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2020-12-19 湖南在線

李躍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很多詮釋文章解釋這副對聯的出處,認為上句來源於《左傳》,整聯則是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和貢生張中階共同創作。這其實是一個流傳久遠的錯誤。我認為,上聯「惟楚有材」並非來自《左傳》,而是元代詩人方回;整聯也非袁名曜張中階首創,而是出自康熙年間楊綠綬所撰的《創建陽春書院記》。

「惟楚有材」是湖南湖北共同的歷史文化資源

說上聯「惟楚有材」並非來自《左傳》,理由很簡單,因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雖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明顯屬於貶義,是對那個時期楚國政治腐敗、不重視人才、留不住人才現象的直接批評,從而派生出「楚材晉用」這樣一個成語。

最早把「雖楚有材」變成「惟楚有材」,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是元代文人方回。在其《桐江續集》的《送常德校趙君》中,已有「惟楚有材」之謂。之後,明代王世貞、清代朱彝尊等名家都說過這句話。其中,方濬師在《蕉軒隨錄》中甚至說「惟楚有材,信矣」。從明初宋濂開始,竟然將《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改成「惟楚有材、晉實用之」,宋濂的初衷是從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字晉卿)的名、字來歷發議論,何喬遠、吳兆宜、徐炯等人跟進轉述。本質上仍然是為《左傳》的觀點背書。但把一個貶義的詞彙改造成褒義詞,把一個批評語氣轉換成肯定語氣,專門針對楚地培育人才這個主題,進而寫到文章中,要歸功於清順治年間一位已經離任的湖廣巡撫林天擎。順治十四年春,新修武昌府學落成,他應邀作文以為紀念:「餘思惟楚有材,自昔豔羨。況我清賓興疊詔,已多聯翩而登為之前茅者矣。」林天擎以前湖廣巡撫身份說出「惟楚有材」,那麼這個「楚」當然是指湖北和湖南,而且沒有歧義。

新詞「惟楚有材」出現以後,因為它的正面意義,得到高度認同,湖廣省的文人士大夫廣泛運用並發揚光大。比如康熙中後期湘潭籍名宦陳鵬年,享有清譽,蘇州人曾為他立專祠。據《楹聯叢話》之《廟祀下》記載其祠聯:「洛蜀任分門,惟楚有材,增賦肯憑官似虎;河淮方奪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國無鳩。」聯家把「惟楚有材」這個評價送給了這位從湖南來的清官,就是認可「惟楚有材」包括湖南。

湖北人對「惟楚有材」也有一份特殊感情,尤其是武昌,並且積累為一種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2006年,武漢市政府將「惟楚有材」傳說頒布為武漢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武昌貢院懸掛有「惟楚有材」題刻,還融入了地名,有楚材街、楚材巷。前輩的湖南人士是認可的。曾國藩在鹹豐八年六月份經水路抵達武昌,盤桓8天。現存武昌的「惟楚有材」牌樓就是曾國藩所題寫,我們可以從其6月28日的日記「早,寫貢院匾,至午刻畢」找到佐證。湖南和湖北兩省都曾經是楚國的核心地區,有很多共同的歷史文化資源,應該合作而不排他,共享、共同開發而不否認對方。一個「楚材」,各自表述,這是應有的基本態度。《對聯話》卷一《題署一》中曾記載清代武昌兩湖書院門聯,「荊衡秀氣、鄒魯遺風」。「荊」當指荊楚湖北,「衡」泛指南楚湖南,吳恭亨評價此聯「八字包羅萬有」,箇中深意值得我們今天一些意見極端的人士好好學習。

「惟楚有材」和「於斯為盛」組成了一個新詞組

在確認上聯來自元人方回後,下聯「於斯為盛」來源於《論語·泰伯》中「唐虞之際,於斯為盛」,這個沒有不同意見。

那麼,把「惟楚有材」與「於斯為盛」組合在一起,是否就是目前眾口一詞的袁名曜和張中階呢?我不這樣看。首先,鹹同年間山長丁善慶編纂《嶽麓書院續志》,卷之四《藝文》中記載這副對聯,但並未註明作者。其次,在早於袁名曜張中階八九十年前,已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說法。它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陸知府楊綠綬撰寫的《創建陽春書院記》,見之於李權《鍾祥金石考》卷五。鍾祥為郢中故地,留有宋玉陽春臺遺蹟,從宣傳和弘揚當地歷史和傳統文化角度看,打通文脈,激勵莘莘學子見賢思齊,把新創辦的書院命名為陽春書院,的確是個金點子。楊知府認為創建書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開後學,欲使肄業其中者,詞擅《陽春》,文賡《白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於斯為盛」兩個成語組成一個新的詞組,並賦予了新的意境。

散文變成對聯,平淡化為傳奇

《創建陽春書院記》問世五十五年後袁名曜才出生,「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智慧財產權屬於河南人楊綠綬無疑。晚楊祿綬幾輩的袁名曜、張中階是否看到過《創建陽春書院記》這篇文章呢?現今已無從考證。如果袁張二人看到過《創建陽春書院記》,那麼,嶽麓書院的大門聯就不是集句聯,而是化文成聯。雖然是一字未改,但絕對不能看成抄襲,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二次創作,因為他們把散文變成了對聯,「造化賦形,支體必雙」。只是我們津津樂道的「師生對」這段掌故,則純屬子虛烏有,是後人的穿鑿附會。如果他們確實沒有看到這篇文章,那就演繹了楹聯史上的一段佳話,從對聯的創作技巧上,它既可看成一副流水對,又是一副標準的自對(邊對)。

由《創建陽春書院記》中的一句話到嶽麓書院四言門聯,平淡化為傳奇。僅僅八個字,本來屬於陽春書院,但知道的人太少;嶽麓書院用來作對聯刻掛,卻是名聲大噪,無人不曉,我私下稱之為湖南第一聯。所謂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足道!

相關焦點

  • 也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我認為,上聯「惟楚有材」並非來自《左傳》,而是元代詩人方回;整聯也非袁名曜張中階首創,而是出自康熙年間楊綠綬所撰的《創建陽春書院記》。「惟楚有材」是湖南湖北共同的歷史文化資源說上聯「惟楚有材」並非來自《左傳》,理由很簡單,因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原文是「雖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
  • 湖南「軟實力」看漲 - 要聞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通訊員 殷言舜 長沙嶽麓高新區湘江鯤鵬產業園,自首臺湘江鯤鵬伺服器今年4月28日下線後,備受關注。 8月20日,記者在湘江鯤鵬產業園的生產車間看到,伺服器和PC機兩條生產線正在加速運行,實施數據化、自動化、智能化的製造管理體系。
  • 湖南日報評論員:續寫「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輝煌勝景
    湖南日報評論員「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湘軍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從「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到革命先輩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閱盡千餘年滄桑的嶽麓書院「以天下為己任」,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早已成為湖湘文化的精神聖殿。千年弦歌,生生不息,因其傳承屬於人類永恆的歷史,總能訴說時代深藏的心曲。
  • 把這塊湖南文化的品牌擦得更亮——省會文藝家《湖南日報·湘江...
    7月3日,省會文藝家《湖南日報·湘江周刊》提質創新座談會在新湖南大廈召開。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陳薇 李婷婷深情的回憶,熱情的鼓勵,深切的思考,剴切的建言……7月3日,新湖南大廈會議室,清風習習,湖南日報盛邀的省會15位文藝界專家匯聚一團,為湖南一方重要的文藝陣地——《湘江周刊》如何提質創新,建言獻策,普渡真針。
  • 幹群合力剷出生命通道 - 要聞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幹群合力剷出生命通道 華聲在線1月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祖華 通訊員 劉昭雲)「感謝你呀,蔣書記,要不是你開車把我媽及時送到醫院,我媽恐怕有生命危險。」今天上午,邵東縣魏家橋鎮合力村村民陽淑華的兒子,緊緊握住村支部書記蔣震宇的手,感激地說。
  • 公務員真題:「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A.嶽麓書院B.清華大學C.揚州貢院D.杜甫草堂解析:「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常用於湖南湖北地區。「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意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袁明曜以「惟楚有材」為上聯讓大家來對,大家正沉思未就,門生張中階至,有人告以門聯之事後,張中階即應聲對說:「於斯為盛」。眾人皆贊好,師生合撰的這一聯,就這樣成了嶽麓書院的大門聯。
  • 微信圈的劉誠龍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出版有散文雜文集《臘月風景》,雜文隨筆集《暗權力》《暗權術——暗權力2》《戀愛是件奴才活》《歷史有戲》及《邵陽文庫·劉誠龍捲》等十餘部。 郭發仔 劉誠龍姓劉,無字,湖南邵陽人氏,問起他身份來,他就繞著走,謙虛得使人落後。但一說起邵陽他就來勁了,東拉西扯,唾沫橫飛,隔著手機屏幕都聞得著嘴裡豬血豆腐的味道。 哪個是劉誠龍?沒真真見過。
  • 嶽麓書院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惟楚有材」,「楚」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當是指湖北啊,所謂荊楚大地。嶽麓書院明明是在湖南長沙,難道寫錯了?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 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相傳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長沙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清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峴岡為書院門扉所寫的一副楹聯。八個筆力遒勁、鋒芒畢露的大字,至今懸掛在嶽麓書院山門兩側。這是長沙人以楚人自居、以楚人自豪的見證,也是向所有來此地遊訪的中外人士昭示長沙悠久的湘楚文化和教育文明的第一標誌物。
  • 道縣:「樹湘精神」平臺上線 - 區縣動態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何紅福 攝 華聲在線4月1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蔣茜 通訊員 熊振宇)清明將至,為了減少人員聚集,道縣搭建「樹湘精神」平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祭奠英烈陳樹湘,傳承革命精神。 從4月1日到4日,在微信小程序上,網友只要搜索「樹湘精神」,就可以找到相應的小程序。點擊小程序裡的「點亮樹湘精神」功能按鈕,就能為自己所在省份點亮一顆「參與新星」。
  • 天下第一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到底是指湖北還是湖南?
    要論天下第一名聯,懸掛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山門兩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即便不是第一名,也可以毫無爭議的獲得提名獎。相較於其他對聯的長篇大論,這一幅對聯短小精悍、鏗鏘有力、豪情萬丈、寓意深遠,又很容易被人記住,實在是一個天下絕對。
  • 「惟楚有才 於斯為盛」出自他手 魏源也是他學生 他是?
    他工詩善文,見解獨到,湖南名生多出其門,桃李滿天下。 名留青史:「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為他所撰 說到袁名曜,估計知道的人不多。但說到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凡讀過幾天書的,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
  • 簡稱為「湘」的湖南為何會被冠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至聖先師,他的眼光向來是高出天際,他曾經因為看到楚國人才輩層出不窮而說出了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的壯語,到了近代以後演變成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並被貼在湖南省的嶽麓書院上面。其中以周敦頤為代表的早期理學開始形成,而我們從小都背過的《愛蓮說》正是出自他手,他世代居住在湖南道縣,晚年的時候到江西蓮花峰隱居,嶽麓書院之中有一副對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說的就是湖南文化的道統來源。可是要追究起「楚」字簡稱還是要從春秋戰國說起。因為「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說的就是楚地。
  • 小小紅軍壺,悠悠魚水情 - 要聞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資料圖片) 黃志東 攝 華聲在線11月8日訊(湖南日報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黃志東 李珊珊)11月7日,江華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在該縣沱江鎮城內新街33號76歲的韓開棋老人家裡,見到了一個珍藏85年的紅軍水壺,揭開了一段擁軍愛民的感人故事。 韓開棋老人從柜子裡拿出的這個紅軍壺,是一個鋁製水壺。
  • 2016年度湖南文學發展報告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柴棚長詩《一個人的雪峰》以十二時辰為節點站在僻靜的角落以詩詠歌。鄧朝暉《舊核桃樹》在普通事物身上拓開整體性精神圖景,劉懷彧組詩《留下最後一點痛》展示了原型性的人類情感。師飛組詩《我沉默,但我愛》以用典支起曠達悠遠的情思。 三、散文創作 2016年,湖南散文創作逐漸步入沉穩深邃的境地。
  • 華聲TV星主播大賽湖師大專場開賽 吸睛「網紅」撥頭籌
    華聲在線5月25日訊 5月24日下午,連綿不絕的雨季,在湘水之畔與花季不期而遇。湖南師大39名校花、網紅報名參賽的華聲TV首屆星主播大賽湖南師範大學專場,大家紛紛祭出拿手絕活,吹拉彈唱,說學逗唱,現場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回應著百米之外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氣度。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如今幾乎成了嶽麓書院的代表符號。但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嶽麓書院又是什麼樣子? 於斯為盛 談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來源,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
  • 知己相謔 - 湘江副刊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故人固無長物,且以遠方,因寫《千裡駒》為賀。 算是戲謔了一回。在徐悲鴻看來,您這位忘年交都已經78歲高齡了,竟然還能出人意料地「末」一下子,真行啊!而齊白石呢,將這番話默念了幾遍,笑笑,就接受了徐悲鴻的玩笑。沒過多久,還欣然回贈了一本冊頁給徐悲鴻。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您呢?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惟楚有材」,不僅反映了明代以來楚地人才輩出的實際狀況以及士人對這種狀況的高度讚譽,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在文教方面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