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魯迅,讀懂已是劇中人!現實很悲哀。

2020-08-26 私奔青年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是真正的中國作家,正因為如此,他才給全世界文學貢獻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民間形式的。他的諷刺和幽默雖然具有人類共同的性格,但也帶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點。

魯迅去世84年,追悼會上,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三個字:「民族魂」。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行地來為他送行,古往今來,從沒有哪個作家有這麼高的地位。穿透社會的本質,揭露人心的醜惡,讀不懂的當笑話,讀得懂的很悲涼。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願中國青年都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其實魯迅本人就是一個猛獸,無論是情感生活還是寫作,都是按照自己是領悟「獨立獨行」,這種獨特,別人無人可以模仿,魯迅就是魯迅,別人終究只是別人。

「做奴隸雖然不幸,但並不可怕……」以前中國有脊梁,是因為有人願意為全民族拋頭顱灑熱血,而現在,都在為金錢互相殘殺!直接或間接的變成了金錢的奴隸。 魯迅書中的含義,多麼的深刻,現在問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不再是科學家、醫生、老師,而是賺很多很多的錢!我們成年人的奴性代代相傳,耳濡目染,何其悲哀!

《戰士和蒼蠅》看盡無數悲涼,雖說蒼蠅不叮無逢的蛋,可也要看這蛋是怎麼破的。英勇的戰士,只顧奮力向前,只會吶喊衝鋒,哪能想到身後還有一群無恥的蒼蠅蛆蟲嗡嗡作響。奇怪的是,那些嗡嗡作響,任事不幹的蒼蠅,反倒沒人敢拍沒人敢惹,反倒是對埋頭苦幹、捨生忘死的戰士卻苛刻有加。

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 《狂人日記》這個社會有許多約定俗成的事情,並沒有誰規定一定要這樣,但是時間久了,人人都覺得應該這樣。可是從來如此,便對嗎?謬誤和真相之間的距離近得讓人心驚。你要敢于格格不入,才能破除那些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謬誤。

每個人都是赤裸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為我們帶上了第一個面具-嬰兒,而後的成長中,我們不斷給自己戴上面具,有些面具反映的是我們的內心,有些卻不然,出生社會,在不斷的挫敗中,我們戴上了別人給我們的面具,我們拒絕揭下面具,害怕被別人看到和別人的不一樣,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最後面具長進心裡,如此只能傷筋動骨扒皮。

林興宅評論阿Q:質樸愚昧又狂妄自大;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率直任性又正統衛道;爭強好勝又屈辱服從;憎惡權勢又趨炎附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又嚮往革命;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蠻橫霸道又怯懦悲切;不安現狀又安於現狀。可悲的是,人們漸漸意識到,不學會這種精神根本無法再社會中立足。從好壞分明到難得糊塗,有多少人,活成了可嘆的阿Q。

總之,魯迅批判的對象今天都還存在,甚至某些不良現象愈演愈烈。所以,我們今天依舊需要魯迅,甚至更加需要。「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年少時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後淚流滿面……

相關焦點

  •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
    少年不懂孔乙己的痛,讀懂已是書中人,這也許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在魯迅的描寫下,孔乙己是一個很矛盾的形象,在酒館中,站在外面喝酒的人一般只有短衣幫,而穿長衫的客人一般都會坐在店裡喝酒吃菜,孔乙己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並站著喝酒的人,這也描寫了孔乙己的不同,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卻要穿著長衫現實自己讀書人的不同。
  • 人一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少時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覺得晦澀難懂。他筆下活潑可愛的閏土,迂腐善良的孔乙己,勤勞能幹的祥林嫂,都是我從不理解的角色。魯迅先生的文字不適合小孩子讀,讀不懂,最後都是食之無味,如同嚼蠟。少年總是直來直往,懷揣著一腔熱血,又怎會讀懂魯迅先生的思想。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成年人的悲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年少時,每個人都嚮往光芒萬丈,懷揣著一呼百應的英雄夢或絢麗華美的公主夢,或想成為貢獻卓著的科學家、軍人、運動員,再不濟,也要正直優秀、掌控自己人生,最厭惡魯迅筆下那些瑣碎悲戚、麻木冷清、可有可無的小人物。
  • 魯迅筆下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34;或許是我們讀懂魯迅最好的體會。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巨人,是文化運動的裡程碑。可是面對如此完美的文學作家,他筆下的作品給人卻是苦澀和悲哀的色調,在作品中讀出成年的悲哀。年少不知其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究其一生,我們卻不難發現.魯迅有魯迅的悲哀,從作品中也讀出了成年人的悲哀。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重讀魯迅抨擊社會的十大名言
    可惜,少年時讀不懂魯迅說起魯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想當初我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語文課本裡都有他寫的文章遺憾,讀懂已不再年少時間在流逝,我們卻慢慢長大,經歷了辛酸苦辣、人情冷暖、離合悲歡,一路跌跌撞撞的走來。
  • 年少惋惜老閏土,中年已成書中人,再沒有比讀懂魯迅更悲哀的事了
    魯迅雖然沒有寫這麼多年閏土經歷了什麼,但這兩種不同的狀態足以說明一切。當年的閏土在看到自己的父母對少公子畢恭畢敬的時候,閏土應該也鄙夷過這種行為。他好似一位乘風破浪的少年,帶著魯迅玩的飛起,在他的眼裡沒有少東家,而且他與少東家在一起,並沒有感到絲絲的卑微,甚至魯迅都閏土的各種操作深深折服,以至於許多年都在懷念當年那個靈動的閏土。
  •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不惑年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從年少走進了成年,內心的光芒萬丈被現實的殘酷,一點點的打磨殆盡。不知不覺,一個個的都活成了魯迅先生筆下小人物及看客。都說少不讀三國,老不看水滸,那我想,應該是中不讀魯迅吧。年少不懂魯迅,再懂已是不惑年。
  • 著名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少年不懂周樹人,讀懂已是書中人
    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讓15%的人做不完試卷「的說法曾經讓很多人誤解,其的真實含義是:現行教育模式下很多學生書讀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根據調查,每年大概總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是這個概率。選拔性考試,有15%做不完也正常。
  •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讀懂魯迅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哀
    就如有讀者所言:我也到了讀魯迅會痛哭的年紀。或許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讀懂魯迅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悲哀!如果按照「二八定律」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上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世界看起來就是如此現實而又可悲,大部分人都得忙於交際,忙於,這個世界不允許我們內向。
  • 上學時候讀不懂魯迅,如今讀懂已不再少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上學時候讀不懂魯迅,如今讀懂已不再少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重溫魯迅經典《故鄉》:少時難解書中意,讀懂已是書中人
    都市並沒有提供給「我們」更好的精神樂園,終究還是逃脫不了為生活辛苦輾轉的悲哀,而當「我們」帶著這樣的心緒回到故鄉時,兒時的精神樂園卻又破碎了。原本是為了「回鄉」來「尋夢」的,然而現實卻把夢擊潰得粉碎,魯迅回鄉的悲涼與我們如今回鄉的感受,又有何區別?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啊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
  • 作家魯迅的文學作品|讀懂前的酣暢,讀懂後的悲傷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魯迅,他的作品最讓我欣賞的就是言辭犀利而幽默,卻又深含哲理。年少不懂周樹人,讀懂已是不惑年!魯迅,原名周樹人,詩人、文學家,新文化的發起者之一。魯迅是他的筆名,最開始用於《狂人日記》。魯迅的作品有很多,而且形式多樣,小說、詩歌、雜文面面俱到,而篇篇文章又獨具色彩。讀完整個魯迅的作品後,你會發現,你讀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多人的集合體。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的,年輕無知的時候,不知道悲傷的滋味,不時地呻吟著沒有生病,為賦生詞堅強的悲傷。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真正起伏,充滿了人類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知道滋味的悲哀",變得沉默寡言。成熟是什麼?那就是眼淚在眼睛裡轉,但臉總是在微笑。
  • 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誰又能逃得過?
    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學過魯迅的文章,我們中學的時候背過的「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可以說是我們中學時代的記憶,我們學過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祝福》等等,在裡面塑造了許多典型的、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在舊社會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孔乙己
  •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突然讀懂了魯迅
    樓下一個人病得快死了,對面的家人在唱留聲機。相反的是得到孩子。樓上有兩個人在狂笑。還有打牌的聲音。河中一艘小船上的一位婦女正在為她死去的母親哭泣。人類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我只是覺得他們很吵。魯迅先生在作品中經常描述一類人,那就是"看客"。在《孔乙己》中,他們是嘲笑孔乙己的酒徒,是鹹亨酒店的店主。
  • 年少不懂孫悟空,讀懂已是普通人
    現在再回想起當時的故事,再次將自己投入劇中,才懂得經典的流傳是有原因的。年少不懂孫悟空,再讀已是普通人。孫悟空這個角色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一個任性自我的潑猴,卻不知這個角色卻演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人人都是孫悟空。誰也逃不過這個潛規則。
  •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已中年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又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初中課文中的《孔乙己》、《騰野先生》、《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 孔乙己那個落魄的秀才躍然於眼前,穿長衫的窮秀才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兩次家庭變故的魯迅,當鋪成為魯迅經常光顧的地方,由驕傲的富家少爺到落魄的一介中農,家人們把科舉強加於魯迅身上,這樣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孔乙己就是魯迅,每次去當鋪的嘲諷就是孔乙己在酒店被人嘲笑,魯迅的心境一如孔乙己一樣。
  • 年少不懂李清照,不解愁苦相思味,讀懂已是無心人,可嘆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中年人。 家家有女初成長,才情不比易安薄。她是當之無愧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的悽悽慘慘戚戚更是千古絕唱,甚至影響宋朝後期詞人的創作走向,到底是一顆怎麼樣的玲瓏詞心,才能寫下如此勾人心弦的詞作。李清照的詞,很少能看到閨閣中的抱怨之語,甚至她的詞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讓人淺顯易懂但又讓人慾罷不能。她的性格更是讓我心生佩服和喜愛,她的人生就好像一場戲劇。前半生甜蜜得讓人羨慕,後半生卻讓人心如刀割般般得悽慘。喜歡她這位婉約詞宗。
  • 魯迅《祝福》:年少不懂祥林嫂,讀懂已是書中人
    隨著一部校園霸凌的電影《少年的你》熱播,更多的人關注到校園裡的「惡勢力」,施暴的人固然可恨,但讓受害人最心寒的是周圍人的冷漠。「她們都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幫幫我?」影片開頭跳樓自殺的女孩在死前絕望地問了這樣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