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閱讀《魯迅傳》。
昨天,我們讀到魯迅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卻擺脫不掉「五四時期」的思想立場。既然「志不同,道不合」,魯迅自然也就選擇了繼續走自己的路。
那麼,遲暮的魯迅還會做些什麼事呢?一代文豪兼鬥士的他,最終結局又當如何呢? 讓我們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文豪遲暮
魯迅老了,而且身體越來越差。自從1928年5月那場大病以後,他經常發燒、咳嗽,開始還能靠服藥抑制,後來服藥也不行了。
1936年春天,他的體重降到三十八公斤。即使穿著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也抵擋不住一陣微風。
有一次朋友聚會,與他交往並不多的一位美國記者憑直覺發現他的健康狀況非常糟糕。她請來當時上海最好的一位肺病專家作診斷,醫生在仔細檢查之後,神色嚴重地說:「魯迅的肺病非常嚴重,倘是歐洲人,五年前就會死掉了。」
到這一年夏天,魯迅甚至連陪客人吃完一頓飯的力氣都沒有了。衰老不只是一種生理現象,它更是一種心理現象。隨著健康狀況的惡化,魯迅心理上的衰弱也日漸明顯。
他對物質生活條件的依賴,越來越大了。有一次,幾個朋友鼓動許廣平參加社會活動,許廣平也怦然心動,似乎是想答應。但魯迅竟當著朋友們的面,沉下臉來說:「廣平,你不要出去!」
他何嘗不知道男女平等的道理,也何嘗不了解許廣平那熱心社會活動的性格,要她整日在家裡照料自己的生活,她會覺得多麼憋氣。
可是,魯迅已經離不開女人對他的照料,已經無力獨自填補「放許廣平跨出家庭之後的生活空白」了。
從青年時代起,魯迅一直扮演一個被別人依賴的角色。可是,他現在成了一個依賴者,再要維持原先的角色,就非常吃力。
在三十年代初,他還沒有明顯感覺到這一點。與人談論自己攬妻攜子的新生活,口氣相當自信,但他很快就感覺力不從心了。
譬如在經濟上,他肩上的擔子太重,以至屢次嘆氣說以前沒有積下足夠的錢。四面招呼、扶老攜幼的壓力,在心理上令他難以承受。
這自然使他苦惱,於是,他一面行著孝子慈父的苦役,一面又忍不住發牢騷。然而,他這許多牢騷和不滿,大都只在嘴上說說、心裡想想,並沒有真將這些擔子從肩上卸下。
人誰無死
對自己的衰老,魯迅是非常敏感的。在與許廣平同居的最初幾年裡,這幾乎成為他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他甚至不願意多聽別人談論他的病,他覺得這種談論是對他衰老的一種提示。
但是,忌諱也好,不願聽也罷,衰老本身不會停止,它一天一天發展著。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示出來,逼得他又不能不承認它。
儘管魯迅強自振作,不肯承認自己病得嚴重,心裡卻很清楚,自己的生命之路,是快要走到盡頭了。
1936年5月,魯迅拿著瞿秋白的遺著《海上述林》,對許廣平說:「這一本書,中國沒有這樣講究地出過。雖是紀念瞿秋白,其實也是紀念我。」就在有意無意之間,魯迅流露出心底的不祥預感。
▲ 魯迅與瞿秋白
一個人自覺臨近了人生之路的盡頭,就不免要時時回首,反觀那已經走過的路。魯迅又向來有一種特別的脾氣:對將來不確信,對現實太困惑。
1936年,魯迅生命之路的盡頭已經向他呈現得非常清晰了,他決定再次用筆來記下自己的回憶。
從這一年的二月到四月,只要能從病床上爬起來,他就努力地寫,《我的第一個師父》、《這也是生活》、《死》,還有《女吊》,一口氣寫了四篇。
這些文章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他行將走到終點時的感悟,是他借著「死」的盾牌,對這個世界發出的最後評判。
倘若沒有走到這一步,他是不會有這樣的體會,也寫不出這樣的回憶的。
在生命的終點處,他終於悟透了人生,或者說,他終於相信了自己對人生的這一種領悟。
他一輩子自見於社會和民族,就在自以為是退縮在個人天地裡的時候,他其實還是被某種身外的價值羅網籠罩著。他向社會奉獻的,哪裡只是文章和思想,他分明是將全部的個人生活,以及對於人生的領略和品嘗,統統交了出去!
人生之路的盡頭,自然是死。
1936年10月18日凌晨,魯迅的氣喘病突然發作。他捱(ái)到天明,仍撐持著寫下一封簡訊,由許廣平帶去內山書店,並在那裡打電話,請來了醫生。
他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話也不能說,只是不停地流汗。醫生和看護的人用了各種辦法,都不能緩解病情。
這一天晚上,許廣平每次給他揩(kāi)汗,他都緊握許廣平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己的生命。可是,生命是握不住的,它會在你的指尖一滴滴流逝。第二天凌晨六時,魯迅先生終究是與世長辭了。
民族脊梁
在苦苦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後,他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那盡頭是一個字:死。
他這一生,從稍懂人事的時候起,就不斷陷在處處碰壁的困窘當中。他不斷地奪路而走,卻又總是面臨新的窮途和歧路。
因此,人生的種種滋味當中,他體會最深的正是那種從光明背後,又發現黑暗時的悲哀。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向那「黑暗的悲哀」屈膝低頭過。
他這一生,有過指點江山的慷慨激昂,有過初嘗愛情的興奮歡愉,也有過讀者對他的追捧熱愛,更有過獨自在心裡咀嚼人生的悲哀。
也許魯迅早已看清自己的命運,但他不願意正視它。終其一生,他大概都是一個竭力要拒絕命運的人。
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魯迅的一生是不是像極了孔子的一生呢?在他身上,我們是否看出了屈原、諸葛亮等先賢的影子呢?不錯,他們都是一路人,一種在庸人眼中看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人」,而這樣的人不正是「民族的脊梁」嗎?
結語
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生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魯迅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詮釋了自己所說的這段話,他是一個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的文壇巨匠。
在先生身上,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不倒的不朽精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們,《魯迅傳》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本書是否讓你了解到一個與你心目中形象不同的魯迅?你覺得魯迅先生的一生,到底是幸還是不幸?讀完這本書,你對魯迅先生有了什麼新的看法?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感悟。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點擊文章結尾右下角的六角星按鈕,給我一個「好看」。
主要參考資料:王曉明《魯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