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羅氏大宗祠:藏身古村落 距今已300多年(圖)

2020-11-30 中國僑網

  良溪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村裡山、水、樹木、建築與古村環境的組合,展現了古村落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專家考證,良溪為珠璣巷移民落籍終點,被譽為「後珠璣巷」,2014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遷始祖羅貴帶領36姓近百戶人家攜妻帶子,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戶,子子孫孫在江門五邑周邊地區繁衍。

  為紀念羅貴和這段歷史,後人修建了羅氏大宗祠。羅氏大宗祠就在良溪村的村口,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鹹豐十年重修。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走訪

  面寬三間 進深三進 平實、厚重而又大氣

祠堂本原堂。

  7月15日,記者來到良溪村。良溪村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村前的池塘開闊,碧波蕩漾,繁茂的古榕濃蔭蔽天。水、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指導的村落建設布局。踩過一塊塊堅實的青石板,穿過一座座古樸的民居,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宗祠傲然挺立在我們眼前,這就是羅氏大宗祠。

  祠堂為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築結構為硬山式、山牆擱檁、抬梁式木結構,前後三進皆為13架梁,層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祠裡供奉著始祖羅貴像,宗祠的碑文上詳細記載著祠堂始建和重修年代: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鹹豐十年重修。

  祠堂內一副頂脊長對聯:發跡珠璣,首領馮、黃、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別派盡同源。道出了古人遷徙的經歷以及古村的歷史。

祠堂層面船脊布瓦,綠琉璃剪邊,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

  良溪村委會主任羅以宗指著對聯告訴記者:「清代時,良溪人在廣州等地有大量物業,靠收租已經可以過上富饒生活,其他村的姑娘都以嫁到良溪為幸事。那時良溪的男丁從小就要背誦這副對聯,長大後進京趕考,在各處驛站一背這副對聯,大家就知道你是從良溪出來的羅姓兄弟,就會有人管吃管住,再提供到達下一站的盤纏。」

  每天早上8時,宗祠管理者羅乃良就打開祠堂門,為神主牌上香,然後坐在門口,悠然地抽上一袋煙,看著村裡老人帶著小孩在祠堂裡遊玩,偶爾會有幾名遊人或騎自行車,或駕車前來遊覽。直到下午5時,羅乃良再上一次香,祠堂關門,這樣的生活,他已過了好多年。時間在祠堂裡仿佛放慢了腳步,一切顯得安詳和寧靜。

  也許是歷史的沉澱太厚了,羅氏大宗祠的一磚一瓦看起來顯得滄桑斑駁,很多飛簷翹角處已經被風化剝蝕,偌大的宗祠裡,只有牆角長得生機勃勃的桂樹透露出頑強的生命力,然而,昨夜飄落的一地桂花似乎在向遠去的故人傾訴著無盡的思念:故園春盡落花知!

宗祠前的羅貴像,用一整塊青石雕好,系從福建運來。

  先賢名人

  羅氏英才輩出

  說起祠堂的先賢名人,首先得說到羅貴。

  羅貴,原名以達,字天爵,號琴軒,是南雄珠璣巷貢生。羅貴生於北宋元佑元年,是黃帝的148代孫子。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六,羅貴領著36姓97戶人家,從珠璣巷啟程大舉南遷,一路馬不停蹄,跋涉千裡,備受艱險,歷經幾個月終於扺達新會。此時,羅貴發現良溪村四面環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認定這是個風水寶地,於是攜妻帶子定居良溪村。羅貴死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埋在了村裡的一座小山上,並建了羅氏大宗祠。

  跟隨羅貴南遷的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為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孫繁衍,構成珠江三角洲居民,有人估計,其後代總數有2000多萬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臺以及海外的後裔,總數大約有4000萬人。

  除了羅貴,村中歷代英才輩出,如清代道光年進士「粵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恩科解元羅芳、新加波開埠「七家頭」之一的羅奇生、武舉人羅始麟及近代畫家羅艮齋、清末國內第一位運用「安布羅」攝影技術拍照人像的攝影師——羅以禮等,明清時期村中共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鄉風民俗

  羅氏族人組團回良溪拜祭

  棠下文化站站長蒙勝福告訴記者,良溪村中原來生長有很多蓢草植物,所以古時候良溪又稱「蓢底」。到了明代洪武元年至二十年間(1368年—1387年),村人砍竹、伐木為架,夯土築堤,攔水造田,修溝引水,隨著環境的改變,蓢草漸漸少了。因考慮到「蓢底」已不適合做村名,遂以「良才大用,溪水長流」之意取名,期望族人代代出經國濟世之人,子孫繁衍如溪水長流不斷。而「蓢底」讀音又與方言「良溪」相同,故改稱「良溪」,從此,「良溪」二字沿用至今。

  改革開放後,隨著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自己姓氏尋根文化有了強烈的探尋和祭祀欲望。分布南粵各地的羅姓人根據宗譜、族譜或家譜的記載,溯源尋找「蓢底村」,結果訪尋到的沒有幾個。直至2007年,經過各路媒體廣泛宣傳報導良溪古村文化,才使更多的南粵、海外羅姓人得知以前的「蓢底」就是今天的「良溪村」,因此紛紛組團前來尋親。

  每年清明的祭祖是良溪村的一件大事,五邑各市、廣東各地,乃至港澳、東南亞等地的羅氏族人都會組團回良溪拜祭,據了解,去年有5萬多人前來拜祭,流水席開350多桌,場面非常壯觀、熱鬧。

  良溪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至今保留著正月十五搶炮頭,農曆六月十三梁真君誕,國慶節舞火龍等民間習俗;廣為流傳羅貴南遷和梁真君傳說、羅天池始創柑普茶等等。

  活化亮點

  主打文化之旅 成為德育教育基地

  目前,良溪村中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築、古巷道,擁有羅氏大宗祠、羅貴墓、節孝牌坊等一批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為保護和開發良溪古村,江門市蓬江區制定了《良溪古村旅遊文化總體規劃》、《良溪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等,先後投入600萬元對良溪古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羅貴紀念廣場、良溪牌坊以及良溪村史館等一批旅遊基礎設施。

  羅以宗告訴記者:「前幾年來旅遊的人比較多,有許多旅遊大巴過來,祠堂裡也有幾個專門的講解員。最近幾年旅遊的人少了,祠堂更多作為村民的休閒去處,還有清明祭祖場所,村裡有什麼喜慶事,都會在祠堂擺酒慶賀。」

  羅氏大宗祠是蓬江區德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學生前來祠堂參觀,了解祠堂的歷史和故事。另外,祠堂還是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寫生基地,不少五邑大學學生,甚至中山等地美術專業學生,都會來到祠堂繪畫寫生。

  除此以外,羅氏大宗祠還以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詩詞愛好者前來採風。

  後人說祠

  祠堂差點被拆掉

  羅以宗告訴記者:「良溪對棠下的建設是有貢獻的,良溪村大部分村民姓羅,以前村裡有很多祠堂,上世紀50年代,棠下鎮裡建禮堂、建學校缺建築材料時拆了不少祠堂。保留下來的這座羅氏大宗祠當時是學校,得益於當時一名謝姓書記和黃姓校長的努力,力排眾議把祠堂保留下來。」

  羅以宗說,以前的羅氏大宗祠前面的地塊好像軍閥割據一樣,各家圍牆把自家地塊圍起來,他上任後,把圍牆打掉,打通祠堂前的大片空地,現在祠堂周圍開闊,環境也好了很多。他說:「前臨河道、水塘,呈環抱之勢,以攏水聚財,是目前五邑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祠堂。」

  專家評說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石堅平教授:

  開發不是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恆

  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石堅平教授指出,良溪有其特殊性,它承載了一個宗族的地方歷史記憶,良溪的歷史資源豐富,包括以五部堂為中心的鄉村聯盟史跡資源,以羅天池為中心的名人史跡資源,以五韞堂為中心的僑鄉文化資源等。

  石堅平認為,身處在良溪古村中的羅氏大宗祠,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有著較高的文化價值。他說:「首先,地方政府要有一個長遠的開發思路,開發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持之以恆;其次,從學術角度來說,還要加強研究,比如僑鄉概念下的良溪、華僑史研究、文化發生學研究等。」(文/圖 郭永樂 陳絲柳)

相關焦點

  • 傳承800年 羅氏大宗祠詩書流澤遠 水木本源深
    定居高明後,羅岸羅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明中葉已枝繁葉茂、人口不斷擴張,成為高明姓「羅」人家中的重要一支,有了聯宗立廟的資格。在嘉靖年間「大禮議」推恩令的推動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佔地面積約3畝的羅岸羅氏大宗祠正式開建。從祥福路右拐進入羅岸大道,前行約4公裡,就是羅岸村。一路上河網交織、波光粼粼,一派嶺南水鄉模樣。
  • 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
    東莞古村落中,位於石排鎮的塘尾古村落,因其獨有的風水特色布局,吸引著大量遊人。眼前所看到的這座古祠堂——李氏宗祠,卻容易被遊人所忽略。李氏宗祠,所處塘尾古村西北角,風水方位屬八卦的首卦乾位,代表著家族的興盛強健,該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距今500多年,清代、民國,均有重修,佔地760平方米,五開間,三進合院式布局。跨進大門,一抬頭,就被這祠堂內威嚴的氣勢所震住,一種由然的敬畏而生。宗祠內展示著大量塘尾古村前世今生的史跡、文物、文化陳列,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 廣州黃埔區朱氏大宗祠介紹(地址+故事+歷史)
    縱觀橫沙民俗建築群會發現,裡面有眾多家塾書舍,這與羅氏始祖羅貴、朱氏始祖朱澄的出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記載,羅貴是南宋南雄府歲貢生,朱澄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玄孫。羅氏和朱氏的後人也繼承先祖遺志遺風,重教尚文並世代相傳。近日,記者在朱氏後人朱錦銘的帶領下走進朱氏大宗祠,感受宗祠700多年歷史的沉澱。
  • 黎氏大宗祠:祖德流芳800多年活化石
    黎氏大宗祠屋頂的雕塑仍清晰、生動。開 篇 語素有東莞北大門之稱的中堂,於北宋初立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跨過千載歲月,中堂從一個江邊小村落發展成一個嶺南水鄉重鎮。不忘來時路,方得始終。當前,恰逢盛世,中堂鎮委、鎮政府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開拓創新,奮勇爭先。「一座祠堂就是一本講述宗族歷史的書。」因興建、修繕、復建時間跨度大,東莞中堂鎮各村保存了大量具有鮮明歷史特徵的建築構件。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潢湧村的黎氏大宗祠,從南宋至今已有840多年歷史,它以歷史悠久、布局獨特、內涵豐富著稱,是東莞宗祠建築,乃至嶺南宗祠文化的代表。
  • 歐陽氏宗祠:巴金在此開始江門創作之旅
    今天下午,江門市委宣傳部等組織的「僑都尋蹤,灣區追夢」媒體江門採風活動,新華社等30多家媒體共40多名記者來到僑鄉江門,尋蹤100多年前五邑先賢出洋的蹤跡,感受江門僑鄉深厚廣府文化,體驗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平臺的步伐。
  • 廣東潮州:龍湖古寨,三街六巷,祠弟無數,古村落之中的精華
    龍湖古寨,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S232(護堤路).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古寨中保留了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一起來看看有什麼景觀?(免費參觀)【探索廣東美景,我在路上.歡迎關注!】龍湖古寨-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 給美麗鄉村染一抹「古味」!江門傳統味道在當下
    走過一旁313歲的羅氏宗祠,沿著明代建成的青石板路,便走上了穿村而過的千年古驛道。抬頭間,沿隱龍山而建的清代老房錯落有致,通衢之間,別有洞天。又到了山稔子熟了的季節,村民們採摘回,曬在竹籃裡,承載了多少江門人的記憶。近日,臨近村口的緣貴苑民宿獲頒江門市蓬江區首張民宿登記證照,古民居開門迎客,村裡的鑼鼓舞獅隊前來祝賀,好不熱鬧。
  • 江門謝氏大宗祠底牆外牆大理石砌建一米五高
    近日,深圳悅揚宗親去江門發來關於江門周郡謝氏(安祿公)大宗祠,由於疫情的原因,宗祠建設停工了很長一段時間,目前宗祠建設井然有序。已經完成了地基方面的建設,祠堂地面也已經鋪平,目前正在祠堂底牆砌可以看到,祠堂現場已購了許多大理石磚板,那麼這些大理石用來做啥的。
  • 廣東「後珠璣巷」江門良溪古村,珠三角腹地的廣府人尋根中轉站
    那裡也是第三屆世界廣府大會的主會場、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初入良溪村村口就可見到一處三進式古建築「羅氏大宗祠」,門前廣場上的雕像為羅貴,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正是他帶領36姓從南雄進入廣東腹地、再往各地開枝散葉,所以那裡又稱
  • 漆橋古村落將復建孔氏宗祠 恢復孔氏祭祖儀式(圖)
    漆橋古村落將復建孔氏宗祠 恢復孔氏祭祖儀式(圖) 2015-11-24 13:57:36作為孔氏後人集聚地,這一千年古村落將復建孔氏宗祠,恢復孔氏祭祖儀式。  交匯點記者 黃勇  老街核心區不得進行其他新建改建  漆橋村位於蘇皖兩省交界處,這次的規劃範圍北到新雙望公路,南到村南農家樂南側東西田埂,東到朝陽圩大河,西到寧宣公路省道,包括漆橋自然村建成範圍及周邊必要的農田環境,總面積為48.12公頃。
  • 徽州古村落西遞印象
    上周日終於來到西遞,一個我一直期待的徽州古村落,它與宏村齊名,已有960餘年歷史,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村頭的刺史牌樓,古樸滄桑,是歷史的見證者,又是遊客旅遊的起點,從這裡,將開啟一場明清古建築與徽州文化之旅。
  • 東莞市資訊|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
    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東莞古村落中,位於石排鎮的塘尾古村落眼前所看到的這座古祠堂——李氏宗祠,卻容易被遊人所忽略。李氏宗祠,所處塘尾古村西北角,風水方位屬八卦的首卦幹位,代表著家族的興盛強健,該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距今500多年,清代、民國,均有重修,佔地760平方米,五開間,三進合院式布局。跨進大門,一抬頭,就被這祠堂內威嚴的氣勢所震住,一種由然的敬畏而生。宗祠內展示著大量塘尾古村前世今生的史跡、文物、文化陳列,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 贛州又一古村走紅,98.5%的人都姓李,300多年歷史的百間大屋
    但是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一些隱秘於城市角落裡的古樸村落,以其獨特的神秘和優雅惹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踏著青石板路,路過歲月痕跡的老房子,住著充滿煙火氣的人家,無一不讓人嚮往。所以說:在城市待久了,是時候去古村走一走。贛州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這個城市絕不缺少古樸原味的古村落。
  • 浙江新昌最美8處古村落,藏著唐代大詩人們鍾愛的山水秘境
    建縣於五代後梁,唐後從剡縣劃出成新昌縣,距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 李太白夢遊天姥山,就在此處。 千年美名流傳,這裡藏著唐代大詩人們最鍾愛的山水秘境,藏著禪意的浙江第一大佛寺。 這裡,還有許多美好古樸的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你可曾去過幾處?
  • 廣東省最美嶺南水鄉,古村落小洲村,距今900多年
    小洲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築風格,從900多年前的元朝建村,經歷了朝代興衰,保存完好非常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也是廣東省最後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所有的小店鋪,都是古色古香,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很有感覺,有木有環境漂亮,植被茂盛,四面環水
  • 河南300多年古建築群被推平建商業街 宗祠未倖免
    碑文稱馬固村為「千年古村,歷史名鎮」,常住人口3200多人,是一個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古村落。  「自宋代初期,王氏二世祖王世安便定居在馬固」,村民王德安介紹稱,村落至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三世祖王博文、四世祖王疇父子二人均為樞密副使。僅王氏前五代中就有十幾位進士,登仕籍者則多達40餘人,嗣後各代更是人才輩出。於是便有了馬固王家「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的輝煌。
  • 活著的古村落——瑣園
    這個擁有450年歷史的古村落,正逐漸成為金華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典範。留下來的村民「我們不是招來一大批經商戶,把原有居民清走,不是做博物館、商店,而是『活著的古村落』」。當地居民這樣介紹瑣園村的開發初衷。
  • 葉氏宗祠,南屏古祠堂群中最大的宗祠
    宗祠造型雄偉,結構嚴謹,充滿了莊嚴的氣勢,建築也往往會高於其它的建築。宗祠也是一個村莊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它實質上是一個家族精神教化的聖殿。祠堂被建造的高大、寬敞、華美、氣派,與各宗族在祭祀上追求隆重的場面相適應,讓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之情。
  • 探訪花都區一處古村落,嶺南特色文化躍然,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
    人在廣州,熱愛廣州,關注小劉,每天分享廣州美好風景,領略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有句話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那就跟著小劉,今天推薦一處嶺南古村落的特色布局,歷史人文氣息瀰漫濃鬱的景點藏書院村譚氏宗祠,藏書院歷史悠久,距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別的文化古村落,極具歷史文化氣息
  • 廣東惠州最美8大古村落,嶺南人家溫暖靜謐美好,冬日恰好尋訪
    這裡不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傳統的民風民俗,還有寧靜的天然海港,「村中有圍,圍中有村」,被評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這一傳統已經延續近300年,而今已發展成為別具特色的接送媽祖儀軌,也將在光陰輪轉中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