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禪師像
譬如有人,於空曠回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為脫衣渡?為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餘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是故《經》(維摩經卷上意)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引自道綽禪師《安樂集》)
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6月9日(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恭逢唐代淨土宗祖師道綽禪師紀念日。道綽禪師,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大力提倡持名念佛,是隋唐之際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著有安樂集等傳世著作,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現謹依《中國佛教人物》一書介紹道綽禪師著作和傳記。
安樂集 (2卷)〖 唐 道綽撰〗
道綽禪師(562—645)
道綽禪師,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迦才《淨土論》卷下作并州晉陽人),是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他十四歲時出家,對《大涅槃經》特別有所研究,曾開講二十四遍。後於太原蒙山開化寺從慧瓚禪師(536—607)講究空理,對禪學有很深的造詣。
隋大業五年(609),他到汶水石壁玄中寺。寺為曇鸞所建立,他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為感動,於是即舍《涅槃》講說,修習淨土行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斷。並為信眾開講《觀無量壽經》約二百遍,詞旨明暢,辯才無礙。每當他講經散席,大眾歡喜讚嘆,念佛的聲音響徹林谷。他所住的玄中寺屬西河汶水之地,故後人又稱他為西河禪師。
道綽每日自己念佛,以七萬遍為限。他並廣勸道俗信眾稱念阿彌陀佛名,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槵子作數珠以為數法。他經常自己穿制念珠,送給四眾,教他們稱念佛號。教導信眾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向西方坐臥。有些不信淨土法門的人想加毀謗,但一接觸到道綽的風採都改容歸向。由於他熱忱弘化,當時晉陽、太原、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女都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四月八日,他曾大集道俗於玄中寺,祝佛陀降誕,將欲捨命而未遂。其後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曾驅車到玄中寺訪道綽,供養祈願。顯見道綽當時德望很高(見《金石萃編》卷八十四林諤撰《石壁寺鐵彌勒像頌碑》)。他七十歲時,忽然齔齒新生,一如童年,加以神氣清健,容光煥發,弘講淨業,滔滔不絕。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
道綽的著作,現存的有《安樂集》上下二卷(道宣《續高僧傳》的《道綽傳》中誤作為《淨土論》)。此外日本的《東域傳燈目錄》,別出他的《觀經玄義》一卷,現已不傳。
道綽淨土學的特色,是他重視經證。他在《安樂集》的卷首就說:「此所引用的經律論釋,多至四十餘部。其中常引用的除《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所謂淨土三經外,還引用有《大集》、《涅槃》、《華嚴》、《維摩》、《法華》、《般若》、《大悲》、《增一阿含》、《十地》、《觀佛三昧》、《十方隨願往生》、《法句》、《大乘同性》等經;《大智度》、《大乘起信》、《俱舍》、《往生》等論;以及此土曇鸞《贊阿彌陀佛偈》等。」由此可以窺見他的博學。但他志在闡揚淨土教義,並不講求著述形式,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因而迦才曾批評《安樂集》說:「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見迦才《淨土論》序)。
道綽主張教法應該和時機相應。他在《安樂集》卷上即根據《大集月藏經》所說:佛滅度後有五個五百年末法開始時期,主張應該修福懺除罪障,並認為念佛一門最為應機。他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淨土二門。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只有淨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淨土。所以他一生宣揚淨土法門。
關於淨土生因的問題,道綽主張以菩提心為其根本,以念佛三昧為其要行。並引天親《淨土論》「發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的說法以為證明。他更廣引諸經證明念佛三昧的不可思議功德,修此三昧必能見佛,命終之後即生佛前;又念佛三昧具足一切四攝六度。能消滅過去、未來及現在一切諸障。從他所引《般舟經》的「常念我名」及《觀佛三昧經》的「觀佛相好」文字看來,道綽的念佛三昧包含著稱名和觀念兩種念佛的意味。這和曇鸞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道綽的師承,他因見曇鸞碑文而歸向淨土,並非直接的傳承。他自己在《安樂集》卷下提到中國淨土的師承,曾舉了菩提留支、慧寵、道場、曇鸞、大海、齊朝上統(法上)六人,也沒有直接傳授的跡象。因此迦才《淨土論》稱道綽為大鸞法師三世之下玄孫弟子,是從曇鸞之法上的隔世關係而推想的。
受了道綽感化歸向淨土法門的有道撫、僧衍、善導、尼大明月等,而以善導為最傑出。道撫是長安洪福寺的名僧,特地到玄中寺訪問道綽,和他共修淨土行業,對於淨土教義的弘揚起了不少作用。他每和道綽相見,必指淨土為會。道綽死後三日,道撫聞訊嘆說:「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追矣。」即在像前叩頭懺悔,退就其坐而寂。
僧衍(597—642),并州汶水人。初念慈氏菩薩名,期生兜率內院。年九十以後遇道綽講《觀無量壽佛經》,始歸心淨土。每日早晨禮佛千拜,念佛萬聲。尼大明月,介州平遙人,也是在晚年六十歲時(貞觀初)遇著玄中寺道綽講《無量壽經》,教念阿彌陀佛。她從此在淨室念誦,同時傳教其妹少明月,亦同念佛。
善導於貞觀十五年(641)訪問道綽於玄中寺。道綽授以《觀無量壽佛經》並淨土教義。他後來到長安,盛唱念佛法門,極受道俗的敬信,成為綽以後唐代淨土教史上最傑出的人物。
(林子青)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