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飲投壺禮為先 談古代遊戲投壺

2020-12-06 人民網

原標題:燕飲投壺禮為先 談古代遊戲投壺

作者:白頔

徐樂樂 《投壺圖》

漢代綠釉陶投壺 河南博物院藏

投壺,顧名思義,就是由遊戲者輪流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用手把箭投向壺中並計算得分的遊戲。這種運動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當時,諸侯之間友好往來時要投壺,貴族聚會也要投壺,堪稱燕飲必備節目,是愉悅賓客的重要助興手段。

由射禮演變而來

古代射禮

投壺最早由先秦時期的射禮演變而來,射箭是古代優秀男子必備的六藝之一,在很多重要場合,大家都得輪流展示射箭功夫,而且有兩條很重要的成規,第一是射不中靶的人要罰酒,第二是不會射箭的人不能說你不會,而是要以身體不舒服告假。

南陽漢畫館所藏《投壺圖》

這兩種情況都是很丟面子的,尤其是第二種,所以最初貴族士大夫們還勤加練箭,以免尷尬。但時間長了,有些人確實拉不動弓,總不能回回喝罰酒、請病假吧?身居高位,臉面往哪擱?為了讓他們不那麼難堪,投壺應運而生。因為投壺的運動量很小,所以即使你手無縛雞之力,也能參與。

國君之間的賭注

西漢水波紋原始瓷投壺

投壺的門檻雖然很低,但既然是具有一定競技性質的遊戲,輸了是要罰酒的,所以投壺比賽有時也會弄出火藥味來。據《左傳 昭公十二年》記載,公元前530年,晉國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投壺比賽事件,對陣選手分別是晉昭公和齊景公。當時,兩位國君把諸侯盟主作為投壺的「賭注」,最後卻打成了平手,一場原本和睦的外交宴會也由此鬧得不歡而散。而這場比賽,也是投壺在史料中留下的最早記錄,在古代體育史上流傳數千年的投壺,就此揭開輝煌一頁。

宴飲玩耍樂無窮

明代《朱瞻基行樂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其實,在絕大多數流行時間內,投壺體現的並不是火藥味,而是一起宴飲玩耍的其樂融融。這一遊戲一來應了射禮的古制,顯示主人盛情待客,可以讓嘉賓多喝酒,二來主賓互動,增加了宴會的喜慶氣氛,所以備受古人歡迎。

清初投壺遊戲中使用的壺

春秋戰國以後,除了貴族圈,投壺在民間也開始流行,並在歷朝歷代都湧現出一批准度、花樣令人瞠目結舌的明星投手。比如《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餘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直到清代,仍有一些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對投壺樂此不疲。投壺之禮多繁縟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禮記》中有《投壺》和《少儀》篇,專門介紹投壺的禮數。那時候,一場投壺遊戲的開始,必須是這樣的:賓客來訪,主人拿出箭矢,司射(裁判)捧著計分器「中」,另有人拿著投壺,主人要客套說:「我這有粗陋的弓箭和投壺,不嫌棄的話咱耍一下吧!」賓客這時就是急著想玩,也不能立即答應,一定要婉拒兩次,主人第三次邀請時,才能參與投壺。

司馬光《投壺新格》中的部分投壺之式

投壺開始前,場地邊上的樂人要奏《狸首》。《狸首》是詩經名篇,瑟曲,已失傳。比賽開始,主賓每人四支箭,主人站左邊,客人站右邊,在距離投壺兩箭半的位置開始投擲。拿箭的姿勢也有講究,地位高的人才可以把箭擺在地上,投一箭拾一箭,地位低的,必須把所有箭都抱在身上。

漢代算籌

主賓每投一箭,就由司射計分,方式是兩方各有一個計分器「中」,上面有孔,投中了就把相應數量的計分棒「算」插進去。賓主八支箭都投完算一局,司射要在勝者的計分桶前「立一馬」,也就是得分的標記。之後,勝者要賜給敗者罰酒,敗方要跪下受酒,不可抵賴不喝。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兩勝就是大贏家,監禮人司正就會隆重宣布:恭喜贏家。全場喝起慶功酒,然後司射會宣布,遊戲結束,「撤馬」,也就是收場。

馮超然 《投壺圖》

投壺幾經演變,流傳了兩千多年,一度極為興盛。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它是一項「古禮」,是一種雅致的娛樂方式。其次,這種娛樂本身可以修身養性,並有健身的意義。但它始終伴隨著一整套繁瑣的禮節。這樣,就使投壺的流傳範圍變得狹窄。隨著西方現代體育的傳入,投壺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投壺之器有講究

乾隆銅投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禮數繁多,當時為一場投壺遊戲服務的人竟有十餘之眾,投壺所用的器具,除了壺、箭矢、中、記分的「算」之外,還包括各種盥洗用具和酒樽之類,所以是典型的貴族禮儀活動。

明嘉靖清華四仙貫耳投壺

學者們認為,當時所投的箭矢跟打仗時所用是不同的,沒有箭鏃,即沒有金屬箭頭。矢有三種長度,室內用二尺,大廳裡用二尺八寸,戶外則用三尺六寸的;壺也有講究,必須「脰(脖子)修(長)七寸,口徑二寸半,壺高尺二寸,受豆鬥五升,壺腹修五寸」,壺內裝有小豆,是為了防止箭矢投入後彈出。(來源:中國文物網)

(責編:郭書瓊(實習生)、湯龍)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雅集玩什麼?燕飲投壺禮為先
    元 磁州窯彩繪投壺從先秦至清末,宮廷中流行著一種特別的遊戲——投壺,亦稱射壺。宋時呂大臨在《禮記傳》中云:「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遙想古人遊戲之樂,在收藏投壺的過程中也多一份意趣。
  • 中國古代的宴飲遊戲「投壺」
    編輯:付愛玲飯席、酒席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活動,這種活動常常脫離了吃飯和喝酒本身,而延伸到了一種交友、談事的禮儀活動來。中國身為禮儀之邦,我們的禮儀有很多種,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種在古代宴飲中必不可少的禮儀遊戲:投壺。所謂投壺,古代的士大夫在吃飯行酒之餘,在空地上擺放著一個壺,壺中放入一些紅豆之類的穀物,使得投入的箭矢不會彈出來。
  • 古代投壺,它可不僅僅是一場遊戲!
    投壺可以算得上是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投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在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盛行。顧名思義,投壺遊戲就像是我們現代人在酒桌上要玩的一些如紙牌一樣的娛樂遊戲,都知道中國人好飲酒,在古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之時,投壺正好可以為宴飲氣氛助一把力。
  • 划拳太粗俗,投壺就高雅?司馬光:投壺能修身,划拳行麼?
    古代文人墨客的娛樂方式種類繁多,其中也蘊涵了不少為人處世的禮儀規範,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古代傳統士大夫當中流行的一種遊戲——投壺。說起投壺,大家可能會有點陌生,但是如果我們回憶起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大家對其中的「射」字一定還有一點印象,為什麼一群文人要射箭呢?
  • 划拳太粗俗,投壺就高雅?司馬光:投壺能修身,划拳行麼?
    其實這裡的「射」指代的不是射箭,而是趣味橫生的投壺遊戲。當時文人在喝酒的時候不屑以划拳、唱歌等為助興,對於其他的娛樂方式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慢慢地投壺就在士大夫間流行了起來。說起投壺的前世今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末才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流行的場所主要以禮儀場合和宴飲遊戲當中,投壺禮來源於射禮。
  • 年節娛樂說「投壺」 一項古代老少鹹宜娛樂活動
    在不少古裝電視劇中,人們的娛樂活動裡,常能見到一項活動名曰「投壺」,可以說,這項娛樂活動,是古代老少鹹宜、特別受到年輕人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投壺,即投壺人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矢投向壺中。它是一種古代宴飲禮儀,又是一種娛樂遊戲,最早出現於西周,戰國、漢唐時期盛行,宋代以後逐漸衰落,一直延續至清代晚期。
  • 通過中國古代投壺遊戲的起源,談談其內在的文化功能
    前言: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代遊戲文化同樣豐富多彩。古代投壺遊戲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投壺遊戲形式特殊,它以禮儀的形式出現,始終與儒家道德相結合。投壺遊戲伴隨著文化又滲透著文化,通過本文,了解古代投壺遊戲的文化功能。
  • 通過中國古代投壺遊戲的起源,談談其內在的文化功能
    前言: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代遊戲文化同樣豐富多彩。古代投壺遊戲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投壺遊戲形式特殊,它以禮儀的形式出現,始終與儒家道德相結合。投壺遊戲伴隨著文化又滲透著文化,通過本文,了解古代投壺遊戲的文化功能。
  • 「離騷課罷便投壺,長日身心得自娛」,古代投壺,究竟有何魅力?
    如西周時期的青銅時代,投壺的材質是青銅的,漢代投壺逐漸從宴飲禮儀變為上流社會的高雅競技娛樂,所用的材質也逐漸跟酒壺分離。壺的樣式增多,壺的材質是專門為各種遊戲而精製的。南北朝時期的瓷業興起,投壺所用的貫耳瓶都為銅製,一少部分為瓷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器具的大小高矮略有變化,最終人們以它的特徵命名為貫耳瓶。
  • 中國古代故事:投壺的興衰
    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一種禮儀了。投壺到了漢代,就逐步脫離禮儀的種種束縛,發展戌一項娛樂。漢武帝年間,把投壺用的箭改成了竹製箭,彈力加強,因此產生了投壺新法式「驍」。晉代以後,對投壺用的壺進行了重大改革,特別是在壺上加了左右兩耳,使投壺的名目更加繁多。投壺的娛樂夥也大大增強。這樣一種遊戲連當時北方一些王國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也很感興趣。
  • 《慶餘年》:醉仙局中範閒見識的投壺遊戲,有何魅力流傳2000多年
    射禮為什麼會演變出投壺禮呢?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認為:「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或庭之修廣不足以張侯置鵠,賓客之眾不足以備官比耦,則用是禮也。」如果進行射禮,會出現庭院不夠寬闊、賓客過多、客人不會射箭等情況,後來就用箭矢投入酒壺中代替射箭,慢慢的射禮就演變出投壺禮,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 回到古代玩遊戲:「投壺」——老少皆宜,天子百姓都愛玩
    投壺是我國古代一項兼具禮儀教化與休閒娛樂的社會文化活動,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投壺運動,就是把規定數目的箭或者其他杆狀物,在規定的距離之外,用各種方法將其投入壺內,以投入的多少決定勝負。據史料記載,投壺在中國古代曾十分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有所樂。
  • 《知否》投壺:小穎寶奮力爭勝,鄧倫崩潰,而梁朝偉說專注最重要
    也許,這正是「投壺」的魅力所在:雖是遊戲,亦解人生。03「投壺」,在「雅圈」和 「俗圈」,嗨起來竟是不一樣的畫風。投壺」,一般來說是專門為權貴人士準備的,但玩起來,也有「雅圈」和 「俗圈」的區別,並由此引發一起diss大戰。
  • 端午習俗介紹之投壺、賽龍舟
    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遊戲。
  • 玉女投壺:漢代長頸瓶的發現,證實了它不僅僅是傳說中神仙的遊戲
    這個典故出自中國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東荒經》,後來,「玉女投壺」,便用來借指閃電。雖然東王公的投壺遊戲,無人能夠模擬,但投壺這項遊戲卻並非神仙專屬,在我國古代也十分流行,甚至還有人特意為它做了論文。古代人的投壺,多在文人士大夫的宴飲席間,作為射箭的衍生遊戲,是一種儀式感十足的遊戲。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投壺是什麼遊戲怎麼玩 投壺遊戲規則技巧介紹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投壺是什麼遊戲怎麼玩 投壺遊戲規則技巧介紹】《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於12月25日這天正式和劇迷見面,首播劇情中,男女主人公就有了初次見面,小顧廷燁和小盛明蘭因為投壺遊戲結下了緣分,很多人好奇,劇中的投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遊戲?
  • 知否明蘭二叔初見就玩的投壺小遊戲《歡樂投壺》
    在古代,沒有微信小遊戲玩的時候大家的娛樂方式無非是馬球、投壺等等。如果大家最近在追《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應該會注意到,知否中由趙麗穎扮演的女主盛家六姑娘明蘭從小可是一個投壺高手。古有竹矢投壺,今有歡樂投壺。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款在手機上也能玩的投壺微信小遊戲,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 《知否》大劇開播,「納徵」「聘雁」「投壺」是什麼你知道嗎?
    古代的婚禮基本沿襲了周人開創的」六禮「的制度,即包括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階段的禮俗。《禮記·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經此儀禮婚約完全成立。也就是說,納徵,簡而言之,就是下聘禮的意思。
  • 貫耳瓶:從投壺到花瓶,不僅是傳統遊戲,更是乾隆皇帝的心頭好
    在袁家求聘華蘭時,袁家帶領顧二同盛長楓比試投壺,意圖贏走聘雁(也就是袁家納採的聘禮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投壺之禮,需將箭矢的端首擲入壺內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搶先連投者投入亦不予計分,這一遊戲在今天也依然流行。而投壺用的器皿,就是從古至今都很受歡迎的貫耳瓶。貫耳瓶是古代工匠燒制的瓷瓶之一。流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貼豎直的管狀貫耳。
  • 有朋自遠方來,一起去投壺
    為了讓他們不那麼難堪,投壺應運而生——投壺的運動量很小,即使你手無縛雞之力,只要有手,就能參與。  投壺,顧名思義,就是由遊戲者輪流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用手把箭投向壺中並計算得分的遊戲。這種運動門檻低,又保留了射禮的形式,所以在春秋時期很快一統江湖,射箭禮儀改為投壺禮。當時,投壺十分流行,諸侯之間友好往來時要搞,貴族聚會也要搞,堪稱宴會必備節目,是愉悅賓客的重要助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