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月16日電 題:臺灣畫家江明賢的「兩岸情」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陳小願
江明賢的名片上,印有兩個手機號碼,一個是臺灣的,一個是大陸的。
把兩地電話印在同一張名片,他說已有多年,因為「常去(大陸),這樣聯繫比較方便。」
1942年出生於臺中的江明賢,曾任臺師大美術系暨美術研究所教授、系主任、所長。目前已在海內外舉辦個展60餘次,參加聯展百餘次。
1988年,江明賢攜畫作前往大陸,成為臺灣地區「解嚴」後赴大陸辦畫展的第一人。
「那次展覽主要是展現臺灣的風光,很多人去看。」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他笑言剛接到邀請時還有些不敢答應,「當時壓力蠻大,擔心回來出狀況,後來還好。」
返臺後的江明賢,「被禁止兩年不能出境」。在他看來,政治歸政治、文化歸文化,兩岸都是中國人,同根同祖無法分割,文化交流是很正常的。
「我單純的想法就是文化交流,我是畫家,沒有考慮政治的問題。」他同時又補充,至於有沒有政治的影響不曉得,也無法去判斷,但從那時起兩岸文化交流漸漸加強。
從1988年至今,他粗算了一下,到大陸超過200次,幾乎跑遍除青海外的省份,並都留下作品。「多的時候一月要去兩三次,比跑臺中、高雄還密集。」
近日,「歷史·人文·美學——江明賢的墨彩世界」個展在臺北開幕,展出他在兩岸和海外各地創作的畫作百餘幅。雄偉壯闊的臺灣玉山、底蘊厚重的大甲鎮瀾宮、風景如畫的雲南麗江古鎮、神秘美麗的香格裡拉……兩岸間浸透著歷史記憶的知名自然美景、古蹟建築和風土民俗躍然紙上。
開幕致辭中,他主動提及1988年到北京後,拜訪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的經歷,李老把年輕時寫生的「鎮箱寶」拿了出來,告訴他如何寫生。「這也給我很大啟示,長輩要提攜、鼓勵後輩。」
活動中,面對參觀者合影、籤名等要求,江明賢一一滿足。直到最後一位籤名者離開後,才在工作人員數次提醒下,到一旁休息室向出席活動的貴賓道謝。
展室內,一幅小版本的《新富春山居圖》,吸引許多書畫愛好者駐足。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繪,後因火焚殘缺,分為《無用師卷》與《剩山圖》兩部分,分別收藏於兩岸,在臺合璧展出時曾引發轟動。
2011年,江明賢被國務院參事室邀請與大陸畫家宋雨桂代表兩岸主筆畫家合繪《新富春山居圖》,表現新的富春山水。「整整畫了一年,展出後很轟動。」
他創作的《新富春山居圖》有兩個版本,一是合繪的大版本,一是本次展出的小版本。「這是小版本在臺首次曝光。」
面對媒體採訪,江明賢經常說到「根」,如放棄美國綠卡回故鄉只為尋根;如談及西方之行對繪畫影響時說向西方學習大有必要但要有自己的根。
江明賢認為,文化藝術創作有根才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如果沒有根移植過來,可能會枯死,就算長大也是病態的。」
去年7月,由他倡議的「傳承與衝擊——臺灣中青年水墨學術展」在北京開展。「文化、學術交流都很單純,我們沒有考慮政治因素。」江明賢說,已退休的他現在全力投入創作,並會繼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才能推動兩岸書畫的共同發展。」(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