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平凡,不甘落寞,看馬未都如何成為收藏界大佬
收藏界大佬馬未都的發家經過,財富累積的過程似乎沒有人知曉。他就好像孫悟空一般突然出現在大眾眼前,雖然這麼說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眾所周知,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夠看到所有妖怪的真實面目,而馬未都雖沒有這般神力,卻也有一雙能夠認清文物價值的眼睛。作為收藏界的大人物,馬未都自然有與眾不同之處。
馬未都出生在北京,母親祖上做過鹽商生意,曾是當地首富,父親年輕時是一名優秀的軍人,還參加了很多戰役。雖然馬未都現在是名聲赫赫的收藏家,但他的學歷其實只有小學水平,因為童年時期遭遇了中國的特殊變故階段,還沒來得及深造就被帶走上山下鄉了。不過即便如此,馬未都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證明了文憑不代表一切。後來國家動蕩平復後,又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但馬未都卻沒有走進校門,他認為學習不應該給自己設限。
雖然懷揣著終身學習的夢想,但他還是在社會中歷練了幾年,在當工人的幾年中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文學。直到1980年,馬未都重新整裝出發,潛心鑽研文學,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年之後他的首部作品《今夜月兒圓》出現在了報紙上。這一次的報導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馬未都這個名字,所以雖然他的學歷不高,還是被《青年文學》錄取成為了一名編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部非常火熱的電視劇,就是《編輯部的故事》。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部劇就是源於馬未都的生活。當時這部劇中幾乎聚集了所有大家熟悉的名人,趙寶剛導演,編劇王朔,演員葛優、張國立等等。不過當年他們之所以能夠聚集在一起創作經典,還是因為馬未都。
當年馬未都就是負責與王朔對接工作的人,兩個人非常投緣並且成為了知己,馬未都時常跟王朔描述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編輯部的瑣碎,這些都為王朔的小說提供了很多素材,電視劇中的李東寶其實就是馬未都的原型。
在編輯部的這些美好時光也是馬未都事業起步的重要階段,他從這時決定搞收藏,也是從這時開始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變。當時的馬未都僅僅憑藉古董就可以月入過萬,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普通人的工資不過幾百而已。
可能有人會疑惑,馬未都到底是怎樣擁有如此身家的?關於他的發家史在社會上也是有很多說法的,不過據他自己回想,如今的千億身家都是憑藉撿漏!也許這聽起來更不可思議,畢竟地攤上能有多少好東西呢?但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家對文物收藏的價值還沒有準確的認識,只有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才會覺得這些文物有收藏意義。
而馬未都正巧是個文物收藏愛好者,甚至有些痴迷的程度,閒來無事時他就會去潘家園逛逛,有的時候還會入手一些小古玩。雖然這些古玩當時的價格並不高,但現在他們的價值已經成倍增長了。
馬未都就這樣發現了生錢的門道,開始低買高賣,有了最開始的原始資金。幾年之後,他的收藏品已經可以分門別類了,總藏品也有近千件。不過馬未都之所以每次都能夠成功撿漏,並不僅僅依靠運氣。雖然他學歷不高,但他是個嚮往文化的人,而文化也對他有很大的幫助,賦予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中國改革開放初,那是一個稍顯浮躁的年代,許多人都放棄了自己原本的事業去追趕潮流的腳步。但馬未都卻跟大多數人不同,他遵守了本心,回歸原始,他看透文化的價值,明白其中的深意。可以說馬未都的成功並沒有捷徑,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他具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智慧,如今的成功都是他的堅持換來的。
觀復博物館是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出自《道德經》,用現在的話語解釋就是寶物需要不斷推敲琢磨,反覆觀看的意思。
其實馬未都成功的「秘訣」早已經公布於眾,只是我們有沒有參透罷了。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