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誌2019年第12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篇文章匯集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6篇文稿中有關文化自信的內容,值得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邃。這篇文章具有代表性,其中的論述凝練了文化自信的內涵和堅定文化自信的本質性問題,對於砥礪廣大人民接續奮鬥,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謀求強起來需要高度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積長期實踐經驗,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的號召,向黨內外和國內外宣示了我們黨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什麼樣的目標奮進。這「三個自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政治自覺。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就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政治自覺有機融合,由此形成的堅定「四個自信」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提出文化自信問題,著眼的是文化的價值功能。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的重要論述中,我們可以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價值功能的三個基本表述,即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標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不屈不撓抗爭奮鬥、與時俱進昌盛繁榮,背後都有著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國人民骨子裡的自信以其固有的文化為底蘊。因此,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堅定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緊密相關。黨的十九大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揭示了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發展和中國日益強盛的事實,無論在國家綜合國力還是人民生活水平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軍事、航天、通信、交通等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在許多方面和某些領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些事實足以激發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此基礎上開始的新時代,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謀求強起來的新任務。增強文化自信在邏輯上就成為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命擔當的文化自覺,有了文化自信,才能產生文化擔當的高度自覺。在有的情況下,樹立自信需要外在方面的鼓勵,但對于堅定文化自信來說,最重要的是靠內生動力的激發。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經濟逐漸發展、物質日益豐富的當下,文化現代化的邁進步伐還相對滯後,文化自信還有待增強。在此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就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新時代謀求強起來的新任務,要求全黨全國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自覺擔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邏輯和現實依據
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的祖先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創造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繼承和創新中華文化,不斷探索引領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正確道路,用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理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是基於真憑實據而得出的結論,既有歷史邏輯的演繹,又有發展現實的證明。
從歷史邏輯看,五千多年文明創造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它所包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問題的重要啟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先輩們積攢了豐厚的文化財富,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人民如果對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甚至喪失自信,就是辜負老祖宗、糟踐歷史、對未來不負責任。從發展現實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之快速、發生變化之深刻、業績創造之豐碩、面貌改變之巨大,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相比的。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驚人成就,堪稱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奇蹟。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以超出常人想像的發展速度縮短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偉大的成就令中國人民振奮,這樣的發展現實是激發文化自信的強大內在動力。
我們所說的堅定文化自信,堅定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建立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上,它包括「三大主體」內容,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可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內容的當代中華文化是複合的整體概念。「三大主體」內容的文化有機融合、互相貫通、轉化創新,共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立在如此深厚底蘊基礎上的文化,是中華民族鑄造新輝煌的強大力量支撐,我們應當有充足的理由對這樣的文化充滿信心。
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把文化自信、文化繁榮興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相連,既體現了我們黨對治國理政實踐規律的創新認識,又體現了對世界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歷史光譜呈現的中華文化發展路線不是筆直上升的,中間發生過梗阻。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遭受重創,不少人被文化自卑情緒所纏繞。民族命運的沉浮嬗變影響著中國對自身文化的心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西方文化炫耀其先進地位,並佔據壓倒性優勢,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面臨的挑戰不可小覷。由於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窘境,也由於認識上的歷史局限,我們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對文化現代化的認識有一個複雜的過程。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深化。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到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把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定位,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一脈相承和創新發展的認識形成文化建設、民族復興、現代化內在統一的思想鏈,為中華民族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變提供了實踐路徑。
歷史證明,文化自信從來就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密不可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文化不能缺位,文化自信不能離場。誠然,對國家綜合國力來說,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的展示度更高,但文化的實力同樣不能忽視。提出文化自信,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置於戰略高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樹木之固在其根本,河流之浚在其泉源,民族之魂在其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對文化建設的艱巨性保持清醒的認識。任何文化的生成都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但又不是自然而然的產物;任何文化的發展都是人為努力的結果,但不是主觀隨意的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文化強國的戰略定力,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精神動力和強大文化保障。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