時,團隊對於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究竟是什麼樣子有一番爭論,這些爭論對現在的漢服復興運動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楚豔認為,設計一件代表中華文化的服裝,不該只是基於某個歷史時期,不僅是唐宋或者元明清,也不僅僅拘泥於一個民族,因為中國就是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服飾文化。

  楚豔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對傳統服飾文化的梳理,尋找出真正能夠代表著中華民族服飾的一些基因性的東西,不論是從結構造型還是色彩,或者紋樣上,找出那些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能夠被大家認知和認可的東西,比如立領和盤扣。

  在創新中發揚傳統

  在中華傳統服飾復興的十餘年中,對於漢服「累贅」、「不方便」、「是被社會淘汰的產物」的觀點不絕於耳。對此,楚豔指出,漢服作為一類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原本就具備非常成熟的體系和嚴謹的著裝禮儀規範,古人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功能,都有特定的服裝形制甚至特定的顏色和紋樣,如禮服、吉服和常服等分類。

  她表示,之所以會給部分人漢服不方便的觀念,主要是沒有做好傳統服飾的傳承,因而在今天漢服復興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對著裝場合不合時宜的現象,「比如會把原本用於傳統禮儀場合穿著的大袖禮服穿到了日常生活中,這肯定是不適合的,禮服必然是華美而繁複的,即使是西式禮服也是如此。」

  中國自古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的言論,我們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講究穿著華美衣裳和注重禮儀的民族,中國傳統服飾無論在織造技藝、手工匠心,還是審美觀念上都曾經達到人類文明的巔峰,我們要傳承和重新向世人展現的正是這份優秀的服飾文化。

  楚豔認為,今天更要以創新的精神、充分理解當代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去設計和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下人民需求的華服,這樣才能讓華服淵源流傳下去。

  華服展現文化自信

  「伴隨著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進程,一定會有更多的國人開始對自己傳統文化有新的認知,對自身文化自信的建設有更多需求。」楚豔認為,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元素的服裝,無疑是最直接表達文化自信的載體,一定會被更多的國人選擇。

  楚豔表示,「華服日」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以國家的層面自上而下,讓漢服愛好者有了更多表達的機會,也讓中國風格的服飾出現在世人的面前,推動中華民族服飾的發展,讓廣大的國民有更多的渠道、更多的窗口去了解服飾文化,讓服裝設計師和文化推廣者更多表達自己的觀念和主張。

  楚豔認為,未來華服或漢服的前景會更光明,因為服飾的復興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未來華服一定會走入尋常老百姓的衣櫥,不再僅是少部分人的亞文化,而成為一種新常態。」

  漢服應該怎麼穿?

  北京漢服協會的負責人吳佳嫻:

  在漢服運動興起初期,國內的漢服都是店主手工製作,「沒有成熟的商家,需要買家預訂,賣家量身製作,一般工期很長,等上三個月到半年都很常見。」同時,初期的「漢服」也不太正規,許多衣服只是頗有「古風」,其實稱不上「漢服」。

  吳佳嫻表示,經過十幾年的復興運動,同袍們通過考證古籍、古畫和研究出土文物,一點點更改和糾正衣服的款式,力爭做出原汁原味的漢服。目前,購買一件漢服已不再是一件難事,吳佳嫻介紹,現今在線上購買漢服,有許多成衣可以挑選,買家按照自己的體形選擇L、M、S碼下單即可,「還有許多商家做出改良的漢元素服裝,可以與日常的牛仔褲、休閒裙搭配,也很受歡迎。」

  ■記者手記

  不被理解也要滿腔熱血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而厚重。作為中華文化的形象載體,服飾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素紗 衣」這樣的巧奪天工的服飾,服飾文化也影響到了整個東亞文化圈。

  我國的鄰國韓國和日本,依然在不少場合穿著自身民族的傳統服裝,但中國的傳統服裝卻多存在於影視文學作品中,連同很多中華傳統禮儀都有所缺失。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家提出「文化自信」,更多的人投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宣傳中,漢服的同袍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採訪過程中,記者感到同袍們對於傳統文化的了解很深入,絕不是為了穿件出眾的衣服拍照片,而是真切希望自己為文化復興做出貢獻,找古籍比對、研究展覽的服飾真品。在不被人理解時,依然滿腔熱血,希望向每個國人介紹自己的文化。這樣的一群人,是國人文化自信日益高漲的代表。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楊亦靜

相關焦點

  • 中國服飾——漢服之美
    漢族的服飾呢?去哪了漢服可以說是一種漢民族的獨特風貌風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都說漢服是美女的「試金石」,能駕馭漢服,其他衣服基本上就沒問題了,想見識自己女友的真實顏值嗎?就讓她穿一次漢服吧。
  • 中國傳統服飾的多彩文化-漢服
    漢服的基本形制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之代表,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社會創造的寶貴財富。古人做什麼事,講究一個「禮」,這個字不代表「禮貌」,追根究底,是等級的象徵:不同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例如天子祭天就與上朝不同。剛才介紹了漢服的顏色,而在古代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有不同的顏色,唐代的平民基本上只穿白衣。看上去,這樣的變化會使服飾更體系,更正式,實際上呢,它追求的是不變的宗法制度。因為「變」,漢服才可以適應各個時代的人類需要,不被拋棄。
  • 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用復興嗎
    來自漢服吧瀟灑-落葉,已授權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華夏的「華」就是指華美的漢服。如果說早些年漢服還被人們視為奇裝異服的話,現在大多是見怪不怪了。網絡上到處都是漢服相關的資訊,而像成都這些城市穿漢服的小姐姐隨處可見。漢服復興怪象:都在穿貴族衣裳,難道平民服飾就不該復興嗎?
  • 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原標題:漢服是指中國傳統服飾嗎? 現在所說的漢服和傳統服飾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出現漢服熱?漢服將來的趨勢是什麼……近日,記者採訪服飾史學家、漢服設計師、國學推廣人等,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對漢服的理解。  什麼是漢服?有哪些特點?
  • 復興漢服的最大優勢是什麼?什麼是是復興漢服的最大困難?
    漢服之美是復興漢服的最大優勢。日本,韓國的傳統服裝都保留著,但也不是他們的日常服裝啊!也只是在特定場合穿。至於有的人說漢服平時也可以穿,這完全沒有錯。穿漢服是習慣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以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個人不論穿什麼衣服,在現代社會都可以生活下去的。漢服最適合是成為一種高級服飾,高端服裝,好看的漢服貴,很正常啊!服飾文化就是錢堆出來的。
  • 韓國人穿漢服走秀拍照,解說漢服,我們中國傳統服飾要外國人弘揚
    韓國人穿漢服走秀拍照,解說漢服,我們中國傳統服飾要外國人弘揚?說到漢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你對漢服的印象,是不是還停留在電視劇中的各種,古代劇照呢?作為漢族的一種傳統服飾,漢服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的屬於自己的一種美。
  • 在漢服復興的過程中,要對中國服飾和中國服飾文化有所了解!
    漢服文化自發展以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它變得更加有趣和深遠。當今,隨著中國服裝的興起,弘揚中國服飾文化已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責任。中國服飾的堅持也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和不可替代之處。今天孔子說要帶你去了解漢服的小文化,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出發吧!
  • 復興的漢服,接續的傳統——重新認識回歸現代的漢服
    有人說,是因為當年那些在家偷偷披床單的孩子們長大了,也有人說,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傳統服飾的典雅之美,還有人說,是因為國家綜合實力提升後的文化戰略需要。 綜合來看,這些也有道理,但都不能完全成立。
  • 我們為什麼要復興漢服?
    再比如 1987 年 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描繪了中國人口總數在百萬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圖案,其它各民族都有 自己獨特的民族服 裝,唯獨 10 元券上面的漢族和 1 角券上面的滿族,卻穿著同樣的服裝。 甚至不少中國人有這樣的印象:穿民族服裝是少數民族的象徵。是漢族沒有屬於自己民族的服飾嗎?很明顯不是。
  • 有著3600多年歷史的漢服為什麼現在不受待見了?漢服文化急需復興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而傳統的漢服就是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的一種文化體現,它承載著我們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近年來響應國家大力弘揚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號召,漢服文化也順勢而起。「漢服」一詞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是在2002年左右,那時候很少有人說漢服,更多的是稱它為「古裝」。大家在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除了關心劇情的發展,也開始留意裡面各色各樣的傳統服飾之美。漢服有著3600多年的歷史,但是為什麼如今卻不受待見了?
  • 有著3600多年歷史的漢服為什麼現在不受待見了?漢服文化急需復興
    高冠環佩,褒衣博帶,衣袂飄飄的漢服承載著泱泱華夏的千年文明,是炎黃子孫的身份象徵。從遠古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起,直至明末清初剃髮易服,漢服一直是人們的主要著裝。現代人的服飾文化越來越豐富,尤其是最近幾年,各種所謂的簡約風格、甜美風格層出不窮,各個國家各個地方每年也會定期舉辦各種服裝展,雖然服飾是越來越多樣化、國際化,但是極少有傳統類型的服裝出現。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
  • 你為啥要穿漢服——中國人穿中國的服飾,還需要理由?
    當我們看到日本人或者韓國人在大街上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時,不少人都會感慨人家的傳統文化保留得好。可是每當有國人穿著漢服出街,收穫的往往是異樣的眼光。我們追求日韓風、歐美風,殊不知中國風才是最美的!漢服吧:瀟灑-落葉,已授權你為什麼要穿漢服?市面上那麼多好看又實用的衣服!老向有一個十分痴迷漢服的朋友,為此她不惜成為一個月光族。
  • 漢服同袍,復興的不僅是漢服,更是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些傳統文化教育背後,必然會有漢服文化的介紹,這也給漢服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我們的城市中,很大孩子還就受了傳統禮儀的教育,特別是一些漢族的傳統禮儀。在禮儀的教育方面,也對漢服的興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些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他們還要求必須穿傳統漢服,這必然給那些孩子帶去相當大的影響,他們對漢服也必將更加的熱愛。
  • 蘭州女孩穿漢服祭月 復興傳統禮儀推廣漢服文化
    ,一群身穿漢服的美女祭月祈福,復興傳統禮儀,推廣漢服文化。 劉玉桃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8日電(劉玉桃 高瑩)中秋佳節,在蘭州萬達廣場,一群身穿漢服的美女祭月祈福,旨在復興傳統禮儀,推廣漢服文化。今年22歲的呂彤彤說,參加拜月活動一是因為自己喜歡傳統服飾,透著典雅,很迷人。二是藉此讓更多人了解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 從「漢服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
    今天我們就從漢服熱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所面臨的問題。身著漢服的女子「漢服熱」背後的問題漢服是民族傳統服飾的簡稱,由於中國歷史久遠,所以不同朝代的服飾形制都有所差異,目前的市面上常見的漢服制式包括唐制的齊胸襦裙
  • 漢服都被歷史淘汰了,你為什麼還穿?
    我:「漢服不是COS……」 路人:「你穿的是哪裡的服裝?和服嗎?」我:「……」 路人:「旗袍完全可以代替傳統服飾,為什麼還要穿這麼麻煩的漢服?」我:「……」 路人:「漢服都被歷史淘汰了,你為什麼還穿?」我:「漢服不是被歷史淘汰的。」路人:「沒有被淘汰,那為什麼現在人都不穿了?」我:「emmm……這是一個好問題!」說起漢服,那得從黃帝說起……路人打斷:沒工夫聽你閒扯淡,長話短說!
  • 如果漢服復興,你會選擇下列哪類漢服作為自己的服飾呢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對於漢服,唐朝大學者孔穎達說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擁有華美的服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漢服作為本民族的傳統服飾,誕生于氏族社會時期。從清初以來,漢服便在夾縫中生存,不曾被消滅。
  • 漢服要復興,既要傳承漢服文化,也要創新發展與時俱進!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服飾文化也跟著走向了復興。特別是很多80後、90後、00後的年輕人,成為了復興漢服文化的主力軍。這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講,是一種在文化的內在和外在同時復興的一種社會現象。
  • 漢服火起來了!「後浪們」為什麼痴迷傳統服飾?
    漢服意為「漢族的服飾」,也就是穿過去的漢族服裝。漢服最流行的款式來自明朝、宋朝和唐朝。圖源:中國裝束復原小組CGTN的文章認為,現代年輕人能從穿漢服中尋到傳統文化之美。近年來,儘管最開始有反對的聲音,但漢服仍然流行了起來。看到中國年輕人樹立自信,發展個性,向世界展示他們的熱愛,這是頗令人興奮的事。對於更多的中國人來說,這一著裝可能會成為進一步探索中國傳統之美的一個良好起點。
  • 漢服歸來,與君同袍
    要說真正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的,還應該是端莊典雅的漢服。近十多年來,民間掀起多場漢服復興運動,越來越多的人穿著漢服走上街頭,讓漢家衣裳重回人們的視野。社會學博士楊娜懷著對漢服由衷的喜愛,編撰成了《漢服歸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