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犀牛娛樂原創
文|小機靈編輯|樸芳
前不久剛剛去世的著名導演吳貽弓先生,曾經在《朝花》雜誌上發表過一篇主題為「現實主義無法取代」的文章。文中他擺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電影應該堅定地走傳統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即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為現在的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說中國電影興盛於現實主義應該並不為過,早在中國電影誕生之初,許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創作者就通過鏡頭展現生活中殘酷的現實,態度或積極或批判,但整體而言還是宣揚正義與大愛,這種創作思路影響了後世無數的電影人。
改革開放之後,一批新生代導演更是以旺盛的創作活力,為影史貢獻了諸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和製作方專注於影片的商業性和娛樂性,忽視了影片本身的現實意義,現實題材影片發展陷入了瓶頸期。
不過近幾年,情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現實題材困局:
贏了口碑,輸了票房
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全面爆發、勢頭兇猛,在文藝創作中的比重逐漸增大。
從2018年初的《紅海行動》到後來的《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現實題材電影,廣泛的題材讓人耳目一新,內容的深化引起了極大關注。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檔中,《烈火英雄》更是憑藉類型差異和飽滿情緒突出重圍,票房口碑雙豐收。
國產電影回歸現實主義創作,是觀眾成熟化的表現。前幾年娛樂化、商業化、消費化的電影已經讓人審美疲勞,觀眾們大多不再願意為粗製濫造的影片買單,更需要貼近自身生活、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現實主義作品。
雖然好口碑好票房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數量在增多,但放在整個現實題材影片領域來說,其實還是佔少數。現實題材影片長期以來身處的困局是,雖然具有社會效益,但缺乏商業元素和精準的營銷,還是很難出圈,只能成為小範圍影迷群體內「精神食糧」。很多現實題材創作者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轉型去拍更商業化的作品。現實題材影片想邁過「叫好不叫座」這個坎,仍然需要行業的推動與改變。
其實商業化和現實題材並不衝突,《紅海行動》《烈火英雄》等影片的成功就是先例,就在最近,在愛奇藝上線的網絡電影《大地震》,也成為了其中的代表。這部影片突破傳統網絡電影偏好的仙俠、喜劇等題材藩籬,聚焦現實內容,取材真實事件,但在商業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功,我們不妨就以這最新鮮的例子來看看現實題材電影應該如何突圍。
《大地震》的制勝秘訣:
優質內容引領前行
近年來網絡電影在平臺扶持下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比如去年愛奇藝推出的《靈魂擺渡·黃泉》,創造了網絡電影分帳票房新紀錄,商業和大眾影響力已經達到院線電影級別。
而《大地震》的熱度,同樣不輸給院線電影。上映2天後,愛奇藝評分即達到8.2分,站內熱度最高達到5464,位列熱播榜和飆升榜第1位,同時還登上了豆瓣熱門電影首頁。9月12日,《人民日報》新媒體發文評價《大地震》講述真情實感、聚焦現實主義題材,用高標準的製作水準呈現。
《大地震》分帳票房增長仍在繼續,其成功的背後,藏著對現實題材影片突圍很有幫助的幾點策略:
取材真實,以小見大:1976年7月28日唐山爆發7.8級強烈地震,短短23秒後,唐山被夷為平地。《大地震》的故事背景置於這場災難當中,從一個小事件視角切入,展示天災無情、人有情的立意表達,將鏡頭對準唐山某煤礦的礦工們,為觀眾呈現了在生死面前普通人將如何選擇的故事。
其實近年來,現實題材電影創作者都習慣從小切口切入,比如《我不是藥神》從小藥商講到醫藥制度,《烈火英雄》從一場爆炸事故講到整個消防員群體,《何以為家》從一個孩子的遭遇講到難民的生活與困境等等,這樣以小見大的模式往往能在講好故事的同時牽引觀眾進入影片所處的環境裡,最大程度喚起情感共鳴。
正向價值,藝術呈現: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大地震》還在現實題材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來增強影片的可看性,同時以更具情緒感染力的方式傳遞了正向價值觀:震後礦下情形被巧妙地呈現,不僅僅突出命懸一線的危機感,而且將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人心的秘密編織在逃生劇情中,甚至帶有一定的密室、懸疑的元素。區隊長張鵬舉從一開始隱藏自己的秘密,轉變成為了集體不惜犧牲自己的劇情展現出了危難面前人性的閃光點;周科長只顧自身利益,最後落得被鼠群吞噬這一結果充滿戲劇性,也具有對觀眾的教化意義。
製作精良,不輸院線:在時下的網絡電影市場中,似《大地震》這樣精良製作水準的網絡電影尚為少數。《大地震》整個影片採用了優秀的影人班底,影片投資金額達到2000萬元,拍攝過程中,無論是人物臺詞,還是置景、道具等多個維度均高度還原了70年代的風貌。
在對影片製片人羅勁松的採訪中,犀牛娛樂得知,2000萬投資這個量級在網絡電影領域中是比較少見的。《大地震》故事原型來自於羅勁松20多年前讀到的一篇報告文學,他一直希望將其影視化呈現。在立項之初,羅勁松就確定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影片的演員一定要具有演技,不靠流量來撐持場面,請到的曹衛宇、張晞臨等演員都是業內有口皆碑的實力派,他們的精彩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也為影片質量帶來了保障。
上面提到的幾點其實很符合犀牛娛樂之前總結的制勝秘訣中的「強情緒」與「強視聽」,尤其是從小人物出發,展現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與時代精神,從現實意義和傳播路徑上來說,《大地震》堪稱網絡版的《烈火英雄》,都是憑藉過硬的內容與情緒突出重圍。
背後:營銷升級的又一成功案例
除了內容品質過硬,《大地震》能夠成功「出圈」,離不開平臺方愛奇藝在背後的精準營銷助力。
之前犀牛娛樂曾經介紹過愛奇藝對《陳翔六點半之重樓別》的營銷幫助,愛奇藝一直很注重網絡電影業務,7月3日率先提出了營銷升級,將原有的營銷模式升級為營銷分成+聯合營銷,《大地震》就是愛奇藝繼《陳翔六點半之重樓別》後聯合營銷的第二部作品。
在愛奇藝和慈文傳媒雙方的合作下,《大地震》進行了一系列有步驟有策略的營銷:前期主打劇情、視效看點,以「地下一千米逃生」等緊張刺激的劇情和人物戲劇衝突為突破口,吸引觀眾的觀影興趣;而後,愛奇藝將營銷重心移向情感共鳴。《大地震》播出首日,愛奇藝在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發起了#平凡人最圈粉的瞬間#、#你願意為誰拼一次命#等話題,將電影本身厚重的質感轉化為可以穿透各年齡層人群的社會話題,以情感共鳴帶動用戶討論。
經過前兩步之後,《大地震》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觀看量和用戶口碑,之後《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網等媒體相繼發布了關於電影的評價,成功將影片的好口碑發酵出去。
截至目前,話題#電影大地震#閱讀量已超過5000萬,《大地震》出現在豆瓣熱門電影首頁,並且在上映十天後即創下了票房破千萬的佳績,證明了關注現實主義、體現社會效益的影片同樣也可以受到商業市場的歡迎。
羅勁松認為,一兩部作品的成功只是階段性的成功,想要迎來現實主義影片的春天,還需要全行業的人共同參與和努力。愛奇藝正能量精品網絡電影計劃接下來還將推出《我是警察》、《我的喜馬拉雅》、《我的爺爺叫建國》等以小見大的影片,從平凡人的視角切入,關注現實主義,貼近人民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平臺、製片方能夠加入推動網絡電影精品化的隊伍中來,相信現實主義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時代真的就會過去了。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 讀者社群】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導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了解者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