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長,記得做減法!

2020-12-12 Hoiden談情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不走丟,努力堅持日更優質好文,一個希望用文字打動你的女孩

我覺得三十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間,否則就晚了,為什麼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八條線拴著你,你能跑多遠,他可能會互相牽制。——白巖松

成年後才明白的事,原來加減乘除才是對人生完整的定義。

偶爾有過滑滑梯一路順暢的感覺,有時又會試著學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不適合與無關的都漸漸懂得放下。

這不是成熟的表現,卻是成長的進行,對減法有誤解的你,也要早點明白其實它才是關鍵時刻最理智的選擇!

拿得起就要放得下,學會明智的取捨

經常聽過「情場得意,球場失意」想類似的話,當你全身心投入一方面時,另一方面必定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孩都會喜歡邊看電視劇邊吃飯,然後電視劇演完了,可是飯還是滿滿一碗,情節的難以預料與跌宕起伏,比過多少美味佳餚。

一個是擺在你眼前的誘惑,一個是充滿許多未知的探險似的旅程,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前者就是那樣,毫無挑戰,也激發不了好奇心。

「拿得起」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妥協,只有應該做的,應該承擔的。

「放得下"卻變得沒有那麼簡單,小時候不喜歡的可以撒手就丟,後來越長大卻越學會了沉默與保留。

其實不是不捨得,而是你不知道當下做得決定是對還是錯,結果會如何,顧慮很多,思考想不完,也就自然沒有過說走就走的旅行,被大事小事都牽絆住,不是世界不給你自由,是你還沒有學會理智的選擇。

別人說的不一定對,但總會存在一絲道理

成年後,才明白父母的嘮叨是有道理的,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指責與批評你,用心去感受,許多事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青春期的時候,一般正常的孩子都會有過那段刻骨銘心又隱藏於內心的小歡喜,喜歡沒有說出口,卻可以從你一言一行中流露出來。

父母好像看出了什麼端倪,總是在吃好飯後來一場人生思考的辯論,他們說你還小,先好好學習,什麼年齡段該做什麼事,不要犯傻與糊塗。

一般你聽完過後都是憤怒,因為話中有話是最可怕的提醒,直接點他們不想傷害你心中懵懂的喜歡,也就只有旁敲側擊,給個提醒。

再到後來,長大了到了真正該談婚論嫁的年齡,可身邊還沒有出現那個人,你著急了卻還是想等一等,然而父母比你更著急,相親也就自然地闖進了你的生活。

你總是帶著排斥的心理去看待一件事,卻沒有想過如果大方自然地去對待,還可能真的找到屬於自己的另一半,」真香「定律是存在的。也許從小到大,父母說的話並不一定每次都是對的,但每一次他們都沒有惡意,也都是有一點道理的。

長大後,給人生做減法不是表示放棄,是嶄新的開始

放下過往一切,趁年輕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重新開始,前面的路有多難走,你不知道,但明白回去是不可能的。

那個背包的少年,一套攝影裝備,一個背包,便開始了別人眼中羨慕的旅行家,你瞧不起人家的想法,卻實則上是在羨慕他具有你沒有的勇氣與魄力。

如今那個少年也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文藝青年,從事的工作還是從前一直在追求並一直熱愛著的攝影,用相機記錄每一個溫情的瞬間。

當他選擇去勇闖天涯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已經學會了人生中的減法過程,過去許多事物並不都適合自己,真正適合自己的也有好與壞之分,關鍵就看你自己如何選擇了。

他選擇了那條大人們都覺得不穩定的事業,可是時間與努力證明了他的選擇是對的,背上背包奔向第一站時他就明白這才是嶄新人生的開始。

他眼中對遠方的嚮往的目光,也不比你少,還比你更加堅定與從容,遇事不亂,處理方法理智又有原則,多年後的他歸來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可以照舊喝著酒談理想,你呢?

凡事都有一個適度原則,在我們還未衝破現實的束縛時,什麼是「適合」我們的,我們自己也不懂,就如同為人處世的「方與圓」,多嘗試多經歷,找到適合自己的好的人與物。

(本文原創首發,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圖)

相關焦點

  • 《減法人生》學會正確的為人生做「減法」,你的人生將會更加出彩
    在這部電影裡,由徐璐飾演的閆丹是一名因為覺得自己體型非常胖而產生自卑的女孩子,恰恰這正好是閆丹的人生低谷期,就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她遇到了由魏大勳飾演的烘培店老闆關小康,關小康可以說是一名非常善良的老闆,正在這個時候他收留了閆丹,讓他自己的店裡打工,並且鼓勵她喜歡就要去爭取。
  • 人生要善於做減法
    人的本能,就是貪多求全,幾乎什麼都想做加法,什麼都想要的多一些,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人生的活法告訴我們,節制有度才是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善於給自己做減法。做減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個好心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不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增加自己的煩惱。做減法的關鍵是在當你需要做加法時,這時候就應該做減法。欲望上要做減法。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欲望也是多方面的,誰都不能否認,當官想進步,掙錢掙大錢,名聲要遠揚,這是很正常的,只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是正當的需求。
  • 人生是一場「做減法」的修行
    一、幸福需要「做減法」老公有個同學阿森,一直在做化工原料生意。他的企業不大,但是利潤不少,都說他早已有億萬身家,但他從來沒透露過自己財產的數目。阿森一直在做生活的加法,賺錢、賺更多的錢;東哥一直在做減法,滿足了生活的需要,就不再做金錢的奴隸。不斷地「做加法」,讓自己擁有更多,這樣就是真正的幸福?這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嗎?三、事業成功的秘訣——「做減法」。
  • 給人生做減法
    生活不能只是買買買,還要適當做減法。我們的生活需要食物、衣服、護膚品、日用品這些東西,但任何事情都有分寸,過度消費就不好了。適時地給人生做減法,真的有必要。一、房間裡簡潔整齊,頭腦也會清清楚楚。雜亂無章的房間,說明你的生活、工作也是亂的。定期收拾一下住處,該買的買,該扔的扔。空間上看上去不會有壓抑感,生活上得心應手。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人,一定是個知道自己要什麼,將來要過什麼樣生活的人。
  • 董卿:聰明的女人,會給人生做減法
    人活一世,一定要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減去不該有的負累,才能如董卿一般,活得優雅又瀟灑。-02-記得董卿在一檔節目裡說過:「一個人的經驗可以彌補她的不足,但如果是一個心裡有底,又有經驗的主持人,失誤的情況就不大會發生。
  • 人生做減法 工作做加法
    人生單是做減法的,從小學到初中然後中學然後高中然後大學然後研究生然後留學然後工作然後失業然後創業然後再找工作然後繼續輪迴著。不管是中間的哪個環節還是還是其中的某些環節,會有一堆人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面然後消失了,然後又出現了!
  •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因為當一個人真正痛苦的時候,身上就是多了一片葉子,這片葉子都會增加他的痛苦,所以本來就無比痛苦的人,是不需要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而是需要給自己減負,給人生做減法。給人生做減法,一是身體上的,一是心理上的。我們先來說說身體上的。
  • 斷舍離也就是對人生不斷做減法的過程!
    禪宗裡有一個故事,說有人要過河,於是花了半天的光陰親手打造了一個筏子,當他度過湍急的河流之後,捨不得這個親手打造的筏子,於是背著這個筏子繼續蹣跚上路,我們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背著沉重的筏子踟躕在漫漫人生路上,始終難以抵達心靈的彼岸,我們對自己創造的一切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我也很難捨棄已經擁有的東西,儘管那些東西在外人看來是那麼的累贅,它已經超出了你的負荷
  •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才會越多,簡單的人生更快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社交也是需要做減法的。白巖松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很深刻的演講:「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
  • 你開始給人生做減法了嗎?
    最近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條冷知識分享:不要把工作堆積起來做,堆積起來的工作一定會竊竊私語,談天說地。互相看對眼了的,它們就會談戀愛,然後結婚,然後生孩子,然後繁殖出越來越多的工作。有輕微強迫症的我,想著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收拾那就要由虛及實,自內而外。所以周末的時候乾脆整理了書櫃,清理了衣櫥,扔了5個包包,6雙鞋以及若干包衣物。看著自己卓有成效的成果,似乎得到了一些啟發。於是又卸載了無聊的app,清理了無用社交,讓原本碎片化了我的時間的雞肋軟體得以清零,然後節省出部分閒暇去做了些有意思的事。
  • 人生下半場,要學會做減法,丟掉這幾樣東西
    可能年輕的時候,浮躁年少輕狂,這是人生常態,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應該認清自己的現狀,知道該做什麼事。 能夠隨著年齡去把握自己人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成熟。一個人只有變得成熟,有自己的想法,懂得取捨,才更容易獲得幸福。 所以,人生的下半場,要學會做減法,丟掉這幾樣東西。
  • 人到中年人生開始做減法
    年齡越大越感到人生要做減法了,捨棄一些可有可無的物品,清除一些不用的帳號,刪除一些沒必要的聯繫,精簡自己的專注方向,如此等等。這種減法,是為了掃除不必要的煩惱垃圾。這種減法,是經歷之後的返璞歸真。只有經歷了,才知道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繁華落盡,始見簡單純樸。這種減法,是經世之後自我收縮和重塑。青年人可以有各種膨脹的欲望,有著把地球踩在腳下般不可一世的驕傲,在經歷各種挫折之後,發現很多東西不屬於自己,自己能把握的東西也有限,開始讓自我變得小一些更精緻一些。
  • 幸福的人生需要不斷做減法
    這應該就是做減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吧。成年人總會有這樣的苦惱,隨著年齡的增長,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能抓住的東西越來越少。欲望成了無法填滿的溝壑,求而不得的煩惱時刻困擾著我們,越來越重的生活負擔讓我們看不到生活中簡單的幸福;拼命快速的奔跑更是忽略了一路的風景。人生苦短,怎樣才能擁有輕鬆的幸福啊。
  • 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而那個時候的吉姆·特納才40歲而已,還有漫長的人生可以去消費自己的財富。 人們對他的舉動大惑不解,他卻說:「這筆錢對我已沒有實質意義,減去它就是減去了我生命中的負擔。」
  • 看汪涵如何做人生減法
    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節目中的汪涵睿智博學,智慧風趣,才思敏捷,節目之外的他卻是慢悠悠的,享受著慢節奏生活,不同於其他熱愛社交,喜歡熱鬧的明星,他總是靜靜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覺得有意義的事。在我看來,他在做減法,卻擁有了更為本質的東西;拋卻了外在繁瑣的事務,卻探尋到了內在真實的自己。汪涵愛書,也愛香,讀書時離不開香,休閒時離不開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香能把空間營造出一種氛圍,讓心能沉浸於所做的事,並悠然自得。當點燃線香的那一剎那,強大又迷人的氣韻撲面而來,那是大自然帶來的靈魂的洗禮。
  • 莊子:真正厲害的人,擅長給人生做減法
    前段時間,子曰發現很多意見領袖都在呼籲「斷舍離」,要給人生做減法!接下來子曰就來給大家講講,莊子如何給人生做減法?給物質做減法:拒絕淪為物質的附庸給人生做減法的第一個層面,就是給物質做減法,就是那些意見領袖所說的「斷舍離」。為何要這麼做?
  • 真正高配版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
    白巖松老師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30歲時,他深情地說到:「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三十歲後,人生需要做減法
    所以如果我們結合以上關於三十而立和三十歲犯錯成本的重點,能夠發現的一點是,如果想要過好從三十歲到四十歲這一人生時間段,做減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這裡所謂的做減法,首先是為自己的精神減負,伴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職位的升高,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和壓力也會越來越高。而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很容易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
  • 真正高級的人生,都在努力做減法
    答案是:儘可能地做減法,去掉多餘的。 實際上,真正高級的人生,都在積極地做減法。 具體到三個方面。 所以,真正稱得上高級的人生,往往都會在物慾、名利等方面做減法,不被這些俗物所奴隸。 遠離不舒服的關係 在不少人的觀念裡,認識的人越多越好,相識的朋友越多越好,所以他們很是熱衷社交,於推杯換盞間稱兄道弟。
  • 會做減法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諦
    嬰兒呱呱墜地時,就像是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但是隨著漸漸成長,我們人生開始不斷地被勾勒上色,白紙漸漸變得擁擠,甚至是逼仄。假如我們始終懷著貪婪的心,只知道做加法,而從來不做減法,白紙就會被塗抹得連針尖也下不去,變得沒有任何空間。所謂有得就有失,這就告訴我們人生不但應該做加法,更要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