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2020-12-13 紅塵夢語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原本奕詝並不是道光皇帝所看中的人選,但名師出高徒的奕詝因為背後有為口才了得的老師,祝他成功的登上了皇上的寶座。

恭親王有非凡的才幹。

一說起奕詝(鹹豐皇帝),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位兄弟恭親王奕訢。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

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有關看過正史的小夥伴們對鹹豐皇帝的印象應該是很一般的,曾經學富五車的曾國藩,在我們眼中看似聖人的曾國藩在鹹豐皇帝的治理下卻不受重用,以至於到後來的時候,在鹹豐帝去世之後。恭親王幫助慈禧太后打點宮中的事務時,英雄惜英雄的曾國藩開始慢慢地跟恭親王有密切的接觸。從鹹豐皇帝和恭親王的兩種態度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恭親王更懂得審時度勢和合理用人,恭親王這樣並非池中之物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就沒能讓道光皇帝選上呢?

鹹豐用自己的孝道感化道光帝。

在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下,往往是長幼有序,而那當時的情況是鹹豐帝由於,提早出生,鹹豐比恭親王早出生,所以更具有名義上的先天優勢。當然我們的道光皇帝也不是單純看長幼有序的理念來選擇下一任繼承人。道光皇帝起初也想讓恭親王作為下一任皇帝,奈何天不隨人願。道光皇帝被鹹豐的一片孝心所感動,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鹹豐帝。鹹豐的老師是一位情商極高的學者,鹹豐的老師知道,鹹豐想要贏得高位,引起道光帝的喜愛,又無法超越恭親王的才能,就只能有一個辦法,就是用自己的孝道來感化道光帝。

鹹豐成為皇帝。

於是在道光帝出行時,鹹豐經常會在身邊噓寒問暖。在道光帝去世前,鹹豐和恭親王都在道光帝的身側,道光帝選擇下一任繼承人,便問了他兩一個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恭親王由於財富五車而且樣樣精通,便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雄才偉略。鹹豐卻顯得非常的孝順,在父親身邊噓寒問暖,並沒有滔滔不絕的講理論知識。鹹豐的如此這般座位,深深的贏得了道光皇帝的喜愛,所以道光皇帝將重任傳給了鹹豐,而在臨去世前,這道聖旨不僅下放到鹹豐的手上,還有另外一道聖旨同時下放就是皇六子成為恭親王。

奕訢成為恭親王。

奕訢雖然成為名義上的恭親王,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也藉由自己的勢力挑起了大梁,幫助慈禧太后和同治帝。在封建古代有著諸多禮教的束縛,慈禧太后雖然重用了鹹豐帝,在世時看不上的諸多重臣,也提拔了和晚清四大名臣,這些名臣卻在私底下和恭親王私交甚好。這讓慈禧太后怎麼能安心的吃飽睡好,所以後來慈禧太后藉由各種藉口,讓恭親王一度閒置在家。

恭親王60大壽,只有6人到訪。

恭親王在家裡悠閒的過了10年,這10年間,歲月緩緩而過,恭親王在家裡置辦了60大壽的宴會,門庭卻依舊冷冷清清,到訪的人也就6人而已,這其中的緣由想必眾人都心知肚明。恭親王這滿腹學問卻在王府中日益消沉,在眾人眼中富麗堂皇的王府,卻蕭條得冷清。

結語:

都說歷史沒有如果,恭親王錯失了皇上的寶座,當恭親王有能力將皇位佔為己有時,他卻選擇了像韓信一樣願意去承擔一切。願意承擔一切的後果,卻換來功高蓋主後的冷冷清清。很多人記住了同治帝的弱小,想起了鹹豐帝的不作為,光緒帝的一生才華卻無一展現,卻很少能記住曾經的恭親王也有著非凡的才幹。

相關焦點

  • 道光封六子奕訢為親王 封號「恭」字有何特殊含義?
    比如乾隆皇帝,本來秘密立儲詔書是在當朝皇帝臨終前才公布的,但乾隆卻早早就把皇位傳給兒子,還發明了「訓政」這一形式,自己來當掌握實權的太上皇。又比如嘉慶皇帝,本來雍正規定,放有立儲詔書的盒子,應該放置在乾清宮正殿的「正大光明匾」之後,但嘉慶卻把盒子藏在了自己身邊一個小太監身上。
  • 道光立儲,為什麼不選文韜武略的恭親王,非要選資質平庸的鹹豐?
    、皇次子和皇三子,其餘六個均活到了成年,其中參與到儲位之爭的主要有兩位,其一是皇四子奕詝,即後來的鹹豐皇帝,其二便是皇六子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奕詝的老師名叫杜受田,就是這個人,憑一己之力把資質平庸的奕詝扶上皇位,從而改變了整個清朝的命運。
  • 皇叔給皇帝出主意,皇帝大怒道:來來來,你行你上,皇位你來坐
    所謂秘密建儲,就是指皇帝生前選出皇位繼承人,然後將旨意寫成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一份則有皇帝自己保存。一旦皇帝不豫,御前大臣將兩份詔書取出,相互印證,並向儲君宣示,這樣有效的防止了皇帝生前立出太子,而其他兄弟卻覬覦皇位的情況。有清一代,有四位皇帝通過這種制度繼承皇位,分別是乾隆、嘉慶、道光和鹹豐。
  • 文武雙全的恭親王,為何沒成為皇帝候選人,其實命運早有暗示
    但他的父親並沒有把皇位傳給他。使得奕訢不僅沒當上皇帝,反而淪落為奴,成了慈禧的「工具人」。奕訢如此優秀,道光帝為何不將皇位傳給他?本是能力優秀的皇子,怎會淪落為奴被慈禧利用呢?奕訢固然優秀,但他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因此,不會被父皇優先考慮。 道光帝的所有兒子中,有一位皇子同樣優秀,而且立儲名正言順,他就是孝全成皇后的兒子——奕詝。奕詝出生前,發生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正是這件事,早早暗示了恭親王的命運。
  •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除了登上皇位的鹹豐,其他兒子結局如何?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一生育有九個兒子,其中登上皇位的是第四子奕詝,即鹹豐皇帝,那道光皇帝其他兒子的結局如何?道光皇帝真像一、皇長子奕緯愛新覺羅·奕緯(1808年-1831年),道光皇帝長子,生母和妃本出身低微,是道光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其府上的丫環,一次偶然的機會,為道光皇帝誕下奕緯,但道光皇帝開始並不喜歡他,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公元1829年(道光九年),皇次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先後早夭,道光皇帝開始重視奕緯,但長年的不聞不問造成他頑劣的性格,公元1831
  • 恭親王為報復慈禧,竟在府中修一座「怪樓」,很多人看完都會發笑
    首先第一點,鹹豐皇帝的位子,都應該是奕訢的。道光帝的兒子不少,但可以繼承皇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六兒子奕訢,還有一個就是四兒子奕詝,而奕訢之才,絕對要遠超自己的兄長奕詝。甚至可以說,辦事幹練的奕訢就是一個好皇帝的苗子。可是人一有才就傲氣,奕訢也不能倖免。
  • 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導語,上一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奕詝(鹹豐皇帝)和奕訢兩個皇子各自在爭奪皇位問題上的優勢和劣勢,在交鋒過程中,是什麼原因導致鹹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被皇太后勒令自盡?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海上如此,宮中亦如此。
  • 大臣幫出主意,皇帝大怒:你行你上,皇位你來坐,王爺:叩頭謝罪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君王的權力一直都集中在皇帝或者他信任的人手中,但歷史上也有很多不是在帝王手中,所以也因此造成很多動蕩,朝廷內外不安,特別到了清朝後期,皇帝手中權力基本已經是被架空的,只是個傀儡而已,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清朝這個話題,話說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子,後前三個兒子去世,就剩下後面皇四子奕詝
  • 文韜武略皆是帝王之才,陰錯陽差無帝王之運,一世為臣恭親王
    而皇嗣越多,皇帝也可以有更多的比對和選擇,方便優中取優,立下優秀的接班人。因此一般人都認為在立皇儲上,肯定要選擇文武優秀德才兼備的人選,但是事實上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如此。比如說,清末大名鼎鼎的恭親王奕忻,敏而好學智謀過人,但是終其一生不過是個親王,那麼為什麼在各方面都比鹹豐帝優秀的恭親王當初沒能登上大寶,君臨天下呢?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
  • 恭親王奉慈禧之命去見肅順,肅順講三句「狠」話,結果只錯了一句
    這八人的任務是「著派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若論這八大臣的能力,屬肅順為第一。鹹豐為何一邊讓慈禧垂簾聽政,一邊又要設立顧命八大臣,他這樣做究竟是什麼道理呢?鹹豐皇帝目的只有兩點,一是防止慈禧專權;二是防止恭親王奕訢死灰復燃當皇帝。鹹豐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在駕崩前,曾經跟鹹豐皇帝有過一段懇談:你的皇位是你六弟所讓,故此,你給他的待遇,必然要優於其他的郡王。
  • 道光考慮了26年,才下定決心立儲,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如此猶豫?
    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不以立嫡立長而以立賢的繼承原則,選擇哪個皇子承繼大統便成了在位皇帝的煩惱事。道光皇帝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最為突出,一直到道光二十六年才下定決心立儲。《清稗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道光帝在寫傳位詔書的時候,將所有的太監都趕出殿外,然後才書寫了立奕訢為皇太子的硃諭。但清宮內外很快就有了傳言——奕訢已被立為皇太子。
  • 奕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子,又留下了什麼輝煌歷史
    導讀:奕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子,又留下了什麼輝煌歷史鹹豐帝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登基,次年改年號「鹹豐」,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逝。在位十一年五個多月(公元1850~1861年),得年三十一歲不足(公元1831~1861年),是個苦命的皇帝奕詝出生時,他的三個哥哥奕緯、奕綱、奕繼都已去世,他的降生使年已半百的父親極為高興,而他也有成為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可能。不過在他尚不滿十歲時,生母孝全皇后鈕祜祿氏突然「病」逝。孝全的死,至今仍是清宮疑案,而奕詝也因此暫由皇六子奕訴(即日後大名鼎鼎的恭親王)的生母靜貴妃博爾濟錦氏撫養。
  • 道光的臨終選擇,使晚清錯失了一位好皇帝,也失去了重要發展機會
    事實上,道光皇帝也沒有太多選擇。他雖然共生九子,但長子奕緯24歲就不幸去世,二兒子和三兒子未成年就早夭了,五兒子奕誴過繼給了弟弟綿愷,第七、八、九子還很小,不能立為儲君。因此,道光只能在15歲的四子奕詝和14歲的六子奕訢中二選一。
  • 同為靜貴妃撫養的奕詝和奕訢,為何最終關係發展得如此惡劣?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病危,根據雍正年間確立下來的秘密建儲制,傳位於皇四子奕詝,是為鹹豐皇帝,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位皇帝。所謂的秘密建儲制,是指皇帝將手書的儲君名字,密封在錦盒之內,然後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待皇帝大行後,由親貴大臣開啟錦盒當眾宣讀,完成權力的順利交接。
  • 道光為何不傳位給才德兼優的「鬼子六」而是傳給了資質平平的鹹豐
    作為跨越兩個時代,集興亡於一身的君主,歷史慷慨地給了他時間,也送了他希望。從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到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他和他的王朝有整整八年的時間勵精圖治、洗刷國恥。但事實證明,他沒有把握住時間,也親手葬送了希望。這個希望,便是他的接班候選人——奕訢。  1833年1月11日,愛新覺羅?
  • 史上最痴的戲迷皇帝,兵臨城下還在看戲,英年早逝後老婆上位
    鹹豐帝名聲不太好,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他居然帶著嬪妃「西狩」熱河,留下弟弟恭親王跟列強周旋,任由八國聯軍蹂躪北京。鹹豐是公認的「四無皇帝」——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這個恐怕沒有任何異議。他在歷史上的名氣,可能還沒有他那位強悍的老婆慈禧太后大。
  • 為何道光放棄文韜武略皆勝於鹹豐的鬼子六?原來是這個原因
    道光也是恨鐵不成鋼,道光皇帝甚至是親自調教這個不成器的兒子,據說是道光揍的他太狠,打到了他的要害部位才一命嗚呼,總之,這個奕緯僅僅活了二十三歲就駕鶴西去了。道光五十來歲的時候,道光的兩個妃子同時懷孕,但是也不敢確定就是兒子呀,真是心裡打顫。幾個月後,令人高興的是,這兩個妃子生下的是兩個阿哥,也就是未來的皇四子鹹豐皇帝奕詝,另一個皇五子就是奕琮。
  • 清朝立賢不立長,那麼歷代皇帝的嫡子,都是什麼結局
    清朝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就只有道光一人,那麼歷代皇帝的嫡子,都是什麼結局呢? 努爾哈赤時期,清朝還沒有建立,所以不算上他。皇太極建立清朝後,哲哲成為大清第一位皇后,不過哲哲無子嗣,因此也不說了。而順治兩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皆沒有子嗣,也就沒什麼可說的。我們便從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康熙這裡說起。
  • 鹹豐即位後對奕訢非常倚重,為何母親死後卻撤了他的軍機職務?
    鹹豐皇帝奕詝和恭親王奕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道光皇帝的兒子中,鹹豐排行老四,奕排行老六。奕詝的母親死得早,他媽媽臨死前,把這個孩子託付給奕的媽媽康慈貴妃,請求她代為照顧。康慈貴妃便收留了這個孩子,視為己出,悉心照料,關懷備至。因為這層原因,奕詝和奕從小關係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