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民族團結謀發展 文化交融促繁榮。 供圖
「五十六個兄弟民族團結一心共圓復興夢,數千多年燦爛文化水乳交融共頌中華情。」這副鐫刻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文林村的對聯,是當前麗江古城區「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觀念深入人心的縮影。
「新村建設時,全村為新村建設出人出力,團結成一個人……村裡的發展、前景,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古城區文林村76歲的鄉賢會會長楊爾剛說。
麗江古城:民族團結謀發展 文化交融促繁榮。 供圖
文林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大研古城東郊,「文林」寓意「文仕如林」「文化茂林」,石坊門上鐫刻著「花雨東林」四字,表達吉祥甘露喜降城東文林之意,是一個幸福的期盼。
文林村共334戶982人,有納西族、漢族、白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10餘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村總人口的60%。
楊爾剛介紹,在黨支部領導下,文林村團結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建設綠化條件、交通條件、公共文化服務等更好的新村,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麗江古城後花園之路,在整個土地協調過程中無一矛盾糾紛發生。新村建成後,文林村黨員志願承擔村內保潔工作,逐步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現在的志願者隊伍日益壯大,大家共同清掃每一寸土地,衝洗每一塊地磚,保證垃圾不落地,村內從未請過專職保潔員,村子卻依然每天整潔如新。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文林村呈現「黨建引領,村民齊參與」團結共進的景象,實現「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麗江古城:民族團結謀發展 文化交融促繁榮。 供圖
近年來,文林村通過抓特色、挖活態、謀發展,確定了「依託世界文化遺產、守護古村文化、打造古村旅遊、發展古村經濟」的發展目標,引進119家客棧、41家餐飲店、54家商鋪。截至2018年底,文林村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徹底改變了文林村「文化富、經濟貧」的狀況,建設成為一個美在景,美在德,美在食,美在文化美在物的新文林,成為麗江市零貧困戶、零貧困人口村之一,村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取得了「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麗江古城:民族團結謀發展 文化交融促繁榮。 供圖
文化融入生活,「義尚文林」,崇義尚德,文林村素有比家訓、賽家風的傳統。文林村將「耕讀一生樂事,家和四季平安」等的耕讀傳家、鄰裡和睦的家風家訓中融入民族團結的內容,將「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都是一家人,都要一家親」等觀念融入到家風家訓和村規民約建設中,讓民族團結在村規民約中倡導,在生產生活中貫徹。做到各民族之間稱呼上互相敬重、風俗上互相尊重、著裝上突顯民族特色、婚姻上自由選擇,評選「家風家訓傳承示範戶」「民族團結示範戶」「旅遊振興示範戶」等,吸收誠信經營的「新麗江人」為榮譽村民,從而促進家庭、鄰裡、民族和諧,潛移默化間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林村把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活動與村文化振興相結合,以夯實文林村軟實力。目前,文林村設立「納西古樂」「白沙細樂」「熱美磋」「勒巴舞」四個傳承點組成102人的歌舞樂會,經常進行練習和展演,著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節目。
麗江古城:民族團結謀發展 文化交融促繁榮。 供圖
楊爾剛說,文林村不僅開展納西族為主的「三朵節」「東巴祈福」等節慶活動,還舉辦「雪頓節」「擴時節」「長街宴」等不同規模的活動,在活動期間,各族群眾及遊客匯聚一堂,大家身著民族服裝、同吃「長街宴」、學講民族話,演出民族文化節目,展示文林獨特的文化魅力。
同時,文林村本著「納西族離不開其他民族,其他民族離不開納西族、納西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注重與「新麗江人」的共融共建,每逢節日,村民們和來自五湖四海的經營戶一同排練,一同演出,共同歡唱「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的女兒」「大家都要過上好日子」等自編民族歌舞。在守住原住民家園的同時不斷注入「新麗江人」的新元素,各民族之間和而不同、交相輝映、和諧融合的特點更加突顯,民族團結氛圍愈加濃鬱。
近年來,古城區以「把古城區建成面向世界的民族團結進步『窗口』」為目標,以「做好城市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為著力點和落腳點,以「共築一座城,同是一家人」為創建主題,團結帶領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通過樹牢「六個品牌」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路,全區處處呈現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
古城區共有納西、漢、白、藏、彝、普米、傈僳、傣、苗、壯、回11個世居民族。自古以來古城區就是漢、藏、白、納西等民族文化、經濟交往的樞紐,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鎮,是各民族和睦相處,多元文化交流共生的開放之地。
雲南網通訊員 楊發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