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已過,大多數人也已經放下手中的書籍,將手機APP裡的讀書軟體「打入冷宮」,仿佛讀書也是在趕潮流,潮流一過,書籍自然成為了過氣的「昨日之星」。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可見讀書之重要,而古人還說過「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麼放眼於當代,讀書僅限於趕潮流呢,還是真真正正的知識改變命運?
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首關於讀書的名句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那麼想要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當然要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宋朝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地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皇位傳至宋真宗趙恆,更是推行「文治」,推崇科舉,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後,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就有了這篇傳世《勵學篇》,無外乎鼓勵當時世人讀書,以文治天下。宋朝也有了「文人的樂園」之稱。放在當時這句話當之無愧!
而這句話放在當代又如何呢?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一部分是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則是個人愛好,也可以說繼續深造,從人生開始,必然離不開書籍,這類書籍就是我們的教育書籍,從中我們了解世界觀,了解一些生活基本常識和技能等。在之後的讀書就是自發的,你可以讀各類書籍,武俠,創業,甚至影視書籍等等。
而我們的「黃金屋」呢?說到黃金屋,當代就是財富,財富必定和知識掛鈎,那麼有人會說:做銷售的人,賣菜的人,甚至搬磚的人他們不需要什麼知識儲備啊,不一樣能獲得財富,這句話沒有對與錯,而有的只是財富的多少。銷售的人不去鑽研產品,了解市場行情等,他不會賣出去多少。賣菜的人不去鑽研市場需求,菜品的種植方法等,他也不會盈利多少。至於搬磚,你也要明白這塊磚要搬到哪裡。你不去想不去學習,你永遠不會得到你想要的財富。時至今日,書中自有黃金屋已經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學習,以前的知識從書中獲取,而今日的知識獲取途徑很多,但大部分還是來源於書籍,所以書中自有黃金屋,無論古代還是當代都是可用的!
百無一用是書生
清代詩文,黃景仁的《雜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而被後世人們所記住,這裡必須要了解其創作背景,因為這句話被人誤解最多。黃景仁是飽讀詩書而不得志。出於自嘲精神,寫下了「百無一用是書生」。世上職業千百種,唯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讀書人滿腹學問,有志難伸空豪情,卻沒有發揮之地。由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此句充分顯示詩人鬱郁不得志,並非書無用,只是由於時代背景沒有機會而已。
而這句話放在當代被人曲解最多,當代人習慣戲稱某些讀書人,讀書讀傻了,只會學習,一點生活技能也沒有,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讀書沒什麼用。顯然是不對的,讀書讀的呆板的人,確是有的,造成這種原因並不是書無用,只能說讀的方式出現錯誤,或者是讀了不擅長的領域,好比一個廚子不讀菜譜改讀機械構造,那麼結局會有兩種,一,悟性極高他成功轉行,二,什麼也讀不懂,白白浪費時間。而大多還是後者。畢竟讀書不知義,等於嚼樹皮。讀書方式的錯誤無非就是讀死書不會活學活用,不知變通。讀書讀得好甚至可以舉一反三。所以這句話放在當代也是對的,它依舊是讀書人的自嘲而並非真的無用。
「書中自有黃金屋」和「百無一用是書生」兩者之間並不存在選擇與對立,並且兩句話無論古今依舊通用,只不過變通為一個是只要學習就會獲得財富,而另一個依舊是讀書人的自嘲,並且這種自嘲由於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了。社會在進步,只要讀書學習就不會再有這種自嘲。
無論讀書日與否,不要讓讀書成為「過氣明星」,而是成為你的良師益友,到時你就會真的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而你也不用在自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