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偏愛芒種 黛玉葬花等經典情節都選在此時

2020-11-26 中華網文化頻道

「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芒種時節,稻秧嫩綠,麥穗低頭,田野煥發勃然生機。在這樣一個天下稼穡的物候節令中,因為「餞花神」,而更有了一番詩意。

清 呂彤《蕉蔭讀書圖》 ,右下畫了一叢鳳仙花

在古人眼中,花朝月夕,萬物皆有靈,唐代和宋代以農曆二月十二為「花朝節」,宮廷和民間一道,賞紅、護花,迎花神。及至芒種,花期漸過,群芳搖落,古人視為花神退位,為花神舉行餞行儀式,感謝她帶來的萬紫千紅,期盼她明年春再回。南朝學者崔靈恩在《三禮義宗》中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展現的「餞花神」格外絢美大氣:「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而曹雪芹對芒種的關注還遠不止此。在《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雲醉酒、妙玉傳帖等經典情節,都發生在芒種時節,寶玉的生日也與芒種有關。這一切,恐怕與他自己的也是芒種日這天出生不無關係。所以在一些紅學專家眼中,曹雪芹是賈寶玉的原型,這也許就是證據之一。

作為芒種盛事,餞花的場面一般是充滿歡喜的。只是,相比「花朝節」,「餞花神」還是容易讓人生出傷感,其中尤以黛玉葬花為盛。

林黛玉葬的是什麼花?在《紅樓夢》裡有過不只一回涉及,應該是包括桃花在內的多種。但「芒種葬鳳仙」卻是曹公特別著筆之處。第27回中言,「(寶玉)因低頭看見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便把那花兜了起來,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處來。」

鳳仙天然姿態優美、嫵媚悅人。因其頭翅尾足俱具,翹然如鳳狀,狀如飛禽,飄飄欲仙而得名。古人愛把鳳仙和鳳凰聯繫在一起。唐代詩人吳仁壁《鳳仙花》中的「香紅嫩綠正開時,冷蝶飢蜂兩不知。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就是把鳳仙當作鳳凰的化身的,碧梧枝指的是梧桐樹枝,相傳鳳凰非梧桐樹不棲。

鳳仙花也叫指甲花,「爛漫只教兒女愛,指甲裝點錦成紋」。古代美人常用鳳仙花花瓣染指甲,把或紅或紫的鳳仙花花瓣輕輕研碎,任花汁沁出來,將花汁塗在指甲上,再用鳳仙的葉子包裹,以棉質細繩固定,數十分鐘或幾個小時,清亮光潤的指甲就形成了。這樣染上的指甲,顏色不易褪落,既好看又環保。

鳳仙還凜然不可侵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自夏初至秋盡,開謝相續。結實累然,大如櫻桃,其形微長,色如毛桃,生青熟黃,犯之即自裂。」成熟的鳳仙籽莢只要輕輕一碰就會裂開,彈射出很多籽兒來,能「透骨軟堅,最能損齒,凡服者不可著齒也」「庖人烹魚肉硬者,投數粒即易軟爛,是其驗也。」所以鳳仙的花語是「別碰我」。特別激烈的一個詞兒,卻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對於高貴優良的精靈兒,哪能隨便觸碰?

鳳仙暗合了寶玉與黛玉的情愫與品質。「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閬苑仙葩」林黛玉的《葬花吟》由此成為絕響,「美玉無暇」賈寶玉是唯一聽眾。脂硯齋的評語是:「《葬花呤》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故用在餞花日諸豔畢集之期。」葬花吟是「萬豔同悲,千紅一哭」的開始。

其實,《紅樓夢》中的葬花人,除了黛玉,還有寶玉,有時是單獨,有時是同時,對於倆人如何葬花,曹雪芹採用明寫、暗寫等手法,除了第27回,還分別在第23回、第28回、第62回中,加以描述和渲染。寶黛的惺惺相惜,始終倘佯在故事的長河中。

據說,鳳凰每五百年都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恩怨情仇,投身於集香木燃起的熊熊烈火中,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間的祥和與幸福,在烈火中經受巨大痛苦和磨練後又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從此鮮美異常。可惜寶黛之戀,實在太過短暫。

鳳仙,也許是曹雪芹內心深處的一道光,在那樣的餞花時節,以一種透骨的香,行過靜謐幽寂的街巷,越過風霜沉積的高樓,穿過一個個安寧恬淡的夜和萬千歲月,在舊事、殘夢、離愁、迷途和萬裡山河中,解讀世俗,找尋來路。

(原標題:芒種,為花兒踐行)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曹雪芹偏愛芒種,黛玉葬花發生在此時,就連寶玉的生日也與它有關
    及至芒種,花期漸過,群芳搖落,古人視為花神退位,為花神舉行餞行儀式,感謝她帶來的萬紫千紅,期盼她明年春再回。南朝學者崔靈恩在《三禮義宗》中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展現的「餞花神」格外絢美大氣:「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
  • 細品紅樓夢裡的經典情節「黛玉葬花」前因後果
    話說紅樓夢裡的經典情節非常值得我們去品味一下,今天我們就進入黛玉葬花這一名場景,去感受兩主人公之間複雜又糾葛的矛盾心理,以及其中蘊含的感情吧。這還得從第二十六回瀟湘館春困發情說起,話說寶玉自發病將養了33日後身子見好了,賈芸來看過他且被他打發離去,正朦朧似有困意。這會襲人來推他起來,教他出去走走散心。
  • 四月讀詩,花謝花飛花滿天,黛玉芒種節葬花,葬的什麼花?
    這一首紅樓夢中的葬花吟,被陳曉旭固定成桃李飄飛的春暮,成為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經典場面。而芒種節氣,通常是在農曆5月中旬,這已經是典型的夏天了,這不可能見到桃李甚至牡丹都已經開謝,反而櫻桃梅子成熟,是熱烈的夏天。 雖然紅樓夢裡的4月26,說的是芒種之節,這是因為頭年閏了月,所以5月份的節氣,提前了,但是芒種這一天的節日物候和花侯卻是大體不會變動的。因為此時正是太陽行到黃經75度,氣溫高溫高溼,甚至會出現35度到40度的極端天氣。
  • 同樣是黛玉葬花,經典版哀愁傷感,新版仿佛在春遊
    「黛玉葬花」是這部劇最經典的情節之一,也是曹雪芹筆下賈寶玉最終悲劇結局的重要線索,整部劇中出現過兩次葬花情節。第一次是寶玉找林妹妹一起看書,路上被風吹落的花朵落了滿身,而林妹妹此刻正擔著花鋤,準備將這些花兒收集起來裝進絹袋中埋起來。
  • 芒種,為花兒餞行
    南朝學者崔靈恩在《三禮義宗》中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芒種節舉行祭餞花神之會」。  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展現的「餞花神」格外絢美大氣:「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
  • 87版紅樓最經典的黛玉葬花竟然是穿幫鏡頭?
    很多紅迷在探討八七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是穿幫鏡頭。林黛玉從賈府走出時,身上還穿著粉色的衣裳,手裡拿著花帚背著花囊,可是切換到下一個鏡頭時,林黛玉身上的粉色衣服換成了綠色短衫長裙,黛玉這是怎麼回事呢?
  • 紅樓夢中,為什麼曹雪芹會選擇讓曹雪芹黛玉葬花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有一個葬花的橋段。然而林黛玉葬花的這個橋段是被廣泛的討論的。在這裡用林黛玉來比喻人。為什麼要用花來這樣比擬呢,這是因為花一般都是用來形容女人的。一個方面是在感嘆花是特別容易枯萎的物品就像是女人的容顏一樣,但是另一方面又在感嘆時光的飛逝。
  • 曹雪芹經典作品《葬花吟》賞析
    寶玉從聽《葬花吟》中所預感到的,首先是「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然後才推及他人、自身大觀園花柳等等,可見,說批書人「身非寶玉,何能下筆」的意思,就是指出此詩非泛泛之言,必要像寶玉那樣能想到黛玉無覓處等等,才能理解詩中蘊涵的真意。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讖。
  • 黛玉葬花的同時也葬了自己的愛情,曹雪芹在此埋下伏筆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的重要一章,也是整部書中最唯美的地方。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黛玉葬花葬的僅僅是花嗎?她想透過葬花來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呢?小編看來,黛玉葬花一是感慨自己的身世,二是和寶玉的愛情。
  • 黛玉葬花為何在四月二十六日?隱藏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四月二十六日是《紅樓夢》裡反覆提到的一個重要日子,林黛玉葬花的日子正是在四月二十六日。著名紅學家周汝昌經過反覆論證,得出四月二十六日是賈寶玉和他們找到的《紅樓夢》作者曹寅之孫曹雪芹的生日,甚至每年都給曹雪芹過生日。那麼,是不是如此呢?黛玉為何在四月二十六日葬花呢?我們進行一下分析。
  • 被錯解三百年的黛玉葬花
    作者:蘭國滄海客關於黛玉葬花,歷來解讀非常多,但特別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不少人竟然將其解讀為如何唯美的行為藝術,實在玷汙了作者嘔心瀝血的筆墨。當然,很多人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對自己命運的悲嘆,「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完全是給自己寫的命運讖語。
  • 《紅樓夢》記載,芒種時節除了收麥,還要「黛玉葬花」祭餞花神?
    現在我們知道芒種的時候,學校一般要放麥假,除了收麥子種玉米,其實芒種節令,有很多習俗傳統,比如說餞花會、送花神、安新苗等等。接下去我們就具體的了解一下,芒種這個節令。「芒種」是什麼意思?是忙著種地嗎?芒種的「芒」指有芒植物的收穫,(麥子有麥芒,是/有芒植物)芒種的「種」是指谷黍(蜀黍)等農作物的播種。這個時候人們忙著收,也忙著種,因此又被稱為「忙種」,形容很忙。左河水曾做詩《芒種》,詩歌中曰:豔陽辣辣卸衣莊,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 「黛玉葬花」怎麼「唱」起了詠嘆調
    但是,在「黛玉葬花」這齣經典橋段中,《葬花吟》的音樂竟然聽上去像是歌劇的「詠嘆調」。對此,導演李少紅又解釋:新版《紅樓夢》的音樂團隊都很年輕,他們在創作上打開了想像力,不會拘泥於某一種形式,而是會根據不同場景來設定不同的音樂風格。「『黛玉葬花』這一段的唱詞是古典的,但旋律上卻融入了歌劇中的詠嘆調。」
  • 前葬花、後葬花,一樣葬花兩番情緒
    聽過《芒種》這首歌的朋友,都會注意到了它曲風輕快、俏皮的特點。至於它的詞,正是符合現在青少年之間非常流行的古風,不過這古風前必須加一個定語:當代。當代古風!描寫的內容,自然是情緣難續無奈輕愁,配上點佛系的悵惘通透。頗具風韻。
  • 芒種時節,被《紅樓夢》「發明」的民俗
    從舊時各地流傳的諺語來看,「芒種」的確是大家都很忙的節氣。甘肅、寧夏一帶流傳「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有俗諺曰「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栽植物)」;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凡此種種,用一句(上海)崇明諺語總結就是,「芒種芒種,忙收忙種」,足見在芒種時節,神州大地從南到北都在忙種,農忙季節已經進入高潮。
  • 黛玉葬花兩次,一次驚喜一次悲痛,其中滋味都在花中
    在《紅樓夢》中有個經典的片段,那就是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在《紅樓夢》中,對於黛玉葬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黛玉吟出《葬花吟》這一次,其實在《紅樓夢》中,黛玉葬了兩次花,並且是在不同的情況下葬了品種不同的花,兩次葬花帶給了黛玉不一樣的心情,第一次黛玉是歡喜的,但是第二次卻讓她悲痛欲絕,事情的緣由究竟為何?下面就讓我們細細品讀。
  • 紅樓夢:為什麼曹雪芹要黛玉葬花,這究竟有何意義?
    林黛玉在紅樓夢裡葬花的那一橋段被人廣泛討論,林黛玉以花喻人,一方面她感嘆花易枯萎,另一方面是感嘆時光易逝。寶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寫,那麼這一段也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美麗如花,清潔自愛.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
  • 《葬花吟》黛玉演繹最完美的行為藝術!人葬花,花亦葬人
    《紅樓夢》中,黛玉葬花是最經典的情節之一,通過黛玉葬花,看到了黛玉多愁善感,惜花惜人之情。通過黛玉葬花,也正是寫出了黛玉悲慘命運的另一個縮影。黛玉終究在賈府的豪門深院中,在萬般委屈中香消玉損了。葬花吟,黛玉以花比喻自己,寄情於物,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多情的詩歌之一。
  • 寶釵撲蝶、黛玉葬花,少女的心思,別樣的年華
    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似乎女兒們都放下了自身的尊卑,無論是小姐還是丫鬟都在毫無芥蒂的歡笑玩耍,她們正在用這樣一種方式,來享受三春時節最後的時光。這樣的寶釵連她自己都不曾識得,「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的她終於在這一天把天性解脫了出來。香汗淋漓,嬌喘細細的寶釵此時已疲態盡顯,但滴翠亭邊的私語卻讓她瞬間恢復了理智。
  • 二十四節氣裡的中國智慧——芒種
    9號節氣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此時太陽運行至黃經75°,交節時間通常在公曆6月5日-7日之間,2020年的芒種交節時間是5月6日,12:58:18,星期五 ,農曆4月14日。芒種是反映農耕活動的節令,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