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蘇東坡有個特殊的習慣、或者說愛好,就是愛記夢!
我特地搜了一下,發現一般人,做夢之後,愛記下來的人不多。
就算是有人愛把夢的內容記下來,但很難形成詩詞、文章佳作。
不過蘇東坡恰好是個例外,此君不但愛做夢,還習慣於記夢,更利用他絕世的詩詞天賦,將其中的一些夢寫成了千古絕唱!
王弗
1.最有名的,當之無愧是思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說句不敬先賢的話,感覺蘇軾有點命太硬了,生命中三個女人,都比他先走。王弗作為他第一個妻子,曾經的少年夫妻,恩愛異常,相伴才十年有一,實在是太短暫了。我想,恐怕王弗去世後,曾經很多次進入蘇軾的夢境吧,這才會在十年後,累積出如此深情的夢境。
2.做徐州太守時,感念名樓燕子樓主人--關盼盼忠貞愛情,夢到關盼盼並作詞《永遇樂.夜宿燕子樓》紀念
燕子樓
《永遇樂 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關盼盼,約生活於唐代貞元、元和年間,是位姿色俏麗,品貌出眾的良家少女,因出身寒微生活無著而隸身樂籍,以聲樂事人。工部尚書張愔張建封同情她的遭遇,關心她的生活,珍視她的技藝,尊重她的人格,她便視張音為知己、知音,與他結為伉儷。張愔死後,她矢志不嫁,在燕子樓中度過了孤獨、悽涼的後半生。
蘇軾感念她的才華,人品,特作詞紀念。其中「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一句,區區十三個字,說盡了燕子樓的故事,令北宋另一大詞人秦觀秦少遊大為嘆服!燕子樓名氣因為這首永遇樂更上一層樓!
不得不說,蘇軾愛做夢,也會做夢!連歷史上的佳人,也能被請到夢中!
3.晚年貶謫到海南島,夢到兒童時啟蒙老師--眉山道士張易簡,做《眾妙堂記》
儋州東坡書院
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 蓋從之三年。謫居海南,一日夢至其處。見張道士如平昔,汛治庭宇,若有 所待者,曰:「老先生且至。」其徒有誦《老子》者曰:「玄之又玄,眾妙 之門。」予曰:「妙一而已,容有眾乎?」道士笑曰:「一已陋矣,何妙之 有。若審妙也,雖眾可也。」因指灑水剃草者曰:「是各一妙也。」予復視 之,則二人者手若風雨,而步中規矩,蓋渙然霧除,霍然雲散。予驚嘆曰:「妙蓋至此乎!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斫,信矣。」二人者釋技而上曰:「子 未睹真妙,庖、郢非其人也。是技與道相半,習與空相會,非無挾而徑造者 也。予亦見夫蜩與雞乎?夫蜩登木而號,不知止也。夫雞俯首而啄,不知仰 也。其固也如此。然至蛻與伏也,則無視無聽,無飢無渴,默化於荒忽之中, 候伺於毫髮之間,雖聖智不及也。是豈技與習之助乎?」二人者出。道士曰:「子少安,須老先生至而問焉。」二人者顧曰:「老先生未必知也。子往見 蜩與雞而問之,可以養生,可以長年。」廣州道士崇道大師何德順,學道而 至於妙者也。作堂榜曰眾妙。以書來海南,求文以記之。予不暇作也,獨書 夢中語以示之。戊寅三月十五日,蜀人蘇軾書。
在夢裡還能和道士譚玄論道,醒了還能記得那麼清楚,這本事,也是絕了!似乎大多數人,做了夢,第二天早上醒來後就忘了一大半,下午就忘得差不多了。尤其是那種複雜的夢。可惜當時沒有腦科學一說,要不真應該好好研究下蘇東坡的大腦,可能真的從生物學基礎上就異於常人,就像愛因斯坦那樣!
對於做夢,大家有什麼心得麼?歡迎留言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