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嶽麓書院,如何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2020-12-05 閃電新聞

湘伴導讀

說到嶽麓書院,你會想到的什麼?

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

新時代下,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對 聯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幾乎就是嶽麓書院的符號。

嶽麓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王再 攝

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湘軍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從「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到革命先輩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嶽麓書院「以天下為己任」,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嶽麓書院時,對這幅對聯有全新的精準解讀:於斯為盛這個「斯」,是指的這個時代。明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是我們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你們這個年紀正當其時。

站在「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於斯為盛」就是時代召喚。

立 德

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1903年成立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完成從古代書院到近代學堂,再到現代大學的轉型發展。弦歌不絕,文脈相傳。

如果真要讀懂這座千年書院的靈魂,有一把鑰匙藏在講堂左側牆上一塊小小的刻碑——《嶽麓書院學規》裡。

108字的學規,安靜地鑲嵌在鏡框裡,不言不語。這套公元1748年制定的嶽麓書院的學生守則,已有272歲高齡。總共18條,每條6個字,簡潔全面,通俗易懂。

嶽麓書院。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攝

學規的制定者,是清乾隆年間嶽麓書院山長王文清。學規中,「時常省問父母」講的是孝道,「疑誤定要力爭」談的是為學。108字的學規流傳至今,正因為傳承著屬於人類永恆的歷史,是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底氣。

讀懂嶽麓書院的另外一把「鑰匙」,是講堂裡高懸的「實事求是」匾額。

1917年至1919年,毛澤東同志曾兩度寓居於嶽麓書院的半步齋,在這裡面對「實事求是」匾額,對這個古老命題有所思考。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豐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求是」成為我們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朱熹先生所書的「忠孝廉節」,還是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留下的「整齊嚴肅」,無論是「學達性天」的期望,還是「實事求是」的要求,這些概念,仍然深刻地切中當代中國的脈搏。「經世致用」的求索、「傳道濟民」的理想,更與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一脈相通。

從嶽麓書院校訓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再到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嶽麓書院」簡簡單單四個大字,承載著一條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之脈。

樹 人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指出:「作為湖南大學前身的嶽麓書院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民之才。」

嶽麓書院仍是湖南大學的一個學院,承擔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的任務,在中國傳統文化多個領域形成了特色優勢。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通訊員 吳翰 攝影報導

這座古老的書院,如何能在不同的時代,培育出為民族復興貢獻卓著的棟梁之材?

可以從《嶽麓書院記》中找到答案:「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不是為培養科舉獲取功名利祿和會寫文章的人,而是成就傳道濟民之才。換言之,書院培養的學生,不在於能當多大的官,而是要關懷社會的,要心懷天下的。

實事求是以謀之,經世致用以成之,才有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才有清代的「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才有今天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湖南大學。

這是嶽麓書院留給湖湘大地的精神財富,也注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精魂,必將轉化為新時代教育強國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如果將視野擴大至中國現存的所有書院,幾乎很難找到一所像嶽麓書院這樣,依然承擔著教學功能的書院。

更難得的是,在這裡,一名本科生,有五位導師全過程全方位陪伴成長。

現代教育有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師生關係淡薄、流水線式培養的三大痛點。

傳統書院教育提倡自由講學、自由研討,尊重學生稟賦和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和道德品行培養,密切的師生關係帶來的影響滲透到學生為學為人的方方面面。這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多少有所缺失。

基於這些思考,嶽麓書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將傳統書院的教育理念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制之中。

相比於過去,當代青年的成長發展面臨更多機會、更大空間,也遇到了很多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困難。

長時間的相處,讓師生建立了一種亦師亦友的新型關係。導師們一個不經意間的問候、一句溫情滿滿的關心、一次雪中送炭的幫助,可能成為青年頂過壓力、發展成才的重要支點。

嶽麓書院裡的燃燈者、舉火者,在青年成長的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其所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前程、照亮未來。

「傳道濟民」的風骨,輔之以教育方式的探索,讓新一代湖湘學子從嶽麓山下走來,在科技攻關、脫貧攻堅、抗擊疫情一線,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躍動著他們奮力拼搏的身影。

會 講

此「會講」不是指一般的能說會道,而是要從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說起。

嶽麓書院,自古就有各路「頂級網紅」般的先賢大儒前來「打卡」,朱熹和張栻更創下「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盛景,被後人傳為佳話。

「朱張會講」,引導著嶽麓書院的學術發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繼承這種辯論講學的傳統,重現學術交流的盛況,是實現嶽麓書院當代復興的重要方面。

嶽麓書院講堂懸掛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會講這樣的「名場面」,如今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傳遍全球。嶽麓書院講壇注重學術性和高端性,邀訪教授(學者)講座注重新穎性和專業性,專題學術座談會注重前沿性與互動性,每一次的「論」和「講」,仍是「朱張會講」精神的繼承,體現開放包容的襟懷。

從這個意義上講,千古常新的嶽麓書院從來就不只是教育機構,更是文化匯聚與學術傳播之地,兼收並蓄、求同存異,賦予教育者、受教育者充分發展、多元施展的空間,彰顯中國智慧,促進文化交流。

穿越歷史煙雲,今天的嶽麓書院,正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實習編輯:劉嬌楊

責任編輯:湖南分社實習生

相關焦點

  • 湖南日報評論員:續寫「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輝煌勝景
    湖南日報評論員「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湘軍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從「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到革命先輩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閱盡千餘年滄桑的嶽麓書院「以天下為己任」,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早已成為湖湘文化的精神聖殿。千年弦歌,生生不息,因其傳承屬於人類永恆的歷史,總能訴說時代深藏的心曲。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如今幾乎成了嶽麓書院的代表符號。但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嶽麓書院又是什麼樣子? 於斯為盛 談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來源,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 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 袁名曜出的上聯是「惟楚有材」。這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引自聲子說的「雖楚有材」。只是把「雖」改成了「惟」,本意都是「楚有材」。從「雖楚有材」到「 惟楚有材」僅易一字,意思與句子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那麼,這一字之易是否始於山長袁名耀?意思的轉換是否從嶽麓書院開始的呢?這個還得找更多的資料考據才成。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圖/李林冬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 嶽麓書院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惟楚有材」,「楚」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當是指湖北啊,所謂荊楚大地。嶽麓書院明明是在湖南長沙,難道寫錯了?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 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相傳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
  •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怎麼來的?
    近日,記者隨「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走進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其中的上聯「惟楚有材」四個字出自《左傳》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大意是,即便楚國有很多的人才,但都到晉國發揮了作用。鄧洪波告訴記者,《左傳》中的這句話其實說當時楚國人才外流的問題。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長沙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為何爭議不斷?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世人在絡繹不絕的前去瞻仰的同時,也陸續提出了一些疑惑和爭議。那麼,「惟楚有材」為何成為長沙嶽麓書院的門聯呢?這是在林天擎有感而發「惟楚有材」的一百五十多年之後的事情。清朝嘉慶年間(1812年--1817年),時任嶽麓書院山長(院長)的袁名曜,一日教學期間,以武昌貢院牌樓懸掛的「惟楚有材」一句出題,讓學子們對下聯。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長沙嶽麓書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清嘉慶時嶽麓書院山長袁峴岡為書院門扉所寫的一副楹聯。八個筆力遒勁、鋒芒畢露的大字,至今懸掛在嶽麓書院山門兩側。這是長沙人以楚人自居、以楚人自豪的見證,也是向所有來此地遊訪的中外人士昭示長沙悠久的湘楚文化和教育文明的第一標誌物。
  • 新聞背後丨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爭議不斷,長沙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背後的歷史真相
    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及其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聞名四海。歸納起來,大致集中在三點:其一,「惟楚有材」原本是掛在武昌貢院的匾額,怎麼成了長沙嶽麓書院的門聯?其二,「惟楚有材」中的「楚」與「於斯為盛」中的「斯」,究竟是指湖南還是湖北?其三,「惟楚有材」中的「惟」,是「僅有」的意思嗎?身在長沙的本人,特意做了一番考究,查閱史資、實地勘察,以探求歷史真相。
  •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
    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原來是他寫的!但說到嶽麓書院大門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凡讀過幾天書的,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副聯,堪稱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名頭最響的對聯之一,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徵。這樣一副名聯,即出自嘉慶進士、嶽麓書院山長、「南楚第一人」袁名曜之手。深秋的一天,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來到寧鄉縣花明樓鎮常山畢賜塘袁名曜故居,聆聽歷史的回音,感受先賢風採。
  • 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對 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攝學規的制定者,是清乾隆年間嶽麓書院山長王文清。學規中,「時常省問父母」講的是孝道,「疑誤定要力爭」談的是為學。108字的學規流傳至今,正因為傳承著屬於人類永恆的歷史,是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底氣。
  • 李躍龍:「惟楚有材」門聯的由來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懸掛在嶽麓書院大門的門聯。丁善慶《嶽麓書院續志》卷之四《藝文》中有記載,但未註明作者,相傳為嘉慶時山長袁名曜和學生張中階所作。這幅作品因為歌詠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而廣為流傳,聞名遐邇,進而又成為宣傳湖南的一張金燦燦的名片。
  • 楚材街與惟楚有才
    主考官大吃一驚,終於承認:小販都能對出如此巧妙的下聯,真可謂「惟楚有材」矣。 惟楚有材不僅外地文人不滿,近百多年來鄂、湘兩地專家、學者還圍繞誰是「惟楚有材」的源頭、正宗,爭論不休,甚至普通民眾也樂於參入其中。爭論的起因是湖南嶽麓書院山門掛有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 古代四大書院之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朱、張二人聲名遠播,聽其講學者極多,史載嶽麓書院門前「學徒千餘,輿馬之眾至飲池水立竭」,可見當時之盛況。    幾百年來的讀書人,也許都還在夢想著能有幸親聆朱張會講。滾滾波濤的湘江西岸,嶽麓山下的清風峽口,有一座幽靜、古樸、典雅的院落。這裡,既有山水相融的靈秀、泉潔林茂的恬靜,又有白牆青瓦的素雅、迴廊相連的清趣。這裡就是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偉人從嶽麓書院中走來
    走進嶽麓書院的大門,就看見一副醒目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基地,培養出了一批&34;。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不以千裡為遙,專程至此論學,此後又為官長沙,整頓書院,士子紛紛返歸嶽麓,&34;。
  • 天下第一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到底是指湖北還是湖南?
    要論天下第一名聯,懸掛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山門兩側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即便不是第一名,也可以毫無爭議的獲得提名獎。相較於其他對聯的長篇大論,這一幅對聯短小精悍、鏗鏘有力、豪情萬丈、寓意深遠,又很容易被人記住,實在是一個天下絕對。
  • 嶽麓書院 最牛對聯的背後
    聲名顯赫的嶽麓書院歷來備受世人關注,今年恰逢嶽麓書院建立1040年,近日,網絡上針對嶽麓書院大門之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爭論又開始熱鬧起來。  創立嶽麓書院之前 嶽麓山上書香嫋嫋  要說清楚這副對聯的來龍去脈,首先得從嶽麓山的書卷之氣說起。
  • 嶽麓書院正門對聯的由來
    著名的嶽麓書院是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市郊的嶽麓山。與應天書院,白鹿書院,嵩陽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嶽麓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五代時期。宋代的朱熹,張栻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經在此講學。明代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曾在這裡講學。近代也有很多思想家,政治家與嶽麓書院有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