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一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晨風
最近一段時間,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特別是經濟發展進程中的轉型困難、中美經貿摩擦的持續升級、我國股市的震蕩波動,有人在焦慮,有人很茫然,也有人在「唱衰」。這樣的情緒或輿論,在湖南也有。
毋庸置疑,當前經濟運行在保持總體平穩的同時,也呈現「穩中有變」的新情況。「穩中有變」的不確定性因素主要來自外部環境的明顯變化,尤其是美國挑起的經貿摩擦帶來諸多負面衝擊。我省那些以美國為主要貿易對象的企業,不同程度面臨產品出口受阻、進口成本增加、項目合作面臨變數等風險挑戰。如若經貿摩擦繼續加碼,受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停產減產的傳導影響,還可能積累就業風險。從內部看,經濟結構和投資結構仍處在調整期,淘汰落後產能、強化環保約束、防範化解金融和債務風險等都會對經濟帶來影響。
對這些困難與挑戰、阻力與變數,我們既不能遮掩迴避、視而不見,也不能一葉障目、驚慌失措,更不能病急亂投醫、亂了自己的陣腳。越是挑戰嚴峻、困難重重,越要處變不驚、從容應對,越要有一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境界與定力。
應該看到,儘管我省經濟運行態勢有「變」,但從全局、長遠和趨勢來講,「穩」是主基調、「進」是關鍵詞、「好」是總態勢。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增長穩定在7.8%左右,全口徑稅收收入、外資外貿、產業投資等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PMI指數連續六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就業總體穩定。這些都說明,全省經濟運行的「基礎大盤」紮實牢固,有條件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踐一再證明,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堅定正確,省委年初提出的目標措施切合實際。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往前走。重中之重,就是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扎紮實實把湖南的事情辦好。
穩中求進首先要看就業穩不穩。「穩」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速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就業上。只要有比較充分的就業,有不斷增加的居民收入,那就表明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前三季度,我省城鎮新增就業65.43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3.47%;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4萬人,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登記失業率為近年來最低。事實說明,中美經貿摩擦對我省就業的衝擊沒有想像中那麼大,農民工集中返鄉回流的現象也沒有出現。伴隨「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創業帶就業等措施的落地見效,我省還將創造更大就業空間,可以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穩中求進要看產業穩不穩。今年以來,我省基建投資增速持續放緩,這既與我們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有關,更是調結構、促轉型的積極成果。通過實施「產業項目建設年」,全省上下把主要精力放到抓產業、抓項目上來了。一個突出亮點是,產業投資尤其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1-8月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3.6%,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4.4%。同時,引進或新開工建設了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只要夯實築牢產業這個根基,我省經濟就有抵禦壓力的韌性和後勁。
穩中求進要看消費穩不穩。前三季度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左右,總體保持平穩。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我省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6041.5萬人,實現旅遊收入357.2億元,分別增長15.3%和18.8%。這表明,我省市場迴旋餘地大、消費需求潛力大,能夠對衝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穩中求進要看人心穩不穩。人心是最大的力量,人心穩則預期穩、信心增,最終促進經濟穩。調查顯示,我省中小微企業信心指數已連續10個季度處於擴張期間,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的比例也在上升。這意味著,對宏觀形勢企業有信心、市場預期穩。更重要的是,全省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正能量。
這些經濟基本盤的「穩」,正是我們從容應對困難挑戰的定力所在、底氣所在。只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堅持以「進」促「穩」、以「穩」應「變」,是能夠推動全省經濟行穩致遠的。當然,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度」也很重要。抓工作,看不到問題存在、做不到及時應對固然不行,但杞人憂天、反應過度同樣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我們講「穩」,不是消極應對、坐等觀望,而是要把該穩的堅決穩住,處理重大敏感問題要像走鋼絲一樣穩慎;我們講「進」,不是衝動蠻幹、急於求成,而是該進的要積極進取,平衡工作的節奏和力度,把時、度、效結合起來。這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聚焦主要矛盾和問題,進行精準施策、個性化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那一套,切實做到見事早、反應快、工作細、出手準。
路線和政策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堅持穩中求進,各級幹部的精氣神是「定盤星」。經過前一階段的巡視整改,各級幹部明顯增強了踐行新發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需要各級幹部把這種好的精神狀態保持下去,進一步轉變作風、深入基層,多到經濟工作一線抓調研、聽民意、察實情,方方面面情況都要心中有數、瞭然於胸;著力在優化服務、精準幫扶上下功夫,針對發展所需、改革所急、穩定所憂、企業所盼的突出問題集中攻堅、對症下藥,增強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敏感性、預見性、適應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面對困難挑戰,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定力比財富更寶貴。湖南人素有「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有「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硬仗」的韌勁。只要我們穩住心神、埋頭苦幹,就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挑戰,贏得發展的先機和主動。
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二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晨風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經濟運行同樣如此,不會總是風和日麗,也會有浮雲飄過甚至面臨風霜雨雪的時候。越到這個時候,撥雲見日、登高望遠就越顯重要。
現在,方方面面都很關注股市震蕩波動、中美經貿摩擦、經濟轉型矛盾、實體經濟困難等問題,由此也冒出了一些錯誤觀點和論調。經濟運行中「穩中有變」的新情況,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迷霧」「浮雲」。如果僅從一時一事看,可能會感覺困難重重,一旦從多個角度想,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一時看長遠、跳出困難看機遇,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正所謂「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從一個歷史進程中去分析把握中國經濟,不僅能夠見「危」知「機」、見「微」知「著」,還能看到光輝燦爛的前景,對經濟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這種信心,首先來自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制度優勢。回望改革開放40年,我們遇到的國際國內風險挑戰不是一次兩次了,從來就沒有什麼平平穩穩、安枕無憂的時刻,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也從來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當前碰到的一些困難,都是暫時的。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之源、底氣所在。
發展前進無坦途,歷經風雨見彩虹。現在的這些困難挑戰,我們以前都經歷過,有的甚至比現在遇到的情況更嚴峻、更複雜。一路走來,我們不僅沒有被擊倒,反而積累了駕馭複雜局面的寶貴經驗。這也是我們有信心應對一切困難的資本。
可能有的同志擔心,現在的經濟困難會不會波及就業進而影響老百姓手中的「飯碗」?這個問題,我們以前遇到的壓力更大,但最終有效化解了。改革開放伊始,面對1600萬知青返城帶來的就業壓力,我們黨大膽解放思想,向市場「開口子」,設計「政府勞動部門介紹就業、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政策,渡過了難關。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面對超過6000萬國企職工下崗帶來的就業衝擊,我們黨通過發揮市場力量、鼓勵職工創業、推進社保制度改革等舉措,使大部分國企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
也可能有的同志疑慮,近期股市大幅波動是不是說明資本市場大有問題?這也要歷史地看。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但正在成為最有投資價值的市場,這是總的趨勢。過去我們也經受了多次震蕩波動,無論是2001年至2005年自最高點2245點降至998點的歷史低位,還是2007年後的下跌、2015年的「股災」,每一輪考驗都推動股市走向成熟、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不斷增強。近期的股市波動下滑,也是在調整、出清中走向規範、健康,為長期發展創造機會。同時,政府也在以改革開放創新來穩定、提振信心,相信投資者也會總結經驗、理性判斷。
還可能有的同志在想,不斷升級的中美經貿摩擦會不會逆轉我國經濟發展的勢頭?把這個問題的困難估計得充分一點可以理解,但因此憂心忡忡則沒有必要。我們在對外開放過程中沒少碰到過貿易摩擦,中國的打火機、鞋類、鋼材等都曾遭受過西方國家徵收反傾銷特別關稅,造成了局部影響,個別西方國家在外貿中人為設置技術壁壘,在高新技術上一直卡我們的脖子,也從來沒有阻止我們創新的步伐。我們就是在封鎖、圍堵中發展壯大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我們是受過重大考驗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沒有對我國經濟造成傷筋動骨的影響,反而我國經濟每次都是最早走出危機的,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引擎」。現在我國已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產業體系完備,抵禦風險的能力空前增強,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可控可防。歷史將證明,川普的算盤打錯了。
除了黨的領導、歷史經驗,我們應對風險衝擊有紮實的現實基礎。經濟基本面「穩」、發展韌勁足、市場迴旋餘地大、經濟增長動力強,提升了我們應對衝擊挑戰的底氣和抗壓能力。
這些年,我省的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交通、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教育、醫療、環保等群眾揪心問題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經濟長期發展有了穩穩的「壓艙石」。今年以來,我們全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紮實推進「三大攻堅戰」,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化解了一些風險隱患,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顯著增強。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五個強省」「四個基地」,既有現實支撐,又在不斷推進,並不是「畫餅充飢」、空中樓閣。
這些年,我省的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從農業看,通過建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推進「百千萬工程」、實施全域旅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加強,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正在由產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克明面業、果秀、金浩、長康等糧油品牌走向全國。農業穩了,湖南經濟的大局、全局就穩了篼、固了樁。從工業看,我們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停了一批非煤礦山、小煤礦、小冶煉、煙花爆竹、造紙廠、粘土磚廠等企業,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推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好轉。同時,加快推進位造強省建設,推動20條新興優勢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促進了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無論是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兩「山」競秀,長沙麓谷、株洲動力谷、湘潭智造谷三「谷」爭雄,還是華菱鋼鐵的「華麗轉身」、以「三一」和中聯為代表的工程機械產業邁向智能化數位化的「蝶變」,都凸顯了湖南經濟質的提升。
這些年,全社會創新創業蓬勃興起。儘管外部環境在變,但湖南推改革、促開放、強法治、優環境的步子沒有放緩,創新創業的氛圍空前濃厚。2000年以來,全省研發經費規模擴大了28.5倍、年均增長22%;高考升學率由50%左右躍升至86%,自主創新能力和勞動者素質的不斷提高,極大增強了我省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大批學子跨出山門、走進大學,一批人才走向世界,同時越來越多人才回到家鄉,特別是大批湖南人走出去創業,歷盡千辛萬苦,在淬鍊中成長為創新務實的企業家,帶著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回到家鄉、投資興業,興起了產業、帶動了創業、促進了創新。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我省經濟向好的發展勢頭不會被打斷,更不可能被逆轉。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堅定不移辦好湖南自己的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美好願景也會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