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日報訊 (記者/畢松傑) 昨日(1月3日),記者從黃茅海跨海通道T5合同段項目部了解到,黃茅海跨海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黃茅海大橋中塔主墩順利完成首根樁基礎施工及混凝土灌注,深度達107.3米,成為打造跨海工程的「定海神針」。
據介紹,黃茅海大橋屬於超大斜拉橋結構,擬採用鋼箱梁三塔雙跨斜拉橋設計,跨徑720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跨徑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橋。「黃茅海大橋中塔主墩高263米,最大直徑達20米,為確保橋梁的承載能力和結構需要,設計了40根群樁基礎,直徑3米。」黃茅海跨海通道T5合同段項目副經理高駿說。
專業人士前期勘察發現,黃茅海區域海底變化平緩。「樁基施工過程中會經過淤泥、黏土、礫沙、強風化花崗巖、中風化花崗巖等地質層。樁基施工需要鑽入到完整中風化花崗巖層5米,樁基施工深度平均達到100米,施工難度在業內數一數二。」高駿說。
為了高質量完成樁基施工,T5合同段項目部不惜成本引入了國內先進的TR580旋挖鑽機,極限深度可以達到110米,單臺造價逾千萬元,在每個主墩布置3臺,還聘請了國內建設跨海工程經驗豐富的施工團隊進行作業。
昨日清晨6時,眾多施工人員剛連夜奮戰完成二次清孔,便又馬不停蹄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記者了解到,一次清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樁底沉渣的厚度,沉渣合格後才可以放鋼筋籠;二次清孔時,泥漿比重與含沙率都達到要求。這時要立刻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施工質量。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隔10分鐘,就能見到一輛混凝土運輸車輛駛入到黃茅海大橋中塔施工平臺,經過技術人員二測檢測後,隨即向首根樁基內源源不斷地傾注混凝土。據計算,單根樁基總混凝土量就超過600立方米。
據了解,黃茅海大橋處於純海洋腐蝕環境,在乾濕交替下,高低潮對鋼筋混凝土具有強腐蝕性。「為了使混凝土具有較好的耐久性,我們採取了C35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將礦粉、粉煤灰等與水泥混合,增強混凝土的密實性,從而有效抵抗海洋中氯離子等有害離子的滲透腐蝕。」T5合同段項目部工地試驗室負責人候旭說。
記者還了解到,黃茅海大橋中塔主墩每根樁基鋼筋籠耗鋼量達80噸。對此,施工方在不到10公裡外的地方建設了佔地超過2萬平方米的鋼筋智造中心,以工廠化數字生產管理系統,打造「智能化」的「流水線」,大大減低人力成本的同時,還可以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和標準進行鋼筋加工,確保鋼筋產品的尺寸和精度等,讓生產中的錯誤幾乎降低到零。
【來源:江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