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2020-11-25 佛教在線

馬祖道一禪師

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
曰。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
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師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2月28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作為唐代的禪門宗師,馬祖道一禪師對於中國禪宗特殊的應機施教的風格形成具有顯著的影響,現謹依有關文獻介紹禪師的相關著作和生平。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相關著作

南嶽懷讓尊者語錄

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廣錄

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宋.頤藏主集

馬祖道一禪師(709—788)

道一,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禪師,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家姓馬,後人尊為馬祖。他幼年依資州處寂出家,從渝州圓律師受具戒。開元中(735年頃),到衡山,結庵而住,整日坐禪。當時南嶽懷讓住在般若寺,見他很不凡,便去問他說:「大德坐禪圖什麼?」道一說:「圖作佛。」懷讓於是拿一塊磚在庵前石上磨。道一說:「師作什麼?」懷讓說:「磨作鏡。」道一說:「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道一因問法要。懷讓給以開示,最後說偈:「心地含佛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言下道一豁然契會,侍奉十年,才離南嶽。後在江西開堂說法,起初住建陽佛跡嶺,既而遷臨川,又遷南康龔公山,所至聚徒說法,創建禪林。大曆年中(766—779),住鍾陵(今江西進賢縣)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法嗣有百丈懷海、西堂智藏等一百三十九人,後各為一方宗主,散布天下。六祖慧能的後世,以道一的門葉最繁榮,禪宗至此而大盛。道一在洪州弘傳懷讓的宗旨,當時稱為洪州宗。道一的言行,後人輯有《馬祖道一禪師語錄》(又稱《大寂禪師語錄》,收入《古尊宿語錄》卷一)、《馬祖道一禪師廣錄》(收入《四家語錄》卷一)各一卷。

道一雖得法於懷讓,但其思想實淵源於曹溪,而對接機方面更有所開展。首先他根據六祖慧能的主張,倡導「即心即佛」,一切皆真;後來又恐人落於知解窠臼,於是進而倡導「非心非佛」。有一天他對大眾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後有一人問他:「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道一說:「為止小兒啼。」那人又問:「啼止時如何?」道一說:「非心非佛。」道一有個弟子名叫法常(752—839),聽到他說即心即佛,立即大悟,就到餘姚南七十裡大梅山去住。道一想了解他領悟的程度,派一個人去問他:「和尚見馬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法常說:「馬師回我道即心即佛。」那人說:「馬師近日佛法又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說:「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那人回去告訴道一,道一卻印可他說:「大眾!梅子熟也。」這都是從遮、表兩方面說明眾生心性與佛性無異的。

從是心是佛解釋出發,他更認為「道不用修,但莫汙染」。此即慧能傳懷讓「即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的思想進一步發展。他說:自性本來具足,只要在日常行事上於善惡兩方面都不沾滯,就喚作修道人。又說: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長在法性三昧之中,穿衣吃飯,言談應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都是法性;只為不了解返本還源,於是隨名逐相,起惑造業;假如能一念迴光返照,就全體都是聖心;假如能了解聖心,更無他事。因此他更具體地主張「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本來具足的聖心。悟得此心則行住坐臥、應機接物都是道,只須護持不染,更無別樣修持。這一思想對於後來修禪定的人起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慧海、法常、惟寬、景岑、從諗等都有平常心是道的一說。

又接機的方式,他和慧能有所不同。慧能作風甚為平實。處處透露真諦,而道一則機鋒峻峭,變化無方,卷舒擒縱,殺活自如。他的作略有打、畫地、豎拂、喝及蹋等。不外乎隨事截斷學人的情解,而使悟得本心。這方式經經弟子西堂智藏等的發展運用,遂開後世臨濟一宗的家風。

(黃懺華)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曆二月初一恭逢馬祖道一禪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3月19日(農曆二月初一日)恭逢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圓寂紀念日。馬祖道一,是中國唐代著名的禪師,漢州什邡(今四川什邡縣)人,俗家姓馬,後人尊為馬祖。他幼年依資州處寂出家,從渝州圓律師受具戒。開元中(735年頃),到衡山,結庵而住,整日坐禪。當時南嶽懷讓住在般若寺,道一於他坐下豁然契會後,侍奉十年,才離南嶽。
  • 3月6日(農曆正月十七)恭逢唐百丈懷海禪師紀念日
    -----百丈懷海禪師語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3月6日(農曆正月十七日)恭逢唐代禪宗百丈懷海禪師紀念日。唐洪州百丈山之大智禪師懷海,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他始創禪門的規式,即《百丈清規》,對於中國佛教的體制構建具有深遠的影響。
  • 農曆十二月十一日 唐代高僧、馬祖道一法嗣懷惲禪師圓寂日
    懷惲禪師入長安後,住章敬寺,故稱章敬和尚。(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30日,農曆十二月十一日,唐代高僧、馬祖道一大師法嗣章敬懷惲禪師圓寂紀念日。 懷惲禪師(756~816),唐代高僧,姓謝氏,泉州人。懷惲禪師於貞元初年禮馬祖道一禪師,嗣法傳教,後遊北方,卓錫太行山百巖寺,又稱百巖禪師。元和三年(808)奉召進入長安,於章敬寺毘盧遮那院中安置,故稱章敬和尚。元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懷惲禪師在長安章敬寺圓寂,春秋六十,敕諡號大宣教禪師,並立碑於寺門,賈島為文述德。
  • 2月12日(農曆12月25日)恭逢唐石頭希遷禪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2月12日(農曆12月25日)恭逢禪宗曹洞宗開宗祖師石頭希遷禪師圓寂紀念日。石頭希遷禪師是江西青原行思禪師的法嗣,唐武則天久視元年生,廣東肇慶府高縣人,俗姓陳,天生聰穎敏捷。同鄉村民畏怕鬼神,常以殺牛斟酒的方式來祭祠鬼神。希遷為了打破村民愚昧迷信的行為,就常將神祠搗毀,並救出將被村民宰殺的牛隻。
  • 11月28日(農曆十月初八)恭逢唐代一行禪師紀念日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11月28日(農曆十月初八)恭逢唐代一行禪師紀念日。一行禪師,又稱為僧一行,是我國古代科學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闡發者。
  • 1月24日(農曆12月25日)恭逢石頭希遷禪師紀念日
    石頭希遷禪師佛教在線消息 今日1月24日(農曆12月25日)恭逢石頭希遷禪師紀念日,作為禪宗曹洞宗開宗祖師,謹轉載介紹大師生平,以便於善友紀念與學習著作。行思禪師圓寂後,希遷禪師即遊化至衡嶽的南寺,於南寺東邊的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稱為「石頭和尚」。希遷禪師在南臺二十三年,教化許多弟子。之後,更前往湖南長沙大興禪風,與當時在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各據一方。希遷的禪法機峰簡捷,單刀直入,馬祖禪師稱其禪風為「石頭路滑」。有一天,馬祖座下的鄧隱峰禪師來向馬祖辭行,馬祖問他:「你要去那裡?」鄧隱峰答道:「到石頭和尚那裡參學。」
  • 農曆正月十七日 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
    2014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十七日,是馬祖道一法嗣、南嶽下第二世百丈懷海禪師圓寂紀念日。百丈懷海禪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百丈懷海(720~814),唐代高僧。俗姓王,福州人。
  • 6月9日恭逢唐淨土宗道綽禪師紀念日
    (引自道綽禪師《安樂集》)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6月9日(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恭逢唐代淨土宗祖師道綽禪師紀念日。道綽禪師,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大力提倡持名念佛,是隋唐之際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著有安樂集等傳世著作,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
  • 7月16日(農曆6月21日)恭逢唐慈恩智周大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7月16日消息  2006年7月16日(農曆6月21日)恭逢唐代慈恩宗智周大師紀念日,歷史上他於農曆的這一天入寂。智周大師為秉承玄奘大師開創的慈恩宗(唯識宗)傳統的學人,在他的教授下,他的一些海外弟子建立了日本法相宗,為慈恩一系的海外傳承,玄奘諸師重要著述亦賴以流傳不絕。現謹依中國佛教協會所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人物》的相關篇目,回顧智周大師的經歷和著作。
  • 10月22日(農曆九月初一)恭逢宋靈芝元照律師紀念日
    佛教在線10月22日消息 2006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初一日,恭逢宋靈芝寺元照湛然律師紀念日。靈芝元照律師,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是北宋時期弘傳律宗和淨土教的一位高僧。靈芝律師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常對門徒說:「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
  • 農曆十一月六日 唐代高僧藥山惟儼禪師圓寂紀念日
    藥山惟儼禪師,石頭希遷法嗣。(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4年12月27日,農曆十一月六日,唐代高僧藥山惟儼禪師圓寂紀念日。 藥山惟儼(751~834),唐代高僧,青原行思法系,石頭希遷禪師法嗣。絳州人,俗姓韓。十七歲時南下潮州,依慧照禪師出家。二十二歲,從南嶽衡嶽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師受具足戒。後參石頭希遷,密領玄旨。次參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
  • 農曆八月十一 唐代高僧南嶽懷讓禪師圓寂紀念日
    湖南南嶽磨鏡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 2014年9月4日,農曆八月十一,是唐代高僧南嶽懷讓禪師圓寂紀念日。俗家姓杜,是金州安康(即今陝西漢陰)人,又稱大慧禪師。十五歲時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慧能之高足,留侍六祖身邊有十五年之久,六祖圓寂之後,懷讓禪師始於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學說,遂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懷讓禪師之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之法系(稱「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
  • 12月13日(農曆十月二十三日)恭逢五祖弘忍大師紀念日
    ————《最上乘論(1卷)》〖 唐 弘忍述〗佛教在線消息 2006年12月13日(農曆十月二十三日),恭逢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圓寂紀念日。弘忍大師,俗姓周,湖北黃梅人,生於隋仁壽元年(601)。七歲時,從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為僧。他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禪。
  • 佛教紀念日:農曆正月初九 靈祐禪師圓寂紀念日
    湖南寧鄉溈山同慶寺佑祖塔院(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2013年2月18日,農曆正月初九,是溈仰宗初祖靈祐禪師圓寂紀念日。此後,到江西建昌縣西南馬祖禪師的墓塔所在地石門山泐潭寺,參禮馬祖禪師弟子懷海禪師,如魚得水,專心修習南宗禪法,深得懷海禪師的器重,位列參學眾人之首,成為以「平常心是道」著稱的洪洲禪系的法徒。憲宗元和末年,奉懷海禪師之命至溈山弘揚禪風,山民感念其德,建同慶寺。其後,相國裴休前來問道,聲譽大揚,學侶雲集。會昌法難時期溈山僧團被迫解散。
  • 農曆五月二日 雪峰義存禪師圓寂、《大菩薩藏經》始譯紀念日
    一、唐代高僧雪峰義存禪師圓寂紀念日雪峰義存禪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6月9日,農曆五月二日,是唐代高僧雪峰義存禪師圓寂紀念日。雪峰義存(822~908),唐代禪僧,又叫義存真覺禪師。
  • 今日農曆十月初一《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節日》卍
    感恩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頂禮三寶佛法僧摩訶薩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今日農曆十月初一藏曆天降月三十《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加持日》值此殊勝日:請諸位善男信女持清淨、廣大發心,依身、語意三門廣行吃素、放生
  • 農曆二月初五恭逢荊溪湛然尊者紀念日
    一無效精進之風。闕入門之緒。故言勤修苦行。非涅槃因。但禮念軌儀。文非不委。以散情昏重。想運難成。予因天台再有詳補。撮覽樞總。使隨言作念。隨念成想。一一瞻視。如對目前。庶時刻不虛。事法成辦。《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序》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初五)恭逢唐代天台宗高僧荊溪湛然尊者圓寂紀念日,湛然尊者,是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歲,遊浙東,尋師訪道,至十八年(730),於東陽遇金華方巖,示以天台教門並授以《摩訶止觀》等書,於是求學於臺宗八祖左溪玄朗
  • 3月23日(農曆二月初五)恭逢荊溪湛然尊者紀念日
    一無效精進之風。闕入門之緒。故言勤修苦行。非涅槃因。但禮念軌儀。文非不委。以散情昏重。想運難成。予因天台再有詳補。撮覽樞總。使隨言作念。隨念成想。一一瞻視。如對目前。庶時刻不虛。事法成辦。《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 序》 唐國清沙門湛然撰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3月23日(農曆二月初五)恭逢唐代天台宗高僧荊溪湛然尊者圓寂紀念日,湛然,是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宜興縣)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他年十七歲,遊浙東,尋師訪道,至十八年(730),於東陽遇金華方巖,示以天台教門並授以《摩訶止觀》等書,於是求學於臺宗八祖左溪玄朗
  • 1月10日(農曆11月22日)恭逢八思巴大師紀念日
    (彰所知論(2卷)〖元 八思巴造 沙羅巴譯〗)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1月1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恭逢八思巴大師紀念日。八思巴大師(1235-1280),又譯作帕思巴、帕克思巴、八合思巴、拔思發等,本名羅追堅贊。藏族政治家、佛學大師,藏傳佛教薩迦派第5代祖師,元代首任帝師。八思巴一生著述頗豐,有30多種,傳世之作有《薩迦五祖集》。
  • 3月4日(農曆二月初五)恭逢玄奘三藏法師紀念日
    玄奘三藏法師佛教在線3月4日消息 2006年3月4日(農曆二月初五)恭逢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三藏法師紀念日,作為唯識學的一代宗師,玄奘三藏翻譯了完整的《大般若經》及諸多的佛說經典、印度唯識學論典、阿毗達摩論典、及各種印度佛教論著,培養了眾多傑出的佛教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