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子,又留下了什麼輝煌歷史

2020-12-13 百家號

導讀:奕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子,又留下了什麼輝煌歷史

鹹豐帝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登基,次年改年號「鹹豐」,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逝。在位十一年五個多月(公元1850~1861年),得年三十一歲不足(公元1831~1861年),是個苦命的皇帝奕詝出生時,他的三個哥哥奕緯、奕綱、奕繼都已去世,他的降生使年已半百的父親極為高興,而他也有成為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可能。不過在他尚不滿十歲時,生母孝全皇后鈕祜祿氏突然「病」逝。孝全的死,至今仍是清宮疑案,而奕詝也因此暫由皇六子奕訴(即日後大名鼎鼎的恭親王)的生母靜貴妃博爾濟錦氏撫養。奕詝與奕訴兩兄弟年齡相近,對繼承大統事根本不甚瞭然。據說他們的老師卻在暗中重視此事。奕詝六歲入學,老師是山東人杜受田;奕訴的老師則是四川人卓秉恬。據《清史稿》、《國史舊聞》、《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記:奕訴聰明能幹,且對中外局勢了解頗多,卓秉恬乃教奕訴,父皇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行校獵等事,亦應全力以赴。

杜受田深知奕詝才能不如其弟,囑凡事不與其弟相爭。因此兩兄弟後來打獵時,奕訴「所得禽獸最多」,奕詝則在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馳射」,未發一槍一矢,又「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皇帝後來問奕遊為何一無所獲,他回答「不忍傷生命以幹天和」。另一次皇帝「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讓兒子們談談對政事的看法。奕訴侃侃而談,堪稱頭頭是道。奕詝則「惟伏地流淚,以表孺慕之誠而已」。道光帝「大悅,謂皇四子(指奕擰)仁孝,儲位遂定」。奕詝就是這樣得以繼承皇位的。奕詝是不是因為老師「軸導」而當上了皇帝,尚須作進一步考證;不過奕詝倫次居長,他年輕時的詩文藝術才華出眾,以及皇父對他生母的突罹死難的「歉疚」,這些都是道光帝選他作繼承人時考慮的因素。道光帝臨終前竟親自用硃筆寫下兩份諭旨,一為「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為「皇六子奕訴封為親王」。這是清朝自雍正帝創立「儲位密建法」以來的第一次,在密封金匣裡有兩張硃諭,算是怪事,也可見道光帝對奕詝、奕訴二人的關愛相當,難作取捨吧!

奕詝得到皇位,固然是大幸事、大喜事,但對一個不是當皇帝材料的人來說,則可能是大不幸事、大苦事了。鹹豐帝即位之後,至少面臨著三大問題:一是外患問題;二是內亂問題;三是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問題。奕詝九歲時,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了,結果清廷戰敗,割地賠款,辱國喪權,加上吏治不清,官員貪腐,軍備廢弛與國庫空虛,清朝確實步上了衰亡之途,正如龔自珍所說的,當時已是「日之將夕」的時代。奕詝登基之後,英、法、俄、美等外國列強即不停地策劃侵華的戰爭,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終於爆發了英法聯軍之役,或是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兵不但攻陷廣州、蹂躪中國沿海,後來更擴大戰火,延及華北的天津,甚而攻入京城,逼得鹹豐帝逃離北京。這是滿清定鼎北京以後第一次皇帝離開紫禁城避難,真讓祖先蒙羞,而更令人沉痛的是,皇帝竟不再能回到毫京城,悲慘得客死他鄉。

鹹豐帝臨朝理政的第一天,就接到有關湖南天地會黨人在地方上作亂的報告。隨即太平軍的反清大戰也爆發了,由廣西出發,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地打到湖南、打到江西、打到南京。從鹹豐元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建號「太平天國」,到鹹豐三年二月二十日洪秀全建都南京,改名天京,其間僅僅歷時一年又兩個多月,進兵之神速,戰果之輝煌,堪稱前史罕見。其後太平軍分西、北兩路遠徵,西徵的成果是劃江為界,形成南北分疆的兩個政權。北伐軍雖未得成功,但也打下河南、河北不少重鎮,直接威脅到清廷的安全,讓鹹豐帝生活在驚慌恐懼的氣氛中除了太平天國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區也在「叛變」,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持續反清的「捻亂」,從鹹豐二年鬧到同治七年,前後歷時十八載(公元1852~1868年),動亂的地區廣達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省,頗令清廷頭痛。「回亂」也是當時另一個「造反」事件,雲南人杜文秀領導的,曾建立大理政權,佔領過二十多個州縣,到同治十二年才走入歷史(鹹豐六年起事,歷時十六年,即公元1856~1873年)。

回民事變還延及四川等省,影響也很大天地會的勢力在各地的發展也是可怕的,其中小刀會曾佔領上海。稱「紅巾」的會眾在廣西建「大成國」,又有人建立政權稱「昇平天國」。貴州也有白蓮教支派建「江漢」政權。當時全國共有十八省,其中有十四省都在內亂「造反」的烽火中,鹹豐帝統治的國家,包括天子腳下的土地,幾乎都被血腥、硝煙瀰漫了。皇帝心情的沉重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朝廷與宮中,鹹豐帝過得也不安適,煩心不快的事也很多。早期他以老師杜受田幫他幕後理政,然而這位良師名臣在鹹豐二年就歸了道山。度他以六弟奕訴為重臣領班,推行政務,但不久又因兄弟間產生嫌隙弄得不和。其後他依賴肅順以嚴法治國,使滿朝文武一片怨聲,而肅順一黨大勢形成,朝廷自然也有分派之事。鹹豐帝與六弟奕訴不和的原因,基本上可能從他們競爭皇位時就發生了。奕詝登基之後,遵父皇遺命封了六弟為親王並在內廷行走,後來也任命他管理京師巡防事務,更入軍機而領樞務。太平軍北伐部隊被消滅,奕訴也在被優敘的人員之列。

表面上哥哥對六弟的待遇是不錯的。鹹豐五年,奕訴的生母病危,由於這位皇太妃撫養過鹹豐帝,皇帝也每日到內宮為她請安探病。奕訴認為生母病重,懇請皇帝在她仙逝前賜給「皇太后」封號,好讓她瞑目。鹹豐帝因此議於國家制度不合,又因自己尚未生子,恐怕引起將來傳位等問題,未作決定,但也沒有明白拒絕。奕訴以為皇帝已默認許可,立即到軍機處辦理尊號賜予的手續。這令皇帝頗為不快。後來皇帝還是在養母去世前九天降下了聖旨,尊養母為「康慈皇太后但對奕訴的作為極度不滿,不久便降罪奕訴,認為他在辦理其母喪儀上,「多有疏略之處」,因而「著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均著開缺」,幾乎革了他所有的重要差事。直到鹹豐十年,英法聯軍兵臨北京城下,六弟奕訴這時臨危受命,留京收拾殘局,算是再度被重用,然而兄弟關係上芥蒂更深了,朝廷大臣中也嚴重分派了。奕詝當皇子時,算得上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的詩作留下的不少,他是畫馬的專家,對戲曲也有很深的研究。當他即皇帝大位之後,也是稱職的君主,整日忙於政事,召對批章,從不間斷。當時他很有使命感,想平息內外動亂,恢復清朝盛世的光榮。但是他畢竟只是一個平庸、保守的君主,尤其對世界局勢了解得不多,當然他的願望不能實現了。他個人的抗壓能力又低,在內憂外患種種問題紛至沓來時,他承受不了,終於在折磨中倒下,悽涼地在熱河避暑山莊結束了他三十一歲的短暫人生。

相關焦點

  • 奕詝是如何在王儲考試中戰勝文韜武略的奕成為鹹豐皇帝的?
    可以說清朝的歷史在鹹豐這是一個轉折點,鹹豐皇帝還有個弟弟叫奕,此人文韜武略深得他們的父親道光皇帝賞識,可是在他們二人的立儲考試中,道光卻選擇資質平平的奕詝,也就是鹹豐皇帝。接下來為大家講講奕詝的上位史。道光先後兩次考驗了奕詝和奕,兩次都已奕詝獲勝告終,這其中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奕詝的老師杜受田。
  • 歷史上這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弟弟實力太強,哥哥只能靠哭取勝
    歷史上就有兩次儲位之爭很有意思,他們都是因為弟弟的實力太強而影響到了皇帝老爹的決策,那便是三國時期曹丕曹植和清朝時期奕詝(音zhǔ,即鹹豐皇帝)奕(即恭親王)的儲位之爭。這裡,我們不否認魏文帝曹丕和鹹豐皇帝奕詝的能力,但這也不妨礙後世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是曹植和奕上位,歷史的進程會不會往更好的方向走得很遠?
  • 23歲皇子對大臣不敬,大臣說了8個字,皇子因此而死
    漢臣多集中在康乾時期和晚晴時期,但在道光時期,有一位名臣不可忽略,他曾用8個字逼死一個皇子,然後又輔佐另一個皇子繼位,此人就是杜受田,一代帝師。嘉慶去世後,他的嫡子旻寧繼位,年號道光。其實道光是乾隆早就看好的一個孫子,他的繼位,也意味著清朝延續到了第8位皇帝。道光皇帝生活簡樸,整頓吏治,整體來說算是個好皇帝,只是清朝當時積重難返,不是他一人就能改變的。
  •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奕詝繼位之時,不過20歲,而恭親王奕訢剛滿18歲,都青春年少,血氣方剛。在外界普遍的評價與隨後發生的歷史事實中,奕訢的能力遠勝於奕詝。那麼,為什麼是奕詝坐上皇位而奕訢一生鬱郁不得志呢?一個王朝的陰差陽錯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影響歷史進程並鑄就了兄弟二人的悲劇性命運?一切還得從道光帝的選擇說起。
  • 同為靜貴妃撫養的奕詝和奕訢,為何最終關係發展得如此惡劣?
    等到道光帝日漸年邁,立儲之事便提上日程,常以「考試」的形式考察奕詝、奕訢。雖說奕詝的「命」並不算好,但運氣很好,因為其有一位好老師,也是好「智囊」杜受田。這位杜老師為奕詝制定了「揚長避短,示以仁孝」的策略:杜受田一年圍獵,奕訢在眾位皇子之中,
  • 道光考慮了26年,才下定決心立儲,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如此猶豫?
    清代自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在立太子一事上沒有確定下一個硬性的標準,這導致了其後的太宗、世祖、聖祖幾代帝王很傷腦筋。雍正即位後,鑑於皇子爭儲而引發的政治鬥爭,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不以立嫡立長而以立賢的繼承原則,選擇哪個皇子承繼大統便成了在位皇帝的煩惱事。道光皇帝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最為突出,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才下定決心立儲。
  • 一生風流多情的鹹豐帝為何只有慈禧誕下的唯一皇子載淳?
    個人認為,鹹豐皇帝是滿清十二帝中最失敗的一個,沒有之一,他對於清朝的覆滅需要承擔最多的責任。如果說「明亡於萬曆」,那麼亦可說「清亡於鹹豐」。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這位失敗的封建帝王。他是滿清王朝的第九代帝王,是秘密立儲繼承皇位的最後一位清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治國權力的封建皇帝。道光時期,奕詝並不是最受寵的皇子,皇六子奕訢才是老爹選中的心頭人選。只是,由於奕詝更加年長,道光皇帝才極不情願地將他的名字放到了「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 恭親王奕,對中國近代化貢獻最大的一個人,慈禧欠他一個道歉
    道光皇帝一共九個兒子,在道光決定立儲的時候,前面三個兒子已經夭折,最有競爭力的兩位皇子,一個四皇子奕詝(後來的鹹豐),另一個是六皇子奕,兩個人相比,奕詝雖然愚鈍一點,卻是嫡長子,論資排輩的話非奕詝莫屬。六皇子奕不是嫡長子,但是其母親孝靜貴妃很受道光寵愛,相對於奕詝來說,奕更聰明一些。
  • 皇子們的詩與遠方
    盛時圓明園,有近百處獨成格局的「園中園」,皇子們年齡稍大之後,會在園內賜一居所,一般不另賜他園。雍正年間,弘曆(乾隆)先後賜居於桃花塢和蓮花館。乾隆年間,顒琰(嘉慶)5歲時賜居於後湖東岸的五福堂。旻寧(道光)曾被賜居於養正書屋,奕詝(鹹豐)曾被賜居在同道堂,這些地方風景秀麗,且離上書房較近,便於讀書。
  • 歷史上巔峰級的4次君臣鬥心之戰
    微信號:zsyd88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無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無不顯示著皇帝們的寡恩薄情。但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皇帝的高壓下雖歷經千險卻能夠排除萬難,給自己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些君臣間的鬥心,其中情志交織,精微玄妙,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 是「白眼皇子」,還是「時尚暖男」?他其實是個多才多藝的文藝青年
    提起劉端端的名字,可能許多觀眾一時想不起來是誰;可如果說到大火的權謀劇《慶餘年》裡的李承澤,大家馬上就恍然大悟了:不就是那個梳著「羊駝頭」、總愛翻白眼的二皇子嘛 !沒錯,二皇子就是由劉端端扮演的。
  •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
  •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鹹豐鹹豐.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道光皇帝第四子,鹹豐20歲即位,31歲歿。早歿,對於他是不幸,對於慈禧自然是大幸,讓她過足了垂簾聽政癮,當然對大中華來說,更是極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