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付愛玲
飯席、酒席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活動,這種活動常常脫離了吃飯和喝酒本身,而延伸到了一種交友、談事的禮儀活動來。
中國身為禮儀之邦,我們的禮儀有很多種,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種在古代宴飲中必不可少的禮儀遊戲:投壺。
所謂投壺,古代的士大夫在吃飯行酒之餘,在空地上擺放著一個壺,壺中放入一些紅豆之類的穀物,使得投入的箭矢不會彈出來。參賽的人就站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將手中的箭矢投入壺中,投中多的人獲勝,投中少的人則要罰酒。
這種遊戲最早始於遙遠的先秦春秋戰國時代。那時諸侯宴請賓客的禮儀之一就是請人射箭。在那個時候,成年若是不會射箭,就像是今天的年輕人不會認字,實在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因此在宴會上,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但的確有的人不會射箭,再加之有的時候場地可能不夠大,於是就有人用箭投進酒壺裡來代替射箭。這種方法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久而久之,投壺也就代替了射箭,成為了宴飲的習慣之一。
後來經過慢慢發展,投壺發展了各式各樣的玩法,創造出了許多改進,"投壺"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正規的禮儀,各種繁文瑣節也增加了。
比如漢代的"投壺",就與周代的不同。漢代的壺中沒有像之前一樣放紅豆,而是一個空瓶,因此投入壺中的箭矢會彈出來,這樣就可以拿著重新投,一連投擲數百次。
根據《禮記·投壺》記載,投壺主要有三個步驟。
首先,賓主就位,主人和客人各自坐在各自的席位上,投壺之禮開始。然後則是三請三讓,主人邀請客人投壺,主人邀請三次,客人推辭三次,最後,客人才結果主人遞過的五支箭矢,開始投壺。
最後的步驟就是投壺了,主人和客人依次投去四支箭矢,在此期間應當有人彈奏古瑟曲《狸首(現已失傳)》(投壺動作還要與節奏相和),這樣一局投壺才算完整結束。
以上是漢代的步驟,而到了魏晉,則又給投壺這項運動添加了許多名詞。
例如"貫耳"、"連中"、"全壺"等,投壺也變得越來越正規。而經過唐代,到了宋代,司馬光的《投壺新格》一書,更是記載了投壺壺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計分方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投壺這項運動"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觀人"。
由此可見,"投壺"這一娛樂活動在古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地的確是佔著一席之地的。因為這是一種"古禮",所以很符合士大夫們雅致的生活作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雅樂)。
而慢慢的,這種禮儀遊戲由士大夫階層傳入了民間,投壺也成了一種老少皆宜的娛樂活動。直到清朝晚期,雖然"投壺"這項活動衰落,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流傳度。直到了今天,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流行,投壺這一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禮儀活動才幾乎完全消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