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傳》⑩ | 文豪遲暮,精神永存

2021-02-07 十點人物誌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魯迅傳》。

 

昨天,我們讀到魯迅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卻擺脫不掉「五四時期」的思想立場。既然「志不同,道不合」,魯迅自然也就選擇了繼續走自己的路。

 

那麼,遲暮的魯迅還會做些什麼事呢?一代文豪兼鬥士的他,最終結局又當如何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文豪遲暮

 

魯迅老了,而且身體越來越差。自從1928年5月那場大病以後,他經常發燒、咳嗽,開始還能靠服藥抑制,後來服藥也不行了。

 

1936年春天,他的體重降到三十八公斤。即使穿著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也抵擋不住一陣微風。

 

有一次朋友聚會,與他交往並不多的一位美國記者憑直覺發現他的健康狀況非常糟糕。她請來當時上海最好的一位肺病專家作診斷,醫生在仔細檢查之後,神色嚴重地說:「魯迅的肺病非常嚴重,倘是歐洲人,五年前就會死掉了。」

 

到這一年夏天,魯迅甚至連陪客人吃完一頓飯的力氣都沒有了。衰老不只是一種生理現象,它更是一種心理現象。隨著健康狀況的惡化,魯迅心理上的衰弱也日漸明顯。

 

他對物質生活條件的依賴,越來越大了。有一次,幾個朋友鼓動許廣平參加社會活動,許廣平也怦然心動,似乎是想答應。但魯迅竟當著朋友們的面,沉下臉來說:「廣平,你不要出去!」

 

他何嘗不知道男女平等的道理,也何嘗不了解許廣平那熱心社會活動的性格,要她整日在家裡照料自己的生活,她會覺得多麼憋氣。

 

可是,魯迅已經離不開女人對他的照料,已經無力獨自填補「放許廣平跨出家庭之後的生活空白」了。

 

從青年時代起,魯迅一直扮演一個被別人依賴的角色。可是,他現在成了一個依賴者,再要維持原先的角色,就非常吃力。

 

在三十年代初,他還沒有明顯感覺到這一點。與人談論自己攬妻攜子的新生活,口氣相當自信,但他很快就感覺力不從心了。

 

譬如在經濟上,他肩上的擔子太重,以至屢次嘆氣說以前沒有積下足夠的錢。四面招呼、扶老攜幼的壓力,在心理上令他難以承受。

 

這自然使他苦惱,於是,他一面行著孝子慈父的苦役,一面又忍不住發牢騷。然而,他這許多牢騷和不滿,大都只在嘴上說說、心裡想想,並沒有真將這些擔子從肩上卸下。

 

人誰無死

 

對自己的衰老,魯迅是非常敏感的。在與許廣平同居的最初幾年裡,這幾乎成為他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他甚至不願意多聽別人談論他的病,他覺得這種談論是對他衰老的一種提示。

 

但是,忌諱也好,不願聽也罷,衰老本身不會停止,它一天一天發展著。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示出來,逼得他又不能不承認它。

 

儘管魯迅強自振作,不肯承認自己病得嚴重,心裡卻很清楚,自己的生命之路,是快要走到盡頭了。

 

1936年5月,魯迅拿著瞿秋白的遺著《海上述林》,對許廣平說:「這一本書,中國沒有這樣講究地出過。雖是紀念瞿秋白,其實也是紀念我。」就在有意無意之間,魯迅流露出心底的不祥預感。 

▲ 魯迅與瞿秋白

 

一個人自覺臨近了人生之路的盡頭,就不免要時時回首,反觀那已經走過的路。魯迅又向來有一種特別的脾氣:對將來不確信,對現實太困惑。

 

1936年,魯迅生命之路的盡頭已經向他呈現得非常清晰了,他決定再次用筆來記下自己的回憶。

 

從這一年的二月到四月,只要能從病床上爬起來,他就努力地寫,《我的第一個師父》、《這也是生活》、《死》,還有《女吊》,一口氣寫了四篇。

 

這些文章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他行將走到終點時的感悟,是他借著「死」的盾牌,對這個世界發出的最後評判。

 

倘若沒有走到這一步,他是不會有這樣的體會,也寫不出這樣的回憶的。

 

在生命的終點處,他終於悟透了人生,或者說,他終於相信了自己對人生的這一種領悟。

 

他一輩子自見於社會和民族,就在自以為是退縮在個人天地裡的時候,他其實還是被某種身外的價值羅網籠罩著。他向社會奉獻的,哪裡只是文章和思想,他分明是將全部的個人生活,以及對於人生的領略和品嘗,統統交了出去!

 

人生之路的盡頭,自然是死。

 

1936年10月18日凌晨,魯迅的氣喘病突然發作。他捱(ái)到天明,仍撐持著寫下一封簡訊,由許廣平帶去內山書店,並在那裡打電話,請來了醫生。

 

他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話也不能說,只是不停地流汗。醫生和看護的人用了各種辦法,都不能緩解病情。

 

這一天晚上,許廣平每次給他揩(kāi)汗,他都緊握許廣平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己的生命。可是,生命是握不住的,它會在你的指尖一滴滴流逝。第二天凌晨六時,魯迅先生終究是與世長辭了。 

 

民族脊梁

 

在苦苦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後,他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那盡頭是一個字:死。

 

他這一生,從稍懂人事的時候起,就不斷陷在處處碰壁的困窘當中。他不斷地奪路而走,卻又總是面臨新的窮途和歧路。

 

因此,人生的種種滋味當中,他體會最深的正是那種從光明背後,又發現黑暗時的悲哀。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向那「黑暗的悲哀」屈膝低頭過。

 

他這一生,有過指點江山的慷慨激昂,有過初嘗愛情的興奮歡愉,也有過讀者對他的追捧熱愛,更有過獨自在心裡咀嚼人生的悲哀。

 

也許魯迅早已看清自己的命運,但他不願意正視它。終其一生,他大概都是一個竭力要拒絕命運的人。

 

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魯迅的一生是不是像極了孔子的一生呢?在他身上,我們是否看出了屈原、諸葛亮等先賢的影子呢?不錯,他們都是一路人,一種在庸人眼中看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人」,而這樣的人不正是「民族的脊梁」嗎?

 

結語

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生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魯迅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詮釋了自己所說的這段話,他是一個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的文壇巨匠。

 

在先生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不倒的不朽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們,《魯迅傳》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本書是否讓你了解到一個與你心目中形象不同的魯迅?你覺得魯迅先生的一生,到底是幸還是不幸?讀完這本書,你對魯迅先生有了什麼新的看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感悟。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點擊文章結尾右下角的六角星按鈕,給我一個「好看」。

 

主要參考資料:王曉明《魯迅傳》

 

相關焦點

  • 一代文豪魯迅沒有留下長篇小說,是由於他的文學精神所致
    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 中國偉大的文豪——魯迅先生
    魯迅是筆名原名周樹人。魯迅出生在一個鄉紳家庭,祖父犯案入獄,父親久病不起 家道中落。幼年魯迅奔波於當鋪和藥鋪之間……。父親去世讓魯迅對中醫和當時中國落後的醫學留下深刻的印象。母親積極鼓勵他求學謀取功名。他先後求學於南京水師學堂、江南陸軍學堂、採礦業。
  • 兩大文豪跨時空對話:魯迅與夏目漱石「相會」紹興
    魯迅與夏目漱石,一位是中國現代被譽為「民族魂」的偉大作家,一位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國民大作家」。兩人雖然從未見過面,卻有著奇妙的緣分。無獨有偶,1918年魯迅也是在相同的年齡發表了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此外,魯迅曾經在日本東京居住過的「伍舍」,正是夏目漱石居住過的地方。魯迅很早就將夏目漱石的作品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對夏目漱石有很高的評價。他稱其「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可見,夏目漱石對魯迅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
  • 王朔評判魯迅:不是世界文豪,沒聽說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
    大多數人都是從課本上深切接觸魯迅的,所認識到的外界對魯迅的評價也都是極為正面、高度讚揚的。王朔對魯迅的評價則不然,雖夾雜些個人的情感色彩,但部分文字還是比較耐人尋味的,王朔對魯迅的「批評」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部分。
  • 魯迅公園明天將重新開門 世界十大文豪「齊聚」
    東方網8月2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閉門改造一年的魯迅公園明天將重新開門,昨天記者再度來到園內探營,發現與兩周前相比,莎士比亞、託爾斯泰等十位國外文豪雕像也已落成,這些西方文學巨匠與魯迅先生這樣一位東方文學大師彼此交相呼應,令公園更添文化氣息。
  • 中國十大文豪,蘇軾第一無可厚非,魯迅上榜
    華夏大地,中華文明5000年載,大詩人多的是,可是大文豪卻是少數,所謂文豪,就是有文識才學,還有豪情,文豪就是如此,在這5000多年的歷史中,他們的文章,詩句總是在感染我們,雖然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可是這裡不是比什麼文武,而是文豪,請看清楚,這是文豪,不是什麼比試誰的文章寫的好
  • 不斷轉變的魯迅,最終成為了一代文豪
    在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書的10篇文章中,魯迅先生在前面6篇中記敘了自己多彩的童年。在他的童年,也有歡樂的時光,也有這煩惱。這些歡樂和煩惱構成了他多彩的豐富的童年生活。然而人終究是會成長的,在魯迅的成長過程中有幾次轉變,最後使他成為了一文豪,這些轉變被記錄在他的《朝花夕拾》的後4篇中,這四篇文章分別是《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範愛農》。
  • 魯迅八大金句:民國時期的段子手,最會懟人的文豪!
    魯迅八大金句:民國時期的段子手,最會懟人的文豪!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魯迅先生,我們熟悉他的文章熟悉他的為人和精神。從小到大他都是我們思想的啟蒙者,一直都陪伴在我們的課本之中,他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偉人,也是這個時代,不可磨滅的一種精神,是一種民族魂熠熠生輝在這個時代。他在文學方面的著作為我們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思想讓許多人覺醒,讓迂腐的人變得不再麻木不仁,讓自私虛偽的人變得真誠善良。或許大家並不知道的是,私底下的魯迅其實是一個「當紅段子手」,被圈內人稱之為民國時期最會「懟人」的文豪。
  • 一個多小時吸引60萬網民「打卡」,這裡將成為魯迅先生偉大精神的永存之地、弘揚之地
    本屆魯迅文化周活動將包括「魯迅紀念日公眾紀念活動」等追憶活動,舉辦魯迅精神對話會等研討活動,開展「魯迅小道」專場尋訪活動等,並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據悉,開幕第一天的兩場線下活動,就吸引了近60萬名網民圍觀。「應該講,是魯迅精神和先生的力量將我們召喚在一起,魯迅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上海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中,成為先進文化的一個標誌。」
  •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
    電影《阿Q正傳》演員現狀:阿Q精神永存,但嚴順開永遠離開了我們阿Q精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裡的一個人物。在劇中他扮演的阿Q是一個以打短工為生,姓氏被剝奪,求愛也是一個笑話,他雖本質淳樸,踏實肯幹,但思想上愚昧不堪,不思進取,靠本能容忍苟且著活著,以「精神勝利法」麻醉自己,鼓勵自己,去欺負更弱小的像小尼姑、小D那樣的人。這樣的阿Q形象被他生動活潑的刻畫出來了。再也沒有人能勝任這個角色,這位很敬業很負責很認真的老前輩離開了我們,享年八十歲。願他一路走好。
  • 兩位世界文豪 魯迅故鄉紹興跨時空「對話」
    對話現場概況:  魯迅先生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秘書長周令飛在致辭中說,中俄兩國人民有著源遠流長的友好情誼,魯迅與託爾斯泰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他們有著多重的相交與契合,他們的精神相聯繫,他們是中俄兩國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學習、友好交往的縮影和象徵。
  • 魯迅先生:我不僅是文豪,還是土豪,學醫掙不了錢!
    導讀:魯迅先生:我不僅是文豪,還是土豪,學醫掙不了錢!要說到民國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人物,魯迅只是筆名,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不僅對當時社會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於後世也是影響深遠。
  • 如何評價中國偉大文學家魯迅入選世界十大文豪被質疑事件?
    如何評價中國偉大文學家魯迅入選世界十大文豪被質疑事件?不知何時起,網上有一個「世界十大文豪」有說法,排名如下:1.關於這個榜單,有些人不淡定了,他們覺得魯迅上不了榜。除了魯迅被踩得最厲害,拜倫、泰戈爾、高爾基也都受到質疑。他們的理由是:既然有拜倫,雪萊怎麼不上榜?泰戈爾只在亞洲有影響,也可以?高爾基遭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衝撞。
  • 淺談魯迅文集之一件小事——文豪的自我批判
    故事發生在民國六年冬天,魯迅到京城生活也已經六年了,因為生計原因,魯迅不得不在的大風天出去尋找工作,好不容易僱了一輛人力車,就在剛進S門的時候,道路一邊突然竄出一個老女人,雖然車夫急忙轉向減速讓開了道,但還是掛到了老女人的衣服,老女人也在魯迅的目光中緩慢的倒地,老女人聲稱自己摔到了,在魯迅看來這顯然就是一樁碰瓷事件,魯迅催促車夫不要理她,而車夫卻置若罔聞,扶起了老女人走向了巡警分駐所(
  • 上海百年魯迅公園將重開 世界十大文豪雕像落成
    據魯迅公園園方介紹,在魯迅公園登記備案過的晨練文體團體有50支左右,共約4000人。  為避免重新開園後可能出現的爭搶地盤情況,園方於前天邀請了部分晨練團隊代表提前參觀公園。昨天上午9點半,第二批受邀請的文體團隊代表陸續來到魯迅公園,在公園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公園,了解改造後公園的大致情況。10點整,文體團隊的代表們來到茶室,在園方的組織安排下展開座談。
  •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
    另一方面,魯迅也在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他曾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求能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肯什麼陪襯也沒有。」對此他在介紹寫小說經驗時也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 六年級第27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筆記,魯迅精神薪火相傳!
    1949年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和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 以魯迅精神畫魯迅
    馬克  在我國當代畫壇上,裘沙、王偉君夫婦是兩位專門學習、研究魯迅,並且獻身魯迅事業,以魯迅精神畫魯迅的傑出畫家。近三十年來,他們不辭艱辛,鍥而不捨,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實踐,共創作出了表現魯迅偉大形象,解讀魯迅著作的美術作品一千餘幅。  今年,欣逢魯迅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他們又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世界之魯迅》畫展。
  • 電子遊戲《魯迅群俠傳》:當「魯迅」成為一個IP
    2016年是魯迅逝世八十周年,一整年媒體界、出版界、話劇界、展覽界都在忙著以各種方式紀念魯迅、再現經典。然而,在致敬如火如荼的時候,橫空殺出一款電子遊戲——《魯迅群俠傳》。遊戲界也趕著八十周年來向大師致敬嗎?還是僅僅把魯迅變成了一個IP,進而成為快速消費品?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 魯迅的價值被西方重新發現
    原標題: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 魯迅的價值被西方重新發現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 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 ·就方法論而言,新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魯迅研究專著和傳記各有側重,但都可以歸到文化研究的理論和範式中 ·魯迅不僅是世界級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