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時強調指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係,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當前,社會上對於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仍存在認識不到位、不準確、不全面的問題,特別是在什麼是穩中求進、為什麼要穩中求進、為什麼能穩中求進等基本問題上存在一些偏差。為此,有必要從理論上系統地回答以上關於「穩中求進」的基本問題,全面、辯證地理解穩中求進的內涵,破除認識誤區,為自覺貫徹落實好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夯實認識基礎。

什麼是穩中求進

回答「什麼是穩中求進」,就是要講清楚「穩」的內涵、「進」的內涵,以及「穩」與「進」的關係。

早在201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預期和新的動力」。2016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與「進」的關係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即「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2017年7月21日在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要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係,穩是主基調,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恰到好處,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以上論斷已經對穩的內涵、進的內涵和「穩」與「進」的關係作出了精闢論述。當前關於「什麼是穩中求進」的認識偏差主要體現為對「穩」與「進」的理解仍不到位。

「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經濟增速換擋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理解「穩住經濟運行」的關鍵在於如何避免機械地從增速維穩層面去理解,陷入不能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調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經濟指標不能適度向下波動的認識誤區。「穩住經濟運行」與增速目標適時適度下調、經濟指標在合理區間內向下波動並不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貫強調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根據「三期疊加」、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客觀因素,適時適度下調增速預期目標,從2013年的7.5%左右下調至2017年的6.5%左右,實際增速則從2013年的7.8%逐步下移至2016年的6.7%。實踐證明,「穩住經濟運行」並不意味著要對增速強力維穩、機械求穩,不意味著增速目標及增速不能下移。在不發生大的波動情況下,「退 一步、進兩步」,犧牲一定速度指標換取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顯著提升就是穩中求進。

「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這一論斷明確告訴我們,不能將「進」片面理解為短期內經濟指標的回升,而應理解為決定中長期經濟增長根基的改革開放和結構調整。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作出戰略部署的情況下,理解「進」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調整結構。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對於結構調整,我們應超越企業、產業、區域、需求等視角,從宏觀上、經濟運行機制上去把握結構,明確結構調整的方向。當前存在的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體現為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以及金融和房地產失衡。堅持穩中求進,推動結構調整,就要把「進」的重點放在推動三個重大結構性失衡的再平衡上。

為什麼要穩中求進

回答「為什麼要穩中求進」,主要是要講清楚為什麼穩是主基調,不能在短期經濟指標方面一味求進。與穩中求進相反,一味求進論否定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追求短期經濟指標的儘快回升或V型反轉。我們並不是不喜歡「進」和快「進」,誰都希望一日千裡,V型反轉。但是,無論是從現實需要還是歷史經驗教訓出發,都要求我們堅決反對一味求進。否則,不僅不能「進」,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巨大幹擾。

穩中求進是治理三個重大結構性失衡的現實需要。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失衡阻滯了經濟循環,降低了經濟活力,導致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和金融風險不斷積聚。要治理這些失衡,穩中求進是基本前提。如果一味求進,追求短期經濟指標的快速顯著回升,在內生增長動力仍然較弱的背景下,就不得不繼續甚至更多依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依賴房地產投資和信貸快速擴張。結果毫無疑問是進一步加劇失衡:「殭屍企業」得不到清理、產能過剩難以化解,過度金融化無法抑制、金融穩定壓力和要素「脫實向虛」進一步加劇,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增加並存,等等。

穩中求進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工作實踐表明,若在指標上一味求進,追求速成,經濟建設很容易遭受重大挫折。相反,堅持穩中求進,即便經濟運行遇到巨大困難,也能將其克服,取得較好經濟增長績效並為未來發展創造潛力。1998—2002年期間,面臨外部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國內國有企業舉步維艱、金融風險大規模暴露等嚴峻挑戰,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大力推動國企、金融、住房等領域改革,擴大開放加入WTO,在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穩住了經濟運行,還為2003—2007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穩中求進也是應對目前國內外不確定性的戰略思維。一方面,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未消除,全球經濟復甦依然疲軟;去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投資保護主義陰霾仍未消散;地緣政治衝突此起彼伏;非金融部門槓桿率仍在攀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可能衝擊全球金融穩定,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運行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仍然不少。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企業預期逐漸向好、市場信心不斷增強,金融風險有序化解。不過,經濟運行仍面臨下行壓力,內生增長動力還不夠強,金融領域「灰犀牛」風險依然存在。面對國內外環境可能存在的負向變化,需要有底線思維,通過穩中求進為可能出現的衝擊預留緩衝和騰挪空間。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預期增速目標一直堅持留有餘地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能穩中求進

穩中求進的基本前提是能「穩住經濟運行」。有一種錯誤的「硬著陸論」觀點認為,中國很難穩住經濟運行,不能穩中求進。在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情況下,這種「硬著陸論」仍在一定範圍內流行,根源在於忽視了中國的三大核心優勢,即後發優勢、體制可改革性優勢和大國優勢。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經濟可持續發展總體上靠技術進步和制度革新的雙輪驅動。後發優勢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構成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源源不斷的潛力。體制可改革性優勢為制度革新提供最重要的保障,使後發優勢所蘊含的潛力得以釋放。大國優勢則意味著較強抗風險能力,充足的「試錯」空間,為發揮後發優勢和體制可改革性優勢創造條件。

穩中求進有後發優勢的支撐。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仍屬於發展中經濟體。中國的技術、產業平均水平與世界技術、產業前沿仍有明顯差距,仍具較強後發優勢並蘊含了較大增長空間。即便世界技術、產業前沿拓展速度顯著降低,後發優勢的存在也可以保障中國具有保持相對較快技術進步速度的潛力。重要的是,一個國家政黨、政府是否具有穩定強大的執政能力、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是其發展的先決性條件,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可以確保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後發優勢所蘊含的潛力不斷釋放。有人擔心,與成功追趕型的較小型經濟體不同,超大經濟體後發優勢的釋放會受制於全球需求空間,中國塊頭太大,國際市場難以容納後發優勢的充分釋放。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既沒有認識到大國本身的內需可以構成巨大支撐,也沒有認識到中國正致力於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開放包容為特徵,以互利共贏為追求的「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希望通過促進全球增長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的共同發展來實現自身發展的集中體現。

穩中求進有體制可改革性優勢的保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制度唯有不斷革新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受特定利益群體的影響,任何一種制度本身都可能存在蛻化的自然傾向。另一方面,有益於過往發展階段的制度不一定能夠適應新的變化了的環境。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在體制可改革性方面表現出了明顯優勢。首先,中國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認識,也在全體中國人的腦海中打下深深烙印。其次,政治生態的淨化為改革提供了好的環境。改革的探索或實施需要有為幹部,需要政治領域的企業家。反腐的深入推進,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的營造,有利於將領導幹部的精力吸引到推動制度創新上,有利於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良好氛圍。最後,當前遇到的矛盾和挑戰也有利於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古今中外的改革實踐表明,改革共識較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不當觀念的束縛。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只有通過實踐的演進和現實的教育才能得以打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因素的弊端越來越充分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也就不言自明了。

穩中求進有大國優勢的護航。首先,大國抗風險能力較強。由於經濟體量大、內部市場大,在外部衝擊下,通常具有更大的迴旋餘地,經濟波動性相對較小。只要宏觀經濟政策不出現重大失誤,中國完全能夠應對和承受各類風險衝擊。其次,大國有利於釋放後發優勢。後發優勢釋放不是對國外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簡單照搬,也伴隨著大量的創新。總體而言,大國的創新生態相對較好。龐大的經濟規模及其伴隨的多樣性,為初創企業挑戰現有的大企業留下了更大的空間,保障了較強的企業縱向流動性,即創新型企業從小變大的可能性。最後,大國在體制可改革性方面更具優勢。當改革本身蘊含較大風險時,大國的幅員遼闊為改革試點提供了廣闊的「試錯」空間,有利於通過試點總結經驗,控制風險,降低成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之所以保持了較強的體制可改革性,正是由於充分利用了大國優勢,通過地方或局部改革試點實現了對改革風險及成本的有效管理。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沈曉明在海口專題調研時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蹄疾步穩推進自貿港建設馮飛參加海南日報海口12月9日訊(記者 況昌勳)12月9日,省委書記沈曉明、代省長馮飛就蹄疾步穩推進自貿港建設在海口進行專題調研,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重要論述摘錄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黨中央部署和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
  • 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二論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在12月18日至2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穩中求進」又一次被突出出來。會議指出,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
  • 習近平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論
    習近平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工作的方法論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57: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不久之後的12月9日,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他又強調,「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紮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穩」和「進」重點何在,相互什麼關係?
  • 一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丨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應該看到,儘管我省經濟運行態勢有「變」,但從全局、長遠和趨勢來講,「穩」是主基調、「進」是關鍵詞、「好」是總態勢。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增長穩定在7.8%左右,全口徑稅收收入、外資外貿、產業投資等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PMI指數連續六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就業總體穩定。
  • 湖南日報連續兩日刊發評論文章: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一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晨風最近一段時間,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特別是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轉型困難、中美經貿摩擦的持續升級、我國股市的震蕩波動,有人在焦慮,有人很茫然,也有人在「唱衰」。這樣的情緒或輿論,在湖南也有。
  • ...發表評論員文章:穩中求進是必須牢牢把握的工作總基調 四論學習...
    [青海新聞聯播]《青海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穩中求進是必須牢牢把握的工作總基調 四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精神 《青海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穩中求進是必須牢牢把握的工作總基調
  • 【思享家】準確理解和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9年工作總基調,仍然堅持「穩中求進」。如今,「穩中求進」作為經濟工作總基調,已連續強調八年。  八年來「穩中求進」總基調如何定調?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 求是社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
    原標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   今天是2017年元旦。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在這豪情滿懷、充滿希望的喜慶時刻,我們向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祝福!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大勢,回應實踐要求,全面貫徹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協力、苦幹實幹,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 黃泰巖:穩中求進是新形勢下做好全局工作必須堅持的總基調
    原標題:穩中求進是新形勢下做好全局工作必須堅持的總基調   經過多年持續穩定的中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明顯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同時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複雜性、多變性、艱巨性也明顯增強,經濟運行面臨一些新的矛盾和風險。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不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側重點和內涵就會不同。
  • [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這一成績的取得,與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密不可分的。  5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從國內看,我國發展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
  • 郭如才: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郭如才指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郭如才談到,對於為什麼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習總書記說得很明確,即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通過科學的方法貫徹各項大政方針。 回顧這幾年的工作實踐,郭如才表示,穩中求進的核心要義可以概括為三方面:一是保持戰略定力,就是遇到困難不要慌張。
  •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沉下心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沉下心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記者 徐飛鵬 王皓)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12月22日、23日召開。全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今年工作,研究部署明年任務。市委常委會主持會議。市委書記蔡奇講話。   全會指出,今年是北京市極不平凡的一年。
  • 沈曉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蹄疾步穩推進自貿港建設
    本報海口12月9日訊(記者況昌勳)12月9日,省委書記沈曉明、代省長馮飛就蹄疾步穩推進自貿港建設在海口進行專題調研,要求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急不得也慢不得的態度穩步高效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 切實增強民生福祉
    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重要精神指導,曲靖市全面總結「十三五」成效,科學擬定「十四五」奮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切實增強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曲靖市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穩價保供持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國家統計局曲靖調查隊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曲靖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100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1元。
  • 習近平明確下半年中國經濟總基調: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
    「保持戰略定力,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7月21日、24日,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黨外人士座談會與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相繼在北京召開,習總書記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穩」與「進」的內在聯繫。
  • 劉偉:2020年宏觀經濟政策的總基調需要繼續堅持貫徹穩中求進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發展、思政課、黨的領導、危廢管理、理論普及工作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偉:2020年宏觀經濟政策的總基調需要繼續堅持貫徹穩中求進】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理事長劉偉指出,2020年宏觀經濟政策的總基調需要繼續堅持貫徹穩中求進。「穩」首先是穩增長,防止經濟增長出現大起大落。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 穩中求進
    不久之後的12月9日,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他又強調,「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紮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穩中求進」,「穩」和「進」重點何在,相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