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平凡,不甘落寞,看馬未都如何成為收藏界大佬

2020-09-15 風流佳畫


出身平凡,不甘落寞,看馬未都如何成為收藏界大佬


收藏界大佬馬未都的發家經過,財富累積的過程似乎沒有人知曉。他就好像孫悟空一般突然出現在大眾眼前,雖然這麼說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細細想來確實如此。

眾所周知,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夠看到所有妖怪的真實面目,而馬未都雖沒有這般神力,卻也有一雙能夠認清文物價值的眼睛。作為收藏界的大人物,馬未都自然有與眾不同之處。

1.真實學歷引關注


馬未都出生在北京,母親祖上做過鹽商生意,曾是當地首富,父親年輕時是一名優秀的軍人,還參加了很多戰役。雖然馬未都現在是名聲赫赫的收藏家,但他的學歷其實只有小學水平,因為童年時期遭遇了中國的特殊變故階段,還沒來得及深造就被帶走上山下鄉了。不過即便如此,馬未都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證明了文憑不代表一切。後來國家動蕩平復後,又有機會進入學校學習,但馬未都卻沒有走進校門,他認為學習不應該給自己設限。

雖然懷揣著終身學習的夢想,但他還是在社會中歷練了幾年,在當工人的幾年中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文學。直到1980年,馬未都重新整裝出發,潛心鑽研文學,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年之後他的首部作品《今夜月兒圓》出現在了報紙上。這一次的報導讓很多人都知道了馬未都這個名字,所以雖然他的學歷不高,還是被《青年文學》錄取成為了一名編輯。

2.編輯部遇知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一部非常火熱的電視劇,就是《編輯部的故事》。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部劇就是源於馬未都的生活。當時這部劇中幾乎聚集了所有大家熟悉的名人,趙寶剛導演,編劇王朔,演員葛優、張國立等等。不過當年他們之所以能夠聚集在一起創作經典,還是因為馬未都。

當年馬未都就是負責與王朔對接工作的人,兩個人非常投緣並且成為了知己,馬未都時常跟王朔描述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編輯部的瑣碎,這些都為王朔的小說提供了很多素材,電視劇中的李東寶其實就是馬未都的原型。

在編輯部的這些美好時光也是馬未都事業起步的重要階段,他從這時決定搞收藏,也是從這時開始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變。當時的馬未都僅僅憑藉古董就可以月入過萬,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普通人的工資不過幾百而已。

3.憑撿漏掙千億身家


可能有人會疑惑,馬未都到底是怎樣擁有如此身家的?關於他的發家史在社會上也是有很多說法的,不過據他自己回想,如今的千億身家都是憑藉撿漏!也許這聽起來更不可思議,畢竟地攤上能有多少好東西呢?但其實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家對文物收藏的價值還沒有準確的認識,只有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才會覺得這些文物有收藏意義。

而馬未都正巧是個文物收藏愛好者,甚至有些痴迷的程度,閒來無事時他就會去潘家園逛逛,有的時候還會入手一些小古玩。雖然這些古玩當時的價格並不高,但現在他們的價值已經成倍增長了。

馬未都就這樣發現了生錢的門道,開始低買高賣,有了最開始的原始資金。幾年之後,他的收藏品已經可以分門別類了,總藏品也有近千件。不過馬未都之所以每次都能夠成功撿漏,並不僅僅依靠運氣。雖然他學歷不高,但他是個嚮往文化的人,而文化也對他有很大的幫助,賦予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中國改革開放初,那是一個稍顯浮躁的年代,許多人都放棄了自己原本的事業去追趕潮流的腳步。但馬未都卻跟大多數人不同,他遵守了本心,回歸原始,他看透文化的價值,明白其中的深意。可以說馬未都的成功並沒有捷徑,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他具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智慧,如今的成功都是他的堅持換來的。

觀復博物館是馬未都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出自《道德經》,用現在的話語解釋就是寶物需要不斷推敲琢磨,反覆觀看的意思。

其實馬未都成功的「秘訣」早已經公布於眾,只是我們有沒有參透罷了。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馬未都:會玩「破爛」的名報編輯,成為收藏大家後為何不收字畫?
    不過,今兒要講的是中國收藏界重量級的大咖——馬未都,一個窮小子靠「撿破爛」出身,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收藏與鑽研中,成為中國收藏界的引軍人物!而這十年,中國收藏界迎來收藏熱潮,馬未都趁熱打鐵,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1997年,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作為創始人,馬未都從一個收文物的「破爛王」,漸漸成為中國收藏界舉重若輕的人物。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可以看到馬未都收藏作品從瓷器到家具,從工藝品到門窗,從油畫到影像,俱有收羅陳列。
  • 拜在大師王世襄的門下,馬未都是如何做到的?
    馬未都為什麼能達到今天的成就呢?有人說他得益於古董鑑賞大師王世襄老先生。在某網站看過一個帖子,是扒馬未都的。馬未都沒有講一開始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但結合上面兩個背景,大概還是可以推測出來,文學青年馬未都在京城文藝圈小有名氣,交友甚廣,喜歡上了收藏,而王世襄又是當時文物收藏界的研究大家,馬未都作為後輩沒事就主動去王世襄家裡請教請教,學點文物鑑賞的本事,而老人家也是平易近人,引為同趣小友,樂於提攜後進,二人因此相識,成了忘年之交。
  • 收藏界大拿馬未都,為何藏品中幾乎看不到字畫?原因讓人感慨頗深
    但凡混收藏界的人,應該沒有不認識馬未都的。要知道,提起馬未都來,他可算得上是收藏界的大拿級人物了。據說從其25歲開始,在國人都還沒弄明白搞收藏到底有何好處之時,他就已經瘋狂以極低的價格收藏了很多東西。而等到國人慢慢反應過來後,他卻早先於大部分國人成了收藏界中的大拿。
  • 馬未都:母親倒數五代是首富,竇文濤:他住空軍大院,出身比我高
    "雖然馬未都加以掩飾,但是竇文濤進一步透露出:馬未都小時候住的是空軍大院,出身比我還高,這讓馬未都暴露無疑。聽到這個消息,四座震驚,觀眾們不禁感嘆馬未都出生之高!普通人高攀不起。有些人同時也發出了疑問,這個說話有些風趣的"老爺子"到底有多有錢呢?
  • 收藏界名家馬未都:30年前辭去編輯的工作,創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收藏界名家馬未都:30年前辭去編輯的工作,創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說起馬未都有的人應該不了解,可以這樣說:馬未都是收藏界的一個傳奇,文化水平不高,只有四年級學識的他,也沒有任何的收藏淵源,家裡也不是很富裕,就著這樣普普通通的他
  • 不是馬未都!他坐擁百億,拿2.8億的小碗喝茶,花10.8億買人體畫
    不是馬未都!他坐擁百億,拿2.8億的小碗喝茶,花10.8億買人體畫一個人坐擁百億,大家可能會想到隱形的富豪馬未都。然而,小編要說的這個人相當的土豪,不是馬未都。馬未都收藏的傢伙事兒,不顯山不露水。這位大佬實在是不一般,他拿2.8億小碗喝茶。
  • CCTV紀錄片:收藏界的傳奇-馬未都!
    作為收藏界的傳奇人物,僅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的他,26歲時居然憑藉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的小說《今夜月兒圓》一夜成名。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回歸根本稱作靜,就是所謂的回歸其本來自性。 「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覆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 「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朋友讓我鑑定銅爐,連底款都能讀錯,我一看納悶了 馬未都在收藏界的段位,就好比中國文學界巔峰的《紅樓夢》,基本上搞收藏的人沒有不知道馬未都的。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已經有了「馬爺」的稱號,看得出收藏界的人對馬未都還是相當認可。
  • 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
    從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現在已經成為收藏界大佬。所以我說馬未都在我們這一代是個傳奇人物。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設有陶瓷館、家具館、工藝館、油畫館、門窗觀、多功能館、博物館商店。我特別喜歡陶瓷館,老馬能把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收集那麼完整,而且我們河南的汝窯為魁。
  • 馬未都書法水平一般,卻得到了網友一致喝彩,其中細節令人感動
    馬未都,人稱馬爺,一種很大的尊重。馬未都是當今收藏界的大佬,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陶瓷瓦器,等等,多不可數。這些物什多是世間珍品,只不過我等肉眼凡夫不能明辨,馬老爺子火眼金睛,一看就知底細。馬未都現場鑑寶馬未都在收藏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眾所周知的。在書法界,老爺子也是自成一體。
  • 同樣都講收藏,馬未都和王剛關係如何?馬爺在節目上一語說破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就比如收藏界的名人馬未都和王剛兩人的關係,今天咱們來看看這倆大佬之間的行業情誼。有一次訪談節目是對馬未都和王剛進行分別採訪,王剛先結束了訪談,就先一步走了,主持人樂嘉接著問馬未都,怎麼看待目前各種收藏節目裡的砸寶現象。馬未都心知肚明,首先就給主持人聲明:當前沒有各種收藏節目,就一個《天下收藏》!
  • 平凡人生,不甘平庸——有感於路遙先生《平凡的世界》
    馬上進入而立之年的我再次翻開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面對書中「絢爛的風景,悠揚的民歌,淳樸的民風,悽美的愛情,滄桑的往事,歲月的無情,世間的冷暖」,讓我讀出了對生命的另一種感悟:我們平凡人生,不甘平庸。
  • 談馬未都:一京城「高級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萬人迷」?
    一、「老炮兒」馬未都的年少歲月現在「老炮兒」儼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自稱「老炮兒」的人很多,或真或假,難以辨別,而和他們相比,馬未都的「老炮兒」身份則要真實純粹得多。馬未都出生於1955年的北京,那時候的北京還看不出什麼現代化的樣子,更多地保留了老北平的味道,沒有高樓大廈,反而到處都是四合院和各種各樣的胡同,馬未都就是在胡同裡長大的。
  • 劉益謙2.8億拍下雞缸杯,反觀馬未都一番砍價200元買了5個
    劉益謙在收藏界如同大神一般的存在,可與收藏界另外一位大佬馬未都相媲美。劉益謙的諸多藏品中,得意之作首推雞缸杯。劉益謙為了雞缸杯,也是下了血本,斥資2.8億拍下。相比之下,反觀馬未都一番砍價,在地攤上買了5個。馬未都手裡的雞缸杯什麼來路?與劉益謙的雞缸杯又有什麼不同?
  • 劉益謙2.8億拍下雞缸杯,反觀馬未都一番砍價200元買了5個
    劉益謙在收藏界如同大神一般的存在,可與收藏界另外一位大佬馬未都相媲美。劉益謙的諸多藏品中,得意之作首推雞缸杯。劉益謙為了雞缸杯,也是下了血本,斥資2.8億拍下。相比之下,反觀馬未都一番砍價,在地攤上買了5個。馬未都手裡的雞缸杯什麼來路?與劉益謙的雞缸杯又有什麼不同?說起雞缸杯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時期。
  • 馬未都憑「撿漏」發家致富,但並非任何物品都撿,還是有底線的
    說起馬未都的話,許多人也都會想到他名下的私人博物館,想到他手中的那些珍貴寶物,每一件寶貝的價值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眾多的寶貝,大多都是通過收購而來的,只要是能被馬未都看中的話,價值自然是很高的。但是許多人也都認定,馬未都憑藉撿漏的方式,來獲得寶貝,這樣的方式看起來不是很符合常理。
  • 馬未都,「就是一個倒騰古董的」?跟這四位前輩比,他確實不夠格
    馬未都這個名字在當今的收藏界是比較有名的,就在2008年,他還得了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的稱號。雖因亂世收藏界略有暗淡,然而那卻是一個大家輩出的時代,隨便例舉一個都不會比馬未都遜色。就拿這四位來說,相較之下他確實不值一提。
  • 從破爛王到大收藏家,空軍大院出身的紅二代,馬未都身家上億?
    我們不禁好奇,馬未都究竟做的什麼營生?年輕時期的馬未都因為文筆出眾,在《青年日報》做編輯,但是做編輯月工資也就是幾百,雖然不愁吃穿但是也沒過的好到哪裡去。而且馬未都還有一個愛好—文玩。剛開始的馬未都玩的比較小,一個文物也才三五塊錢,後來玩得多了,需要購買的也多了,馬未都靠著自己編輯的工資,也漸漸養不起了。
  • 從破爛王到大收藏家,空軍大院出身的紅二代,馬未都身家上億?
    馬未都曾經看到一戶人家有文物,便就天天跑上門,主動幫忙搬蜂窩煤、扛大白菜,大爺大媽地叫著,幹完活就抱著瓶子看,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每天都要溜一溜早市,並非每天都買,卻一定要每天都看,可不是嘛,萬一哪天就錯過了什麼好東西呢!
  • 馬未都:我2.9萬買29件古木家具,準備交割時,老太太卻變卦了
    馬未都:我2.9萬買29件古木家具,準備交割時,老太太緩過勁變卦了古木家具在當代收藏中所佔比重相當之高,尤其是明清古木家具,在收藏界是難得的珍品。作為收藏界大佬,馬未都是不會放棄這一收藏門類的。馬未都透露「我」早年2.9萬買29件古木家具,他表示心裡很高興,這鐵定是撿漏了。然而,在準備交割時橫生枝節,老太太卻變卦了。馬未都是什麼人啊?他能看著到嘴的鴨子飛了,他自然有辦法來解決這一棘手難題。馬未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地攤上撿漏,手裡是有不少錢。腰包鼓了,就想著玩大的。在30多年前,他就相中了北大歷史系教授家中的古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