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長沙嶽麓書院

2020-12-17 騰訊網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清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峴岡為書院門扉所寫的一副楹聯。八個筆力遒勁、鋒芒畢露的大字,至今懸掛在嶽麓書院山門兩側。這是長沙人以楚人自居、以楚人自豪的見證,也是向所有來此地遊訪的中外人士昭示長沙悠久的湘楚文化和教育文明的第一標誌物。

「惟楚有材」這一令楚人自傲的豪言壯語,本身體現著一種濃厚熾烈的文化情結,並激勵著湖湘學人憤發濟世的雄才大略。湖湘學人的這種桑梓之情,較其他地區更為濃烈。這不僅表現為他們對湖湘文化的自信,而且把繼承先祖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因而素有褒美鄉賢的傳統,對鄉邦文化有一種視為珍寶的情感。湖湘學人對鄉邦文化的自護與酷愛,正是湖湘文化綿延不斷的奧秘所在,也是三湘大地具有凝聚人才,形成人才群體的根由之一。

在楚人看來,楚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惟楚有材」理所當然。許多外地學者對此說也頗有同感。王安石《送吳仲復庶守潭州》詩中就有「自古楚有才,酃淥多美酒」之句。戊戌維新運動期間,著名的天津《國聞報》曾這樣評價當時長沙「風氣日開」的景象:「不半載之間,講堂之場,居然林立,或暫借書院屋舍,或另賃街市民房,人盡憤發,士皆淬厲,為楚有材,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楚材晉用」這一成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楚晉爭霸,楚國人才很多,往往到晉國得到重用。有次楚國令尹子木問一位屬員:「晉大夫與楚孰賢?」屬員答曰:「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於斯為盛」典出《論語·泰伯篇》:「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意為上古大舜得到賢人佐助,才使天下大治。

至於何時「雖楚有材」變成了「惟楚有材」,已無從可考。但以「兩湖」(湖南、湖北)為中心地域的楚地多有懷瑾握瑜之才,確為歷史事實。張從逸先生在《屈原與楚辭》一書中,王建輝先生在《荊楚文化》一書中,都得出了「戰國諸子百家中以楚人最多」的結論。如道家的老子、莊子、鶥冠子、老萊子、文子,兵家的孫子、範蠡、大夫種,法家的尸子、陳良,名家的公孫龍子,農家的許行,縱橫家鬼谷子,陰陽家南公,天文家唐昧等都是楚人。儒家大師荀卿也長期居住在楚國。一些辭賦大家則更是楚地的「特產」。而作為南楚重鎮的長沙素有「屈賈之鄉」之稱,屈原放逐沅湘,作《離騷》《九歌》《漁父》《懷沙》;賈誼謫居長沙,作《吊屈原賦》《鵩鳥賦》。把長沙地區說成是楚辭、漢賦的孕育之地,實不為過。

後來「惟楚有材」的含義超越了古楚的範圍,延展到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楚地人才群,尤其是兩湖人才群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歷史、地理的血緣把它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惟楚有材」的「惟」字雖可作語助詞解,但兩湖地區的確比一些地區出的人才要多。湖北的情況且不說,只要數一數以長沙為中心的湖南歷代人才輩出的盛況。就會對「於斯為盛」深信不疑。

楚漢以後,長沙地區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都湧現了各方面的人才。三國名相蔣琬,東晉史家鄧粲;唐「翰墨之冠」歐陽詢,「狂草醉僧」懷素,詩僧齊己;宋代「獐猿畫家」易元吉,理學大師胡宏、張栻(胡、張長期遷居長沙,應算是長沙人了),經學名士易祓,詞人王以寧;元代文豪馮子振,「一代宗師」歐陽玄;明代詩人李東陽,楚史大家周聖楷,「楚陶三絕」陶汝鼐;清代經學「四王」王夫之、王文清、王先謙、王闓運……,不勝枚舉,正如今日學者羅福惠先生所云:「從三國到清末一千餘年間,著家不下五千,著作近十萬種,這昔年的『屈子賈誼傷心之地』成了人文薈萃之區。」

隋唐初開科舉,湘楚人士便已榜上題名。科舉考試雖有流弊,但所錄取的進士畢竟反映和代表著古代的文化水平,也是朝廷搜羅人才的主要渠道。許多政治家、文學家都出身進士。一個地區錄取進士的多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地區的文化教育發展水平。清光緒《湖南通志·人物誌》所列歷代進士出身的縣以上官吏或學術上有成就者179人,其中長沙府52人,佔29%。

「破天荒」這一典故源自唐代長沙 「破天荒進士」劉蛻。劉蛻(生卒年不詳),字復愚,自號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中進士。《一統志》云:「劉蛻故居在縣城西北湘江邊。」其宅院名為蛻園,其位置在今長沙泰安裡周南中學校園。在劉蛻以前50年間,現今湖南地區雖每年解送舉人赴進士試,卻從未有人及第錄取,故稱劉蛻「破天荒進士」。當時的荊南節度使崔鉉特地送給劉蛻錢17萬貫,名「破天荒錢」。劉蛻在答謝信中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裡外,豈曰天荒。」劉蛻不僅以散文著名,詩也頗有成就。清代人評論他「學《楚辭》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雖止三章,頗得《九歌》遺意。」劉蛻原有《文泉子集》10卷遺世,已佚。明代韓錫編輯了《文泉子集》1卷。

宋代潭州(長沙)出了3位狀元,即北宋的王世則和南宋的易祓和王容。

長沙第一個狀元名王世則(963~1008)。長沙湘江中橘子洲原是三個互不相連的洲島,分別稱為上牛頭洲、下牛頭洲和水陸洲。民間有諺語云:「三洲連,出狀元」。相傳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湖南大旱,湘江長沙段小河露底,三洲連了起來。果然這一年王世則中了狀元,他以《六合為家賦》獲進士第一名,官右正言,後出知蒙州、永州。淳化元年(990年)正月出使交趾(今越南),次年返回汴京,將其出使見聞呈奏宋太宗,此奏文收在《宋史》中,成為今日研究中越關係史和越南古代社會的珍貴史料。

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潭州(長沙)連出兩位狀元——易祓和王容。

易祓(1156~1241),潭州寧鄉縣巷子口人。字山齋,一字彥章。天資聰穎,勤於求學。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殿試頭名狀元。歷官禮部尚書、翰林院直學士,為孝宗、寧宗、理宗三朝重臣。曾以寧鄉特產刀豆花進孝宗,使刀豆花馳名京師。寧宗時因主戰而遭貶,59歲時返歸故裡,築「識山樓」,系以詩曰:「山外如何便識山,白雲出岫鳥知還。更看面目知端的,卻在先生幾格間。」理宗時被重召入京,授朝儀大夫,封寧鄉開國男,食邑千戶。詩詞、散文均有名氣,生平著述很多,有《周易總義》《周禮總義》《山齋詞集》等。易祓往京城應試時,其妻蕭氏仍居家鄉,亦嫻詞章。因易祓做官久不歸,其妻遂賦《一剪梅》以寄。詞曰:「染淚修書寄彥章,貪卻前廊,忘卻迴廊。功名成遂不還鄉,石做心腸,鐵做心腸。紅日三竿未理妝,虛度韶光,瘦損容光。相思何日得成雙,羞對鴛鴦,懶繡鴛鴦。」蕭氏一生只流傳了這一首詞,但歷代談詞的重要著作,如《詞品拾遺》《詞苑叢談》等都收錄了這首詞,蕭氏思夫之心情真意切,將滿腹情思凝聚筆端,成為千古傳詠的佳句。

王容(1163~1206),潭州湘鄉縣金石人。字南強,15歲到嶽麓書院,拜張栻為師,潛心問學。王容和張栻成為師徒可謂是緣分所至。王容跟隨張栻遊學期間,對恩師十分敬重,尤其對張栻的《希顏錄》景仰不已。因為對書中《臨危手疏》「親君子,遠小人」一語深有感悟,於是取「希顏」二字為自己的號。面對刻苦問學的王容,張栻也鍾愛有加,對他十分器重,言傳和身教相結合。王容19歲肄業於嶽麓書院。淳熙十四年(1187年)丁未庭中對策,宋孝宗欽點其為一甲第一名。《夷堅志》載,長沙古語嘗有「駱駝嘴斷狀元出」之謠。淳熙十三年(1186年)之夏,駱駝嘴中斷為兩截。不一歲,潭州人王容應之民謠,高中狀元。史載,王容忠心愛國,中狀元後官任議政大夫禮部侍郎,屢屢進諫御金之策。在王容故裡面向寧鄉縣大湖塅的狀元塔如今還存留著一副對聯:「山有七星聯北鬥;名高一甲起南強。」「南強」即為王容的字,指代「南宋強盛」之意。狀元塔今猶存,被湘鄉縣和寧鄉縣同時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元代科舉考試20餘次,經科舉入仕者1200餘人,湖南地區86人,佔十三分之一,可算前列。官位最高者為瀏陽人歐陽玄,官至湖廣行省右丞,進階光祿大夫。歐陽玄(1283~1357),一代史學宗師、詩人。字原功,號圭齋。祖籍廬陵(今江西吉安),系歐陽修族裔。延祐二年(1315年)中探花,授嶽州路平江州同知。歷任蕪湖、武岡縣尹。元統六年(1333年),元惠帝授以翰林學士丞旨,進階光祿大夫,參與編修《經世大典》、《四朝實錄》。至正初年元惠帝下詔修撰遼、金、宋三史,又以玄為總裁官。有《唐書纂要》《至正河防記》《圭齋集》等傳世。死葬瀏陽天馬山,今瀏陽市有圭齋路以紀之。

由於學校教育的發展,明代通過科舉登進士的湖湘人士大增。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顯榜始,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楊廷鑑榜止,82場會試,湖南進士題名的舉子共541人。其中官至尚書、大學士的長沙府人士有夏原吉、李東陽、張治等,其中以李東陽最為有名。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自稱「李長沙」,明長沙府茶陵州人。4歲時就能寫直徑一尺的榜書,有神童之譽。18歲考中天順甲申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講、侍學學士,禮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為朝官50年,參與內閣機務18年,擔任內閣大學士15年。有《懷麓堂集》100卷傳世。李東陽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是領袖明代詩壇五十年的「茶陵詩派」盟主。他主張詩歌要有比興,在形式上追求典雅工麗。在風格上「出於宋元,溯源唐代」,開闢了真詩復生的局面,成為臺閣體到前後七子的過渡流派。李東陽詩在內容上有不少關注社稷民生和謳歌祖國大好河山、英雄人物、民俗風情的優秀作品,如《春至》《長江行》《與錢太守諸公遊嶽麓寺四首·席上作》《花將軍》《牧牴曲》等。

相關焦點

  • 長沙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何爭議不斷?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世人在絡繹不絕的前去瞻仰的同時,也陸續提出了一些疑惑和爭議。歸納起來,大致集中在三點:其一,「惟楚有材」原本是掛在武昌貢院的匾額,怎麼成了長沙嶽麓書院的門聯?其二,「惟楚有材」中的「楚」與「於斯為盛」中的「斯」,究竟是指湖南還是湖北?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圖/李林冬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惟楚有材」,不僅反映了明代以來楚地人才輩出的實際狀況以及士人對這種狀況的高度讚譽,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在文教方面的表現。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如今幾乎成了嶽麓書院的代表符號。但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嶽麓書院又是什麼樣子? 於斯為盛 談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來源,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 袁名曜出的上聯是「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爭議不斷,長沙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背後的歷史真相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歸納起來,大致集中在三點:其一,「惟楚有材」原本是掛在武昌貢院的匾額,怎麼成了長沙嶽麓書院的門聯?其二,「惟楚有材」中的「楚」與「於斯為盛」中的「斯」,究竟是指湖南還是湖北?其三,「惟楚有材」中的「惟」,是「僅有」的意思嗎?身在長沙的本人,特意做了一番考究,查閱史資、實地勘察,以探求歷史真相。
  • 嶽麓書院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惟楚有材」,「楚」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當是指湖北啊,所謂荊楚大地。嶽麓書院明明是在湖南長沙,難道寫錯了?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 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相傳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
  •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但說到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凡讀過幾天書的,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這樣一副名聯,即出自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南楚第一人」袁名曜之手。深秋的一天,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來到寧鄉縣花明樓鎮常山畢賜塘袁名曜故居,聆聽歷史的回音,感受先賢風採。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怎麼來的?
    近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其中的上聯「惟楚有材」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大意是,即便楚國有很多的人才,但都到晉國發揮了作用。鄧洪波告訴記者,《左傳》中的這句話其實說當時楚國人才外流的問題。
  • 新聞背後丨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天下第一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到底是指湖北還是湖南?
    要論天下第一名聯,懸掛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山門兩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即便不是第一名,也可以毫無爭議的獲得提名獎。相較於其他對聯的長篇大論,這一幅對聯短小精悍、鏗鏘有力、豪情萬丈、寓意深遠,又很容易被人記住,實在是一個天下絕對。
  • 古代四大書院之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正門  二門杏黃      嶽麓書院講堂之中那兩把並不起眼的座椅,似乎仍保留著來自朱熹、張栻兩位巨儒的氣息,讓後來者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秋天,朱熹不遠千裡從福建來到湖南長沙,在嶽麓書院講堂與其時主教嶽麓書院的張栻會講,討論《中庸》之義。
  • 星辰文藝丨雲蓋山人:「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來富含走好人生路的...
    在長沙湘江之畔、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創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延續千年辦學的古老學府。也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縮影。書院門前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早已名揚中外。  這幅對聯是集句聯。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偉人從嶽麓書院中走來
    走進嶽麓書院的大門,就看見一副醒目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基地,培養出了一批&34;。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不以千裡為遙,專程至此論學,此後又為官長沙,整頓書院,士子紛紛返歸嶽麓,&34;。
  • 星辰文藝丨雲蓋山人:「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原來富含走好人生路的哲理
    在長沙湘江之畔、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創建於公元976年,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是延續千年辦學的古老學府。也是湖湘文化的源泉,是中國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創新學術的基地,更是悠久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縮影。書院門前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早已名揚中外。這幅對聯是集句聯。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今日嶽麓書院,如何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新時代下,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顯得湖南人很自大?去掉兩個字就好懂了
    說來慚愧,身為湖南人,在長沙讀了四年書,河西也去了好多次,卻從未想過,要到久負盛名的嶽麓書院看一看。還想當然的以為,書院肯定是在山頂上,極目四望,整個星城都能盡收眼底。去年參加紅網年會,才去了一次,方知,原來,書院入口就在山腳呢。
  • 公務員真題:「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名聯最有可能出現在A.嶽麓書院B.清華大學C.揚州貢院D.杜甫草堂解析:「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材,晉實用之。」「於斯為盛」,出自《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本意是孔子盛讚周武王時期人才鼎盛局面。袁明曜以「惟楚有材」為上聯讓大家來對,大家正沉思未就,門生張中階至,有人告以門聯之事後,張中階即應聲對說:「於斯為盛」。眾人皆贊好,師生合撰的這一聯,就這樣成了嶽麓書院的大門聯。
  • 簡稱為「湘」的湖南為何會被冠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但楚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楚地雖然盛產人才,但卻抓不住人才,無法利用人才為國效力,使得楚地的人才都流落到了其他國家。所以當時的人嘲笑道:楚雖有材,晉實用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至聖先師,他的眼光向來是高出天際,他曾經因為看到楚國人才輩層出不窮而說出了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的壯語,到了近代以後演變成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並被貼在湖南省的嶽麓書院上面。
  • 也說「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李躍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很多詮釋文章解釋這副對聯的出處,認為上句來源於《左傳》,整聯則是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名曜和貢生張中階共同創作。這其實是一個流傳久遠的錯誤。「惟楚有材」和「於斯為盛」組成了一個新詞組在確認上聯來自元人方回後,下聯「於斯為盛」來源於《論語·泰伯》中「唐虞之際,於斯為盛」,這個沒有不同意見。那麼,把「惟楚有材」與「於斯為盛」組合在一起,是否就是目前眾口一詞的袁名曜和張中階呢?我不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