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哥窯瓷器及其仿品的主要特徵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談哥窯瓷器及其仿品的主要特徵

  哥窯窯址至今未發現,成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但故宮博物院存有大批宮中舊藏的哥窯瓷器收藏品,為我們研究哥窯帶來諸多方便。

  根據宮中舊藏的哥窯瓷器觀察,其主要特徵如下:

  一、造型

  哥窯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盤、洗、瓶、爐等為主,造型均有一種端莊的古色古香氣息。碗、盤、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樣,此外,尚有盒、壺及文房用具等。

  二、胎釉

  哥窯瓷器為黑胎,因其胎中含鐵量較多,故燒成後呈現黑色、紫黑色和黃棕色。

  哥窯瓷器釉是代表中國傳統美學內涵的一種裝飾釉,其釉屬於無光釉,釉層凝厚,有的甚至厚到與胎相等的程度。其顏色變化豐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 青、灰、灰綠、奶酪黃等多種。哥窯釉面均開有形態各異的紋片,按形狀劃分,有梅花紋、網狀紋、細碎紋等多種。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鹽類金屬,燒成時滲出於底 足、口緣及裂紋的縫隙中,與釉面形成強烈的顏色對比,形成「紫口鐵足」「金絲鐵線」的特殊裝飾效果。其黑色紋片按顏色劃分,有黑藍、淺黃、鱔血等各種。

  哥窯的胎敲擊起來,沒有那種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愈是真品聲音愈啞。   三、仿品

  仿哥窯始於永樂末年。據《皇明紀略》記載:明仁宗當太子時,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窯器,但永樂仿哥窯器,至今未能找到傳世品。臺灣故宮藏有「大明宣德年 制」六字楷書青花瓷款的哥窯盤和碗,但是否為明仿,尚有爭議。屬成化款的仿哥窯器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質細潔、白淨緻密,釉色有粉青和

  米黃兩種,釉色滑潤,光澤度很強,開片整齊。成化以後,明代仿哥窯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時,又恢復仿哥窯生產,製作精良,既有大小紋片錯落有致的「金絲 鐵線」,也有單純的大紋片或小紋片,釉色以深淺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鐵足」,其胎質較厚。幹隆以後繼續仿燒,官窯多書本朝款。

  清代在仿哥窯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藍釉哥窯、綠釉哥窯及哥釉青花和堆花鐵沙青銅器紋飾的品種。民窯仿哥窯盤一種,底有七個醬色支釘,俗稱「七星盤」,為雍正及幹隆早期產品。

  仿哥窯產品自清至今,一直未斷,但其精品仍為官窯所出。  

  民國時仿哥窯產品也不少,但總的特點是精細程度不夠,略顯粗糙。真的哥窯產品釉色並不統一,而民國仿品則顏色基本以米黃色為主。造型也變得越來越離 奇,仿到後來,乾脆在底款書上「成化年制」。民國時仿此品種尚情有可原,而到了80年代,競也興起仿古狂風,又生產了一大批仿民國所產的粗製濫造產品,且 價格比新瓷高出幾倍。這完全是一種純商業性的生產,實在沒有多大價值。  

  當代仿哥窯產品多為浙江地區所出,世博會紀念品展出中曾見到兩例,感興趣的藏友不妨前去了解一下。

相關焦點

  • 淺談;清仿明瓷器特徵
    清仿明永樂之器特徵明永樂朝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永樂」為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景德鎮御窯廠這一時期燒造的御用瓷器在官窯款識方面較為獨特。,但仿品在款識的表現和青花發色等方面與真品還是有些差距。近十幾年來的仿品就更差了。現代仿品中,仿「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的青花瓷器較為多見,本文就不多做闡述。
  • 傳世哥窯與仿哥窯瓷器的特徵
    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
  • 元代青花瓷器的時代特徵:胎釉、製作工藝、鈷料及仿品
    圖9 明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通過梳理元代青花瓷器的認識、研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其真正被認識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信息:我們目前見到的「元青花」是沒有明、清和民國仿的
  • 乾隆琺瑯彩粉彩特徵與仿品特點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民間也發現了一定數量的的乾隆精品瓷器,所以不得不簡單介紹相關乾隆琺瑯彩和粉彩瓷器特徵和仿品的特點,以便大家能及時發現民間乾隆精品。當時的督窯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製作精美的宮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華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藝技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洋彩瓷器(國內統稱琺瑯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鬥彩瓷器特徵和仿品特點
    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那麼,如何鑑定明代成化鬥彩、清代雍正鬥彩、民國時期仿鬥彩以及當今仿製的鬥彩呢?
  • 瓷器 陶器 陶器的特徵及其鑑定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絲路營行鑑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
  • 辨假識真需看這:宏觀和微觀下康熙民窯青花瓷器及其仿品的辨識!
    宏觀和微觀下的康熙青花瓷及其仿品的辨識:本文參考樣本:1、康熙中晚期青花盤殘片不少藏友對現今魚龍混雜的瓷器收藏市場望而卻步,對市場價值較高的康熙青花瓷更是如履薄冰。本篇,筆者運用自己在瓷器收藏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針對康熙青花瓷器的真偽,在宏觀和微觀角度用對比青料質感、釉質氣泡等較直觀的方法來鑑別康熙瓷器及歷代仿品。以其拋磚引玉,或可使一些在海量古瓷辨識理論及紋飾時代風格辨認方面感覺枯澀而躊躇不前的藏友們多劈一條路徑。同時也期待藏友前輩們給予多多的指正和交流。
  • 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真器仿品辨識技巧
    二、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的紋飾特點乾隆時期青花瓷器的紋飾繁縟,畫工規整,線條挺立,紋飾內容豐富,主要內容有山水人物紋、雲龍紋、牡丹紋、花蝶紋、纏枝花卉紋和各類吉祥紋飾等,其中常見的吉慶寓意紋飾包括:五子登科、三陽開泰、百子圖、福壽三多等流行紋樣。
  • 瓷器鑑賞:「仿品」,沒有歷經歲月的痕跡!
    現為北京元青花俱樂部副會長,天下收藏俱樂部專家團專家;曾擔任多家電視欄目的鑑定專家或特約鑑定嘉賓,CCTV央視《記憶中國》收藏系列節目鑑定專家,河南省電視臺《華豫之門》瓷器組鑑定專家、陝西衛視《華山論鑑》欄目瓷器組鑑定專家。
  • 瓷器鑑賞:此「定窯仿品」,花紋沒有立體感!
    現為北京元青花俱樂部副會長,天下收藏俱樂部專家團專家;曾擔任多家電視欄目的鑑定專家或特約鑑定嘉賓,CCTV央視《記憶中國》收藏系列節目鑑定專家,河南省電視臺《華豫之門》瓷器組鑑定專家、陝西衛視《華山論鑑》欄目瓷器組鑑定專家。瓷器鑑賞1:定窯仿品藏友諮詢:再次煩請崔老師看看這價什麼時期的?工藝如何?價值多少?拜謝!
  • 仿品價格水漲船高 金絲鐵線話哥窯瓷器(圖)
    仿品價格水漲船高 金絲鐵線話哥窯瓷器 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是中國歷史上宋代的五大名窯,而其中的哥窯更是以其獨特的其特徵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但是至今宋代哥窯的窯址仍然沒有被人們發現,我們只有從如今為數不多的哥窯傳世佳作中去解讀哥窯。 仿品價格水漲船高     哥窯瓷器一直深受歷代藏家的喜愛,2004年4月26日,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一件南宋至元哥窯膽瓶,拍得219.175萬港元。
  • 清代瓷器各時期的主要特徵
    康熙官窯瓷的主要特色在於顏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為主。康熙晚期創燒了琺瑯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寶石藍」為最隹。雍正經歷13年。無論是青花,顏色釉,彩瓷看均與光緒,宣統瓷器接近。許多作品如不施款,難區分¨同¨,¨光¨。同冶朝民窯瓷器中,無款器佔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幾乎都為圖章款。許多款識上未書¨大清¨二字。有的寫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寫幹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為這類缺朝號者是同光間作品,同治朝品種藍本與前朝相同。但質量繼續下降。近代瓷特徵明顯。光緒經歷34年。
  • 清仿明瓷器特徵大全,一看便知
    清仿明永樂之器特徵明永樂朝官窯瓷器的年號款問題「永樂」為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景德鎮御窯廠這一時期燒造的御用瓷器在官窯款識方面較為獨特。永樂青花瓷器一般是沒有官窯款識的。目前僅見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明永樂青花壓手杯的內心有書「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這是唯一一類帶有款識的永樂青花瓷器。
  • 元末明初釉裡紅,歷代仿品最多的瓷器品種,但真的根本不是那樣
    現在文玩瓷器這行是真的不好做,閒極無聊,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真正的元末明初釉裡紅瓷器。先來看一批仿品。牛逼了吧?各式各樣的國寶,但都是低仿,下面展示兩件真品,一定要放在記憶深處。,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明確的記載,而從實物來看,元代確有色澤鮮豔的釉裡紅瓷器,見下圖。
  • 百年民國時期粉彩的特徵與仿品特點!五分鐘告別打眼
    我們觀察一件瓷器,首先要看它造型做的是不是規整。這是一件民國時期的普品粉彩仰鍾式花鳥紋花盆,器型比較規整,各個部位的線條處理的也很到位,口沿是外撇的。但是胎質仍然是有潤度的,而現在仿品往往做的比較幹,沒有那種瓷器的潤度。再看這個瓷器的胎質,在胎釉結合處有這種火石紅,這種火石紅算是比較好認的,開門的火石紅,逐漸過渡有漸變,有一條黃色的線。
  • 淺談後仿嘉靖、隆慶、萬曆朝御窯瓷器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更多精彩收藏信息等著你~後仿嘉靖、隆慶、萬曆朝御窯瓷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一是造型、紋飾、款識等均模仿這三朝御窯瓷器原作的一類作品;二是只仿寫這三朝御窯瓷器年款後仿這三朝御窯瓷器以清代康熙至乾隆朝、清末光緒朝至民國以及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仿品最為多見。所仿嘉靖朝御窯瓷器品種主要有青花、青花加礬紅彩、五彩、鬥彩、素三彩、礬紅彩、澆黃釉瓷等;所仿隆慶朝御窯瓷器品種主要有青花、青花加礬紅彩、五彩瓷等;所仿萬曆朝御窯瓷器品種主要有青花、黃地青花、黃地綠彩、五彩瓷等。鑑別時主要還應從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等方面尋其破綻。
  • 瓷器鑑賞:「仿品」胎質乾澀,釉層沉穩度不佳
    收藏之旅:考考你的收藏眼力·瓷器篇(2020第267期)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藝術品市場管理委員會陶瓷組專家
  • 清三代琺瑯彩瓷器真品 PK 仿品對比圖示鑑賞!
    但在某瓷器網站竟然說:「琺瑯彩與粉彩沒有區別,因為它們本屬於同系」實在是荒唐! (二)清三代進口琺瑯料與國產琺瑯料的特徵與區別: 首先要知道琺瑯彩料是添加了不同金屬氧化物的彩色玻璃粉,用多爾門油做稀釋調和劑,繪畫時是什麼顏色,入窯燒制後還是什麼顏色。
  • 元青花瓷器的特徵
    它的出現可追塑到唐代,從出土的碎片來看,當時就有點彩紋的青花瓷器了,宋金時期青花只是作為線條等輔助紋飾出現在彩瓷當中,最早生產青花瓷器的應是磁州窯,元代瓷州窯生產的青花瓷器也是在胎體上塗化妝份,再畫青花圖案,然後上釉燒制(我有實物為證).真正意義上的元青花瓷器應該是元代中期才成熟的。元青花主要產地在景德鎮、雲南玉溪、建水及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其中景德鎮產量最大,質量最好。
  • 各時期哥窯瓷器的特徵
    其中南宋時期的遺存是修內司官窯,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後期的主要遺存仍為與官窯瓷器面貌很相似的產品,表明元代時老虎洞窯址繼續生產仿官窯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遺存中有一類器物與某些傳世哥窯十分相似,經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進行科學測定,表明其化學成分和顯微結構與傳世哥窯相同。所以胎色還有淺灰、深灰和黑色,釉色還有青灰、粉青、天青。