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
魯迅去世84年,追悼會上,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行地來為他送行,古往今來,從沒有哪個作家有這麼高的地位。穿透社會的本質,揭露人心的醜惡,讀不懂的當笑話,讀得懂的很悲涼。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願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實魯迅本人就是一個猛獸,無論是情感生活還是寫作,都是按照自己是領悟「獨立獨行」,這種獨特,別人無人可以模仿,魯迅就是魯迅,別人終究只是別人。
「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以前中國有脊梁,是因為有人願意為全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而現在,都在為金錢互相殘殺!直接或間接的變成了金錢的奴隸。 魯迅書中的含義,多麼的深刻,現在問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不再是科學家、醫生、老師,而是賺很多很多的錢!我們成年人的奴性代代相傳,耳濡目染,何其悲哀!
《戰士和蒼蠅》看盡無數悲涼,雖說蒼蠅不叮無逢的蛋,可也要看這蛋是怎麼破的。英勇的戰士,只顧奮力向前,只會吶喊衝鋒,哪能想到身後還有一群無恥的蒼蠅蛆蟲嗡嗡作響。奇怪的是,那些嗡嗡作響,任事不幹的蒼蠅,反倒沒人敢拍沒人敢惹,反倒是對埋頭苦幹、捨生忘死的戰士卻苛刻有加。
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 《狂人日記》這個社會有許多約定俗成的事情,並沒有誰規定一定要這樣,但是時間久了,人人都覺得應該這樣。可是從來如此,便對嗎?謬誤和真相之間的距離近得讓人心驚。你要敢于格格不入,才能破除那些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謬誤。
每個人都是赤裸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為我們帶上了第一個面具-嬰兒,而後的成長中,我們不斷給自己戴上面具,有些面具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心,有些卻不然,出生社會,在不斷的挫敗中,我們戴上了別人給我們的面具,我們拒絕揭下面具,害怕被別人看到和別人的不一樣,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最後面具長進心裡,如此只能傷筋動骨扒皮。
林興宅評論阿Q:質樸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可悲的是,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社會中立足。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總之,魯迅批判的對象今天都還存在,甚至某些不良現象愈演愈烈。所以,我們今天依舊需要魯迅,甚至更加需要。「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年少時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後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