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百姓賴以生存的第一產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小掛在嘴邊、耳熟能詳的詩句,幾千年來農業勞動者「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以辛勤的勞動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增收奇蹟。
在科技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當最古老的農業與最新潮的科技相遇,眾多前沿技術及應用成果,將為中國農業、百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期登上《機智過人》舞臺的人工智慧技術,一改過去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看天吃飯的作業情況,將農耕變得高效便捷,一鍵操作向效率致敬。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工智慧「智敬」收穫
農機具變遷史:看農業一步步變得更「聰明」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史料記載,炎帝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耒耜」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農機具,它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是先秦時期的主要農耕工具。
其後,我國古代的農機具不斷發展演進:在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鐵質農具已經普及。而魏晉時期北方已使用「犁」「耙」和「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到唐代時中國近代使用的主要傳統農具已經基本齊備。而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風車、水碾,播種用的耬等農業生產工具,代表著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工智慧「智敬」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