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何不傳位給才德兼優的「鬼子六」而是傳給了資質平平的鹹豐

2021-01-21 網易

2020-12-17 21:20:35 來源: 飛雪的漣漪

舉報

  

  公元1850年,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結束了自己勤奮節儉而又平庸軟弱的一生。作為古代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他無疑是稱職的。繼位之後,躬行節儉、整頓吏治、嚴禁鴉片,在「守成之君」的道路上全力奔跑。然而作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他又是失職的。歷史已經將中國推到了風口浪尖,面對風起雲湧的國內外形勢,大清這艘破敗不堪的巨輪,再也無法憑藉龐大的身軀嚇唬世界了。時代需要「開創之君」而不是「守成之主」。一句話,古代中國的路,到頭了。近代中國的路,卻不知在何方。

  作為跨越兩個時代,集興亡於一身的君主,歷史慷慨地給了他時間,也送了他希望。從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到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他和他的王朝有整整八年的時間勵精圖治、洗刷國恥。但事實證明,他沒有把握住時間,也親手葬送了希望。這個希望,便是他的接班候選人——奕訢。

  1833年1月11日,愛新覺羅?奕訢出生,四年之後即入上書房讀書,受到了極為嚴格而又特殊的封建教育,滿蒙漢三族語言、儒家經典、武功騎射無一不通,無一不精。在16歲那年,奕訢奉皇命迎娶了熱河都統桂良之女為嫡福晉。

  

  01

  按照清朝傳統,皇位傳給諸皇子中才德兼優者。無論是條陳時政還是騎馬習武,比起他那平庸無能的哥哥奕詝,奕訢的資質和條件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可就是這麼「一邊倒」的局勢,道光帝也犯了難。

  第一,奕訢有才,奕詝有「德」,至少在道光帝看來是這樣的。關於奕訢之才,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已有了事實證明,此處不再贅言。關於奕詝之德,流傳最廣的恐怕是他那句「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了。其實這話我們也可以討論。故事情境是這樣的: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他才悠悠地說了那句話。於是道光大悅:「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

  在我看來,此話真是漏洞百出。首先,奕詝這話,豈不是在變著法兒地指責他的祖輩和他的父親不仁德嗎?要知道,從清太祖開始,有哪一個皇帝騎馬射獵,不是滿載而歸?騎馬習武,那是大清的立國之本,所以道光帝才會領諸皇子狩獵。這話不但不會贏得好感,就是治他個不忠不孝之罪也不為過。其二,以奕詝一貫無能的表現,說什麼「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的話,完全就是在作秀嘛,江山社稷怎麼可能會因一言而如此草率決定呢?

  02

  第二,奕訢明勢,奕詝明心。時代已經將中國推到了風口浪尖,精明強幹的奕訢也意識到了這點。面對風起雲湧的國內外形勢,只有向西方列強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救大清。後續的洋務運動也證明了奕訢的治國思路與理政方針,所以才有了「鬼子六」的稱號。而改弦更張,恰恰是道光帝最不願意看到的,否則他也不會在鴉片戰爭結束後,八年時間裡趴著不動。

  奕詝卻看懂了皇阿瑪的心。他知道他的皇阿瑪最需要的不是什麼經天緯地之才,性能優良之器,而是服從,堅決的服從,徹底的服從!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堅定不移走「守成之主」道路的接班人,而不是撇開他另立山頭,去做「開創之君」的創業者!他需要將他的治國理念延續。因此,擺在道光帝面前的就不是什麼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而是一己之私心,一家之私利。讓奕訢繼位,改革的風險太大,成本太高,相關利益集團勢必受損。反而老實巴交的奕詝,才不會改弦更張,才會沿著道光帝的既定戰略,毫不動搖地走下去。

  

  03

  第三、奕訢思痛,奕詝思舊。鴉片戰爭,大清喪師辱國、割地賠款,天朝上國的紙老虎架子被一個遠在十萬裡之外的蕞爾小國無情捅破,這不能不讓道光帝悲憤交加、惱羞成怒。面對失敗,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痛定思痛,直面失敗,尋找原因,全力追趕;二是痛定思舊,避而不談,自欺欺人,得過且過。很遺憾,道光帝選擇了後者。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當奕訢痛定思痛之後,表現出對那些被道光帝斥為奇技淫巧之西洋器物的極大興趣時,就應該知道道光帝內心有多麼厭惡了。而當奕詝痛定思舊之後,所展現的為人臣子的忠孝服從,道光帝內心又是何等愉悅了。

  可道光帝畢竟是一個不甘於平庸,夢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也十分注重內心的修養和體格的鍛鍊。早在青年時期,也就是嘉慶十八年,發生林清之亂後,還是阿哥的道光帝表現得非常鎮靜,親自率領侍衛進行抵抗,親手使用火槍擊斃暴徒。應該說,他還是有一定的志向和血性的。

  

  04

  繼位之後的道光帝,面對滿目瘡痍的清王朝,也做了很多工作,盡了很多努力。他躬行節儉,一天只做四樣菜,也很少穿新衣,龍袍磨破了打上補丁繼續穿。他整頓吏治,為防止貪汙受賄,嚴格控制捐納制度,甚至於連自己的弟弟綿愷與太監過從甚密,也毫不留情地將其革職查辦。他嚴禁鴉片,起用林則徐赴廣東掃除煙患,堅決維護國家利益與人民健康。

  作為古代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道光帝無疑是稱職的。但是作為近代中國第一位皇帝,他又是失職的。跨越了兩個時代,糾結是他最大的特點。在面對奕訢的有才、明勢與思痛和奕詝的有「德」、明心與思舊時,我們應當能夠明白道光帝內心是如何的糾結了。

  在理智與情感的糾結中,道光帝的生命也快走到了盡頭。終於在公元1850年,他做出了一生最後一次糾結的決定,召十重臣公啟錦匣,內有御筆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就這樣古代中國結束了,近代中國開始了。

  策劃:魚羊史記監製:魚公子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道光立儲,為什麼不選文韜武略的恭親王,非要選資質平庸的鹹豐?
    清朝的第九位當家人奕詝[zhǔ](即鹹豐皇帝),生前毫無建樹,死後權力落入慈禧之手,是一個歷史功績不大、歷史評價不高的皇帝。相反對,恭親王奕訢[xīn]擅長內政,通曉外交,在大清王朝搖搖欲墜之際,屢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不可多得的治國良才。
  • 為何道光放棄文韜武略皆勝於鹹豐的鬼子六?原來是這個原因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鹹豐皇帝繼位,這個年輕人命運開始發生了改變,開始了他比較悲催的一生,面臨了中國最難的危局。可能這就是命吧,如果清朝皇帝不是鹹豐而是另有其人,那可能中國是另一番局勢了。但是皇位的繼承卻是由皇帝決定的。
  • 康熙晚年明明更喜歡十四阿哥胤褆,為何最後卻傳位於老四雍正?
    然而,雖說雍正是個合格的接班人,但是雍正這個皇位得來的並不容易,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雍正為何能夠擊敗康熙寵愛的十四阿哥呢?都知道康熙本來是一心栽培二阿哥胤礽當自己的接班人的,可是因為康熙在位時間太長,這個胤礽就開始成立起了自己的太子黨,康熙一看這還得了,於是胤礽就被廢了。把太子廢了那誰來繼承大統呢?
  • 如果道光傳位給恭親王奕訢的話,清朝的命運是否會改變?
    在清朝命運拐點的問題研究之上,很多人認為只要道光皇帝將皇位不傳位給平庸而又短命的鹹豐帝,而傳位給道光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的話,歷史便會完全改寫!那麼這種假設真能行得通嗎?讓我們一起分析下。
  •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他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
    道光皇帝駕崩之前,將皇位傳給奕詝,皇六子封為恭親王。在道光年間,道光皇帝臨去世前,一直在為未來家業選擇繼承人而惆悵。道光皇帝的兩個兒子奕詝和奕訢,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主要候選人。恭親王奕訢在清朝歷史上是一位有非凡成就的人物,在鹹豐皇帝去世時,恭親王奕訢不僅幫助慈禧太后贏得了滿朝文武的敬重還順勢幫助同治帝徐圖自強。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主人翁就是這位恭親王,這麼有才幹的一位人物,道光皇帝為什麼卻選擇了鹹豐帝成為清朝的掌門人?道光皇帝為何會選擇鹹豐帝成為下一任家業繼承人。
  • 乾隆的十一皇子永瑆資質過人,卻為何乾隆會中意資質平平的嘉慶?
    但是也不得不說也有幾位賢君他們善於治理國家,將清朝的繁榮昌盛達到了頂峰;例如康熙、雍正、乾隆都為人所稱道。但是卻有個疑問,一直讓人很好奇。就是乾隆皇帝為何將皇位傳給嘉慶?關於這個背後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其實在當時的大清一直有秘密立儲的先例在,乾隆也是緊緊記住爺爺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的局面。也會有所防備在這方面。所以乾隆也是將嫡長子作為立儲的對象。
  • 奕訢能幹身體好,鹹豐殘疾愚鈍,道光為何反而立鹹豐為繼承人
    我認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奕詝子憑母貴。孝全成皇后並非生了奕詝之後才受到道光的寵愛,而是她從進宮始,就一直很受眷顧。正是因為道光寵愛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來得子,對奕詝的關注和疼愛那就非同尋常了。後來,由於道光是個直男,凡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統攝後宮後,工作上諸多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說大事小事都要他說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評,內心極度壓抑,最後鬱鬱而終。
  • 樗裡疾足智多謀且善戰,秦孝公為何不傳位於他,而是遜色的嬴駟?
    秦孝公的做法於劉備臨終前的做法大同小異,只可惜新任國君的做法卻是大不相同。秦孝公最終傳位於兒子嬴駟,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兒子在各方面都特別的出色,他就是樗裡疾。
  • 道光皇帝傳奇寵妃,24歲生下鹹豐,獨寵專房,卻因一盤毒魚而死
    大清王朝後宮題材的影視劇火了,可都是關於雍正和乾隆時期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其傳奇程度不輸於甄嬛等紅人,這個人就是道光皇帝的皇后鈕鈷祿氏(niǔ hù lù shì)。道光十一年,24歲的全妃誕下奕詝,即後來的鹹豐帝,母以子貴,鈕鈷祿氏被冊封為皇貴妃,實際已攝六宮之主。全妃在生鹹豐時動了一個小手腳,當時道光的長子早逝,全妃和另一個妃子同時懷孕將要臨產,毫無疑問誰先產下就意味著誰就是庶長子,就意味著誰更有可能問津帝位。所以全妃買通太醫服下藥物,早另一妃子七天產子。
  • 道光仨兒子,蠢的當上皇帝,聰明的一世為奴,最後一個尷尬的笑了
    在中國歷史中,雖然是清王朝離我們最近,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更精準的史實,但可惜清王朝留給我們的大多是屈辱和窩囊史,從清朝的第8位皇帝道光開始(按照清朝12位皇帝算),清朝的局勢已經開始呈下坡趨勢。道光在任時,業績平平,做的都是一些不輕不癢的小事,可惜的是也落下了一個巨大的汙點——敗給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籤訂了南京條約。此後便一蹶不振,更是碌碌無為了了此生。此外,在他的一生中,道光還為清王朝貢獻了9個兒子,10個女兒的光輝事跡。道光皇帝在古人看來,如果自己無能,通常是將希望寄托在後代身上,特別是兒子。
  •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除了登上皇位的鹹豐,其他兒子結局如何?
    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一生育有九個兒子,其中登上皇位的是第四子奕詝,即鹹豐皇帝,那道光皇帝其他兒子的結局如何?鹹豐皇帝真像四、皇四子奕詝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立為太子,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繼承皇位,次年改元「鹹豐」,他勵精圖治,企圖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但回天無力,公元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皇帝駕崩,終年30歲,廟號「文宗」,諡號「顯皇帝」。
  • 鹹豐皇帝臨死前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可為什麼就是鬥不過一個慈禧太后呢?
    相信了解過清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鹹豐皇帝駕崩之前是有安排8位顧命大臣的,可是最終掌握實權的人卻是慈禧太后。那您有沒有想過,為何8位顧命大臣加在一起,都鬥不過年紀輕輕的慈禧呢?或許很多人要說了,造成這一最終結果的人,並不是這8位顧命大臣,而是鹹豐皇帝自己,或者說是慈禧太后利用了鹹豐皇帝的失誤,然後巧施妙計的結果。那您可能要問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乾隆皇帝為什麼傳位給資質平平的嘉慶帝?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最早屬意的儲君人選並非是嘉慶。二阿哥永璉,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乾隆甚是鍾愛。於是登基後不久,乾隆便將時年6歲的永璉密定為皇太子。誰成想,乾隆三年,永璉因病夭折,年僅9歲。後來,乾隆在一次會見外交使節時直言不諱地說當時想要傳位於榮親王永琪的,可惜永琪早早離世了。在永琪逝世的二十多年後,乾隆還能這麼說,可見乾隆對永琪的喜愛和懷念。皇五子永琪死後的七年中,乾隆帝又在其他幾位皇子中物色人選。當時在世的皇子共有七人,其中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已出繼旁支為嗣。
  • 驚現,鹹豐道光手!
    今天下午筆者偶然發現了手裡的一枚鹹豐通寶源局27.2的宮錢大制錢與另一枚道光通寶泉局宮錢大制錢竟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一時開心不已,急忙在各大網站上尋找這種版別發現沒有一絲一毫關於它文獻記載,這下可把我可把我高興壞了[偷笑]
  • 奕詝是如何在王儲考試中戰勝文韜武略的奕成為鹹豐皇帝的?
    鹹豐皇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對朝政大手筆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變法。當時正值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入侵,雖然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但對於英法聯軍,實在無力回天,最終以籤訂不平等條約告終。
  • 劉備共有4個兒子,他為什麼要傳位給資質平平的劉禪?
    明明有四個兒子,為何劉備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平的劉禪呢?我們先拋開傳位給劉禪是對是錯不說,畢竟劉備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不知道哪個兒子更厲害!我們只能從人情世故和長幼有序上來分析。這一點就註定了他不可能登基當皇帝的,甚至他還會因為是皇子的身份,被劉備給殺害了。正如諸葛亮所說的,劉封這個人不能留,若是劉備不在了,他有可能會導致蜀漢的不睦,甚至是兄弟之間的反目為仇。總之,對劉備的親兒子可能是會不利的。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1840年在鴉片戰爭的隆隆炮聲中,奕譞出生了,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在奕譞出生前,紫禁城已經八年沒有皇子的啼哭聲了,在奕譞之前是1832年出生的奕,沒錯這位皇六子就是之後的恭親王。道光在選擇後世之君時,當時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之間猶豫不決,老七奕譞由於當時還年齡小不在道光的考慮範圍之內。道光最後選擇了老四,就是後來的鹹豐。鹹豐無能且命短,奕的才能有目共睹一直活到戊戌變法前夕,如果道光當時選擇的是奕,清朝之後的歷史不知道會是怎樣?
  • 睡在監獄旁邊的大清王爺,被大家稱為鬼子六
    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資質極佳,聰慧幹練,最為道光所鍾愛,親自敕封為恭親王,爵位格外尊貴。他的才能比老四奕詝要更加出眾,本來是繼承皇位的最大熱門,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終看似柔弱的老四使出了攻心術的大招,讓奕訢與皇位失之交臂。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恭親王幾度執政,也幾度被罷黜,真正三上三下。最榮耀時是與慈禧太后聯手發動辛酉政變以後,以議政王頭銜執掌國柄,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此人無能,為何卻深得嘉慶、道光信任?為何鹹豐上臺就革他職
    道光繼位後,毫無建樹的穆彰阿特別擅長揣摩道光的心意。雖然工作業績平平,卻屢屢升遷,先被提拔為內務府總管大臣。沒過一年,又升為左都御史。此後改任藩院尚書和漕運總督。到道光七年,穆彰阿已進入軍機處核心圈成為了軍機大臣,併入職南書房,加太子太保銜,同時他還身兼多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歷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道光十五年,軍機處首席大臣曹振鏞病逝。
  • 鹹豐在位時做了哪些改革 為何說他是被低估的皇帝?
    道光選擇鹹豐繼統的過程,也頗有一番波折,我們後面會具體講到。對鹹豐這位皇帝,歷史評價普遍不高,有些影視作品甚至將其塑造成昏君的形象,這主要與鹹豐在位時國家發生了太多的動蕩有關。《清史稿·文宗本紀》對鹹豐的評語是:「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