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奕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子,又留下了什麼輝煌歷史
鹹豐帝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登基,次年改年號「鹹豐」,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逝。在位十一年五個多月(公元1850~1861年),得年三十一歲不足(公元1831~1861年),是個苦命的皇帝奕詝出生時,他的三個哥哥奕緯、奕綱、奕繼都已去世,他的降生使年已半百的父親極為高興,而他也有成為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可能。不過在他尚不滿十歲時,生母孝全皇后鈕祜祿氏突然「病」逝。孝全的死,至今仍是清宮疑案,而奕詝也因此暫由皇六子奕訴(即日後大名鼎鼎的恭親王)的生母靜貴妃博爾濟錦氏撫養。奕詝與奕訴兩兄弟年齡相近,對繼承大統事根本不甚瞭然。據說他們的老師卻在暗中重視此事。奕詝六歲入學,老師是山東人杜受田;奕訴的老師則是四川人卓秉恬。據《清史稿》、《國史舊聞》、《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記:奕訴聰明能幹,且對中外局勢了解頗多,卓秉恬乃教奕訴,父皇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行校獵等事,亦應全力以赴。
杜受田深知奕詝才能不如其弟,囑凡事不與其弟相爭。因此兩兄弟後來打獵時,奕訴「所得禽獸最多」,奕詝則在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未發一槍一矢,又「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皇帝後來問奕遊為何一無所獲,他回答「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另一次皇帝「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讓兒子們談談對政事的看法。奕訴侃侃而談,堪稱頭頭是道。奕詝則「惟伏地流淚,以表孺慕之誠而已」。道光帝「大悅,謂皇四子(指奕擰)仁孝,儲位遂定」。奕詝就是這樣得以繼承皇位的。奕詝是不是因為老師「軸導」而當上了皇帝,尚須作進一步考證;不過奕詝倫次居長,他年輕時的詩文藝術才華出眾,以及皇父對他生母的突罹死難的「歉疚」,這些都是道光帝選他作繼承人時考慮的因素。道光帝臨終前竟親自用硃筆寫下兩份諭旨,一為「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為「皇六子奕訴封為親王」。這是清朝自雍正帝創立「儲位密建法」以來的第一次,在密封金匣裡有兩張硃諭,算是怪事,也可見道光帝對奕詝、奕訴二人的關愛相當,難作取捨吧!
奕詝得到皇位,固然是大幸事、大喜事,但對一個不是當皇帝材料的人來說,則可能是大不幸事、大苦事了。鹹豐帝即位之後,至少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外患問題;二是內亂問題;三是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問題。奕詝九歲時,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了,結果清廷戰敗,割地賠款,辱國喪權,加上吏治不清,官員貪腐,軍備廢弛與國庫空虛,清朝確實步上了衰亡之途,正如龔自珍所說的,當時已是「日之將夕」的時代。奕詝登基之後,英、法、俄、美等外國列強即不停地策劃侵華的戰爭,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終於爆發了英法聯軍之役,或是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兵不但攻陷廣州、蹂躪中國沿海,後來更擴大戰火,延及華北的天津,甚而攻入京城,逼得鹹豐帝逃離北京。這是滿清定鼎北京以後第一次皇帝離開紫禁城避難,真讓祖先蒙羞,而更令人沉痛的是,皇帝竟不再能回到毫京城,悲慘得客死他鄉。
鹹豐帝臨朝理政的第一天,就接到有關湖南天地會黨人在地方上作亂的報告。隨即太平軍的反清大戰也爆發了,由廣西出發,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地打到湖南、打到江西、打到南京。從鹹豐元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建號「太平天國」,到鹹豐三年二月二十日洪秀全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其間僅僅歷時一年又兩個多月,進兵之神速,戰果之輝煌,堪稱前史罕見。其後太平軍分西、北兩路遠徵,西徵的成果是劃江為界,形成南北分疆的兩個政權。北伐軍雖未得成功,但也打下河南、河北不少重鎮,直接威脅到清廷的安全,讓鹹豐帝生活在驚慌恐懼的氣氛中除了太平天國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區也在「叛變」,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持續反清的「捻亂」,從鹹豐二年鬧到同治七年,前後歷時十八載(公元1852~1868年),動亂的地區廣達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省,頗令清廷頭痛。「回亂」也是當時另一個「造反」事件,雲南人杜文秀領導的,曾建立大理政權,佔領過二十多個州縣,到同治十二年才走入歷史(鹹豐六年起事,歷時十六年,即公元1856~1873年)。
回民事變還延及四川等省,影響也很大天地會的勢力在各地的發展也是可怕的,其中小刀會曾佔領上海。稱「紅巾」的會眾在廣西建「大成國」,又有人建立政權稱「昇平天國」。貴州也有白蓮教支派建「江漢」政權。當時全國共有十八省,其中有十四省都在內亂「造反」的烽火中,鹹豐帝統治的國家,包括天子腳下的土地,幾乎都被血腥、硝煙瀰漫了。皇帝心情的沉重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朝廷與宮中,鹹豐帝過得也不安適,煩心不快的事也很多。早期他以老師杜受田幫他幕後理政,然而這位良師名臣在鹹豐二年就歸了道山。度他以六弟奕訴為重臣領班,推行政務,但不久又因兄弟間產生嫌隙弄得不和。其後他依賴肅順以嚴法治國,使滿朝文武一片怨聲,而肅順一黨大勢形成,朝廷自然也有分派之事。鹹豐帝與六弟奕訴不和的原因,基本上可能從他們競爭皇位時就發生了。奕詝登基之後,遵父皇遺命封了六弟為親王並在內廷行走,後來也任命他管理京師巡防事務,更入軍機而領樞務。太平軍北伐部隊被消滅,奕訴也在被優敘的人員之列。
表面上哥哥對六弟的待遇是不錯的。鹹豐五年,奕訴的生母病危,由於這位皇太妃撫養過鹹豐帝,皇帝也每日到內宮為她請安探病。奕訴認為生母病重,懇請皇帝在她仙逝前賜給「皇太后」封號,好讓她瞑目。鹹豐帝因此議於國家制度不合,又因自己尚未生子,恐怕引起將來傳位等問題,未作決定,但也沒有明白拒絕。奕訴以為皇帝已默認許可,立即到軍機處辦理尊號賜予的手續。這令皇帝頗為不快。後來皇帝還是在養母去世前九天降下了聖旨,尊養母為「康慈皇太后但對奕訴的作為極度不滿,不久便降罪奕訴,認為他在辦理其母喪儀上,「多有疏略之處」,因而「著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均著開缺」,幾乎革了他所有的重要差事。直到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六弟奕訴這時臨危受命,留京收拾殘局,算是再度被重用,然而兄弟關係上芥蒂更深了,朝廷大臣中也嚴重分派了。奕詝當皇子時,算得上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的詩作留下的不少,他是畫馬的專家,對戲曲也有很深的研究。當他即皇帝大位之後,也是稱職的君主,整日忙於政事,召對批章,從不間斷。當時他很有使命感,想平息內外動亂,恢復清朝盛世的光榮。但是他畢竟只是一個平庸、保守的君主,尤其對世界局勢了解得不多,當然他的願望不能實現了。他個人的抗壓能力又低,在內憂外患種種問題紛至沓來時,他承受不了,終於在折磨中倒下,悽涼地在熱河避暑山莊結束了他三十一歲的短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