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溪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村裡山、水、樹木、建築與古村環境的組合,展現了古村落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專家考證,良溪為珠璣巷移民落籍終點,被譽為「後珠璣巷」,2014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遷始祖羅貴帶領36姓近百戶人家攜妻帶子,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戶,子子孫孫在江門五邑周邊地區繁衍。
為紀念羅貴和這段歷史,後人修建了羅氏大宗祠。羅氏大宗祠就在良溪村的村口,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鹹豐十年重修。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走訪
面寬三間 進深三進 平實、厚重而又大氣
祠堂本原堂。
7月15日,記者來到良溪村。良溪村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村前的池塘開闊,碧波蕩漾,繁茂的古榕濃蔭蔽天。水、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指導的村落建設布局。踩過一塊塊堅實的青石板,穿過一座座古樸的民居,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宗祠傲然挺立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羅氏大宗祠。
祠堂為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築結構為硬山式、山牆擱檁、抬梁式木結構,前後三進皆為13架梁,層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祠裡供奉著始祖羅貴像,宗祠的碑文上詳細記載著祠堂始建和重修年代: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鹹豐十年重修。
祠堂內一副頂脊長對聯:發跡珠璣,首領馮、黃、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別派盡同源。道出了古人遷徙的經歷以及古村的歷史。
祠堂層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
良溪村委會主任羅以宗指著對聯告訴記者:「清代時,良溪人在廣州等地有大量物業,靠收租已經可以過上富饒生活,其他村的姑娘都以嫁到良溪為幸事。那時良溪的男丁從小就要背誦這副對聯,長大後進京趕考,在各處驛站一背這副對聯,大家就知道你是從良溪出來的羅姓兄弟,就會有人管吃管住,再提供到達下一站的盤纏。」
每天早上8時,宗祠管理者羅乃良就打開祠堂門,為神主牌上香,然後坐在門口,悠然地抽上一袋煙,看著村裡老人帶著小孩在祠堂裡遊玩,偶爾會有幾名遊人或騎自行車,或駕車前來遊覽。直到下午5時,羅乃良再上一次香,祠堂關門,這樣的生活,他已過了好多年。時間在祠堂裡仿佛放慢了腳步,一切顯得安詳和寧靜。
也許是歷史的沉澱太厚了,羅氏大宗祠的一磚一瓦看起來顯得滄桑斑駁,很多飛簷翹角處已經被風化剝蝕,偌大的宗祠裡,只有牆角長得生機勃勃的桂樹透露出頑強的生命力,然而,昨夜飄落的一地桂花似乎在向遠去的故人傾訴著無盡的思念:故園春盡落花知!
宗祠前的羅貴像,用一整塊青石雕好,系從福建運來。
先賢名人
羅氏英才輩出
說起祠堂的先賢名人,首先得說到羅貴。
羅貴,原名以達,字天爵,號琴軒,是南雄珠璣巷貢生。羅貴生於北宋元佑元年,是黃帝的148代孫子。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六,羅貴領著36姓97戶人家,從珠璣巷啟程大舉南遷,一路馬不停蹄,跋涉千裡,備受艱險,歷經幾個月終於扺達新會。此時,羅貴發現良溪村四面環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認定這是個風水寶地,於是攜妻帶子定居良溪村。羅貴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埋在了村裡的一座小山上,並建了羅氏大宗祠。
跟隨羅貴南遷的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孫繁衍,構成珠江三角洲居民,有人估計,其後代總數有2000多萬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臺以及海外的後裔,總數大約有4000萬人。
除了羅貴,村中歷代英才輩出,如清代道光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羅芳、新加波開埠「七家頭」之一的羅奇生、武舉人羅始麟及近代畫家羅艮齋、清末國內第一位運用「安布羅」攝影技術拍照人像的攝影師——羅以禮等,明清時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鄉風民俗
羅氏族人組團回良溪拜祭
棠下文化站站長蒙勝福告訴記者,良溪村中原來生長有很多蓢草植物,所以古時候良溪又稱「蓢底」。到了明代洪武元年至二十年間(1368年—1387年),村人砍竹、伐木為架,夯土築堤,攔水造田,修溝引水,隨著環境的改變,蓢草漸漸少了。因考慮到「蓢底」已不適合做村名,遂以「良才大用,溪水長流」之意取名,期望族人代代出經國濟世之人,子孫繁衍如溪水長流不斷。而「蓢底」讀音又與方言「良溪」相同,故改稱「良溪」,從此,「良溪」二字沿用至今。
改革開放後,隨著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自己姓氏尋根文化有了強烈的探尋和祭祀欲望。分布南粵各地的羅姓人根據宗譜、族譜或家譜的記載,溯源尋找「蓢底村」,結果訪尋到的沒有幾個。直至2007年,經過各路媒體廣泛宣傳報導良溪古村文化,才使更多的南粵、海外羅姓人得知以前的「蓢底」就是今天的「良溪村」,因此紛紛組團前來尋親。
每年清明的祭祖是良溪村的一件大事,五邑各市、廣東各地,乃至港澳、東南亞等地的羅氏族人都會組團回良溪拜祭,據了解,去年有5萬多人前來拜祭,流水席開350多桌,場面非常壯觀、熱鬧。
良溪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至今保留著正月十五搶炮頭,農曆六月十三梁真君誕,國慶節舞火龍等民間習俗;廣為流傳羅貴南遷和梁真君傳說、羅天池始創柑普茶等等。
活化亮點
主打文化之旅 成為德育教育基地
目前,良溪村中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築、古巷道,擁有羅氏大宗祠、羅貴墓、節孝牌坊等一批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為保護和開發良溪古村,江門市蓬江區制定了《良溪古村旅遊文化總體規劃》、《良溪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等,先後投入600萬元對良溪古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羅貴紀念廣場、良溪牌坊以及良溪村史館等一批旅遊基礎設施。
羅以宗告訴記者:「前幾年來旅遊的人比較多,有許多旅遊大巴過來,祠堂裡也有幾個專門的講解員。最近幾年旅遊的人少了,祠堂更多作為村民的休閒去處,還有清明祭祖場所,村裡有什麼喜慶事,都會在祠堂擺酒慶賀。」
羅氏大宗祠是蓬江區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學生前來祠堂參觀,了解祠堂的歷史和故事。另外,祠堂還是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寫生基地,不少五邑大學學生,甚至中山等地美術專業學生,都會來到祠堂繪畫寫生。
除此以外,羅氏大宗祠還以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詩詞愛好者前來採風。
後人說祠
祠堂差點被拆掉
羅以宗告訴記者:「良溪對棠下的建設是有貢獻的,良溪村大部分村民姓羅,以前村裡有很多祠堂,上世紀50年代,棠下鎮裡建禮堂、建學校缺建築材料時拆了不少祠堂。保留下來的這座羅氏大宗祠當時是學校,得益於當時一名謝姓書記和黃姓校長的努力,力排眾議把祠堂保留下來。」
羅以宗說,以前的羅氏大宗祠前面的地塊好像軍閥割據一樣,各家圍牆把自家地塊圍起來,他上任後,把圍牆打掉,打通祠堂前的大片空地,現在祠堂周圍開闊,環境也好了很多。他說:「前臨河道、水塘,呈環抱之勢,以攏水聚財,是目前五邑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祠堂。」
專家評說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石堅平教授:
開發不是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恆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石堅平教授指出,良溪有其特殊性,它承載了一個宗族的地方歷史記憶,良溪的歷史資源豐富,包括以五部堂為中心的鄉村聯盟史跡資源,以羅天池為中心的名人史跡資源,以五韞堂為中心的僑鄉文化資源等。
石堅平認為,身處在良溪古村中的羅氏大宗祠,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他說:「首先,地方政府要有一個長遠的開發思路,開發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恆;其次,從學術角度來說,還要加強研究,比如僑鄉概念下的良溪、華僑史研究、文化發生學研究等。」(文/圖 郭永樂 陳絲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