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導讀
說到嶽麓書院,你會想到的什麼?
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文脈 ,是「實事求是」的學風,還是歷史天空中的閃耀群星……
作為中國辦學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嶽麓書院的千年歷史,既是一部燦若星辰的人才培養史,也是一部弦歌不絕的文化傳承史。
新時代下,嶽麓書院有怎樣的時代價值和全新使命?當我們談起嶽麓書院,我們談的是什麼?
對 聯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這副對聯,幾乎就是嶽麓書院的符號。
嶽麓書院大門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王再 攝
從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到湘軍首領曾國藩、左宗棠;從「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到革命先輩毛澤東、蔡和森、鄧中夏……嶽麓書院「以天下為己任」,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經邦濟世之材。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嶽麓書院時,對這幅對聯有全新的精準解讀:於斯為盛這個「斯」,是指的這個時代。明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是我們開啟「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你們這個年紀正當其時。
站在「第二個百年」新徵程的起點,「於斯為盛」就是時代召喚。
立 德
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1903年成立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完成從古代書院到近代學堂,再到現代大學的轉型發展。弦歌不絕,文脈相傳。
如果真要讀懂這座千年書院的靈魂,有一把鑰匙藏在講堂左側牆上一塊小小的刻碑——《嶽麓書院學規》裡。
108字的學規,安靜地鑲嵌在鏡框裡,不言不語。這套公元1748年制定的嶽麓書院的學生守則,已有272歲高齡。總共18條,每條6個字,簡潔全面,通俗易懂。
嶽麓書院。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攝
學規的制定者,是清乾隆年間嶽麓書院山長王文清。學規中,「時常省問父母」講的是孝道,「疑誤定要力爭」談的是為學。108字的學規流傳至今,正因為傳承著屬於人類永恆的歷史,是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底氣。
讀懂嶽麓書院的另外一把「鑰匙」,是講堂裡高懸的「實事求是」匾額。
1917年至1919年,毛澤東同志曾兩度寓居於嶽麓書院的半步齋,在這裡面對「實事求是」匾額,對這個古老命題有所思考。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豐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內涵。「實事求是」成為我們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朱熹先生所書的「忠孝廉節」,還是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留下的「整齊嚴肅」,無論是「學達性天」的期望,還是「實事求是」的要求,這些概念,仍然深刻地切中當代中國的脈搏。「經世致用」的求索、「傳道濟民」的理想,更與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一脈相通。
從嶽麓書院校訓到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核,再到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嶽麓書院」簡簡單單四個大字,承載著一條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傳承發展之脈。
樹 人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指出:「作為湖南大學前身的嶽麓書院在歷史上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經世濟民之才。」
嶽麓書院仍是湖南大學的一個學院,承擔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的任務,在中國傳統文化多個領域形成了特色優勢。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通訊員 吳翰 攝影報導
這座古老的書院,如何能在不同的時代,培育出為民族復興貢獻卓著的棟梁之材?
可以從《嶽麓書院記》中找到答案:「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不是為培養科舉獲取功名利祿和會寫文章的人,而是成就傳道濟民之才。換言之,書院培養的學生,不在於能當多大的官,而是要關懷社會的,要心懷天下的。
實事求是以謀之,經世致用以成之,才有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才有清代的「中興將相,什九湖湘」,才有今天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湖南大學。
這是嶽麓書院留給湖湘大地的精神財富,也注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精魂,必將轉化為新時代教育強國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如果將視野擴大至中國現存的所有書院,幾乎很難找到一所像嶽麓書院這樣,依然承擔著教學功能的書院。
更難得的是,在這裡,一名本科生,有五位導師全過程全方位陪伴成長。
現代教育有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師生關係淡薄、流水線式培養的三大痛點。
傳統書院教育提倡自由講學、自由研討,尊重學生稟賦和個性差異、注重因材施和道德品行培養,密切的師生關係帶來的影響滲透到學生為學為人的方方面面。這在現代大學教育中多少有所缺失。
基於這些思考,嶽麓書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將傳統書院的教育理念融入現代大學教育體制之中。
相比於過去,當代青年的成長發展面臨更多機會、更大空間,也遇到了很多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困難。
長時間的相處,讓師生建立了一種亦師亦友的新型關係。導師們一個不經意間的問候、一句溫情滿滿的關心、一次雪中送炭的幫助,可能成為青年頂過壓力、發展成才的重要支點。
嶽麓書院裡的燃燈者、舉火者,在青年成長的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其所提供的光亮,足以照耀前程、照亮未來。
「傳道濟民」的風骨,輔之以教育方式的探索,讓新一代湖湘學子從嶽麓山下走來,在科技攻關、脫貧攻堅、抗擊疫情一線,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躍動著他們奮力拼搏的身影。
會 講
此「會講」不是指一般的能說會道,而是要從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說起。
嶽麓書院,自古就有各路「頂級網紅」般的先賢大儒前來「打卡」,朱熹和張栻更創下「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盛景,被後人傳為佳話。
「朱張會講」,引導著嶽麓書院的學術發展和文化交流。如何繼承這種辯論講學的傳統,重現學術交流的盛況,是實現嶽麓書院當代復興的重要方面。
嶽麓書院講堂懸掛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會講這樣的「名場面」,如今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傳遍全球。嶽麓書院講壇注重學術性和高端性,邀訪教授(學者)講座注重新穎性和專業性,專題學術座談會注重前沿性與互動性,每一次的「論」和「講」,仍是「朱張會講」精神的繼承,體現開放包容的襟懷。
從這個意義上講,千古常新的嶽麓書院從來就不只是教育機構,更是文化匯聚與學術傳播之地,兼收並蓄、求同存異,賦予教育者、受教育者充分發展、多元施展的空間,彰顯中國智慧,促進文化交流。
穿越歷史煙雲,今天的嶽麓書院,正續寫「惟楚有材」的輝煌勝景。
實習編輯:劉嬌楊
責任編輯:湖南分社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