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7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在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連日來,全國各地前往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的黨員群眾絡繹不絕,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澎湃新聞推出「一大會址」日記,派出記者常駐中共一大會址,近距離觀察、感受、記錄會址每天的新聞,講述一大的紅色故事,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來自江蘇淮安的王先生在一大會址瞻仰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駐一大會址報導組記者 何穎晗 圖
4月1日,星期日,晴。
走進一大會址紀念館專題展廳時,來自江蘇淮安的王先生與妻子相視一笑,「這是咱們的周總理啊。」
3月5日,《周恩來在上海》文物史料展在一大會址專題展廳開展。展覽選取了123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以時間軸和專題板塊的形式,回顧了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指揮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周公館開展廣泛的愛國民主統一戰線、指示上海地下黨堅持鬥爭開闢第二條戰線,到建國後對上海的經濟、國防、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指導與關心。
「我們家就在離周總理故居不遠的地方,剛才一進門,看到這個展覽,太親切了。」王先生說,自己與妻子在前一天(3月31日)從淮安坐火車到上海,因公出差,工作結束後準備4月1日下午回淮安。回家前,夫妻倆決定來一趟一大會址。
「周總理為了革命事業,家鄉顧不得回。我很小的時候,便聽父輩們說到上海的一大會址,這是革命的聖地。身為有著20多年黨齡的黨員,這一站是必須來的。」王先生的語氣柔和中不乏堅定。
因為從小受到紅色文化的薰陶,王先生稱自己對文史方面一直富有興趣,喜歡研究,工作之後從事的職業也是與黨史研究相關。他記不清自己來過多少次上海,過去從書本、從影視資料都無數次看到過一大會址,但是「百聞不如一見」。「來到這個地方,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同時也是檢查自己過去的言和行,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共產黨員,激勵自己在今後的日常工作中,繼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
同樣有著20多年黨齡的韓阿姨,來自貴陽,一進到紀念館,她便站在黨旗前,重溫入黨誓詞。她在展廳裡慢慢踱步,看得仔細。韓阿姨稱,雖然退休已經十年,但是自己對黨的認識和情感一點沒有改變。由於此前從事檔案工作,基於自己的工作性質,督促自己更想進一步了解黨的歷史。
遊客在一大會址前合影留念
「時常問自己,沒有當時這些先輩的奮鬥,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是怎樣?所以到這兒來,感覺心情不一樣,能有今天,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奮鬥分不開。」韓阿姨感嘆地說,當自己站在黨旗下再次宣誓的那一刻,她真的感覺自豪,精神上又有了新的目標,「這種感覺是發自內心的,騙不了人的。之前我也來過,但是時間匆忙,這次就想細緻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