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它的時間線是這樣的,燒腦

2020-12-18 遊民報告

《信條》剛一上映,就引發了觀眾的好奇,畢竟「"諾蘭出品,必屬精品,且永遠驚喜",截至9月6日21點29分25秒為止,票房已經破了2億,貓眼曬出《信條》票房破2億的海報。

雖然網友評價還不錯,但更多網友看完《信條》卻是一頭霧水——它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時間線是怎樣的?諾蘭的電影好看是真的,但燒腦也是真的。

有觀眾說《信條》是不怕被劇透的電影,因為它不是靠敘事詭計和懸疑,而是靠觀賞樂趣,反常識,反直覺,倒施逆行取勝,看過的同仁表示正是如此。

(內含劇透,介意慎點)

《信條》的男主受命從一個被恐怖分子挾持的歌劇院中,救出美國要員。再被人用槍指著時,一個神秘人救了他。男主寧死不屈,通過了測試,加入了拯救世界的信條行動。

為了查清此事,男主和尼爾找到一個印度軍火商,用彈弓把自己彈進他的住處後,男主才發現軍火商其實是個趴耳朵,真正的管事人是他老婆。女軍火商告訴男主,去找一個俄羅斯軍火巨鱷,可以查到未來的物品。

然後經過種種探尋,還是沒搞懂這個逆行機器和安德烈的陰謀,於是又接近俄國佬,兩人談起生意,在一系列對峙中,男主才明白俄國佬把自己逆行回去了,他看見的都是反的。

安德烈轉化成逆向知曉了一切,回去搞正向的過去男主角,並向妻子凱特開了槍,使凱特瀕死。為救凱特,男主第一次轉化為了逆向人,試圖阻止安德烈,但是失敗了。

中間還發生了種種的事情,但最終凱特去越南,安撫回到過去的安德烈,阻止他自殺。尼奧與男主前往斯塔科12號,阻止算法安裝。

是不是還是感覺很亂?這就是說《信條》不擔心被劇透的原因,諾蘭的電影一向萬眾期待,這次的《信條》也沒讓大家失望。

相關焦點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文章開始前先借用一句大神的臺詞,你不要試圖理解它,你只能感覺它。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
  • 懸疑片別「燒腦」了,好好講故事吧!
    「再這樣下去我都要『燒腦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了。」誠然,在電影《信條》上映期間,「燒腦」成為了宣傳的關鍵核心。不少公眾號在上映前後,陸續發布了以類似「萬字長文解讀《信條》」、「看完這篇稿子,你就看懂《信條》了」為標題的文章,近乎把這部作品抬高到了一個「驗證智商」的工具。可是,真的有必要嗎?
  • 「看不懂」「燒腦」、觀影「門檻高」……如何快速看懂《信條》?
    隨之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從開始的8.4分,下降到了現在的(9月8日發稿時)7.8分,但觀眾對該片的熱議仍在繼續,「看不懂」「燒腦」、觀影「門檻高」,成了關於《信條》的核心關鍵詞。如何用最快的方式看懂《信條》?近日,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部分觀眾以及業內人士。
  • 「燒腦」的《信條》,歸去來兮的追溯
    說實話,第一遍刷完《信條》之後,看得真有點如雲裡霧裡一般。太燒腦了。雖然之前也知道《信條》是一部燒腦的電影,在觀看的時候還是集中精力,不敢有絲毫的走神,但是看完之後還得反覆地回味才能大致梳理出一個脈絡來。 這是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繼《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之後,執導的又一篇科幻動作巨製。在第一天上映的時候,就果斷去看了。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你看到一個故事的時候,常常會搞不明白到底是哪個時間線。《蝙蝠俠:俠影之謎》和《致命魔術》是兩部時間相近的作品,剪輯的風格也最為接近。這種風格,其實很大程度上可能來源於「小諾蘭」,也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親弟弟,喬納森·諾蘭。
  • 諾蘭三連映,壓臺的《信條》最燒腦!
    這部豆瓣排名第九的燒腦口碑之作復映當天空降票房榜第三,有人十年前錯過趕來補票,有人抓緊機會大銀幕重刷。 但無論怎樣,《盜夢空間》再一次證明,諾蘭屬於大銀幕。
  •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據說諾蘭闊別三年又帶著新片回歸了,就在昨天,《信條》在內地正式上映。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去看了首映,你還別說,我第一反應是感動得差點哭出來: 別的科幻片都只知道用量子和黑洞,唯獨這片   原標題:來了來了!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 真燒腦?被神話?5分鐘帶你看懂諾蘭科幻巨製電影「信條」
    他喜歡讓電影變為燒腦遊戲,更愛看到觀眾因此燒腦而一臉懵逼的樣子。正如當初所有人反反覆觀看《盜夢空間》,還一板一眼地解析男主最後是在夢境還是回到現實時的專研勁兒一樣的「可愛」。認同平行宇宙的存在,也是《信條》存在的根基之一。片中男女主通過逆向機器完成時空倒流,其實他們是進入了另一個平行空間,而且這個平行空間是相對於原來世界是逆向的,這也解釋了人倒著走,子彈逆飛,語序倒置的名場面。在這逆向世界,男主小黑給出了一個極為形象的比喻:迎風撒尿。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電影《信條》海報截圖。有好多網友都這樣說:刷了幾遍《信條》,還是沒有看懂劇情。其實,只要弄清以下5個燒腦問題,自然就能看懂了。01.如何「逆轉時空」?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總之,要想看懂諾蘭這部電影,那就必須弄清楚上面所講的5個燒腦問題。只要弄清楚了電影中基本的故事概念,就能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這部新片比《信條》還燒腦?|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最近話題最熱的電影,非《信條》莫屬。影迷朋友間打招呼的方式都由"《XX》你看了嗎?"變成了"《信條》你看懂了嗎?"逆熵,時間鉗形,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
  • 金帝聯合控股集團:這是我們的信條,這是我們的時間線
    事情是這樣的:你一定聽說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他是奧斯卡最佳導演。你也一定看過他的電影,而且肯定不止看過一遍。因為很少有人一遍就能看懂。果不其然,諾蘭這一次又不負眾望,用燒腦科學大片《信條》把影迷們拖入了關於時間逆向的激烈討論中,影院內外都在捋那條要用最前沿的科學理論才能解釋清楚(也可能解釋不清楚)的時間線。
  • 《信條》取景地全攻略:除了燒腦,還有這些冷門景點值得打卡
    (主要這課太難一般人也講不明白……)為大家指路幾位私以為講的不錯的:看片之前可以看@培根悖論嘮嘮嗑的無劇透映前觀影指南,了解幾個重要概念;看完片可以看豆瓣第一長評全劇透復盤劇情,還有B站的@青蛙刀聖的各人物時間線深化了解。
  •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
    《信條》豆瓣評分7.9分,影評過分精彩:最燒腦,最好的動作戲今日,諾蘭導演的新片《信條》系列影評一舉衝上了熱搜,目前《信條》豆瓣評分為7.9分,打四星、五星的人居多,但也有少數人打一星和二星,該片於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豆瓣方顯示已經有16
  • 《信條》沒有把故事講好,絕對不是一部好電影
    這樣,兩條線可以平行發展,偶爾相交,去滿足各自的需求人群,從而獲得一致的體驗。《星際穿越》在這方面做的算比較好。首先請來了真正的科學家擔任顧問,保證了科學性。在確保自己的科學內容具有足夠深度可供挖掘後,又平行交叉了一個溫情脈脈的家庭故事。這個故事說不上精彩,但足以滿足看不懂科學的那部分觀眾。
  • 上映兩天票房破億 「燒腦」配不上《信條》?
    映後,不少觀眾表示沒有失望,一如既往的燒腦,而且「燒腦」 已不足以形容這種觀感,「 『燒腦』配不上《信條》,它是『炸腦』。核爆級炸腦!」「在諾蘭導演11部長片作品中,《信條》擁有最好的動作戲——實拍挑戰演員動作表演和特技表演極限,前所未有的逆向化奇觀顛覆感官,強力打破特工片的固有印象。」
  • 《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以《諜影重重》為例,第二部和第三部時間線關聯緊密,動作戲、追逐戲也比較滿,卻不會讓人覺得情感單薄,伯恩雖然像《信條》的主人公一樣,也在全球奔波,可街頭巷尾、地鐵、市場等場景卻與觀眾的日常經驗充滿親和力,換句話說,「諜影重重」系列是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闖入一位孤膽英雄伯恩,比較符合觀眾的日常知覺經驗,而《信條》則設定了一個高概念的世界,讓觀眾來條分縷析,與普通觀眾的日常經驗是反向而行。
  • 千萬別被術語迷惑,《信條》被封神作不止因為燒腦
    《信條》實際上,正如羅伯特·麥基所言,電影的本質是故事。即便觀眾對於《信條》裡諸多燒腦的設定一知半解,也並不妨礙其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信條》友情: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當故事最後臨近結局時,全片的謎團之一——尼爾的真實身份揭開後,主角和他之間的感情陡然升華:「信條」其實是主角在未來創立的組織,尼爾也是主角在未來招募的戰友與夥伴,
  • 草根評《信條》:燃爆腦洞 視聽盛宴
    第一視角的時間線其實按每一個點來理解就容易多了,不要去考慮正逆,每一個點就可以按照常規的時空穿越來思考,如同恐怖遊輪 時空罪惡類似,在一個時間點可以有多個主人公存在,然後再結合時間倒流來理解……最後真的成功了嗎,我覺得沒有,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男一未來還是會招募男二,同樣的故事還是會發生,如同女主所嚮往的自由的女人終究還是她自己……總之電影也一樣,不要試著去理解它,感受就好了。
  • 時間的莫比烏斯曲面:《信條》差點凍僵腦
    不過,《信條》作為娛樂片倒不至於碎,好看歸好看,距離燒腦還是差了一大截。影片中有一個橋段,男主角(Progagonist)在逆行流動的時間中被反派澆上汽油試圖把他燒死在車裡,鏡頭一轉,被搭檔尼爾(Neil)救了,在熵減的逆行流動時間中,他差點被凍僵。 《信條》中用了「熵」概念來進行故事演繹。在物理學裡,「熵」可以理解成一個物理系統的混亂程度或無序程度。
  • 這一定是2020年最燒腦的電影,它的名字叫《冷血狂宴》
    但是,當我花了3倍於《信條》的價格,也就是12元看完了這部《冷血狂宴》之後。我覺得:這個定價,有道理!你們看,當初我們推薦和宣傳《信條》的時候,最大的賣點是什麼?沒錯,就是燒腦。那麼,到了這部《冷血狂宴》,其實,同樣非常、超級、特別:燒腦。比如我,全片都看完了,仍然沒搞明白,這片裡的角色都是誰,都叫啥,誰在打誰,為什麼打,到底想幹點啥。它的燒腦程度,何止是《信條》的3倍,30倍也不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