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考卷,字跡讓現代書法家臉紅,網友:這是印刷體

2020-12-08 騰訊網

不知各位發現沒有,上學那會,那些學霸大部分字跡都相當工整。所謂字如其人,平日裡認真對待學業的他們,寫起字也亦是相當用心。況且,從小學開始,老師便一直對我們強調卷面分這個東西,一份賞心悅目的試卷,老師在審閱時自然會有情感傾斜。因此,高分和字跡在某種意義上說還是有必然聯繫的。

其實,不僅是現代如此,古代亦然,古人對字跡的要求甚至比現在還要嚴苛。乾隆年間,曾有一位叫王傑的考生,幾經磨礪,他終於坐到了殿試的考場上。而當時他的文採並不算最拔尖的,殿試也僅獲得了第三名探花的頭銜。然而,乾隆在覆核試卷時,意外被王傑的字跡所打動,直接將其從探花提拔成了狀元。

除此之外,康熙年間還有一位叫鄧鍾嶽的考生,也是以一手好字名聞天下。在康熙60年那會,他也同樣考上了進士。而在殿試環節,康熙在欽點狀元、榜眼、探花時,一眼看中了鄧鍾嶽的考卷。雖然這些考生一個個文採斐然,風格各異,但字跡能壓過鄧鍾嶽的並沒有一人。

最後,康熙在鄧鍾嶽考卷上寫下8個字「文章平平,字壓天下」,鄧鍾嶽也自然而然成了當年的狀元。

皇帝尚且如此,下面的主考官自然也會同樣效仿。因此,字跡在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比重,比如今的卷面分還要大得多。為了在考試中一舉奪魁,練字也成了古代考生們的一項重要訓練科目。

由於年代久遠,不管是鄧鍾嶽還是王傑,他們當年讓皇帝驚嘆的狀元考卷已無從找到。相信各位讀者對此也是相當好奇,不過,在晚清時期,還有一位考生因字跡被慈禧欽點成了狀元,而他的試卷,則保留到了今天。

這位狀元叫劉春霖,他也是清朝,乃至我國1300多年封建科舉制下最後一位狀元。他出生於1872年的河北肅寧縣北石寶村,家裡往上三代都是農民,貧苦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到了劉春霖這代,劉家人無論如何都想要改變命運,便死命供劉春霖上學。好在劉春霖也算十分爭氣,8歲便開始上學堂的他深受院長賞識。幾經努力,終於在光緒30年(即1904年)考上了狀元。也僅在次年,袁世凱和張之洞為了推廣新學,向慈禧上諫取消了科舉,劉春霖也因此成了中國最後一位狀元。

而說到劉春霖的狀元之路,也是頗為戲劇性。當時在殿試上,劉春霖並非狀元最佳人選,而是一位叫朱汝珍的江蘇考生。當時閱卷時,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感覺相當不吉利,而朱汝珍考卷下第一張便是劉春霖的。

想到「春風化甘霖」這5個字,慈禧頓時豁然開朗,再加上劉春霖的字跡相當清秀,最後便欽定了劉春霖為狀元。

由於年代較近,劉春霖這份狀元考卷也一直保存至今。不難看出,裡面每個字跡都蒼勁有力,相當工整。簡直跟印刷體沒有任何區別,足以讓現代那些沽名釣譽的書法家臉紅。據悉,劉春霖從小便開始練習小楷,還沒參加科舉前,他的書法在業內已小有名氣,那會甚至還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的說法。

對於劉春霖這張狀元考卷上的字跡,各位讀者,你們觀之如何?

相關焦點

  • 科舉最後一位狀元答卷,這字跡堪比「印刷體」,書法家看完也服氣
    在1904年,清朝舉行了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科舉,在科舉的最高等級殿試當中,一個叫做劉春霖的人,被慈禧太后欽點成為了狀元。說起劉春霖得到狀元的經歷,也頗為有點巧合。然而慈禧太后看到了奪魁的人,是廣東的朱汝珍,看到「珍」字,讓慈禧想起了她厭惡的珍妃,至於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全部都是廣東人,這也讓慈禧越來越心煩。
  • 我國最後一位狀元,筆跡如同印刷體,連書法家也自嘆不如
    在練字這方面,中國人不僅有天賦,而且還願意為此付出努力,不然從古至今也不會有這麼多出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家的字帖是非常的值錢,動輒就是上百上千萬。就連一些不懂中國書法的外國人,也都願意收藏這些書法帖,足以見得我們國家書法家實力的精湛。
  • 清末最後的狀元考卷真跡,這字跡書法家也自嘆不如,讓現代人汗顏
    中國人經常說「字如其人」雖然不能絕對性的概括,但是能夠有寫得一手的好字確實容易讓人賞心悅目而生出好感,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寫出好字的書法家不計其數,比如說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等人,而今天說的晚清最後一位狀元的書法真跡卻能夠讓許多書法家都自嘆不如。
  • 清朝狀元試卷真跡現世,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清朝狀元試卷真跡現世,這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成型於唐朝,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千百年的科舉從歷史上落幕了,我國最後一位狀元考卷真跡曝光後,他的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 明朝唯一傳世狀元考卷曝光,字體堪比「印刷體」,遠勝許多書法家
    此外,清朝時期的劉熙載也曾言:「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說來也是極為有道理的,一個人所書寫出來的文字,便是這人性情的展示。因而,自古以來,在考場上,但凡是字跡上佳者,基本上都是討好的。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但凡在整個的考試中脫穎而出出成為狀元郎之人,基本上都不差那一手好字。在古時,想要在科舉考試中蟾宮折桂,金榜題名,那是件極為艱難的事情。
  • 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字跡像列印出來一般,書法家都自愧不如
    在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就是狀元,只要高中狀元那麼就能夠平步青雲,走上人生巔峰,劉春霖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他在光緒三十年高中,是清朝末年有名的書畫家,無論是丹青還是書法都非常出眾,他在考卷上的筆跡就像是列印出來的一般,非常工整,如今的書法家看到全部自愧不如。
  • 清朝狀元的試卷公諸於世,看到上面的字跡,網友:這也太漂亮了
    科舉考試第一名的稱為「元」,比如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叫會元,殿試第一就成了狀元了。而狀元是無數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最高地位,而歷史上能榮獲狀元的人才也是屈指可數。在我國的科舉史上,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截止,一共是1283年,總共產生狀元592位。
  • 大清最後一名狀元答卷,字跡堪比「印刷體」,令現代書法家汗顏
    但是就算是考生都練了館閣體,其實也有自己的風格在裡面,因為在清朝末期,對館閣體的要求已經不是很嚴格了。比如說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小楷,更偏重唐人小楷的風格,但受時代的局限劉春霖出生於1872年,於1904年7月參加殿試,其實他當時的試卷經過考官判定的時候只是第二名,但是最後所有的試卷都需要經過慈禧太后過目,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還想好好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
  • 清末最後一位狀元考卷真跡,這字跡遠勝許多書法家,讓專家汗顏
    中國歷史上,也是出現許多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的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稱為了「天下第一行書」,唐代文化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巔峰,因此也有「書至初唐而極盛」,不過封建時代的結束,練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少,不過引入注目恐怕就是中國最後一位狀元的書法了。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真跡欣賞,字體堪比印刷體,勝過醜書大師!
    ,特別是他的《蘭亭序》更是千年無人超越,因此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正是在我國古代眾多書法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但是在我國的古代除了書法家的字跡寫得非常漂亮外,還有一些人的字體同樣達到了書法藝術美,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是清朝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的書法,如果你是一名書法收藏愛好者,我想你肯定也聽說過劉春霖的名字吧,因為劉春霖在書法界的名氣也是非常的大,今天小七也為大家找到了當年劉春霖參加科舉考試時的試卷,當大家看到當年劉春霖的試卷以後,
  • 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科舉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大師:無藝術美
    今天小七再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家的書法,那就是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的書法。當我們看到小七介紹的是一位清朝最後一名狀元的書法我想很多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吧,這位狀元叫劉春霖,雖然劉春霖出身於一個農民的家庭,但是劉春霖從小就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愛讀書,經過自己多年的刻苦學習,在光緒三十年的考試中也中了狀元,而狀元在我國的古代可以說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了,那麼這些狀元的書法寫得如何呢?
  • 清朝狀元真跡,堪比「印刷體」!醜書大師:毫無藝術美
    這位狀元叫劉春霖,是清朝的一位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狀元,所以他的書法也是非常值得欣賞的,今天為大家收集了他考試時所寫的試卷,當我們看到他的字時很多書法愛好者都驚訝了,這樣的字真的是堪比印刷體!
  • 大清最後一位狀元試卷真跡,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在中、高考前,老師就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卷面分」的重要性,要將字寫好;而在古時的科舉考試中,一紙好字也會獲得主考官或是皇帝的欣賞,如果答題也特別突出,那麼就很可能是這年的狀元郎了。1904年7月4日,史上最後一場科舉考試照常舉行,第一場是史論5篇,第1題藩鎮,第2題平戎,第3題舉賢,第4題變法,第5題以夷制夷;第二場是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 ,其中有題的題目是「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第三場是《四書》《五經》義 。
  • 小學生寫出「印刷體」作業,獲網友點讚:書法家該學學
    網上就有幾個小學生因為「書法」走紅,幾位家長在網上曬出了孩子作業上的字跡,被網友譽為「印刷體」書法,對比某些書法家的字跡這些小學生寫的字簡直如同「書法清流」。小學生字跡小學生寫出「印刷體」作業火爆刷屏之後獲網友點讚,甚至有網友喊話「書法家應該學學」小學生的「印刷體」。
  • 科舉最後一名狀元的答卷,這字跡讓現代人膜拜,書法家看到也汗顏
    科舉考試,經常被用來與現代的高考作對比。 現代學生參加高考,老師經常會叮囑寫作文時字要寫得好看一點,工整一點,才能拿到「卷面分」。而在古代科舉考試中(主要指明中期以前)科舉閱卷人也是先看字再看文章,要是字不好的話,這篇文章內容再精彩,也是要受負面影響的。
  •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考卷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膜拜,遠勝許多書法家
    「無譁戰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這是歐陽修描繪的科舉考試場景,緊張而又肅穆,滿堂靜不可聞,唯有落筆的沙沙聲。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創立,由此打破了寒門子弟和貴族子弟之間的界限,世間讀書人也擁有了一展才華的場地。
  • 古人的字真漂亮,清朝狀元試卷堪比印刷體!網友:勝過醜書大師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說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會想到很多的著名書法家,比如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非常的漂亮,所以贏得了很多書法名家的喜歡,還有的網友喜歡鍾繇的楷書,也有的網友喜歡宋徽宗的瘦金體,正是在這些古代書法名家的影響下我國的書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如果你是一名書法愛好者,你肯定也發現我國古人的字都寫得非常的漂亮吧?
  • 此人是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因名字起得好被慈禧欽定,字像印刷體
    科舉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及第,能夠考上狀元那真是三生有幸,前途也往往是非常遠大的。劉春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名狀元,他考上狀元的第二年後科舉制度就被廢除了。劉春霖家道貧寒,世代為農,他的父親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母親也在知府家中做女僕。
  • 名校誕生特殊字體,有的說像印刷體,寫作文卻能拿滿分!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自古以來狀元一直是個熱點潮流,而無論是哪朝哪代,不可錯過的就是狀元的筆墨之美,可以說除了「蘇乞兒」那樣的,每一位狀元都是一位書法大家,時至今日,字體不再是重中之重,尋常人家也不再講究書法章法,但字跡在高考之中仍然一直是被看作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所名校之中誕生了一種特殊的字體。
  • 中國最後一位狀元試卷曝光,字跡讓現代人汗顏,與書法家不相上下
    隨著人們參加工作,越來越多的使用電腦和手機,不少人寫下的漢字,恐怕都讓人不敢恭維,而中國古代社會上的最後一位狀元,他當場寫下的一份試卷,可能要讓不少人汗顏了,和書法家進行精心準備後寫下的作品,幾乎沒有任何的差別,他的名字叫做劉春霖,在後來,也果然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