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後,人生需要做減法

2020-12-12 一心網

一心網:網絡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二十歲到三十歲是一個人人生中最「難熬」的十年。因為在這十年中,需要完成的人生重大選擇眾多而密集:畢業、深造、就業、戀愛、婚姻、生育……以上選擇任一一項,顯然都將會對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軌跡形成巨大的影響,就像蝴蝶效應中那樣。

那麼之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容易造成在以上選擇中做錯選擇的最大阻礙是什麼呢?是求快和求多這兩點。我們就以就業這一點來說,所謂的求快,就是許多畢業生在剛畢業找工作這個階段,往往受限於客觀的社會、家庭、經濟等方向的壓力,渴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選擇。但這樣一來,很容易因為對自己的不了解和對目標從事行業的不了解,選擇一條完全不適合自己的道路。

而所謂求多,則是對於初入社會,或者說剛剛獲得財務自主權的年輕人,由於原本需要承擔的社會和家庭責任較低,同時對各類商業營銷的分辨力與抵抗力較弱,很容易被「亂花迷眼」。雖然收入相對有限,但是物慾卻總是無邊無際的,男生們的電子產品,女生們的服飾美妝,似乎擁有多少也總不嫌多。

對於當下的年輕人而言,由於社會快速的發展,老祖宗們常掛在嘴邊的「三十而立」,對於當下的年輕人顯然適用性已經不大。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下,許多三十歲的年輕人,甚至沒辦法做到財務上的完全自給自足,往往還需要從父母處獲得一些幫助生活才能為繼。

那麼為什麼「三十而立」的實現在當下越來越艱難了呢?很大原因在於,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個年齡區間,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在做加法。

舉個很典型的例子,剛畢業的年輕人,手上用的可能是一部價格相對實惠的千元機,因為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收入尚低,囊中羞澀。那麼工作一段時間後,手機就會越換配置越高,越換價格越貴。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在花錢或還款的時候會有階段性的悔意或者愧疚感,但是看到更新款、更具吸引力的手機時,還是忍不住想要去買。而且即使當下手頭不寬裕,無法全款購買,商家也會提供各種分期方式,「誘導」你進行消費。

再比如說,我們時常說人生應該有愛好。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人無癖者不可交,因其無至性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個沒有任何愛好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因為他沒有真性情。而愛好這件事兒,絕大多數又是燒錢的。比如當下的手辦、漢服、運動鞋等各個圈子,新產品每天都在層出不窮產生,想要買到滿足自己的「胃口」,幾乎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喜歡一件事物,所以就會不斷渴望擁有更多,這就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做加法」效應。

這裡關於「加法」的含義,除了字面上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數量上的不斷增加外,長期持續性追求「品質」上的提升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說,近些年網絡上比較熱門的「新中產」、「消費升級」等概念,事實上就是代指那些不斷渴望在日常消費中做「加法」人群的總稱。

而年輕人為什麼提別容易成為「做加法」陣營中的一員呢?有一個成語非常準確地形容了人性中的這點軟肋,叫做慾壑難填。意思就是說,欲望一方面是與生俱來無法消滅,另一方面是不經刻意控制更是會永遠無法滿足。

而對於年輕人而言,最難做到的事情,莫過於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上學期間為例,在一個班級中大家智商大致在一個水平線的前提下,成績好和成績差的同學之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者之間的自控能力差別。課本本身多枯燥,想要發自內心喜歡上學習並不容易。但是能夠做到自我克制,分清主次,以學業為重的學生,事實上就是階段性取得了控制自己懶惰、貪玩等人性慾望戰爭的勝利。

在欲望這件事情上犯錯誤,為什麼說二十多歲時相對可以寬容和理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此階段犯錯的糾錯難度較低。舉例來說,此階段時物慾的對象,多數可能是價格在幾百到幾千塊錢的商品,但由於對數量的控制不佳,最終造成勞神傷財。此時的一些錯誤,如果能夠及時發現並進行改正,那麼往往最多一兩年時間都能補救回來,畢竟此階段人的精氣神都處於最飽滿的一個時間段。

而到了三十多歲的這個時間段,物慾的對象可能大概率上變成了房產、汽車、股票、創業等成本明顯較高的方向上。此時一旦失誤犯錯,造成的損失結果往往是二十多歲階段的數倍、數十倍。更重要的時,三十多歲的是人體在生物學上的全面開始走下坡路的的階段。在此階段遭遇的重大挫折,很容易造成此後半生的一蹶不振,風險成本極高。

所以如果我們結合以上關於三十而立和三十歲犯錯成本的重點,能夠發現的一點是,如果想要過好從三十歲到四十歲這一人生時間段,做減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

這裡所謂的做減法,首先是為自己的精神減負,伴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職位的升高,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和壓力也會越來越高。而人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很容易帶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想要人生不斷朝著正向發展,減負就成為不可或缺的操作。

工作做減法的解釋方式多種多樣,除了直觀的在工作量上的做減法外,在工作流程與方式上的減法也非常必要。我們發現很多的公司在隨著時間發展的過程中,部門越來越多,規矩越來越多,制度越來越多。這樣的結果就是,公司的整體效率越來越慢,應變能力越來越差,市場敏感度越來越低。這個時候,裁剪臃腫的人事同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其次,減少一棵植物的旁枝碎葉,可以使得植物的主杆變得更加清晰挺拔。當下社會背景下,三十而立或許很難,但三十歲看清自己,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擁有過多物品或者頭銜的人,每天很容易迷失在這些瑣碎的事物中,造成精神力難以專注,從而一件事也無法做到精通專注。

少可以讓人變得專注,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為什麼人們在辦公室工作時效率一般遠勝過在家庭裡辦公呢?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家中沒有辦公的氛圍,人沒有幹勁。但事實上,辦公室與家庭最大差別是在於周邊物品的少與多。在辦公室裡,你的物品除了電腦基本就只有一些辦公用品;但是在家庭中,各種吃的、喝的、用的、玩的以及其他各種不為外人所知的各種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牽扯著你的注意力,分散著你的時間。所以說整潔是提升效率的不二法則這句話,很有其實用道理。

最後,是做減法可以有效幫助一個人,精神境界和人生格局的提升。多數人應該都聽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做「少即是多」。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對半是一知半解的,因為這句話有著很深的辯證思維在其中。簡單而言,一方面是上文中已經提到的少可以使人變得專注,從而日益深厚;另一方面在不斷減少的過程中,你能夠認清自己本質本心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多。

少即是多,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效果更是奇佳。舉個工業設計史上最為經典的一個案例,在蘋果的iPhone手機誕生之前,市面上的手機全部都是由多個按鍵組成的,除了必須的1~0十個數字外,往往還配有數量不一的各個功能鍵。而當正面只有一個按鍵的iphone手機橫空出世時,消費者幾乎瞬間就被這樣一部極簡設計的工業設計吸引住了。

看上去iphone手機按鍵由多變少,但是相比市場上的諸多功能裡,iphone作為智能機其應用豐富程度卻是大大增加的。恰恰是在「軟體」上的足夠豐富,才能保證iphone在「硬體」上的極致簡約。

再比如說,我們知道很多世界知名的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大藝術家,他們對於外在的著裝或用具十分忽視,甚至到了完全忽略的地步。原因無他,這樣可以讓他們把精力全部放到他們的創造當中。在物質上的少,成就了他們在精神上的多。

再比如說,為什麼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出不了遠門,而有些人幾乎是隨時可以動身呢?原因無他,還是在於身外之物數量的多寡。一些人住在很大的房子裡,但是雜物依舊多到無處堆放;另一些人的所有家當加起來,或許只有幾個箱子。老祖宗所說的不以物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讓物變得更少,這樣才有可能做到。

當然,做減法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當你真正掌握了這種方式時,它足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你的人生與命運。做加法開始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只是一時的,稍縱即逝的,隨後為了更大的快樂就必須不斷翻倍的加法累計,最終自己的人生變成了複雜到完全失序的乘法。

而做減法最開始時是有些不適的,甚至痛苦的,因為這種行為與人之欲望本性相悖。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做減法帶給你的快樂會是持久的,受益終生的。而人生各項內容的不斷簡化,就像是各類麻煩被加以除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消失。

相關焦點

  • 女人,三十歲之前做加法,三十歲之後做減法
    三十歲以前的女人,應該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可以要求更多,爭取更多,但是,三十歲以後,女人就要試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了。三十歲以前,你要不斷的擴大自己的人生和閱歷,你要試著去給你的人生增添厚度,你甚至可以去爭取很多的愛情和物質的財富。
  • 幸福的人生需要不斷做減法
    在實在忍受不了像活在垃圾場一樣的狀態中後,徹底地清理掉很多不需要的東西。舊玩具、舊衣服、舊鞋子,只要是不需要的或者從來沒需要過的全部處理掉。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清理之後,瞬間覺得神清氣爽,呼吸都變得順暢了,整個人的負擔都跟著減輕了呢。這應該就是做減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吧。
  • 誰說三十歲只能做減法,捷達三十而立版從加法開始
    【車訊網 報導】  「90後」一個讓全國人民最不放心的,一個曾經被質疑垮掉的,一個曾經叛逆不羈、桀驁不馴的一代人,也已經到了而立之年!   白巖松說「三十歲前拼命做加法,而三十歲之後要學會做減法」,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輕人更信仰「自己定義人生」!
  • 人生需要做減法
     周末的夜晚,溫度似乎沒有下降,暖暖的熱氣不斷向上蒸騰,在騎行17公裡後,內心的小興奮紛紛掙脫而出,在繼續加班滿足某些人的虛榮心,還是充分利用時間提高效率的選擇上,片刻遲疑、短暫猶豫之後,我選擇了後者。
  • 人生漫長,記得做減法!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不走丟,努力堅持日更優質好文,一個希望用文字打動你的女孩我覺得三十歲左右,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要在做了一系列加法和四處亂跑之後要做一次減法的重要時間,否則就晚了,為什麼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八條線拴著你
  • 過了50歲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人生應該做「減法」
    一個人能做到「丟掉」那些不再需要的物品,捨棄生活中的累贅,脫離對奢侈品的追求,才能夠回歸到平淡的生活,找到生活的本質。 人生的過程,是平淡如白紙,再到豐富閱歷,在紙上寫滿人生,再到最後又恢復到一張白紙的過程。 這也是精神上,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
  • 白巖松:人到了三十歲,要學會給自己做減法,這才是頂級的智慧
    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佔5%,剩下的90%都是平淡。嗨嘍,小君君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來說說人到中年要怎樣給自己做減法。人生,就像是一條拋物線,中年就是頂點。過了頂點,就指定是走下坡路了。人生的前半程,都在走上坡路。在上坡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不少,得到的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失去的可能永遠也找不回來。為了追逐權力、名譽、財富……我們用了太多的時間,為了讓生活更富足,我們花費了太多的精力。人到30,應該捨棄一些東西,應該捨棄什麼呢?
  • 人生需要給自己做做減法
    讓光照進你我人生需要給自己做做減法。最近,看了吳倩小姐姐的訪談。她說道:「有時候真的需要給自己做做減法,因為現實生活有太多的附加值。」不知道,聽到這句話的你會有怎樣的感悟,但是這句話可以為奮鬥路上一望無際的你提下醒,不要一味地給自己做加法,適當的減法會讓你更加所向披靡。你會不會總是期望做到別人眼中希望的那個你,你總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你努力去活成別人眼中認為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所以,你總是在抑制自己的天性。
  • 致我們人生中的三十歲
    而立之年處世感悟孔老夫子說:三十而立.三十立的是什麼?三十歲對人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這個答案在我三十歲之前只限於書本的答案和老師的隻言片語。2018恰逢30周歲,我想談談我對三十歲的感悟。人總是想得到不能得到的,就跟所有人的小時候一樣期盼著快快長大可以做大人們才可以做的事一樣。童年的經歷以及上學後的封閉式教育塑造了我這樣一個溫室的花朵。社會處世對於我來說太遙遠了。學生時代的時光如白駒過隙,悄然而過。在時光的記憶裡留下不多。大學畢業後首先面臨求職壓力。歷盡千辛萬苦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建築業。
  • 人生要善於做減法
    人的本能,就是貪多求全,幾乎什麼都想做加法,什麼都想要的多一些,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人生的活法告訴我們,節制有度才是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善於給自己做減法。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有時候是徒有虛名的表現,有時候是自我滿足的心態,有時候是從眾跟風的想法,有時候是貪圖虛榮的虛偽,理由是很多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做減法最主要的是要有個好心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不需要什麼,而不是盲目的不自覺的增加自己的煩惱。做減法的關鍵是在當你需要做加法時,這時候就應該做減法。
  • 真正高級的人生,是不斷做減法
    放下的越多,擁有的才會越多,簡單的人生更快樂。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但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幫助、需要傾訴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繫的人。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社交也是需要做減法的。白巖松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很深刻的演講:「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
  • 幸福快樂的人生,需要做一做減法?聽了汪涵和白巖松的話,我信了
    有些人的秘訣是加法,他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得到來獲取,有些人的秘訣是減法,他們通過捨棄一些東西,來得到那些源源不斷的幸福和快樂。正常來說,加法的效果要好過減法才對,然而事實證明,那些願意並且習慣於做減法的人,才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 真正高配版的人生,從做減法開始
    白巖松老師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回首自己30歲時,他深情地說到:「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時候要做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 給人生做減法
    生活不能只是買買買,還要適當做減法。我們的生活需要食物、衣服、護膚品、日用品這些東西,但任何事情都有分寸,過度消費就不好了。我們的生活需要買東西,買東西使人快樂,每次收到快遞都很欣喜。可是,千萬別堆得滿屋都是。有人說,你的房間是什麼樣,你的大腦就是什麼樣。把住的地方收拾得整整齊齊的人,學習、工作一定也是有條不紊的。只買自己真的需要的物品就好,千萬別衝動,有些東西不是非有不可。適時地給人生做減法,真的有必要。
  • 人生是一場「做減法」的修行
    一、幸福需要「做減法」老公有個同學阿森,一直在做化工原料生意。他的企業不大,但是利潤不少,都說他早已有億萬身家,但他從來沒透露過自己財產的數目。阿森一直在做生活的加法,賺錢、賺更多的錢;東哥一直在做減法,滿足了生活的需要,就不再做金錢的奴隸。不斷地「做加法」,讓自己擁有更多,這樣就是真正的幸福?這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嗎?三、事業成功的秘訣——「做減法」。
  • 人生不只需要加法,也需要減法;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有時,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追求富,這都沒有錯,但有時也需要用減法,遠離名利、看淡成敗,安於淡泊。人生的加法,給我們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積累,加入親情的溫馨,使人生更加豐盈;而人生的減法,為我們減去多餘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使人生更健康。因此,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
  • 當人生剩下只能做減法的時候……
    體力精力都已經減少,剩下的時間只能做減法。 前幾天一個朋友還在飯桌上說,「有價值的生命只剩下10000天,過一天少一天,要及時行樂,想做的事情要儘早」。 當體力和精力優勢不在,經驗和思想相對提升的時候,應該做什麼? 只能做減法,放棄一些興趣、愛好、情懷和理想......聚焦核心資源、核心能力!選擇正確的事情,然後正確地做事! 選擇和做事:知易行難!現在的雞湯文,幾乎都是一個觀點:選擇大於努力!
  •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
    放下就是給人生做減法。因為當一個人真正痛苦的時候,身上就是多了一片葉子,這片葉子都會增加他的痛苦,所以本來就無比痛苦的人,是不需要再給自己增加負擔的,而是需要給自己減負,給人生做減法。給人生做減法,一是身體上的,一是心理上的。我們先來說說身體上的。
  •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未讀 | 未來·電臺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因為我們有了吉利,想要奧迪;有了公寓,想要別墅;當了經理,想做老闆……我們總是不滿於現狀,想要擁有更多,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擁有這一切時,我們開始意志消沉,開始抱怨這個世界的公平。殊不知,人生學會做加法的同時,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人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剛搬進去時都想把所有的家具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胡同一樣,反而沒有自己舒服待著的地方。
  • 不斷地做減法的人生,會越來越高級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人生需要做減法。相處簡潔,社交更乾淨,而現如今的社會,關係綜複雜,很多人以廣交友、擴大自己的圈子為榮,以微信聯繫人過千為傲。 但真正遇到困難時,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聯繫的人。 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原來社交也是需要做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